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过滤与反冲洗实验(修改)20101216(104室)
过滤及反冲洗实验报告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课程实验报告课程:水处理技术(实验)实验名称:过滤及反冲洗实验成绩评定:班级:组别:姓名:学号:同组成员:指导教师:实验学期:实验七过滤及反冲洗实验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实验成绩:一、实验目的1、掌握反冲洗时冲洗强度与滤层膨胀度之间的关系。
2、了解清洁砂层过滤时水头损失变化规律,以及滤层水头损失的增长对过滤周期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过滤原理水的过滤是根据地下水通过地层过滤形成清洁井水的原理而创造的处理浑浊水的方法。
在处理过程中,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颗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达到澄清的工艺过程。
过滤是水中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间粘附作用的结果。
粘附作用主要决定于滤料和水中颗粒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当水中颗粒迁移到滤料表面上时,在范得华引力和静电引力以及某些化学键和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作用下,它们被粘附到滤料颗粒的表面上。
此外,某些絮凝颗粒的架桥作用也同时存在。
经研究表明,过滤主要还是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经过迁移和粘附两个过程来完成去除水中杂质的过程。
2、影响过滤的因素在过滤过程中,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滤层中悬浮颗粒的量也会随着不断增加,这就必然会导致过滤过程水力条件的改变。
当滤料粒径、滤层级配和厚度及水位己定时,如果孔隙率减小,则在水头损失不变的情况下,将引起滤速减小。
反之,在滤速保持不变时.将引起水头损失的增加。
就整个滤料层而言,鉴于上层滤料截污量多,越往下层截污置越小,因而水头损失增值也由上而下逐渐减小。
此外,影响过滤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水质、水温、滤速、滤料尺寸、滤料形状、滤料级配,以及悬浮物的表面性质、尺寸和强度等等。
3、滤料层的反冲洗过滤时,随着滤层中杂质截留量的增加,当水头损失增至—定程度时,导致滤池产生水量锐减,或由于滤后水质不符合要求,滤池必须停止过滤,并进行反冲洗。
反冲洗的目的是清除滤层中的污物,使滤池恢复过滤能力。
滤池冲洗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水流进行反冲洗的方法。
过滤及反冲洗实验

过滤及反冲洗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过滤的原理及常用的过滤介质;2.掌握过滤的操作技能,学会选取不同过滤介质对水的杂质进行不同程度的过滤;3.学习实验室 WaterPro RO 纯水机设备及其过滤装置的结构原理;4.熟悉RO纯水机反冲洗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基本原理和步骤过滤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过滤介质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其中流动过程中的低压气体被捕获。
2.实验步骤一、准备实验器材和过滤介质。
二、洗净实验用玻璃器皿和过滤漏斗。
三、将不同的过滤介质(如滤纸、砂子、活性炭等)装入漏斗,用样品瓶3次洗涤,将水样倒入漏斗。
注意:稀释溶液不可倒太多,掌握用量。
四、过滤完后,用样品瓶接住滤液,观察颜色和透明度等特征。
五、使用RO纯水机设备,将水倒入过滤器并开启机器,观察RO纯水机的工作状态及水的处理后的纯度。
六、学习RO纯水机的反冲洗操作方法,按照反冲洗操作方法进行操作。
三、实验操作要点1.根据实验目的选取合适的过滤介质;2.注意选用洗涤后的玻璃器皿等实验器材;3.掌握样品倒入漏斗的量,避免过量稀释。
4.注意RO纯水机的操作规范,避免操作不当。
5.观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6.遵守实验室行规与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
四、实验内容及数据分析1.不同过滤介质对水的过滤程度不同,可以根据过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进行初步判定。
2. RO纯水机处理后的水样性质更为纯净,适合实验室常用,可减小实验误差。
3. RO纯水机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冲洗,以清除过滤器中的杂质和污垢,并保证机器的正常工作状态。
5.实验数据可以通过记录颜色和透明度等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六、安全注意事项2.不使用过期药品和过期化学品。
3.不使用有毒化学品,避免接触到危险化学品。
4.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健康和生产安全,避免出现事故和伤害。
5.避免污水直接排入下水管道,应妥善处理实验废水。
7、实验总结1.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过滤的基本原理和过滤介质的选择。
过滤及反冲洗实验报告

过滤及反冲洗实验报告过滤及反冲洗实验报告概述:过滤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技术,通过过滤器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从溶液或悬浮液中分离出来。
反冲洗则是用来清洗过滤器,去除残留的颗粒和杂质。
本实验旨在探究过滤和反冲洗的原理和方法,并验证其效果。
实验材料和仪器:1. 过滤器:玻璃纤维滤纸2. 溶液:含有固体颗粒的水溶液3. 反冲洗设备:水龙头和水管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玻璃纤维滤纸放入漏斗中,用水湿润滤纸,使其贴合漏斗壁。
2. 过滤操作:将含有固体颗粒的水溶液缓慢倒入漏斗中,观察溶液经过滤纸后的变化。
3. 反冲洗操作:关闭水龙头,将水管连接至漏斗下方的出口,缓慢打开水龙头,使水流通过滤纸反冲洗,清洗滤纸上的颗粒和杂质。
实验结果:经过过滤操作,溶液中的固体颗粒被滤纸截留,滤液变得清澈。
通过反冲洗操作,滤纸上的颗粒和杂质被冲洗掉,滤纸恢复原状。
实验结果验证了过滤和反冲洗的有效性。
实验讨论:1. 过滤原理:过滤是基于孔径选择性的分离技术。
滤纸上的孔径较小,可以截留较大的固体颗粒,而较小的溶质分子可以通过滤纸,从而实现分离。
2. 滤纸选择:滤纸的选择应根据实验需求和溶液性质来确定。
玻璃纤维滤纸具有较小的孔径和较高的过滤速度,适用于大部分实验。
3. 反冲洗原理:反冲洗是通过水流的冲击力将滤纸上的颗粒和杂质冲洗掉。
水流的速度和压力应适中,过大的压力可能会破坏滤纸。
4. 反冲洗注意事项:反冲洗时需要注意水流的方向,应从滤纸的内侧向外冲洗,以避免颗粒被冲入滤液中。
此外,反冲洗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浪费水资源。
实验总结:过滤和反冲洗是常用的分离和清洗技术,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过滤和反冲洗的原理和方法,并验证了其有效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滤纸和反冲洗条件,以提高分离和清洗效果。
过滤与反冲洗实验报告

过滤与反冲洗实验报告过滤与反冲洗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过滤与反冲洗的原理与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其效果。
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滤与反冲洗的原理,并了解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正确操作。
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探究过滤与反冲洗的原理与方法,并验证其效果。
2. 实验材料与仪器本次实验所需材料与仪器包括:过滤器、滤纸、水样、试管、注射器、水槽等。
3. 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首先,将实验室用具清洗干净,确保无杂质。
然后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过滤操作将过滤器放置在试管架上,将滤纸放置在过滤器内。
然后,将待过滤的水样倒入试管中,缓慢地倒入过滤器中。
观察水样经过滤纸后的过滤效果。
3.3 反冲洗操作在过滤操作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反冲洗。
首先,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清水,然后将注射器连接到过滤器的底部。
慢慢注入清水,并观察过滤器中的杂质是否被冲洗掉。
反复操作几次,直到过滤器中的水变得清澈为止。
4.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发现在过滤操作中,滤纸起到了关键作用。
滤纸能够有效地过滤掉水样中的杂质,使水变得更加清澈。
而在反冲洗操作中,通过注入清水并施加压力,可以将过滤器中的杂质冲洗掉,从而保持过滤器的清洁。
在实际应用中,过滤与反冲洗常被用于水处理过程中。
通过过滤,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颗粒物等杂质,提高水质。
而通过反冲洗,可以清洁过滤器,延长其使用寿命。
5. 实验心得与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过滤与反冲洗的原理与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其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过滤器的选择和滤纸的使用对过滤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反冲洗操作中,水的注入速度和压力的控制也需要注意。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过滤与反冲洗原理的理解,还学会了正确操作过滤器和滤纸。
这对我们今后的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过滤与反冲洗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通过过滤和冲洗过滤器,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杂质,提高水质。
过滤及反冲洗试验报告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课程实验报告课程:水处理技术(实验)过滤及反冲洗实验实验名称:成绩评定:级:班别:组名:姓学号:同组成员:指导教师:实验学期:实验七过滤及反冲洗实验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实验成绩:一、实验目的1、掌握反冲洗时冲洗强度与滤层膨胀度之间的关系。
2、了解清洁砂层过滤时水头损失变化规律,以及滤层水头损失的增长对过滤周期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过滤原理水的过滤是根据地下水通过地层过滤形成清洁井水的原理而创造的处理浑浊水的方法。
在处理过程中,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颗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达到澄清的工艺过程。
过滤是水中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间粘附作用的结果。
粘附作用主要决定于滤料和水中颗粒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当水中颗粒迁移到滤料表面上时,在范得华引力和静电引力以及某些化学键和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作用下,它们被粘附到滤料颗粒的表面上。
此外,某些絮凝颗粒的架桥作用也同时存在。
经研究表明,过滤主要还是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经过迁移和粘附两个过程来完成去除水中杂质的过程。
2、影响过滤的因素在过滤过程中,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滤层中悬浮颗粒的量也会随着不断增加,这就必然会导致过滤过程水力条件的改变。
当滤料粒径、滤层级配和厚度及水位己定时,如果孔隙率减小,则在水头损失不变的情况下,将引起滤速减小。
反之,在滤速保持不变时.将引起水头损失的增加。
就整个滤料层而言,鉴于上层滤料截污量多,越往下层截污置越小,因而水头损失增值也由上而下逐渐减小。
此外,影响过滤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水质、水温、滤速、滤料尺寸、滤料形状、滤料级配,以及悬浮物的表面性质、尺寸和强度等等。
3、滤料层的反冲洗过滤时,随着滤层中杂质截留量的增加,当水头损失增至—定程度时,导致滤池产生水量锐减,或由于滤后水质不符合要求,滤池必须停止过滤,并进行反冲洗。
反冲洗的目的是清除滤层中的污物,使滤池恢复过滤能力。
滤池冲洗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水流进行反冲洗的方法。
反冲洗实验报告

反冲洗实验报告反冲洗实验报告引言:反冲洗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通过反冲洗,可以去除样品中的杂质,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反冲洗实验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一、原理:反冲洗的原理基于溶液的扩散和对流机制。
当溶液与固体样品接触时,溶质会通过扩散从固体表面进入溶液中。
反冲洗时,新鲜的溶液通过固体样品,将溶质从溶液中冲洗出来。
这种过程既可以通过重力自然进行,也可以通过外力施加实现。
二、步骤:1. 准备工作: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反冲洗设备和试剂。
确保所有设备和试剂的洁净度和质量。
2. 样品处理:将待反冲洗的样品准备好,如固体样品先进行研磨或溶解处理,液体样品则进行适当的稀释。
3. 反冲洗操作:将样品置于反冲洗设备中,确保溶液能够充分接触样品表面。
通过重力或外力施加,让新鲜的溶液从上方流过样品,将溶质冲洗出来。
反复进行反冲洗,直到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达到预期要求。
4. 收集溶液:将冲洗出的溶液收集起来,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分析或处理。
注意收集过程中的洁净度和溶液保存条件。
三、应用:反冲洗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化学分析:在化学分析中,样品中的杂质会干扰分析结果。
通过反冲洗,可以去除杂质,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例如,在重金属分析中,反冲洗可以去除样品中的有机物和离子,从而减少干扰。
2. 生物学研究:在细胞培养和分离过程中,细胞表面可能附着有杂质或细胞培养基中含有不需要的物质。
通过反冲洗,可以去除这些杂质,提高细胞培养的质量和细胞分离的纯度。
3. 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样品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这些物质会干扰环境参数的测量。
通过反冲洗,可以去除这些干扰物质,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工业生产: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可能受到原料中的杂质的污染。
通过反冲洗,可以去除这些杂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纯度。
结论:反冲洗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实验技术,可以去除样品中的杂质,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二过滤与反冲洗实验(修改)20101216(104室)

实验二 过滤与反冲洗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模型及设备的组成与构造。
2、观察过滤及反冲洗现象,进一步了解过滤及反冲洗原理。
3、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
4、掌握滤池工作中主要技术参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1、过滤与反冲洗模型过滤与反冲洗实验装置是由进水箱、流量计、过滤柱及水位计组成。
2、水过滤原理水的过滤是根据地下水通过地层过滤形成清洁井水的原理而创造的处理浑浊水的方法。
在处理过程中,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颗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达到澄清的工艺过程。
过滤是水中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间粘附作用的结果。
粘附作用主要决定于滤料和水中颗粒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当水中颗粒迁移到滤料表面上时,在范得华引力和静电引力以及某些化学键和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作用下,它们被粘附到滤料颗粒的表面上。
此外,某些絮凝颗粒的架桥作用也同时存在。
经研究表明,过滤主要还是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经过迁移和粘附两个过程来完成去除水中杂质的过程。
3、影响过滤的因素在过滤过程中,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滤层中悬浮颗粒的量也会随着不断增加,这就必然会导致过滤过程水力条件的改变。
当滤料粒径、形状、滤层级配和厚度及水位已定时,如果孔隙率减小,则在水头损失不变的情况下,将引起滤速减小。
反之,在滤速保持不变时,将引起水头损失的增加。
就整个滤料层而言,鉴于上层滤料截污量多,越往下层截污量越小,因而水头损失增值也由上而下逐渐减小。
此外,影响过滤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水质、水温、滤速、滤料尺寸、滤料形状、滤料级配,以及悬浮物的表面性质、尺寸和强度等等。
4、滤料层的反冲洗过滤时,随着滤层中杂质截留量的增加,当水头损失增至一定程度时,导致滤池产生水量锐减,或由于滤后水质不符合要求,滤池必须停止过滤,并进行反冲洗。
反冲洗的目的是清除滤层中的污物,使滤池恢复过滤能力。
滤池冲洗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水流进行反冲洗的方法。
反冲洗时,滤料层膨胀起来,截留于滤层中的污物,在滤层孔隙中的水流剪力作用下,以及在滤料颗粒碰撞摩擦的作用下,从滤料表面脱落下来,然后被冲洗水流带出滤池。
实验二 过滤实验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实验报告姓名:专业年级:试验日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实验二过滤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滤池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2、观察滤池反冲洗情况(滤料的水力筛分及滤料层膨胀与冲洗强度);3、观察滤料层水头损失增长情况,加深对过滤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经澄清过或沉淀后的水体,进入单层过滤池后,水体自上而下流经过滤层。
水体在滤层孔隙中曲折流动时在滤料层的接触凝聚,机械筛滤、沉淀的作用下,使得水体中细微颗粒和悬浮杂质被截留下来,滤后清水得以收集。
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被截留下来的杂质也就越多。
水头损失也随之而增加,达到规定值时应停止过滤反冲洗滤层。
反冲洗滤层的目的是使滤层在短时间内恢复工作能力。
三、实验装置及器皿1、过滤装置如图1 所示2、浊度仪1 台;3、温度计1 支;4、1000mL 和l 00mL 量筒各1 个;5、酸度计1 台;四、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设备、澄清水来水、冲洗水来水、排水管道系统、转子流量计等。
2、用自来水对滤层进行反冲洗测膨胀率(10%、30%、50%)时的流量,并测定水温。
3、关闭滤池阀反洗流量计阀。
打开滤池出水阀门,同时打开池子出水虹吸破坏管止水夹。
4、待池内水位下降到某个衡定水位时(即池子出水管不在出水时为止),打开池子进水流量计阀门。
流入池内开始过滤。
5、每隔一段时间分别观察进水流量、流速、进出水浊度,各测压管中的水位高。
6、、以后每隔15 分钟分别测定进水流量、流速、进出水浊度,各测压管中的水位高,即可得到水头损失值:H=H0+ΔH(cm)7、当滤池水头损失达到0.2~0.3米或出水浊度大于3度时,关闭进水流量计阀门,停止过滤。
8、打开滤池反冲洗水流量计阀门,反洗池子5min。
9、打开滤池放空阀门,放空池内水体。
五、实验心得本实验为演示性实验。
通过实验我熟悉了滤池的实验设备以及试验方法,观察滤池反冲洗情况以及滤料层水头损失增长情况,加深对过滤原理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做滤速与清洁滤层水头损失的关系实验。通入清水,测不同滤速(4、6、8、12、16 m/h)时清洁滤层顶部的测压管水位和清洁滤层底部附近的测压管水位,测水温。将有关数据记入表3—4中。停止冲洗,结束实验。
七、思考题
1、滤层内有空气泡时对过滤、冲洗有何影响?
2、当原水浊度一定时,采取哪些措施,能降低初滤水出水浊度?
3、冲洗强度为何不宜过大?
式中L——砂层膨胀后的厚度(cm);
L0——砂层膨胀前的厚度(cm)。
通过长期实验研究,e为25%时反冲洗效果即可以为最佳。
三、实验设备及物品
1、过滤实验装置(一套)
2、GDS-3型光电式浑浊度仪(一台)
3、200ml烧杯(两个)(取水样测浊度用)
4、2000mm钢卷尺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温度计1支
5、混凝剂聚合氯化铝1瓶
4、滤料层的反冲洗
过滤时,随着滤层中杂质截留量的增加,当水头损失增至一定程度时,导致滤池产生水量锐减,或由于滤后水质不符合要求,滤池必须停止过滤,并进行反冲洗。反冲洗的目的是清除滤层中的污物,使滤池恢复过滤能力。滤池冲洗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水流进行反冲洗的方法。反冲洗时,滤料层膨胀起来,截留于滤层中的污物,在滤层孔隙中的水流剪力作用下,以及在滤料颗粒碰撞摩擦的作用下,从滤料表面脱落下来,然后被冲洗水流带出滤池。反冲洗效果主要取决于滤层孔隙水流剪力。该剪力既与冲洗流速有关,又与滤层膨胀有关。冲洗流速小,水流剪力小;冲洗流速大,使滤层膨胀度大,滤层孔隙中水流剪力又会降低,因此,冲洗流速应控制适当。高速水流反冲洗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反冲洗效果通常由滤床膨胀率e来控制,即
四、实验步骤
1、对照工艺图,了解实验装置及构造。
2、在实验中要注意控制滤料层上的工作水深h,应基本保持不变。
3、将滤料进行一次冲洗,冲洗强度逐渐加大到12~15L/s·m2(或流量为520~650L/h),时间几分钟,以便去除滤料层中的气泡,冲洗完毕,开启初滤水排水阀门,降低柱内水位,将滤柱有关数据记入表3—1。
3、影响过滤的因素
在过滤过程中,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滤层中悬浮颗粒的量也会随着不断增加,这就必然会导致过滤过程水力条件的改变。当滤料粒径、形状、滤层级配和厚度及水位已定时,如果孔隙率减小,则在水头损失不变的情况下,将引起滤速减小。反之,在滤速保持不变时,将引起水头损失的增加。就整个滤料层而言,鉴于上层滤料截污量多,越往下层截污量越小,因而水头损失增值也由上而下逐渐减小。此外,影响过滤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水质、水温、滤速、滤料尺寸、滤料形状、滤料级配,以及悬浮物的表面性质、尺寸和强度等等。
原始条件记录表3-1
滤管直径(mm)
滤管面积(m2)
滤管高度(m)
滤料名称
滤料高度(m)
过滤记录表3—2
过滤时间
min
流量
L/h
工作水深m
滤速m/h
进水浊度
出水浊度
水温
冲洗
强度(L/s·m2)
冲洗
流量
(L/h)
滤层厚度(cm)
滤层膨胀厚度(cm)
滤层膨胀率(%)
冲洗水温(℃)
冲洗强度与滤层膨胀率关系实验表3—3
冲洗
流量
(L/h)
虑速(m/h)
清洁滤层顶部的测压管水位(cm)
清洁滤层底部的测压管水位(cm)
清洁滤层水头损失(cm)
冲洗水温(℃)
滤速与清洁滤层水头损失的关系实验表3—4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整理
1、过滤试验结果,归纳出滤管的水头损失、水质、绒粒分布随工作延续时间变化的情况,绘制出滤池工作水质曲线图(图1)。
2、根据反冲洗实验记录结果,总结滤管不同流速与水头损失的变化规律,加深对滤速v与水头损失h之间关系的理解,并绘出(h—v)变化曲线(图2)。
3、根据反冲洗实验记录结果,绘制一定温度下的冲洗强度与膨胀率的关系曲线,并综合 两组不同曲线进行分析比较(图3)。
六、注意事项
1、滤柱用自来水冲洗时,要注意检查冲洗流量,因给水管网压力的变化及其它滤柱进行冲洗都会影响冲洗流量,应及时调节冲洗自水来水阀门开启度,尽量保持冲洗流量不变。
2、反冲洗过滤时,不要使进水阀门开启度过大,应缓慢打开,以防滤料冲出柱外。
3、反冲洗时,为了准备地量出砂层厚度,一定要在砂面稳定后在测量,并在每一个反冲洗流量下连续测量3次。
4、过滤实验前,滤层中应保持一定水位,不要把水放空,以免过滤实验时测压管中积有空气。
5、加药直接过滤时,不可先开来水阀门后投药,以免影响过滤水质。
实验二过滤与反冲洗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模型及设备的组成与构造。
2、观察过滤及反冲洗现象,进一步了解过滤及反冲洗原理。
3、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
4、掌握滤池工作中主要技术参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过滤与反冲洗模型
过滤与反冲洗实验装置是由进水箱、流量计、过滤柱及水位计组成。
2、水过滤原理
水的过滤是根据地下水通过地层过滤形成清洁井水的原理而创造的处理浑浊水的方法。在处理过程中,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颗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达到澄清的工艺过程。过滤是水中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间粘附作用的结果。粘附作用主要决定于滤料和水中颗粒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当水中颗粒迁移到滤料表面上时,在范得华引力和静电引力以及某些化学键和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作用下,它们被粘附到滤料颗粒的表面上。此外,某些絮凝颗粒的架桥作用也同时存在。经研究表明,过滤主要还是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经过迁移和粘附两个过程来完成去除水中杂质的过程。
4、配原水浊度约在50度左右,取原水测定其浊度,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投药量约0.2g/L投入水箱,经过搅拌,开泵进行过滤实验。
5、开始过滤,调整滤速在8~16m/h(或流量为96L/h~192L/h),例如:流量为160L/h,仔细观察绒粒进入滤料层深度情况及绒料在滤料层中的分布。每隔10、15、25分钟分别取过滤出水,测定其出水浊度,填入表3—2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