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教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形成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以下分别介绍之。
汉代佛教:佛教在汉代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首先在文化方面,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
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汉代对外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打破了与西域和印度等国家的封闭状态。
那时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而至莎车。
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
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
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即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至康居。
这就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交通上的可能。
佛教初传中国,应是在西汉末年的哀帝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受到汉代统治阶级的重视。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明帝的“永平求法”,这表明统治阶级开始重视佛教在阶级统治中的重要性了。
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开始信佛,其中东汉明帝的异母弟刘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信仰佛教的人。
但是在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还未在民间广泛产生影响。
因此汉代的佛教只是地主阶级精神文化消费,佛教的影响仅仅在汉代的上层统治阶级中。
佛教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国、西晋佛教: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起着承载的作用,这段时期的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这就为佛教在社会上层和社会的下层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
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
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249~254
是的例 不关如 邪系佛 淫:教 、仁“ 智是五 是不戒 不杀” 饮生与 酒、儒 、义家 信是“ 是不五 不偷常 妄盗” 语、对 。礼应
向之 大 教 教 也间 。 的 是 东 很有 佛 开 由 吴 明了 教 创 南 由 显微 从 , 下 于 。妙 东 在 和 其 的吴中北特 联一国上殊 系开宗两的 ,始教路地 与,发传理 儒便展入位 学与史的置 靠江中。, 拢南意东它 的学义吴的 倾风重佛佛
随传 于 在 着统 元 金 满佛 崇 、 清教 奉 元 入, 喇 两 关因 嘛 代 ,此 教 藏 藏喇 的 传 传嘛 流 佛 佛教 弊 教 教在 , 盛 再内 转 行 次地 而 , 兴渐 支 明 盛衰 持 太 。。 汉 祖 但地鉴
二、佛教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 佛教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有道 是:“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 禅”,“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 兵”,“少学儒,中学道,老学佛”,这 些烩炙人口的语句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 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近代也不乏深受佛学 熏陶的文化名人,如林 则徐,谭嗣同、袁了凡 等。谭嗣同在《仁学》 中称:佛教“独高于群 教之上”,其根本精神 是救度众生,“救人之 外无事功,即度众生之 外无佛法”,将佛学普 渡众生的精神和他的救 世思想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便开始影响中国 士人的思想,并随之进入了中国的诗歌。 佛教精微的义理在士人的思想中与传统的儒家 思想相结合,士人将这种思想表现在诗歌中,加 以广泛的传播。 佛教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的诗歌理论。而中国的 儒家思想将佛教改造成更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 外来宗教。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圣 人 的 意 思 。
“ 牟 尼 ” 是 明 珠 、
“ 释 迦 ” 是 他 的 族 姓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中国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史

中国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史中国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深深扎根,并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
佛教的传播和文化交流对于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阶段:初始传播与本土交融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文化和宗教交流的高峰时期,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初期,佛教主要在汉地传播,后来逐渐向北方和西域蔓延。
佛教在中国最初受到了一些哲学家和学者的关注,如明朝儒学家王楙等人。
与此同时,佛教也与当时的中国思想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形态。
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的繁盛与危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时,佛教的学说更加丰富,佛教文化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
在此期间,一些出色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发生,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例如,北魏时期的洛阳白马寺,是当时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这也表明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及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也面临了一些危机。
佛教寺庙兴建的规模越来越大,寺庙和僧团的权力日益膨胀,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抵抗。
佛教本身也在与中国思想体系的冲突中受到了影响。
这一阶段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
第三阶段:唐代的繁荣与传播唐代是中国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与政府的广泛合作和支持,成为国家宗教之一。
唐朝皇帝还下令建造了大量的佛塔、佛寺和佛像,表明了佛教在国家宗教政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唐代也是佛教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很多外国的佛教高僧、教师和学者来到中国,与中国佛教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这些学者的到来推动了佛教学说的发展和传播,并且带来了许多优秀的佛教文化作品。
第四阶段:现代佛教与国际交流进入现代,佛教进一步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中国佛教界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座,同时接待了来自各国的佛教学者。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中国文化和佛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之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广泛的宇宙观和生命意义的价值特征。
在过去的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和佛教的结合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佛教传入中国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据现在发掘的文献资料,印度的佛教僧侣和商人经过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将佛教带到了中国。
自唐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这使得佛教成为一种在中国广泛的信仰。
佛教的学说和美学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广泛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二、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及其历史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具有自主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文化。
在其发展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中的观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比如,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舍己为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报应必在”、“仁爱中华”有很大的联系。
佛教的“菩提心”和“普度众生”,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化自然”、“仁慈天下”密切相关,这些相互贴合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中的禅宗和中国的武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人类未来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
佛教强调自我塑造和内心的修养,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视修身和谦虚有很大的联系。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这种文化传统有可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它应该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精品]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精品]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1bddd7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e.png)
[精品]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佛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十分深刻,并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广泛接受和尊重。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十分重要。
佛教所强调的“空”、“法”、“缘”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具有相通之处,都在于强调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佛教所讲的“菩提”理念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即通过自我修行和超越肉体,追求心灵的升华和智慧的启迪,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存在相似之处。
其次,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影响也非常显著。
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佛教壁画、石窟等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还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绘画和雕塑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也非常显著。
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和“佛恩济世”影响着社会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佛教社会文化也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佛教寺庙所弘扬的道德观念和信仰体系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控制和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佛教僧人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社会群体和精神领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文化所强调的对思想、艺术和社会的影响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和感受,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源于印度,在公元前2世纪时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佛教的历史及其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最早传播佛教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印度僧人,他在汉朝都城长安建了一座佛教寺庙。
此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加快。
东汉时期,佛教流行于社会的底层和被压迫的人群中,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推广。
唐朝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影响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主张“四谛”、“八正道”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四谛”。
“四谛”分别是生命的苦痛、苦痛的根源、消除苦痛的方法,以及依靠什么方法来消除苦痛。
佛教认为,人们要通过精神修行来实现解脱。
佛教也主张“缘起性空”、“无常空”等概念。
三、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佛教的理念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这种改变反映在各个方面。
例如,在哲学上,佛教影响了中国元素论的形成;佛教的修行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使中国的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内在修行和道德评价;佛教的造像传统和佛教美学对唐代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佛教与中医的关系佛教对中国医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佛教是阴阳五行学说进入中国的重要传播途径,佛教对中国民间医疗传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佛教传统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因此,理解心灵的基础构造对于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佛教的造像传统和佛教美学在中国医学和医疗美学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结语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佛教的教义和哲学主张所说的那样,佛教强调精神的提升和修行,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而中国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吸收了佛教的文化影响,这显然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法眼
禅宗的佛学思想:
(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2)定无所入 (3)无念为宗 (4)顿悟 (5)证实相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与中国哲学
(二)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 1、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 2.推动了律体诗的产生和诗歌的发展 3.促进中国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4.对艺术境界、审美情趣及创作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5.熏陶、蕴育了具有艺术气质的美的人格
一、佛教的起源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一) 缘起论
(二) 四谛说
2、集谛:痛苦之因乃由贪、嗔、痴而来。
六根本烦恼: 贪、嗔、痴
慢、疑、见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一) 缘起论
(二) 四谛说
3、灭谛:有一超离一切痛苦的和平安乐之境界,名涅槃。
“灭”是梵语“涅槃”的意译。在梵文、 巴利文里,涅槃是熄灭,止灭或吹灭的意思, 表意火的熄灭。
“缘起”的十一个意义:
(1)无作者义; (2)有因生义; (1)无造物主 (2)无我 (3)无常 (4)因果相续
(3)离有情义;
(4)依他起义; (5)无动作义; (6)性无常义; (7)刹那灭义; (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 (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缘起”的十一个意义:
(1)无作者义; (2)有因生义; (1)无造物主 (2)无我 (3)无常 (4)因果相续
(3)离有情义;
(4)依他起义; (5)无动作义; (6)性无常义; (7)刹那灭义; (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 (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
(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中国佛教八大教派
天台宗 三论宗 净土宗 律 宗 华严宗 法相宗 密 宗 禅 宗
中国佛教八大教派
天台宗 三论宗 净土宗 律 宗 华严宗 法相宗 密 宗 禅 宗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付嘱摩诃 迦叶。”
禅宗初祖:菩提达磨
禅宗的创立
达摩
彗可 弘忍
僧璨 慧能(六祖)
《中国文化史》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一) 释迦牟尼创教
如来
“如”即“真如”(taahata):一切法的真实状况, 它又包含“如实”(Yathabhutam)的意义。佛经 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 “如实而来”。 “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
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婆娑世界 释迦牟尼佛
东方净琉璃世界 药师佛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一) 释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尼创教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65):原名悉达多,族姓为
乔达摩。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王国南部)净饭王的 太子,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意为:释迦族的明珠。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
地觉他,即使他人觉悟。 最圆满的境地。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一) 释迦牟尼创教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一) 释迦牟尼创教
鹿野苑“初转法轮”
佛宝
三宝
法宝
僧宝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一) 释迦牟尼创教 (二) 佛教的分化 1、原始佛教 2、部派佛教 3、大乘佛教 4、密教
小乘
(二) 巩固和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 (三) 最终完成时期 —隋唐 (四) 衰落时期 —宋元明清 中华第一寺:白马寺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佛教的中国化
(一) 传入时期 —东汉
(二) 巩固和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 (三) 最终完成时期 —隋唐 (四) 衰落时期 —宋元明清 中华第一寺:白马寺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一) 释迦牟尼创教 (二) 佛教的分化 1、原始佛教 2、部派佛教 3、大乘佛教 4、密教
小乘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一) 缘起论
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
缘起偈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阿说示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一) 缘起论
(二) 四谛说
1、苦谛:世俗世界的一切及人生本性必定是苦。 苦 集 灭 道
(1)欲乐的对象与欲乐的享受。 八 苦:
(2)欲乐的恶果、危险,以及其他不如意处。
生、老、病、死、求不得、 (3)从欲乐得到解脱。 怨憎会、爱别离、五取蕴
佛教与中国文化
道信
本 来 无 一 物 , 何 处 惹 尘 埃 。
菩慧 提能 本 无 树 , 明 镜 亦 非 台 。
时身神 时是秀 勤菩 拂提 试树 ,, 勿心 使如 惹明 尘镜 埃台 。。
禅宗的“五家七宗”
一吾菩 花本提 开来达 五兹摩 叶土 ,, 结传 果法 自渡 然迷 成情 。。
沩仰 南岳怀让 临济 杨歧 慧能 曹洞 青原行思 云门 黄龙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一) 释迦牟尼创教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65):原名悉达多,族姓为
乔达摩。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王国南部)净饭王的 太子,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意为:释迦族的明珠。
“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意思是
“觉者”或“智者”。
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 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 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经达到最高、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一) 缘起论
(二) 四谛说
4、道谛:达成涅槃之方法是修习戒、定、慧。
“戒”: 各种戒、律。
“定”: 禅定。意为“静思虑”。 “慧”: 智慧,即梵文“般若”。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佛教的中国化
(一) 传入时期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