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
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概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水产品成为了越来越多人餐桌上的选择。
而其中,中华绒螯蟹作为一种品质优良、口感鲜美的淡水蟹类,备受用户青睐。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华绒螯蟹的育苗和养殖技术也愈发受到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二、中华绒螯蟹育苗技术研究与应用1. 选址和水质管理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对水质要求较高的水产动物,其育苗场地应选择水质清澈、溶氧充足的地方,避免水污染和富营养化。
对水体的PH值、温度等参数也要进行监测和调控,以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2. 种苗选择和养护在中华绒螯蟹育苗过程中,种苗的选择尤为关键。
应选取健康、个体完整的种蟹进行育苗,并进行合理的投喂和养护,确保其生长健康。
3. 养殖密度和人工饲料对于中华绒螯蟹的育苗来说,合理的养殖密度和科学的投喂方法至关重要。
在养殖密度方面,需注意避免过度密集造成蟹裙中的争斗和感染疾病的风险;在人工饲料的选择和投喂频率上也需科学合理,保证中华绒螯蟹能够获得全面的营养。
三、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1. 养殖池设施和水体管理对于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来说,合适的养殖池设施至关重要。
应充分考虑养殖池的大小、深度、池塘底质等因素,以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对养殖池的水质管理也要严格把控,定期排水换水,适时清理池塘底泥,保持水体清洁。
2. 养殖策略和水产健康管理在中华绒螯蟹的养殖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养殖策略,合理安排投喂时间和投喂量,提高养殖效率。
要重视对水产健康的管理,定期体检和疾病防控,确保养殖裙体的健康生长。
3. 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除了技术方面的研究,中华绒螯蟹的养殖也需要考虑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应建立健全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推广体系,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中华绒螯蟹的育苗和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华绒螯蟹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华绒螯蟹中间培育-渔业

一、幼蟹的培育幼蟹培育的目的是提高蟹苗的成活率,便河蟹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若直接将蟹苗放养到湖泊、池塘等大水体中,因蟹苗个小、体弱,取食能力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成活率小。
因而有必要在小水体中进行强化培育,在20天左右的时间范围内,使之蜕壳3次,达到1600-2000只/kg的规格。
幼蟹培育有多种方法,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水泥池培育法1.水泥池规格要求建池地点底质较硬、水源充足、排注水方便、水源水质良好等。
形状以圆形成椭圆形为宜。
一端进水,一端排水,或采用上面淋水、下面溢水的方式排注水。
有条件的地方,应在池上建简易棚。
以防雨水冲击。
池面积以20-30ml为宜。
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放养前10-15天对池塘进行消毒,当池水20cm左右时,亩用生石灰75kg 化浆全池泼洒,或在入池前5-6天注水50-60cm,用10×10-6漂白粉消毒。
3.放养密度每立方米水体2万-3万只。
4.管理管理要点如下:(1)在—般情况下保持水深0.8-1.0m。
当蟹苗蜕壳后转为水底周围爬行时,水深以20-30cm为宜。
进水时,应用40目筛网过滤,以免把野杂鱼及其他敌害带入池内。
(2)培育池应设置避光措施。
(3)每天定时、定量、多点投喂鲜活饵料(如水蚯蚓、黄粉虫等)、鱼粉、麦粉、蚕蛹粉、花生饼、麦麸、嫩菜叶、人工配合饵料等。
日投喂量不超过幼蟹体重的3%-5%,其中70%于傍晚投喂,30%于上午投喂。
另外,也可在池中央离池底20cm处砌—个高出水画5cm的食台,以投放湿性饵料,亦可供幼蟹栖息。
(4)在水面上适量投放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亦可放些棕片、塑料水草等,以供幼蟹栖息。
(5)一般每隔5-7小时换1次水、换水时温差不能超过3℃。
(6)防逃。
主要措施是:保持水质新鲜;投放附着物顶用硬塑料膜压盖:防止将池壁弄湿。
(二)、土池培育法1.土池规格选池地点同上。
要求池底平坦,少淤泥,池埂不漏水,防逃设施。
DB13_T519-2004中华绒螯蟹天然海水育苗技术规范

育苗 池 外 应设集苗池,集ii?LI<, %低厂}i-E','i池出水孔0.4m.而积 1.0 耐为宜。 4.3. 4 进水管道
进 水可 川 子〔径 120m m^ 150m m的PVC" i::. 阀门采J+1P vc或尼龙阀门。 4.4 蓄水池 4.4. 1 蓄水池结构
大眼 幼 体 由正常的育苗海水盐度逐渐降低至出池标准盐度的过程。 3.6 代用饲料
除单 细 胞 藻类 、轮虫 、卤虫等活体饵料以外的其它饲料,主要包括蛋黄、豆浆,藻粉 、酵母、蛋羹 、
DH1 3厅 S1 9- 2004
鱼糜 、及配合饲料0'i'e
4 育苗设施
4.1 选址
河蟹 一育 苗 场地环境应符合 Gl3}I'1 9407.4-2001的要求。育苗场应建在取海水、淡水方便,水质稳 定,没有污染,交通便利。电力供应充足的沿海地区。 4.2 育苗室 4.2. 1 育苗室方位
育 苗室 以 坐北朝南,东西走向为宜。 4.2.2 育苗室结构
育 苗室 的 房项一股为诩架筱以透光率人于 7U%的无色玻璃钢波形瓦等材料,其净高度应达到 2.}m 以上。Jk}l}7 的面积.';f19 周1i"III 积的40%为宜。房7}(l.}i安装调节光J的设施。 4.2.3 育苗室面积
4.6 .2 饵料室结构 饵料 室 结 构以钢架Jy顶覆以透明玻璃钢瓦,四周砖墙,留有 1/2面积的窗并设有调节光照设施.
4.7 饵料池 4.7.1 单胞藻培养池
单胞 藻 培 养池通常单独建造。为室内水泥池,屋顶山透光率大于 70 的无色玻璃钢瓦等材料覆盖, 侧墙要有大面积的透光窗,并设调节帘。藻类培育池分两级:一级培育池单池面积 1.5 耐-}-2耐,水深 0.5 m --0.8 m ;-级培育池单池面积 10耐^-20m ',水深 0.8m--}1.Om,池内壁宜贴白瓷砖,并配有 人一I.光源、加热及充气设施。单胞藻培养池而积按育苗池面积的 10}配置。 4.7. 2 卤虫,阵化池
DB33 T 540.1-2005 无公害中华绒螯蟹 第1部分 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DB33 T 540前言DB33/ 540-2005《无公害中华绒螯蟹》按部分公布,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第2部分:养殖技术规范;——第3部分:质量安全要求。
本部分是DB33/ 540-2005的第1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上虞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萧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
无公害中华绒螯蟹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范畴本部分规定了中华绒螯蟹〔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的术语和定义、亲蟹培养、幼体培养、蟹种培养等技术。
本部分适用于中华绒螯蟹的土池育苗及池塘蟹种培养。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舞按照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 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DB33/T 481-2004 无公害河蟹苗种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DB33/ 540-2005的本部分。
1.1大眼幼体 megalopa大眼幼体又称蟹苗(以下简称蟹苗),是由Ⅴ期蚤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有极强趋光、趋淡水性。
七日龄大眼幼体规格为(16~18)×104只/kg。
1.2幼蟹 juvenile crab又称仔蟹。
大眼幼体经N次脱壳的幼蟹为N期幼蟹,一样以罗马数字标称。
1.3蟹种 Young crab又称扣蟹。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 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养殖技术中华绒鳌蟹又称河蟹、大闸蟹和螃蟹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海域沿岸和通海的河流和湖泊中。
自20世纪70年代人工育苗技术突破后,中华绒鳌蟹的人工养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养殖模式由大水面粗养发展到围栏精养,从鱼蟹混养发展到稻田养蟹,产量成倍增长,已基本解决了百姓的吃蟹需求。
由此,中华绒鳌蟹的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养殖。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条件中华绒鳌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和池塘清整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的池塘作为养蟹池,要求水质透明度高,溶氧量充足。
养殖池塘要求面积10~30亩,坡比1︰5,底泥厚10~15厘米,水深1.5~2.0米。
池塘边埂内侧用加厚塑料薄膜进行围栏,薄膜埋入土内0.1米。
进出水口安装双层片,防止中华绒鳌蟹逃逸。
应认真做好池塘清整工作,必须在11月底或12月初前排干池水,经冬季冰冻曝晒。
早春时使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每亩120~200公斤。
清塘消毒后10天种植水草。
二、水草种植和螺蛳放养养殖池塘中需要3种以上的水草种群,水草的覆盖率在养殖中后期需要达到60%以上。
2—3月栽种伊乐藻和小黄草,栽种量为每亩48公斤,其中伊乐藻35公斤,小黄草13公斤;3—5月分期播种苦草,苦草籽播种量为每亩100克;夏季是中华绒鳌蟹生长旺季,此时可以移栽金鱼藻和轮叶黑藻,栽种量为每亩185公斤,其中金鱼藻占70%。
为防止初种水草在没有生根时被中华绒鳌蟹破坏,可采用片进行围种。
为尽快促进水草生根生长,可采用固着种植法。
清明前投放活螺蛳,投放量为150~200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撒。
确保中华绒鳌蟹在生长过程中有适口、鲜活的动物性饵料,减少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
螺蛳还能起到清除残饵,提高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的作用。
三、蟹种放养和套养品种蟹种放养应认真做好投放时间的选择、蟹种质量和规格的选择、适宜的放养密度和配套混养品种的选择。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水质的研究

普 及 , 国人 工 繁 育 的蟹 苗 成 为 商 品蟹 生 产 所 需 苗 全
种 的 主要 来 源 ¨。 1 j 2 河 蟹 人 工 育 苗 用 水 的 研 究
能否 成 功 的关 键 。 此 , 文 就 中华 绒螯 蟹 人工 育 苗 为 本 水 质 的 研究 作 一 综述 , 供实 际 生 产参 考 。
的发 生 , 提 高河 蟹 育 苗 的 质量 和产 量 提 供 一定 程 对 度 的帮 助 , 并不 能 改善 水 质 , 决海 洋 污染 造 成 的 但 解 不 良影 响 。 于是 , 们 开始 研 究用 人 工配 制 的海 水 、 人 半 咸 水 、 缩 海水 及地 下 卤水 进 行育 苗 以 预 防病 毒 浓 引起 的疾 病 。 2 1 人 工配 制 海 水和 半咸 水 在 河 蟹 育苗 中的应 用 .
量 约 在 10 0k 0 g以 上| 。6 1 0年 代 , ] 由于 各地 兴 建 水
利 , 坝 筑 闸 , 断 了 河 蟹 洄 游 的 通 道 , 上 水 质 污 建 切 加 染 等影 响 , 天 然河 蟹 资 源 日趋 减少 , 量 锐 减 。 7 使 产 0 年代 , 各地 开 展 捕捞 自然蟹 苗 放 流增 殖 , 得 了 较 明 取 显 的经 济 效 益 , 复 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展 了河 蟹 养殖 业 生产 。 由 恢 但
到 9 0年 代 , 随着 育 苗技 术 的提 高 , 厂 化 育 苗 迅 速 工
养丰 富 , 肉味鲜 美 , 来 被 人们 视 为水 产 珍 品 。近 年 历 来 , 工 繁 育 的蟹 苗 成 为 商 品 蟹 生 产 所 需 苗 种 的主 人
要 来 源 。 人工 培 育 蟹 苗 的过 程 中 , 质 的好 坏 是 其 在 水
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技术

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技术如标题所示,本文将探讨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技术,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在本文中,我将从介绍中华绒螯蟹的基本信息开始,然后深入探讨其成蟹养殖的技术和方法。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有趣的养殖领域,并有所收获。
1. 中华绒螯蟹概述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原产于我国的淡水蟹类,以其鲜美的肉质和高营养价值而备受青睐。
其特点在于体型健壮、壳色红亮,且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
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技术是为了实现更高的产出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2. 环境要求在养殖中华绒螯蟹时,首先要保证其生存的环境。
中华绒螯蟹是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的动物,对水温和水质要求较高。
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应该优先考虑温度适宜、水质清澈的地方。
可以在山区、丘陵地带或有地下水资源的平原地区进行选择。
3. 养殖方法中华绒螯蟹的成蟹养殖方法主要包括人工孵化、初级苗种养殖、中级苗种养殖和成蟹养殖。
其中,成蟹养殖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和质量。
在成蟹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饵料投喂、疾病防控、水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4. 技术要点为了实现大规格中华绒螯蟹的成蟹养殖,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点。
首先是合理的饲料配比和投喂量,不仅要满足螯蟹的生长需求,还要确保其营养均衡。
其次是定期检查和清理养殖场地,避免因为水质问题或环境污染导致螯蟹的生长受到影响。
关注螯蟹的生长发育情况,采取适时的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螯蟹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5. 个人观点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高蛋白质食物的需求增加,中华绒螯蟹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我对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愿意在养殖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突破和创新。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对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中华绒螯蟹的基本信息到养殖方法和技术要点,我们对这一养殖领域有了全面、深刻和灵活的认识。
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健康养殖技术

2019.1一、养殖环境池塘取水口水源充足,比重1.000~1.002,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供电到位并充足,交通方便。
二、前期准备工作1.池塘结构面积1~2亩,东西向长方形,深度60~100厘米,坡度不大于35度。
2.配套设施防逃设施:在池塘四周用双层塑料薄膜或塑料板围起来,其高约为60厘米,埋入土中10~15厘米;增氧设施:具有配套的底部微孔增氧设施,增氧功率每亩水面不小于0.2千瓦;铺设瓦片:在池底放置1500~2000片/亩;种植水花生:占总面积40%~50%。
配置进排水系统并分开。
3.清淤整塘、沥干晒塘、翻晒瓦片、增减水草最好在正月20前销售完毕,放干水后,先整塘,3月中上旬视情况补栽水草,使池塘中水草均匀分布,并充分晒塘,翻晒瓦片(移位)。
4.消毒除害从上一年销售结束后,用足量石灰进行消毒除害,杀死遗留在池中的蟹、细菌、寄生虫和其他敌害。
三、苗种放养1.苗种选购(1)供苗单位:选择规模大、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大眼幼体培育基地作为供苗单位,例如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育苗基地或上海海洋大学育苗基地等。
(2)大眼幼体:选择大规格种蟹,雄0.225千克以上、雌0.175千克以上。
选购优质蟹苗:育苗产量高的、育苗水质良好的池中的蟹苗;变态同步、大小均匀、活力好、无病害;变态时间、淡化到位:待80%以上溞状幼体变态到大眼幼体后,开始计算变态时间,一般为7~8天,淡化盐度与养殖池塘盐度基本一致方可出苗;试苗:用矿泉水和池塘水试蟹苗,若早、中、晚试蟹苗2~3小时无一死苗,则此蟹苗为优质蟹苗。
每天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质、亲虾和幼虾的摄食、生长、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定期检查、维修防逃设施。
2.敌害预防在稻田繁育小龙虾苗种期间,预防的敌害主要有野杂鱼、老鼠和鸟类等。
对野杂鱼和老鼠应及时灭杀,对白鹭、喜鹊等鸟类采取驱赶等方法。
3.疾病预防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的预防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
中华绒整蟹俗称河蟹、毛蟹、大闸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
近年来,随着养蟹业的发展,蟹苗供不应求,人工育苗规模不断扩大,但育苗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作者结合几年来在江苏、山东等地育苗工作的实践,对河蟹人工育苗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产蟹的选择与交配
1.1亲蟹的选择以长江水系亲蟹为佳,“辽蟹”次之,“欧蟹”不宜选用。
来源有三:一是从湖泊、河流等淡水水域中捕获的性成熟亲蟹,二是池塘人工养殖的性成热亲蟹,三是从沿海或河口区捕捞的抱卵蟹。
当前,多选择河流、湖泊、池塘等淡水中生长的性成熟“绿蟹”培育抱卵蟹。
亲蟹选择要求:体质健壮,个体大,肥满度高,活力强,附肢齐全,无伤病。
雌雄蟹比例为3:1—4:1.5。
亲蟹收集的时间:“长江蟹”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辽蟹”在10月中、下旬。
亲蟹收集后集中消毒,消毒药物以无残留、无伤害的药物为佳。
亲蟹暂养池应先期用漂白粉、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待水质稳定,溶解氧DO>5mg/L、pH为7.5—8.5时,才可放养亲蟹,放养密度为20—25只/平方米。
1.2交配亲蟹在暂养池精心喂养一段时间,当水温在10℃左右时,逐渐向池中注加海水,使池水盐度缓慢升到12‰一20‰,不久成熟亲蟹便追尾、抱对、交配。
河蟹交配的环境对卵的质和量影响较大。
实践证明,选择土池进行交配较水泥池好。
土池要求池底平坦,淤泥少,并铺以10—15厘米细沙,池塘面积以1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m。
交配时间一
般分为冬前和冬后两个阶段,无论冬前还是冬后,都应保持水温10℃以上。
交配时间应控制在1周左右,避免2次交配,以免造成流产、死卵或胚胎发育不良等。
交配完毕应将雄蟹全部挑出。
1.3抱卵蟹的培育抱卵蟹的饲养管理直接影响其成活率和受精卵的胚胎发育。
抱卵蟹的培育分室外和室内两步进行,室外土池培育关键要进行防逃,经常换水,根据天气变化调节水位,清除池中残饵、死蟹和杂物。
培育期每天投喂适当饵料,饵料应多样化,动植物性饵料均投,如小杂鱼、蛤肉和青菜。
育苗前1个月将抱卵蟹移入室内水泥池培育,以便人工控制孵化时间。
亲蟹进入室内时用孔雀石绿或高锰酸钾消毒,同时工具也要彻底消毒。
室内池放养密度在20—30只/平方米。
室内培养关键在于合理升温,加强饵料质量和水质管理。
升温应采取螺旋式升温方式,保证积温,防止温度突变。
水温15℃以前日升温小于1℃,15℃以后日升温小于0.5℃。
饵料应选抄蚕、蛤肉和鱼粉等优质饵料。
池水深度控制在30—50cm,日换水1/3—1/2,水质清新,溶氧丰富。
经过20多天的培育,待水温达到19℃左右,胚胎心跳达150—200次/分钟,即可排幼育苗。
2幼体培育
2.1布苗布苗前2—3天,先将布苗池洗刷干净,彻底消毒,注加过滤海水50—60cm(盐度与暂养池同)充分暴气。
若采用肥水育苗,需同期接种藻液,施肥培养藻类;若采用清水培育,需用漂白粉杀死藻类和其它原生动物。
将胚胎发育正常、心跳120次份钟以上的抱卵蟹装入蟹笼,用10x10的负6次方孔雀石绿消毒40分钟,洗净,放布苗池中布苗。
布苗密
度控制在20万/立方米左右。
2.2育苗抱卵蟹排出的溞状幼体分5期(Z1一Z5),Z5蜕皮后变成大眼幼体M,M蜕皮变成幼蟹。
个体发育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要求不同,育苗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育苗池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温度,温度直接影响幼体的蜕皮、变态。
Z1一Z5的适宜温度为19—25℃,水温要求相对稳定,日升温在0.5℃左右。
若幼体活力强、饵料丰富、水质好,可采取温度高限培育,但日温差变化应小于1℃。
溶氧育苗池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影响幼体的生长发育,处于变态期的幼体,耗氧量高于同期幼体,大个体比小个体耐低氧能力强,当DO5mg/dm3。
盐度河蟹溞状幼体适盐性广,在8‰一33‰盐度范围内均可正常发育,由于幼体对氧的消耗率随盐度的增高而增高,而水中溶氧随盐度的增高而降低,同时,盐度与其它因素相互作用而影响幼体的呼吸和代谢,因此,幼体培育的盐度以25%左右为宜。
饵料饵料搭配合理,可使幼体摄食的营养成分全面、幼体健壮、生长快、各期变态顺利。
河蟹幼体的开口饵料是单细胞藻类,肥水育苗在布苗前2—3天接种藻液,如小球藻、硅藻、扁藻等,同时施加氮、磷肥,以培养藻类,使其达到一定密度,眼观水色呈鲜绿色。
清水育苗可用酵母、藻粉、蛋黄代替,但幼体发育不如天然开口饵料好。
Z1变Z2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此,要保证Z1开口饵料适口、足量、营养丰富,使Z1顺利变为Z2。
Z2、Z3主要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部分单胞溞类为主要饵料,投喂量根据检查池中残饵量而定。
Z4、Z5以卤虫无节幼体、大卤
虫和桡足类为主要饵料,附以蛋羹、鱼糜。
M期以大卤虫、桡足类、蛋羹、鱼糜为主要饵料。
Z5变M是育苗成败的又一关键,应保证饵料充足、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避免自残和窒息死亡。
水质管理育苗用水应无毒、无害、溶氧丰富、水质清新。
水中重金属离子、氧、氮化物、硫化物等对幼体的生长发育有毒害作用,应采取措施进行清理。
重金属离子超标,可用2—8x10的负6次方EDTA处理,氨、氮化物、硫化物等含量过高,可通过充气增氧、调节pH、换水、倒池、吸污等措施处理。
3病害防治
育苗过程中,病害的发生是影响成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加强病害防治尤为重要。
温度、盐度的变化,饵料投喂和有毒代谢物积累是引起细菌病和原生动物病发生的基础。
因此,必须保持水质清新、无污染,水质要经过多次过滤处理,定期用土霉素、呋喃西林、氯霉素等药物处理,以防病菌感染。
饵料投喂要适口、适量、高营养,保证幼体健康活跃,提高抗病力。
对投喂的天然饵料要严格消毒,防止病菌带入水中。
常见病的防治:①寄生虫病:主要是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等纤毛虫寄生引起,可用50—60x10的负6次方甲醛液全池泼洒,6小时后换水,或用1X10-6(10的负6次方)孔雀石绿全池泼洒,10—12小时后换水,用30x10的负6次方新洁尔灭药浴1小时效果也较理想。
②细菌病:主要由丝状百丝菌附着头部和附肢表面,影响幼体摄食和活动。
早期发病用孔雀石绿6x10的负6次方全池泼洒,或用0.8—1X10的负6次方高锰酸钾全池泼
洒,或2x10的负6次方氯霉素全池泼洒,在用药的同时,辅以优质饵料,增强体质,促使蜕皮。
③丝状藻类引起的疾病:这些藻类附着在幼体上,影响其摄食和活动,可通过换水和控制光照抑制藻类发生。
④其它病害:如水蜈蚣、剑水蚤、摇蚊幼虫等敌害,通过育苗前严格清池消毒、进水过滤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