两弹一星

合集下载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两弹一星”指核弹、导弹、人造卫星。

事实上,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后来随着中子弹等核武器的相继诞生,前一弹逐渐演变为核武器的合称,即核弹。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依靠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

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

“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

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

“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

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伟绩。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5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功臣。

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两弾一星精神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

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

两弹一星创造出中国核武器与航天业的奇迹

两弹一星创造出中国核武器与航天业的奇迹

两弹一星创造出中国核武器与航天业的奇迹中国的两弹一星是指中国成功研发并实现的两种核武器(原子弹和氢弹)以及人造卫星。

这一壮举具有举世瞩目的意义,不仅证明了中国科技实力的崛起,也为国家安全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面临着强敌环伺的局势。

西方已经掌握了核武器和发射卫星的技术,而中国却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但是,中国决定利用自身的科技力量来实现核武器和卫星技术的自主研发。

首先,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核武器的研发。

通过自主创新和吸取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中国成功地在1964年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实现了一弹。

此后,中国不断加强核武器技术的研发,成功地在1967年实现了两弹之一,也就是氢弹的研发与试验。

这个历史性的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除了核武器的研发,中国还积极致力于航天发展。

在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由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实现了“一星”。

这个突破性的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以自主力量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两弹一星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也对国家安全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成就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

拥有核武器使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影响力。

同时,拥有自主研发的卫星技术,中国可以自主获取空间信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次,两弹一星的成功激励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创造力。

这一壮举证明了中国具备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并为后续科研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在核技术和航天领域的进步也为其他领域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借鉴。

最后,两弹一星的成功为中国的国防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拥有核武器意味着中国在面对外部安全威胁时具备了强大的威慑力量,有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通过发射自主研发的卫星,中国可以实时监测国内外空间,提前掌握情报并采取必要行动,加强了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国防力量。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主要事迹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科技成就之一,也是中国自力更生的象征。

然而,这一壮举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源于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和汗水,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两弹一星”的创始人之一——钱学森。

钱学森的崭露头角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初进入空军工业领域后,他立志要将中国空军发展成一支强大而独立的军队。

在其努力下,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6”成功投入试飞,并显示了与国际同类战机相当的优越性能,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1951年,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钱学森参与了我国大规模进行的原子弹研究和制造的工作,作为主要的核爆炸物理学家之一,他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深入研究放射性物质,使得我国的核武器具有高可靠性和高精确性。

在钱学森的坚持下,中国又于1964年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氢弹。

此举标志着我国成为了少数拥有氢弹的国家之一。

此时的钱学森已经是领导和督导各个研究所的权威人物,他的视野可以从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转移到航空航天。

1965年,中国研制成功所谓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让他成为首批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钱学森在研制卫星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设计了卫星热控制系统,确保了卫星的稳定运行,并提出了在天空中进行真正低温材料的热物理学分析,使现代实空间工程的设计和发展受到提升。

两弹一星的主要成果,并不仅仅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制造,而是塑造出了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团队,其中钱学森是核心人物之一。

他不仅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众多贡献,而且也向中国科技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他积极与国际上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汲取先进科技和理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科技进步。

钱学森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为中国取得了先进科技、国防和国际地位,也为其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弹一星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两弹一星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两弹一星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两弹一星是指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和邓稼先等在20世纪70年代共同创建的科技成就。

这一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两弹一星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勤奋刻苦:两弹一星的创建需要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长时间的研究实践。

当代青年应该向他们学习,勤奋刻苦,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创新思维: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基于创新思维和实验验证的。

当代青年应该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打破常规,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3. 团队合作: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当代青年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学会与其他人有效沟通和协作,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4. 爱国奋斗:两弹一星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努力。

当代青年应该培养爱国精神,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 坚持自我:两弹一星的成功也得益于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坚持自我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当代青年应该坚持自我,保持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不断追求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两弹一星23位元勋

两弹一星23位元勋

两弹一星23位元勋1、于敏,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王大珩,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4、朱光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5、孙家栋,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

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远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

6、任新民,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等。

7、吴自良,物理冶金学家。

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我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

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做出贡献。

8、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专家。

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做了开创性工作,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多项国家急需的电子系统课题,和合作者研制并参加组建成功我国人造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

两弹一星相关知识

两弹一星相关知识

两弹一星相关知识 两弹一星是中国的四大科技工程之一,指的是中国自行开发并成功实验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第一颗卫星。这一工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核技术和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和突破,并在国际上取得了崭新的地位和声誉。以下是关于两弹一星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两弹”项目 1. 什么是“两弹”项目? “两弹”项目是指中国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秘密实施的核武器和导弹研究计划。项目的目标是研制出原子弹和导弹,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供保障。

2. 历时多久完成“两弹”项目? “两弹”项目历时22年,1964年10月16日成功试爆原子弹,1980年6月17日成功试爆氢弹。

3. “两弹”项目的意义? “两弹”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外,“两弹”项目的成功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一星”工程 1. 什么是“一星”工程? “一星”工程是指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2. “一星”工程的历史? 自196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科学家们就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探索和准备,历经多次失败,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 “一星”工程的意义? “一星”工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并为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卫星的发射也为中国的国防、通讯、气象、地质勘探和农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知识扩展 1. “两弹一星”项目对中国科技进步的贡献 “两弹一星”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核技术和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突破。同时,这一项目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鼓励,大大加快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2. “两弹一星”项目的国际意义 “两弹一星”项目的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技术封锁,为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同时,这一项目也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了崭新的机会和平台。

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故事

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故事

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故事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克服种种困难,组织研制自己的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包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献身科学等方面的优秀品质。

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它强调为了实现伟大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和挫折。

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科学家们面对极其困难的条件和巨大的压力,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革命热情,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最终实现了中国原子能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发展。

自力更生是指中国人民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自主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在两弹一星研制中,中国科学家们没有依赖外国技术,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今天的社会中,这种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放弃努力,始终保持信心和勇气,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钱学森两弹一星的故事300字

钱学森两弹一星的故事300字

钱学森两弹一星的故事300字钱学森,这个名字是中国科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为中国在核武器和航天技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贡献被人们称之为“两弹一星”——指的是中国成功发展出核武器、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历史性成就。

钱学森的事业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国家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钱学森受到国家需要和艰巨任务的双重压力,决定回国为祖国的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

首先,他致力于核武器的研究。

钱学森带领着一支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从零开始,打破外界对中国无法自主发展核武器的观念。

经过多年努力,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艰苦的研究和实验,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而后,钱学森开始着手发展氢弹。

这项任务的难度远远超过了研制原子弹的挑战。

然而,钱学森带领团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实验。

经过多次失败和挫折,他们终于在1967年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颗氢弹。

这次成功意味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除了在核武器领域的贡献外,钱学森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带领团队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

钱学森“两弹一星”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精神是不畏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他的成就是国之重器的阳刚之举,是科学技术的杰出典范。

钱学森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有追求,有决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他还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工作。

我们应该从钱学森的故事中学到,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坚定的意志,努力拼搏,就能够取得成功。

我们应该为钱学森的事业和精神而自豪,并秉持他的精神,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和钱学森等 都是无私奉献,忠 厚平实,真诚坦白, 有胆有识,身先士 卒,对祖国、民族 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的杰出科学家。
两弹一星精神——“热 爱祖国、无私奉献,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大 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社 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 体现。其核心是科技创新。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 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 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 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而“两弹一星的精神”象征了 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 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 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 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 域。在政治语汇上,类似台湾的“发展绿色硅岛”、“新 竹科学园区奇迹”、“两兆双星”等。
1964.6月 中近程地对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指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 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 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 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70,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 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 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核武器的一种。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 点燃氢的同位素氘等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 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聚变 弹 、热核弹、热核武器。氢弹的杀伤破坏 因素与原子弹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得 多。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 TNT当量,氢弹的威力则可大至几千万吨 级TNT当量。还可通过设计增强或减弱其 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其战术技术性能比原 子弹更好,用途也更广泛。
·授勋时过世(7人) :王淦昌、邓稼先、 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 怀。 ·此后过世(7人) :吴自良、陈芳允、 杨嘉墀、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黄 纬禄、王大珩。 ·目前仍健在(9人):程开甲、屠守锷、 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 光召、于敏。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 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怀宁人, 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 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 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为在艰苦的环 境下成功为中国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原 子弹.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 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 院学部委员。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 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7 月29日卒于北京。终年62岁
“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 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 弹和哪一颗星。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 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 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 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在 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 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 成功;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 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宇宙中唱响了东方 红歌曲。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 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 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 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 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 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 “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两弹一星”最初是 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 星。“两弹”中的一弹是 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 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 是指导弹;“一星”则是 人造地球卫星。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 日),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 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后通过外交手 段终于回到祖国,为中美两国的导弹 和航天计划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被 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 王”。 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 协副主席等职务。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通常指射程大于8000公里的远 程弹道式导弹。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 成部分,主要用于攻击敌国领土上的重要 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洲际弹道导弹具 有比中程弹道导弹、短程弹道导弹和新命 名的战区弹道导弹更长的射程和更快探索、勇于创新 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 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 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 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 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 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 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 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 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 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 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 诈下,于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 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而毛泽 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 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 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即便当时 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 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 计划。
原子弹
原子弹(nuclear weapon)是核武器之一, 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 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 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 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 (第一代核武,通常称为原子弹)和聚变武 器(亦称为氢弹,分为两级及三级式)。亦 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 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强中子 放射以杀伤人员(如中子弹)。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 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 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 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 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 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 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 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 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 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当代,虽然国际国内的情况与当年相 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但“两弹一星”精 神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新的历 史时期,被进一步传承并赋予了新的内 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非但没有过时, 反 而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加熠熠 生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 提高、进步,更是整个社会繁荣而稳定 地发展的支撑与动力。“两弹一星”的 年代已经远去,可“两弹一星的精神” 将永驻我们心底。
计科1201 邱艳 李梦瑶 鲍翠 杨宗媛
历史背景 两弹一星 两弹元勋 精神诠释 当代解读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 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 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 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 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