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摘要:1.诗学的概念与起源2.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3.悲剧与喜剧的定义与区别4.情节在悲剧中的重要性5.角色与道德观念在悲剧中的作用6.亚里士多德对诗学的贡献与影响7.诗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正文:诗学是一门研究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的学科,起源于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文学理论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艺术是模仿,即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在此基础上,他将艺术分为三类:纯粹的模仿、模仿的行为和模仿的对象。

其次,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和喜剧的概念,并分析了它们的区别。

悲剧主要表现的是严肃、庄重的事件,以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喜剧则以幽默、讽刺的手法表现生活中的琐事,引发观众的愉悦。

在悲剧方面,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情节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悲剧必须具备紧张、完整的情节。

情节的紧张性是指事件的发展过程必须充满变数,使观众在结果未明的情况下产生期待感;完整性则要求情节有一个明确的结局,使观众在情感上得到宣泄。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角色和道德观念在悲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角色应具有适当的道德品质,以引发观众的共鸣;道德观念则体现在作品的道德寓意中,引导观众进行自我反省。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成为了西方文学批评的基础,影响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创作。

同时,他的理论传播到东方,对我国古代文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诗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不断发展,诗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文学现象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此外,诗学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道德观念等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框架。

尽管历经两千多年,这些观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诗学》读书札记

《诗学》读书札记

《诗学》读书札记第一篇:《诗学》读书札记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读书札记《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被认为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是在继承老师柏拉图及其之前的文艺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

他在《诗学》中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

在现存《诗学》二十六章中,亚里士多德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接着又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

最后分析批评者对待诗人的一些指斥,并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

概括的讲,《诗学》主要论述了三个艺术哲学问题:艺术的本性,悲剧的意义,艺术的功用。

它的美学思想可归结为三个要点:摹仿说,悲剧论,陶冶说。

一、摹仿说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

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1.17,并且指出摹仿艺术的区别特征在于“摹仿中所使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用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1.17,而这三者的不同可以决定艺术的种类。

如悲、喜的划分是:“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第二章2.20),这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划分的。

其次,亚里士多德肯定摹仿是人的天性。

他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4.21这段话足以证明诗起源于摹仿,而摹仿又是人的天性使然,而且具有一种神圣意味。

最后,他强调摹仿所具有的普遍性。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第9章9.39)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

《诗学》笔记参考

《诗学》笔记参考

第一章诗摹仿1•诗(有音乐或无音乐):一种艺术仅以语言摹仿,所用的是无音乐伴奏的话语或者格律文,或混用诗格或单用一种诗格制作、制造的,其不同于创造;诉诸语言、诉诸听觉的文学作品,所以不能说是写诗,而应该是做诗。

【诗通过节奏,话语,语调来展现,应为在古代文学阅读是不普遍的。

诗的分类:有音乐的一一戏剧、酒神颂、史诗等等,天经地义的诗,无音乐的仅IogoS――对话,拟剧诗的类别划分,不是依照剧情内容的模仿的对象,而是依据形式和外壳(有无音乐)】2诗人:悲剧,喜剧,史诗的创作者,对诗人进行了诠释和定义,认为诗人应该是用格调声音去展现,而不仅是用话语,格律就行了,而且诗人还应该在模仿对象上有相应的要求,比如:荷马和恩培多克勒比较,荷马是诗人,但是后者不是,因为对象是自然科学,总之,亚里士多德在声音中强调了模仿的媒介,从很大的程度上定义了诗人,在声音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侧重于声音的重要性,可能是因为(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对艺术作品的表达,更多的依赖于口头和声音。

3摹仿:一种创作方法。

(司空见惯的“诗”的创作方法)大致等于文学创作,文艺作品的制作,即被命名为摹仿;是把具体事件“变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与临摹不同。

悲剧、喜剧、酒神颂和史诗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摹仿的方式制约的,也是古希腊人认为的“诗”,即文学作品。

4差别在于:摹仿的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不同5模仿的媒介:是抽象的。

话语和音调(语言,可以写成文字的部分)亚里士多德强调摹仿媒介的话语;比如对话和拟剧,无节奏,无音调,但是也称作诗。

古希腊人默认只要用了格律的就可以被称为诗,但是亚里士多德不认同,同样用六部格律的方式,要以摹仿的对象来界定可不可以被称为诗。

6以下谈及无音乐伴奏或参与的纯语言的作品。

在古希腊,这种作品没有被命名,或没有一个总称。

这应该是指无格律的“散文”和有格律但无音乐的诗。

7格律体:有固定节奏,韵律的“声音”,即诗格,以十四行为例•。

长度:悲剧的时间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者稍长于此的时间内(①三一律中时间为一天的来源②演出时间不宜太长,一天之内演完);史诗无需顾虑时间限制。

诗学读书笔记

诗学读书笔记

《诗学》读书笔记所读原着为《诗学诗艺》,作者分别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贺拉斯,赫久新译。

版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摘要均选自《诗学诗艺》中的《诗学》。

摘要部分按原着章节进行整理。

摘要一:使用模仿的艺术家,所描述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又必然具有或好或坏的特性(因为所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精神和品格都具有善恶的差别,他们的特性几乎总是落入这种或那种类型)。

这些人,或者比我们更好,或者不如我们,或者与我们是一样类型。

(第6页)悲剧和喜剧也有同样的差别;因为喜剧的目标是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坏,而悲剧则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

(第7页)摘要二:模仿是我们的天性,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我们的天赋本能,而韵律显然是节奏的一个部分。

起初,这些天生富有才智的人开始使用模仿,在他们最初努力的基础上,经过一步步发展,终于从即席创作中产生了诗歌。

(第11页)按照诗人个人的性情,诗歌随即分为两种不同类型。

比较严肃的诗人,描述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人所做出的行为;而比较轻浮的诗人,则描写人们的卑劣行为。

前一种人写赞美诗和颂诗的时候,后一种人却开始了恶语谩骂。

(第11页)摘要三:在一定程度上,史诗与悲剧相同,史诗也用威严的韵文来描述严肃的行为。

然而,它们也有不同的地方,史诗采用单一的格律和叙述性的形式。

另一点不同的是它们篇幅长短的差异:悲剧尽可能延长情节,但控制在一个白天能演出完毕的时间之内,或者稍微超过一些,而史诗则不受行为、时间的限制。

起初悲剧也和史诗一样,没有时间的限制。

至于结构成分,有些两者都有,有些是悲剧所独有的。

因此,任何能够辨别悲剧好坏的人,也能够辨别史诗的好坏。

因为史诗的成分,悲剧都具备,而悲剧的成分,在史诗里却不是都能找得到。

(第15页)摘要四:悲剧是对于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行为的描述,行为本身具有完整性,具有一定意义;在语言中,通过各种适当的艺术形式,使行为得到强化,成为剧中的各个部分;描述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诗学》笔记

《诗学》笔记

《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开篇便指出诗的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这是关于诗的艺术的首要原理(在译者的注释中指出作者所说的摹仿,指的是诗的创作过程。

而从其随之所举的酒神颂的例子,可看出作者所认为的摹仿,在很大程度上与作品中的戏剧性相关。

关于这点,在其后文关于荷马的评价中有更明晰的体现)。

在这里,他说明一个人之所以能被称为“诗人”,并不在于他使用某种格律进行写作,而在于他是摹仿者。

格律不是诗的主要因素,摹仿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摹仿是人的天性,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看事物本身却不一定。

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在进行判断。

这种由辨识所带来的快感要求作品与观者的经验符合,但又不完全一致(关于这点效果,在其后对于悲剧创作的指导说明部分,有更为具体深入的阐释)。

这里,作者举了图像为例。

即是否可由此认为,绘画艺术也是摹仿?那么摹仿就是艺术这个科的性质,而在其下各属之间不具区别功能?于是当摹仿与人天性具有的节奏感和音调感结合,诗便诞生了。

在“摹仿”这个共同的基础上,诗下分多个种,各种之间的差别产生自三方面:摹仿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的方式。

诗依其固有性质分为两种,一种摹仿高尚的行动,一种摹仿下劣的行动。

进行前一种摹仿的诗人是比较严肃的,进行后一种的则是比较轻浮的(作者认为人的品格从行动中体现,看来此观点不但适用于作品中的人物,也适用于进行创作的诗人)。

由于摹仿对象的不同,形成了两种诗,每种诗在各自的发展中发现了适当的格律。

在这里,作者对荷马进行了推崇和辩护。

因为所作的严肃的诗,荷马被认为是一名“真正的诗人”,而他作品中不严肃的,则被作者称为“滑稽诗”,而不是讽刺诗,并因为其“戏剧化”的特点而被看作是开了喜剧的先河。

同样,其严肃的作品则开了悲剧的先河。

在作者看来,戏剧性地摹仿是荷马作品的特色,这使他有别于以往的诗人。

由此,悲剧和喜剧出现,诗人们因为各自的品格或从史诗转向悲剧,或从讽刺诗转向喜剧,并发展形成了各自的模式。

诗学读书笔记

诗学读书笔记

《诗学》读书笔记所读原著为《诗学诗艺》,作者分别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贺拉斯,赫久新译。

版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摘要均选自《诗学诗艺》中的《诗学》。

摘要部分按原著章节进行整理。

摘要一:使用模仿的艺术家,所描述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又必然具有或好或坏的特性(因为所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精神和品格都具有善恶的差别,他们的特性几乎总是落入这种或那种类型)。

这些人,或者比我们更好,或者不如我们,或者与我们是一样类型。

(第6页)悲剧和喜剧也有同样的差别;因为喜剧的目标是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坏,而悲剧则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

(第7页)摘要二:模仿是我们的天性,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我们的天赋本能,而韵律显然是节奏的一个部分。

起初,这些天生富有才智的人开始使用模仿,在他们最初努力的基础上,经过一步步发展,终于从即席创作中产生了诗歌。

(第11页)按照诗人个人的性情,诗歌随即分为两种不同类型。

比较严肃的诗人,描述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人所做出的行为;而比较轻浮的诗人,则描写人们的卑劣行为。

前一种人写赞美诗和颂诗的时候,后一种人却开始了恶语谩骂。

(第11页)摘要三:在一定程度上,史诗与悲剧相同,史诗也用威严的韵文来描述严肃的行为。

然而,它们也有不同的地方,史诗采用单一的格律和叙述性的形式。

另一点不同的是它们篇幅长短的差异:悲剧尽可能延长情节,但控制在一个白天能演出完毕的时间之内,或者稍微超过一些,而史诗则不受行为、时间的限制。

起初悲剧也和史诗一样,没有时间的限制。

至于结构成分,有些两者都有,有些是悲剧所独有的。

因此,任何能够辨别悲剧好坏的人,也能够辨别史诗的好坏。

因为史诗的成分,悲剧都具备,而悲剧的成分,在史诗里却不是都能找得到。

(第15页) 摘要四:悲剧是对于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行为的描述,行为本身具有完整性,具有一定意义;在语言中,通过各种适当的艺术形式,使行为得到强化,成为剧中的各个部分;描述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浅谈亚⾥⼠多德《诗学》亚⾥⼠多德《诗学》读后感亚⾥⼠多德的《诗学》在西⽅⽂化史上⾸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第⼀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

从希腊⽂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物品。

⽽“诗”的创制,则指⼀切艺术创作。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希腊古典⽂明时期,⽂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学峰巅的悲剧。

简⾔之,亚⾥⼠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学》的译者这样说到“《诗学》理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度不⼩,⽆疑是⼀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家之作。

”在这⾥我想⾸先谈谈对《诗学》中关于摹仿学的理论的理解。

在亚⾥⼠多德看来,所谓艺术之“属”,就是摹仿。

⽽这⾥所说的“属”来⾃于亚⾥⼠多德的定义理论,他的定义理论是在他批判了他的导师柏拉图经验定义法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由此发展起的逻辑学说开创了西⽅⼆千多年的科学理论精神。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部分双管乐和竖琴——这⼀切实际上都是摹仿。

”(第⼀章),这⾥不限于悲剧,⽽是指所有的艺术种类。

摹仿是专门相对于艺术⽽⾔的,我们知道古希腊的⾃然哲学家的著作也是⽤韵⽂写的,习惯上也称为“诗⼈”但实际上并不合适,荷马与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除了所⽤的都是格律之外,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所以我们称荷马是诗⼈并不为过,但后者,“与其称为诗⼈,⽏宁称为⾃然哲学家”。

我们知道任何⼀种学说的起源均来⾃于对前⼈的成果的总结并发展,谁都没有能凭空创造了⼀门学问。

那么这样说来,亚⾥⼠多德的艺术摹仿学说是怎样依附于前⼈的呢?艺术范畴的本质是摹仿,那么划分艺术门类之“种”的则是“种差”。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摘要:一、引言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观念1.诗歌是模仿的艺术2.诗歌的目的与社会功能三、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解析1.悲剧的定义与要素2.悲剧的情节结构3.悲剧的人物塑造四、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五、总结正文:一、引言在众多古希腊哲学家中,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他不仅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有着卓越贡献,而且在诗学领域也留下了宝贵的理论。

本文将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观念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文学创作与研究提供借鉴。

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观念1.诗歌是模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开篇便提出:“诗歌是模仿的艺术。

”这里的“模仿”并非简单的抄袭,而是指通过创作,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件和人物以艺术的方式再现。

换句话说,诗歌创作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的目的在于通过模仿,唤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从而产生教育和净化的作用。

2.诗歌的目的与社会功能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的目的不仅仅是娱乐,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功能。

通过诗歌,观众可以认识并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美丑,从而产生向善向美的动力。

此外,诗歌还具有净化功能。

观众在欣赏诗歌时,可以借助诗歌所描绘的情感,宣泄内心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平衡与净化。

三、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解析1.悲剧的定义与要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详细解析了悲剧,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引起观众怜悯与恐惧,并通过这些情感达到教育与净化目的的诗歌形式。

悲剧的主要要素包括:主角、行动、结局和诗歌。

其中,主角是指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行动是指主角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努力;结局是指主角在行动中遭遇的挫折与失败;诗歌则是指以诗歌形式表现的戏剧文本。

2.悲剧的情节结构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结构应该紧凑、合理。

他提出了悲剧的三段式结构:序幕、发展和结局。

序幕部分主要介绍背景和主角;发展部分则是主角为实现目的而进行的努力,这一部分应该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结局部分则是主角遭遇挫折与失败,达到教育与净化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学》读书笔记
所读原著为《诗学诗艺》,作者分别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贺拉斯,赫久新译。

版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摘要均选自《诗学诗艺》中的《诗学》。

摘要部分按原著章节进行整理。

摘要一:使用模仿的艺术家,所描述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又必然具有或好或坏的特性(因为所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精神和品格都具有善恶的差别,他们的特性几乎总是落入这种或那种类型)。

这些人,或者比我们更好,或者不如我们,或者与我们是一样类型。

(第6页)
悲剧和喜剧也有同样的差别;因为喜剧的目标是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坏,而悲剧则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

(第7页)
摘要二:模仿是我们的天性,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我们的天赋本能,而韵律显然是节奏的一个部分。

起初,这些天生富有才智的人开始使用模仿,在他们最初努力的基础上,经过一步步发展,终于从即席创作中产生了诗歌。

(第11页)
按照诗人个人的性情,诗歌随即分为两种不同类型。

比较严肃的诗人,描述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人所做出的行为;而比较轻浮的诗人,则描写人们的卑劣行为。

前一种人写赞美诗和颂诗的时候,后一种人却开始了恶语谩骂。

(第11页)
摘要三:在一定程度上,史诗与悲剧相同,史诗也用威严的韵文来描述严肃的行为。

然而,它们也有不同的地方,史诗采用单一的格律和叙述性的形式。

另一点不同的是它们篇幅长短的差异:悲剧尽可能延长情节,但控制在一个白天能演出完毕的时间之内,或者稍微超过一些,而史诗则不受行为、时间的限制。

起初悲剧也和史诗一样,没有时间的限制。

至于结构成分,有些两者都有,有些是悲剧所独有的。

因此,任何能够辨别悲剧好坏的人,也能够辨别史诗的好坏。

因为史诗的成分,悲剧都具备,而悲剧的成分,在史诗里却不是都能找得到。

(第15页)
摘要四:悲剧是对于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行为的描述,行为本身具有完整性,具有一定意义;在语言中,通过各种适当的艺术形式,使行为得到强化,成为剧中的各个部分;描述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第16页)
既然是通过人的行为表演来描述内容,那么,第一,形象的装饰是悲剧的基本部分;第二,必须有唱段和语言,这是指描述的媒介。

(第16-17页)
悲剧是行为的模仿,而这个行为是由某些人来表达的,按照我们定义的行为特征,它必须要展示出性格和思想方面与众不同的特点。

思想和性格是行为的两个自然成分,所有人物的成败都取决于这两个因素。

行为的模仿,就是悲剧的情节。

另一方面,我所说的情节,是指事件的有序安排。

性格使我们能够定义参与者的本性,思想体现
在他们的语言里,当他们证明一个论点或表达一种意见的时候,就显露出他们的思想。

(第17页)
因此,所有悲剧都具有了六个要素,它们是情节、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

这些要素决定了一部悲剧的性质。

(第17页)在这六个要素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

因为悲剧不是对人的描述,而是对人的行为、生活、快乐和烦恼的描述。

而快乐和烦恼与行为密切相关。

生活的目的是行为的目标,而不是一个品质。

确实,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自己,而正是由于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幸福或不幸。

表演悲剧不是为了描述性格,尽管性格与行为有关。

所以,事件和情节才是悲剧的目标。

在一切事物中,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如果在悲剧中没有行为,就不能成为悲剧,但如果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

(第18页)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悲剧影响我们情绪的两个最重要的方法:“反转”和“发现”,这两者是情节的基本要素。

(第18页)悲剧的第三个特性是思想。

这是一种说话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使人物说出可以说或适合说的话。

(第19页)
摘要五: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名字,应用到这个事物上。

从这个种类转移到那个属性,从那个属性转移到这个种类,或者从一个属性转移到另一个属性,或者也可以是类推事物。

(第59页)摘要六:过于明显地使用这个技巧,就是可笑的。

每一种语言的使用,都要有个适当的限度。

任何人不适当地使用隐喻词、不熟悉的借用词和其他这类新奇词,都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只能引起笑话。

(第63页)
摘要七:对一节诗的指责,有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合理、缺乏道德精神、前后矛盾、技术上有缺陷。

(第79页)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对诗歌和悲剧的看法。

纵观全书,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都很全面。

其中对悲剧和诗歌的态度和技巧的见解,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对悲剧的定义(见摘要四第一段),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再到效果及起到的作用,都全面地概括了。

后面单独讲到的“六要素”,涉及到了悲剧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悲剧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对此,我有点异议。

情节确实很重要,它是支撑整部作品的结构和框架。

在看过作品之后,在人们脑海里印象深刻的是作品的情节,但是触动极深的却是主题。

例如希腊的悲剧《俄狄浦斯》,它的情节安排十分巧妙,但是让人们感叹不已的是命运的不可抗拒和命运的悲剧。

尽管刚生下来就被送走,但是仍没有摆脱杀父娶母的、注定的人间悲剧。

所以,我认为,情节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

“悲剧的第三个特性是思想。

这是一种说话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使人物说出可以说或适合说的话。

”悲剧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其主题的净化作用和人们情感的升华。

但是悲剧首先面对的,却是其前面的观众和读者,所以言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悲剧感染人的关键。

例如《窦娥冤》,从张家父子的百般骚扰和诬告,到最后的
含冤而去和平反,窦娥的语言始终符合自己当时的身份和语言习惯,包括行刑时的诅咒,咋一看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却能被观众普遍接收并能随着剧情的继续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不能不说,其间主角张驴儿、婆婆的表现和说话应对和执行官衙役的行为表现,都让观众相信这是真的且融入其中。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悲剧影响我们情绪的两个最重要的方法:‘反转’和‘发现’,这两者是情节的基本要素。

”反转,即事物从一个状态转向相反的方面。

当人们在绝处逢生时,生机活力和希望都会骤涨;当人们满怀希望大步前进时,迎面而来的狂风骤雨又会把人们的希冀浇得支离破碎。

反转,起得就是这个作用。

而发现,则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活佛济公》中的《挖心》情节安排即是如此。

先是俊生迷恋狐妖,妖挖其心令其死;后有其妻得知济公有活人之方,吃下脏馒头后吐心,使其还生。

生而死,死而生,完全是两重天式的体验。

而惊险刺激之后,更能引起人们的嗟叹和感慨。

而其中的反转和发现,恰恰起到了影响、主导人们情绪的作用。

除了对悲剧全方位探讨之外,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措辞和风格也进行了讨论。

他说,过度使用技巧和词都是可笑的。

每一种语言的使用,都应有个适当的限度。

例如汉赋发展到后期,大多是辞藻华丽,极讲究铺陈而不重内涵,最终发展不下去而转向短小精悍却颇有哲理内涵的短赋上面去了。

而魏晋时期的诗歌,尤其是竹林七贤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晦涩难懂的。

前者过度讲求辞藻,后者多用隐喻,但是过了度,效果就
大打折扣了。

原来本应有的审美效果没有了,有的甚至成了折磨人的神经的作品了。

在《诗学》的最后,对诗的五种指责也很精辟、客观。

“对一节诗的指责,有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合理、缺乏道德精神、前后矛盾、技术上有缺陷。

”总结下来,一是真实性必须保证;二是技巧的巧妙和得当。

话虽然不多,却打中了核心。

秦微微
20090340702
09汉语言文学3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