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哲学综合(试题)马哲部分2003-2010
历届马哲专业考研真题

历届马哲专业考研真题2011年南京大学哲学专业哲学综合试题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件论。
2,如何理解时间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4如何理解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二,论述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
2,如何理解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的实践形式。
三,简答题,四选三1,本原或始基2,第二性的质3,本原行动(费希特)4,实体即主体(黑格尔)四,论述题1,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有哪两种?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怎样。
谈谈你的理解。
2,阐述“我思故我在”的论述,并结合它谈谈笛卡尔在近代哲学史的地位。
3,结合康德的现象学说论述哥白尼革命的实质及其哲学意义。
2011年南京大学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真题一,名词解释1,《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形式2,《反杜林论》3,哲学的党性管则4,《实践论》二,简答题1,《共产党宣言》是如何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论证的?2,简述《哲学笔记》中的逻辑学,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的思想。
3,简述《论十大关系》中的辩证法思想三,论述题1,围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试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影响。
2,试论晚年恩格斯在人类史前史研究中对历史唯物主义所作的发展。
2010年北京大学马哲专业考研真题一:填空题(4*5=20)1.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名字是2.“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出自哪本书?3.恩格斯在哪本书提出“两种生产”4:《大众哲学》的作者是?5.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三个代表是?二:名词解释(6*5=30)1.价值2.交往3.意识形态4.《唯物主义与批判主义》5.法兰克福学派三:解析题(25*4=100)1.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2.如何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3.《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篇第一章中如何阐述唯物史观?4.为什么说《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唯物史观的科学性?2010年南开大学马哲专业试题7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实践2.人的认识的本质3.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4.人的本质5.交往关系6.文化二、论述题(四选三)1.试论真理和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及其结构3.国家的本质4.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851欧美哲学通史一、名词解释1.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2.奥古斯丁的时间观3.斯宾诺莎的真观念4.霍布斯的社会契约理论5.康德的先验感性论6.库恩的科学范式二、论述题1.试论柏拉图的相论2.罗素关于亲知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的区分思想三、材料分析题(二选一)1.有关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一段材料2.南开马哲2002年试题:1、试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并说明这一论断的重要意义。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试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答: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方法,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人的主观性,即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5、什么是唯心主义?答:唯心主义是一种认为精神或思想是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它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精神或思想是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或者是思想的。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
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指的是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案: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代替哲学上讲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且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2、请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大学马哲考试题型问题+答案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和区别?答:第一、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第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研究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而哲学的物质概念揭示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
不管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所揭示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所揭示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主都是不变的。
第三、哲学的物质概念根源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又高于它,并给它以指导。
2.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3.怎样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掌握这一原理有何重大意义?答:第一、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无限多样。
这是客观世界各种不同物质运动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本身。
世界是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统一。
第三、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彻底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求”就是探求和研究。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现实,尊重客观规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带答案及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共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1、哲学就是〔〕的世界观。
A、理论化、系统化B、标准化C、理想化D、社会化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精神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3、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宗教唯心主义4、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辩证性B、机械性C、形而上学性D、不彻底性5、以下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存在即合理〕。
A、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B、王守仁的“心外无物”C、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D、唯我论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D、具体科学与哲学各有侧重、互不相干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的辩证法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星云假说8、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资本论》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本质特征是〔〕。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辩证性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多样性D、系统性11、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运动B、静止C、发展D、矛盾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矛盾B、是否承认运动C、是否承认发展D、是否承认物质13、最复杂、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
A、社会运动B、生物运动C、化学运动D、机械运动1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实践B、生物进化C、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1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其正确含义是〔〕。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2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4套马克思主义原理1.C 2.C 3.C 4.D 5.D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B.道德规范C.国家政权D.艺术形式4.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6.D 7.C 8.B 9.B 10.C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11.A 12.D 13.D 14.B 15.B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D 17.B 18.A 19.A 20.C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A 22.D 23.D 24.C 25.C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唯心论的错误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26.C 27.A 28.D 29.B 30.C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B.事物的量变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B.基本适合C.基本不适合D.完全不适合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对物质的反映31.A 32.C 33.A 34.C 35.B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C.只刮风,不下雨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比D.政党的成熟程度36.D 37.D 38.C 39.D 40.B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A.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B. 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 B)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 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D)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 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A.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B. 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历年真题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历年真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考试历年真题2001年马原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物质和意识2、联系和联系的普遍性3、国体和整体4、自由王国和共产主义二、辨析题1、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实践主体的差异性决定的。
3、人在历史中的自觉活动就在于能够自由地选择某种社会形态。
三、问答题1、简述唯心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2、简述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基础。
3、论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2002年马原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世界观和方法论2、物质和意识3、量变和质变4、实践和认识二、辨析题1、马克思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3、国家的实质是管理社会事务的公共机关。
三、简答题1、如何看待辩证的否定观和意义?2、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意义?3、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意义?4、如何看待科技在社会发展的地位?四、论述题1、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机制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2、从真理和价值的双重原则谈谈你对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的看法?2003年马原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物质和运动2、可能性与现实性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5、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的观念结构1、假象就是错觉。
2、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和主观与客观是等同的/?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简答题1、简述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2、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有何现实意义?四、论述题1、用马克思哲学原理说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试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这一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意义?2004年马原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世界观和方法论2、时间和空间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4、量变和质变5、可能性与现实性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3、如何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4、如何理解“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5、简述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区别和联系?三、论述题1、论述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做好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2、论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3、论述人性、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之间关系?2005年马原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2、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3、肯定和否定4、现象和本质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4、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6、简述国家的起源和实质?1、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2、从真理和价值的角度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3、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说明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2006年马原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2、原因和结果3、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4、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5、文化和文明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2、如何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4、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5、如何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6、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三、论述题1、论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及其方法论意义?2、如何正确看待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上说明为什么我国加强伦理道德建设?2007年马原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经济结构2、社会形态3、社会改革4、资本5、经济全球化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论特质是什么?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表现在什么地方/3、怎样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含义是什么?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6、怎样理解剩余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理论基石?三、论述题1、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2、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设想及其与现实社会主义的比较?2008年马原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矛盾的统一性2、生产力3、资本原始积累4、金融资本5、无产阶级专政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怎样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4、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三、论述题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2、如何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009年马原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矛盾的特殊性2、社会存在3、生产力4、价值规律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2、怎样认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3、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4、怎样理解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三、论述题1、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2、论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2010年马原考研真题一、回答下列问题(每题20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3、怎样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4、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是什么?5、如何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二、论述题(30)论述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2011-2014南大中哲真题

2011年南京大学哲学综合+中国哲学原著真题先给你们看看今年的题目吧,大部分我还记得:(带下划线的以前考过)哲学综合一、简答(4*10')1、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过程。
2、马克思主义哲学条件论的基本观点。
3、谈谈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4、认识的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论述(2*15')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2、论述马克思主义文化论的基本观点。
三、作者(2*8')大同书大学问道德经复性书论衡通书论语(忘了两个,欢迎补充)四、名词解释(4*6')1、五行2、八识3、离坚白4、鹅湖之会五、论述(2*20')1、孟子“仁政”思想评述。
2、程朱理学“理”的主要内涵。
中国哲学原著一、出处或作者(2*15')1、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3、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4、行之非艰,知之惟艰。
5、道不离人,人不离道。
(坛经)6、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7、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8、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9、若无心而已,尔介有心,即具三千。
10、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11、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
(王守仁)12、性者,心之理也;情者,性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
(朱熹)13、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孟子)剩下两个忘了二、原著填空(2*10')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4、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三、翻译(2*20')1、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哲学综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简述你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
3、我们说,”意识并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却在自然界有着自己深厚的基础和前提,这就是物质形态普遍的反映特性“。
请从物质形态普遍反映特性的角度简述人类意识的起源。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态,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试从认识的历史演化的角度说明“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试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2004年哲学综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是什么?
2、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3、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试用认识论基本原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请你根据这段话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理解。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面向工人阶级利益的价值指向性与其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2005哲学综合
一、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与根本性质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
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第183页),请你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3、如何理解人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存在?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用“选择论”和“建构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请你谈谈对这种观点的认识。
2、试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法国的感觉论、经验论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
2006年哲学综合
一、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唯物辩证法是如何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
2、人类对事物的质的理解有一个从“实体质”向“关系质”的发展过程,
试述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理念的观点?
4、“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2卷,第95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第289页),试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阐述在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建设的学理依据。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和理性认识的感性
渗透的观点?
2007年哲学综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
共30分)
1、唯物辩证法是如何理解矛盾的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
2、马克思恩格斯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
因此,
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引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第286
页),试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认识论中的反映概念在历史上的演进经历了哪几个基本发展阶段。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理解历史发展
的规律与意义,这种物质生产的理论层面从表面上看与人类自由的理论层
面是不完全一致的,你是如何理解这种表面上的不一致的?
2、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学理依据。
2008年哲学综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所有的唯心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直接面对自然对象或现实的社会存在,
但他们又坚持认为只有思维和精神才是世界的本体,这其中的逻辑环节是怎么过渡的?
2、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社会交往具有哪些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把实践指认为其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种实践概
念尽管具有能动与受动性相统一的特点,但毕竟包含着主体能动性的内容。
而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说,只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矛盾运动才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你是如何理解这种表面上的不完全一致的?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只应该研究认识论,而不应该研究本体论,本体论
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你对这种观点有何评论?
2、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
坚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结合起来”。
根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解,应该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既然如此,似乎只需
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就可以了,经济基础一变,由它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就自然改变了。
你对上述看似矛盾的两种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2009年哲学综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
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试分别说明实践的普遍性、时间的直接现实性的含义。
2、如何理解生产力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请运用有关哲学原理阐发这
句话的深刻内涵。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有人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今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文化软实
力的竞争,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最具有根本性意义。
你对此有何评论?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但是在当前现实的历史
条件下,要发展就要讲求效率,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开展竞争,这似乎又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有一定矛盾。
请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2010年哲学综合(回忆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否定的涵义有哪几种?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何在?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异同。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生产力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其活跃、革命的原因何在?
2、科学发展观中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
论对此进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