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汇总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汇总

第一节、概述河蟹俗名螃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等,是名贵水产品之一。

河蟹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钙、铁等营养元素,是独具风味的水产佳品;其药用价值也很高,是传统的食疗药方,蟹壳制成甲壳质是纺织、印染、医药、塑料工业很好的原料。

近几年来,各地利用水域资源,发展了池塘养蟹、稻田养蟹、湖泊网围养蟹及蟹池套养名贵水产品等养殖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技术经验。

第二节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1、分类地位与分布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弓腿亚科、绒螯蟹属。

河蟹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至福建沿海诸省通海河流中均有分布,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两岸湖泊、江河中都有它的踪迹。

2形态特征2.1外部形态河蟹的头部和胸部愈合在一起,称头胸部,是身体的主要部分,背部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背甲;螯足上长满绒毛,头胸甲明显隆起,额平直,额缘具四个锐齿,额的宽度不超过头胸甲宽度的一半,额角的后方有六个疣突,前侧边缘具四齿,足强大,其腹部(俗称蟹脐)的形状(雄性狭长呈三角形,雌性呈园形)是区别雌雄性别的主要标志。

2.2内部特征河蟹内部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和生殖系统。

肝脏是腹腔中唯一的消化腺,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仓库,河蟹用鳃呼吸,血液无色,卵巢呈“H”形,成熟时呈酱紫色或豆沙色,非常发达,精巢乳白色;卵巢和肝脏统称“蟹黄”,雄性生殖腺统称“蟹膏”,均为人们美食的精华部分。

3 生物学特征3.1生活习性河蟹栖居随各个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蚤状幼体阶段需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环境里,进入蟹苗阶段,便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

其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和穴居,一般生活在石砾、水草丛中。

3.2食性与饵料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偏食动物性饵料。

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等商品饵料。

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概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水产品成为了越来越多人餐桌上的选择。

而其中,中华绒螯蟹作为一种品质优良、口感鲜美的淡水蟹类,备受用户青睐。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华绒螯蟹的育苗和养殖技术也愈发受到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二、中华绒螯蟹育苗技术研究与应用1. 选址和水质管理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对水质要求较高的水产动物,其育苗场地应选择水质清澈、溶氧充足的地方,避免水污染和富营养化。

对水体的PH值、温度等参数也要进行监测和调控,以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2. 种苗选择和养护在中华绒螯蟹育苗过程中,种苗的选择尤为关键。

应选取健康、个体完整的种蟹进行育苗,并进行合理的投喂和养护,确保其生长健康。

3. 养殖密度和人工饲料对于中华绒螯蟹的育苗来说,合理的养殖密度和科学的投喂方法至关重要。

在养殖密度方面,需注意避免过度密集造成蟹裙中的争斗和感染疾病的风险;在人工饲料的选择和投喂频率上也需科学合理,保证中华绒螯蟹能够获得全面的营养。

三、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1. 养殖池设施和水体管理对于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来说,合适的养殖池设施至关重要。

应充分考虑养殖池的大小、深度、池塘底质等因素,以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对养殖池的水质管理也要严格把控,定期排水换水,适时清理池塘底泥,保持水体清洁。

2. 养殖策略和水产健康管理在中华绒螯蟹的养殖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养殖策略,合理安排投喂时间和投喂量,提高养殖效率。

要重视对水产健康的管理,定期体检和疾病防控,确保养殖裙体的健康生长。

3. 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除了技术方面的研究,中华绒螯蟹的养殖也需要考虑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应建立健全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推广体系,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中华绒螯蟹的育苗和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华绒螯蟹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饲养技术及病害防治措施

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饲养技术及病害防治措施

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饲养技术及病害防治措施中华绒螯蟹又可以称为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对皮肤的角化有帮助;对儿童的佝偻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补充钙质的作用,是一种经济蟹类,养殖前景十分广阔,今天专业人士就来简单说说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饲养技术及病害防治措施。

一、养殖环境池塘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

二、前期准备工作1、池塘结构面积1~2亩,深度60~100厘米。

2、配套设施防逃设施:在池塘四周用双层塑料薄膜或塑料板围起来;增氧设施:具有配套的底部微孔增氧设施,增氧功率每亩水面不小于0.2千瓦;铺设瓦片:在池底放置1500~2000片/亩;种植水花生:占总面积40%~50%;配置进排水系统并分开。

3、清淤整塘、沥干晒塘、翻晒瓦片、增减水草最好在1月份销售完毕放干水后,整塘,3月份根据实际情况补栽水草,并充分晒塘,翻晒瓦片。

4、消毒除害从上一年销售结束后,用石灰进行消毒除害,杀死遗留在池中的蟹、细菌、寄生虫和其他敌害。

三、苗种放养1、苗种选购(1)供苗单位: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大眼幼体培育基地作为供苗单位。

(2)大眼幼体:选择大规格种蟹,雄0.225千克以上、雌0.175千克以上;蟹苗:育苗产量高、育苗水质良好蟹苗。

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进水、杀菌消毒:4上旬进水,用生石灰75千克/亩消毒,然后排水;4月下旬用漂白粉100~150克/米3杀菌消毒除害。

(2)水质培养:消毒3天后进水5厘米,视情况施用5千克过磷酸钙和2.5千克尿素或发酵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培养基础饵料,使水体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内。

(3)水质处理:进苗前5天用生物有机酸解毒;进苗前1天用0.2克/米3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培养水草,调节水质。

3、苗种投放投蟹苗前1天用0.2克/米3二氧化氯对养殖池中水体进行杀菌消毒,每亩投放有效大眼幼体1.5~2.5千克。

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技术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技术中华绒螯蟹,又称为河蟹,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广大消费者十分喜爱的高档水产品,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本技术为实现亩产河蟹50-60公斤,平均规格3两以上,回捕率达70%以上而设计。

一、池塘条件池塘以新开池(推土机开挖)为最好,一般池塘也可。

具体要求:面积10-30亩,最小不低于5亩,最大不超过50亩,水深1.2-2米,平均1.5米左右;坡比1:3-4,保证一定的浅滩区(缓坡河蟹不易打洞);淤泥10厘米以下,最好5厘米左右;池角圆弧形;池中央为浅滩区(平坦底质),最高水位0.5-0.8米,池中四周留埂浅滩脚前后外为深水区,宽5-8米,最高水位可达1.5-2米;进排水口设置于池塘对角线上,以利注水时形成循环水流;进排水方便,外河水质良好。

根据具体情况可配套蓄水消毒净化池(种植水草及适量水葫芦),容水量为一次可加注蟹池20厘米水位为宜。

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一般要求在春节前完成。

首先清除过多淤泥(老蟹池最好用推土机改造良质),清淤后曝晒15-30天,促进底泥有机质分解。

然后灌水20厘水,用生石灰150-200公斤/亩全池泼洒,随即均匀翻耙底泥;也可结合使用茶粕除野,使用前将茶粕浸泡24小时,加1%食盐水,效果更佳,泼洒浓度为20-30克/立方米。

三、放种前准备1.防逃设施池埂四周内侧,用加厚薄膜,钙塑板,铝皮围起,入泥10-15厘米,高出埂面50厘米,每隔0.5-1米设一桩支撑,最好在其外围四周设置网片,高2米。

2.过滤设施 60目双层筛网过滤进排水。

3.暂养区在蟹种入池前10天,用网片圈池塘面积1/10-1/5作暂养区,地点为深水区或起捕集蟹沟处(水位相对深的区域),待水草覆盖率达50%-60%时撤除暂养区网片,暂养时间一般至4月份,最迟不超过5月底,以免影响河蟹生长。

4.选择蟹种宜本地就近选购蟹种,要求规格基本均匀一致,足爪无损(包括爪尖无磨损),色泽光洁,清新无附着物,呈半透明状长脚长江水系蟹种,100-200只/公斤。

中华绒螯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江苏省丹阳市现有河蟹养殖面积2万余亩,养殖水平差异很大,近几年来练湖河蟹养殖协会不断探索河蟹养殖技术,大力推广新的养殖模式,使其所在区域的养殖技术水平在我市处于领先水平,现将其生态养殖技术要点作一简单介绍,希望对广大河蟹养殖户有所帮助。

1池塘的选择和清整1.1池塘的选择选择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面积、水位适中的池塘。

1.2池塘的清整冬季清整池塘是河蟹养殖中修复环境、改善池塘底质的最好时机,必须认真做好主要措施如下:1.2.1认真晒塘干塘后塘底至少要晒20d左右,用曝晒和冷冻两种方法,杀灭塘底细菌、病毒,减少池塘底质中有害菌的基数,改善塘底土壤的物化性质。

同时利用冬季晒塘机会修复塘埂,整修防盗设施,拣去杂物、死鱼、死蟹,填平各类洞穴,清除污染物,有条件的可清除池塘中的淤泥。

1.2.2塘底消毒一般用生石灰消毒,塘中水深0.2~0.3m,亩用生石灰200kg化水泼浇,15d以后加水到0.4m 左右试水放苗。

有克氏原螯虾(俗称龙虾)的塘口必须先杀灭克氏原螯虾,方法是上水至夏季最高水位以上10cm,让克氏原螯虾洞没入水中,亩用溴氰菊酯175g化水泼浇,1h后龙虾出现死亡,随后拣去,一周后排水留水0.2~0.3m深,亩用生石灰200kg化水泼浇(改善底质、中和溴氰菊酯药性),7d后排净塘水,45d后上水0.4m即可试水放苗,该清塘方法能有效杀死蟹塘克氏原螯虾并能有效地控制河蟹抖抖病的发生。

2苗种的放养和水草栽种2.1苗种放养2.1.1蟹种放养在2月中下旬塘水深0.3~0.4m,亩放规格为160~200只/kg的蟹种500只,根据要求养成蟹的规格大小增减放养数量。

蟹种最好是自己培育或就地采购规格大小整齐一致、无缺肢秃爪、体表色泽一致、活力好的优质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蟹种。

2.1.2虾苗放养春季亩放养幼虾10kg。

2.1.3大规格鳜鱼种放养在5月上中旬,亩放全长5~7cm大规格鳜鱼种15~20尾,如水源中野杂鱼多,可亩放养20~25尾,如能补充饵料鱼则可亩放25~50尾。

种蟹(扣蟹)养殖技术

种蟹(扣蟹)养殖技术

蟹种(扣蟹)养殖技术一、概述:河蟹,也叫毛蟹、螃蟹,学名叫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

该属以螯足密生绒毛而得名。

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l00克可食部分中,蛋白质含量为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水份71%,灰分1.8%,核黄素0.71毫克,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热量139千卡。

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深受人们欢迎的珍贵水产品,同时也是出口创汇的水产品之一。

河蟹适应性强,分布较广,北自辽宁鸭绿江,南至广东雷州半岛,都有分布。

我国有丰富的内陆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河蟹的增养殖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河蟹增养殖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等特点,是综合开发利用大水面资源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提高淡水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水产业再上新台阶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河蟹的适应性强,饵料来源广,养殖技术并不十分复杂,特别适宜农村专业户发展养殖,对于致富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另外,河蟹可以和鱼混养,可以和水稻、水生作物共生,利用水稻田提高综合效益。

因此,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河蟹增养殖,有着十分广阔的前途。

二、河蟹的生态习性1. 生活习性(1)栖息;喜穴居和隐藏在石砾、水草丛中。

河蟹营穴能力很强.洞穴一般呈管状,底端不与外界相通。

穴道与地平面约有10度左右的倾斜,穴道深处常有少量积水,使洞穴保持潮湿。

洞口与直径基本一致,并与蟹体大小相宜,洞口形状呈扁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等,穴道长20-80厘米,甚至一米以上。

(2)食性:河蟹为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

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蠕虫、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多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芝麻等饵料。

河蟹的食量很大,且贪食,在食物丰盛的夏季,一只成蟹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

在河蟹接近成熟期不仅夜晚出来觅食,有时白天也出来觅食。

中华绒螯蟹中间培育-渔业

中华绒螯蟹中间培育-渔业

一、幼蟹的培育幼蟹培育的目的是提高蟹苗的成活率,便河蟹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若直接将蟹苗放养到湖泊、池塘等大水体中,因蟹苗个小、体弱,取食能力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成活率小。

因而有必要在小水体中进行强化培育,在20天左右的时间范围内,使之蜕壳3次,达到1600-2000只/kg的规格。

幼蟹培育有多种方法,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水泥池培育法1.水泥池规格要求建池地点底质较硬、水源充足、排注水方便、水源水质良好等。

形状以圆形成椭圆形为宜。

一端进水,一端排水,或采用上面淋水、下面溢水的方式排注水。

有条件的地方,应在池上建简易棚。

以防雨水冲击。

池面积以20-30ml为宜。

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放养前10-15天对池塘进行消毒,当池水20cm左右时,亩用生石灰75kg 化浆全池泼洒,或在入池前5-6天注水50-60cm,用10×10-6漂白粉消毒。

3.放养密度每立方米水体2万-3万只。

4.管理管理要点如下:(1)在—般情况下保持水深0.8-1.0m。

当蟹苗蜕壳后转为水底周围爬行时,水深以20-30cm为宜。

进水时,应用40目筛网过滤,以免把野杂鱼及其他敌害带入池内。

(2)培育池应设置避光措施。

(3)每天定时、定量、多点投喂鲜活饵料(如水蚯蚓、黄粉虫等)、鱼粉、麦粉、蚕蛹粉、花生饼、麦麸、嫩菜叶、人工配合饵料等。

日投喂量不超过幼蟹体重的3%-5%,其中70%于傍晚投喂,30%于上午投喂。

另外,也可在池中央离池底20cm处砌—个高出水画5cm的食台,以投放湿性饵料,亦可供幼蟹栖息。

(4)在水面上适量投放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亦可放些棕片、塑料水草等,以供幼蟹栖息。

(5)一般每隔5-7小时换1次水、换水时温差不能超过3℃。

(6)防逃。

主要措施是:保持水质新鲜;投放附着物顶用硬塑料膜压盖:防止将池壁弄湿。

(二)、土池培育法1.土池规格选池地点同上。

要求池底平坦,少淤泥,池埂不漏水,防逃设施。

花甲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花甲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花甲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花甲,又称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常见的淡水螃蟹。

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备受消费者喜爱。

本文将介绍花甲的养殖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养殖者了解如何成功养殖这一美味佳肴。

正文:一、花甲的养殖方法1. 生态环境选择:花甲适合于在水质清澈、温度适中的淡水环境中生长。

选择水质好、富含有机质的水域进行养殖,最好是池塘或湖泊。

2. 若干基础设施建设:准备足够的水池或塘,确保充足的生存空间。

水池的设计要合理,确保有宽敞的生长区域和水质的自然流动。

3. 合理养殖密度:花甲的养殖密度因水质、饲料和养殖场地大小而异。

通常来说,每亩面积可容纳400~600只花甲,但最好能与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咨询。

4. 合适的饲料供给:花甲喜食动物性饲料,包括虾蟹片、鱼块等富含蛋白质的饲料。

养殖者可以根据饲料市场上的种类选择适合的饲料,确保螃蟹获得充分的营养。

5. 定期水质检测:花甲需要适宜的水质环境才能正常生长。

养殖者应定期检测水温、pH值等指标,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确保水质处于适宜的范围内。

二、花甲的注意事项1. 防止疾病传播:养殖场地要保持清洁,避免腐败物产生和病菌滋生。

经常清理器械、改善养殖环境,养殖者可以减少病害发生。

2. 控制养殖密度:过高的养殖密度容易引发螃蟹骚扰、斗争和感染等问题,对养殖产量和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控制好养殖密度,保证每只螃蟹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有助于提高养殖成功率。

3. 饲料供给要均衡:花甲的养殖饲料要均衡,不能单一依赖某一种类的饲料。

养殖者应根据花甲的需求,在营养配方上合理搭配,以避免可能导致花甲生长缓慢或养殖出现问题。

4. 规范采摘和销售:当花甲达到成熟期时,应选择合适的季节和时机进行采摘。

花甲采摘后应保持活体,避免损伤和外界环境对其影响,便于出售或储存。

结论:花甲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是确保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选择适宜的养殖环境、提供充足的食物供给,以及勤于检测水质、保持场地清洁,养殖者可以提高花甲的产量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