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导论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导论精品PPT课件

中国文化史导论精品PPT课件
长期被作为经典性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泰勒(Burnet Tylor)的初创
What has been termed the classic definition of culture was provided by the 19th-century English anthropologist Edward Burnett Tylor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his Primitive Culture (1871):
中国文化史
绪论
一、关于文化
• 文化的定义至少已有上千种之多。 • 换言之,也就是文化本无可能精确定义。
• 本小节参看秦晖《文化无优劣,制度 有好坏》。
• 中国古代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
体——文物典籍。【书证】
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书
——(汉)刘向《说苑·指武》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西方语义系统中的“文化”
• 拉丁语和中古英语:Cultus, Cultive agrriculture, horticulture
• 1510年:Cultura mentis • 1852年:清教徒纽曼使用了"精神耕耘"(MENTAL CULTURE) • 十八世纪的法国:沃弗纳格和伏尔泰等,开始在法语中以一种完全
传播学派的定义
是若干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的集合,这种集合 体是从一个地域播散到另一地域,从一个社会传递到 e . . .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中国文化史导论》心得体会分享: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史导论》心得体会分享: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史导论》心得体会分享: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它不仅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首先,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从早期的夏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再到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作者详细地介绍了每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变化。

这让我明白了中国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中。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挫折,以及中国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不仅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还对儒、道、佛等思想流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以及这些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同时,我也明白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差异,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现代中国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让我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

总之,《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让我了解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强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还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

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

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他在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执教时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面对山河破碎和“亡天下”的危险,钱穆通过这部书,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来激发国人的斗志,重树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在这部著作中,钱穆对中国文化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读。

他不仅历史,也紧密现实,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

他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增强了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敬意。

钱穆的学术生涯和思想体系非常复杂,他在治学过程中深受传统学术的训练和滋养。

在钱穆看来,中国传统学术的思路和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有着自己的价值和贡献。

同时,他也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学术思路和方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指导。

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钱穆运用了民族文化史观来研究中国文化史。

他认为,民族、文化、历史是贯穿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线索,这三者相互、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钱穆也强调了中国文化中的“道”与“器”之间的和区别。

他认为,“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器”则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和载体。

只有将“道”与“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部充满着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敬意的著作。

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史的内涵和价值,也可以更加坚定我们对中国文化自信和敬意。

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在历史文化的大潮中,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

本文将以此为蓝本,探讨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的文化思想。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令人瞩目。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点,指出中国文化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特色。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如器物、建筑、服饰等,更渗透到精神文化层面,如哲学、道德、艺术等。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是对中国文化史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让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书中首先对中国文化的起源进行了介绍,指出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汉武帝的文化政策等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书中,我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尊重长辈、重视孝道等等。

这些传统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尊重长辈、重视孝道等等,这些传统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柱。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文化史导论》,我对中国文化的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我也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能够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本以中国文化史为主题的专业著作,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全面梳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文化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述,包括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全面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作者还对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人物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中国文化史画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财富,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诗词歌赋、绘画艺术、传统戏曲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世界文化史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同时,中国文化史中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作品,如孔子、孟子、李白、杜甫、苏轼、王羲之等,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史中的瑰宝。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史导论》,我对中国文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文化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述,使我对中国文化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书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对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和探讨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和探讨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第四章 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学(中国在先秦时代,早已完成了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合两大事业,同时中国民族的学术路径与思想态度也大体在先秦时代奠定)此章约略叙述孔子以前典籍。1、孔子以前古典流传至今的,尚书:分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诗经:诗经年代后于尚书,韻文较散文晚出,民间性的文学作品较后于上层统治阶级政治性和历史性的文件,这也可以说明中国文化之一个特征.诗经作品年代自西周初年下迄春秋鲁宣公时。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易经:包含有3个最重要的基本观念,其一:人类自身内部所有男女刚柔的天性。其二:人类在外面所遭逢的环境.其三:道(自己考量自己的刚柔姿性,与外部的环境命势,而选择决定其动静进退之态度,以希望趋凶避吉的).2、孔子以前未知的失传的典籍:礼书春秋-是史书,孔子春秋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贡献约有三要点,其一打破国别为史,其二褒贬,其三打破史官专业。3、春秋时代的贤人,孔子出始为中国史上平民学术之开始,春秋以下之平民学者最著名的有儒墨两派。儒--—术士之称,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正式将古代的贵族学传播到平民社会的第一人。墨———本义为刺面涂色以为奴隶标志的刑名,取义于古之墨刑。4、儒墨两家思想对比(中国古代是将宗教政治化、又将政治伦理化,以王权代替神权,用师权来规范君权)儒讲人道、平民道,讲孝弟、忠恕,即仁,孟子主张兼爱,彻底反对礼乐,孔子派儒家思想缺点主要是看重人生,略四周物界与自然,重现实政治,略下层,忽略内部素朴、真实.庄老道家,承接儒墨两派而自为折变的。5、中国古代学术简括叙述:孔子以前是经书,贵族阶级学,是贵族学时代,而孔子以后则是子书,在平民阶级手里,是平民时代。6、中国文字具有2个特征,一为象形即象意与象事,其二为利用曲线描绘轮廓。
第八章 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 1、隋唐复兴之盛运:经济文物较之秦汉过之不及【152】,论起政治,相权划分为三机构执掌:中书省司发命之权,门下省司审覆之权,尚书省司执行职权.其政治组织法典为《周礼》《唐六典》。在赋税方面,汉代只做到轻徭薄赋,唐代则进一步已做到为民制产。汉人眼光常注意于裁抑兼并,唐代则进一步注意到田亩之平均分配。【156】对待商业:汉代为裁抑,唐为放任主义,培植低层经济,而对高层的则较为宽大与自由。在兵役上:汉是寓兵于农,通国皆兵的兵农合一制。唐是寓农于兵,选农训兵制.实行府兵制,从而较汉制有几个优点,其一:唐府兵常军训,训练易于更精熟。其二,军队素质易于提高,其三更易活动,其四,大多数民众则可以毕生不是兵革了。【157】2、科举制度选权皆由公开的考试标准而决定的,中央公开考试然而偏重于诗赋一项。3、唐代科举制度,同样为宋、元、明、清四代所传袭,这是建筑中国近代政治的一块中心大柱石,中国近代政治全在这制度上安顿,同时亦是近代中国文化机体一条大动脉。4、唐代社会概括:唐代社会早已到了一个内在安富外观尊荣的地位。中国文化在秦汉时代已完成其第一基础,即政治社会方面一切人事制度之基础,在隋唐时代则更进而完成其第二基础,即文学艺术方面一切人文创造的基础,这在孔子书里特别提出的仁与礼之两字,即包括了此一切.【165】5、唐代文学艺术之发展以及唐代佛教之蜕变:从唐代有禅宗新佛教之创始,一面是佛教思想内部起革命,直接影响到宋儒道学运动,把中国思想界的领导权再从佛教完全转移到儒家的手里来,另一面是中国社会之日常人生再由宗教庙宇里的厌世绝俗、严肃枯槁、再回到日常生活自然活泼的天趣中来,这便开辟了文学、艺术一条新道路.6、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代,有他发展的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古代的文学是应用于贵族社会的多些,而宗教方面次之,古代的艺术则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贵族社会次之,但一到唐代全都变了,文学、艺术全都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为主题,这自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著大进步。【170】中国艺术中最独特而重要的厥为书法,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平民社会日常人生的气味到底占了优势,从唐以后,字学书品遂为中国平民艺术一大宗,而帖书占了上风。画:唐代时虽亦有南北合流之象,唐人风气也还以南方作风为正宗,平民意味与日常风格逐渐占上风,而贵族与宗教的色彩则日见淡薄,因此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与石刻渐而转为纸幅尺素。【171】7、诗文字画四项,全要到唐代,勉完全成其为平民社会和日常人生的文学和艺术,而唐人对此四项的造诣,亦都登峰造极,使后代人有望尘莫及之想。诗人如杜甫,文人如韩愈,书家如颜真卿,画家如吴道云。禅宗便是由宗教回复到人生的大呼号,由是一切文学艺术如风起云涌,不可抑勒,而终成为一个平民社会日常生活之大充实。汉代对于政治、社会的种种计划,唐代人对文学艺术的种种趣味,这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两大骨干。 政治社会体制安定了人生的共通部分,文学艺术陶写满足了人生的独特部分,中国后代人常以汉唐并称,这就是一个主要的意义。

从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看中国文化的安足感与包容性

从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看中国文化的安足感与包容性

从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看中国文化的安足感与包容性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阐释了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和“安、足、静、定”的内在精神。

在作者看来,由于自然环境因素,中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重视土地,自给自足,顺应天时,这些特点使得农耕文化注重向内求索,重视安定与长久的发展,钱穆将这一态度称为“安足感”。

标签: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安足感;包容性引言: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明为基础,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经受挫折而愈加坚韧,究其原因,离不开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所阐释的中国文化的安足感与包容性。

本文以《中国文化史导论》为基础,从中国文化的起源、国家凝成和民族融合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观与宗教观等章节,梳理本书对于中国文化特性与内涵的阐释,挖掘中华文化的安足感与包容性。

一、源于农耕文化之安足感(一)中国农业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是全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时代,在这一时期人类的许多成就中,最为重要的是农业发明。

人类借此得以从根本上改变了在旧石器时代被动依赖自然的局面,从而使生产发展获得突破性的进步和质的飞跃,为最终进入文明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世界上迄今已知的主要古代文明都是植根于各自地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中国更是如此。

地形复杂、有着纵横交错的水系,土壤与水源是农业的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山脉与丘陵作为天然的屏障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免受外敌侵扰,在这种环境下,人类文化逐渐萌芽。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农业的起源,主要包括南方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北方粟作农业的发明,并由此奠定中国后来几千年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二)农耕文化的特性促进安足感的形成《吕氏春秋·审时》有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1],意在说明作物生长依赖于天、地、人的协调配合以及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

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

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所体现的对传统文化的固守与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

通过对钱穆先生在该书中的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如何在坚守传统的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从而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概述《中国文化史导论》的主要内容和钱穆先生的文化观,接着分析钱穆先生如何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中寻求创新,最后探讨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看法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通过这一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钱穆先生的学术贡献,以及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固守传统的文化观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深入地探讨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固守传统的必要性。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价值观和信仰。

在钱穆先生看来,固守传统并不意味着僵化不前,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继续传承和发展。

他提倡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传统文化,既要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和内涵。

钱穆先生特别强调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礼义、忠诚等价值观,是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道德观念的关键因素。

这些价值观不仅在过去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钱穆先生也指出了固守传统可能带来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如果过分固守传统,可能会导致文化的自我封闭和排斥。

因此,他主张在固守传统的也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实现文化的多元共融。

钱穆先生的固守传统的文化观是一种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文化态度。

他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倡在传承中发展,在固守中创新。

这种文化观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代码:10052学生学号:S110426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期论文《中国文化史导论》书评姓名:马楠年级: 2011级研究生院系单位: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系课程名称:西北民族志专题研究任课教师:张亚辉完成日期:2012.1.25学生姓名马楠专业民族学研究方向论文题目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成绩评语任课教师:年月日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摘要:《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撰写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之一。

本文不拟对钱先生这部著作作全面评述,仅就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按照书中的思路和逻辑的顺序,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融合,家国同构的政治观等问题作一些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文化史中西方文化家国同构中国文化史导论》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撰写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之一。

《中国文化史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最早是1948年由上海正中书局出版的,但书中的内容却是1940年上半期写成的,即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那时家离国破,河山沦丧。

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险。

他希望通过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振奋民族精神,唤醒国人爱国热忱。

所以《导论》不仅在字里行间透露着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感情,而且也蕴含着深切的现实关怀。

此书是钱穆对中国文化研究的纲领性和奠基性的著作,他在序中称:“迄今四十六年来,余对中国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1可见此书在钱穆整个学术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书中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之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独特的中国文化性格、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古代中国的国家民族宗教等观念、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等等重大问题。

在论述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钱穆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对中西文化予以了系统的比较,在对比中捕捉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价值,并主张偏重于人文科学的中国文化应该积极向偏重于自然科学的西方文化学习,以应对在西方文化浪潮冲击下日益严重的文化危机。

本文不拟对钱先生这部著作作全面评述,仅就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按照书中的思路和逻辑的顺序,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融合,家国同构的政治观等问题作一些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一、文化观钱穆对中国文化的阐释,集中表现为他的中国文化观。

关于文化的本质,“五四”以来,学者们意见不一。

胡适区分文化与文明,认为先有文明,然后才有文化。

他指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2。

”他反驳了西洋文明为唯物的、东方文明为精神的这种“东方民族夸大狂的病态心理”,认为凡文明都是人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精神的或单是物质的。

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

3”梁漱溟指1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P1.2胡适.我们州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J].现代评论(4卷).1926(7).3桨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4'他们都吃一种大文化关,把文化界定为生活方式。

贺麟认为,“文化就是经过人类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5”他缩小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上升到哲学层面。

与上述诸家的文化解释相比,钱穆先生在一开篇就明确地指出了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对于文化与文明的概念,他基于这样的信念,“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生活而言,文明可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身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6钱穆对文化的探讨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从文化与人生关系角度把握文化,提出文化就是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文化,“文化尽管必需在每一个个人人生上表现,但个人人生究竟无法超脱文化而存在。

文化规范着个人人生,指导着个人人生,而有其超越于每一个个人人生之外之上的客观存在。

这一种存在,即是文化学的对象”7。

他所理解的生命是一种群体的生命,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伸展、不断成长,揭示了文化即是人的类生活,群体人生的特征。

其二是通过对文化与文明的比较,进一步探讨了文化的内涵。

他认为,“文化”偏重于内,属于“内心精神”,而“文明”偏重于外,属于文化的外化、物化。

他说:“‘文明“文化’两辞,皆自西方造译而来。

此二语应有别,而国人每多混用。

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在他看来,近代一切工业机械,全是由欧美人发明的.这就表现了近代欧美的文化精神。

而这些机械发明后,可以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去使用,但是,世界各地模仿制造机械,只是接受了近代欧美文明,而不是近代欧美文化。

因为,产生机械的是文化,应用机械而造成人生形形色色的是文叫。

文化可以产生文明,文明却不一定能产生文化。

二、中西方文化两种类型说钱穆的中西方文化是两种类型文化的提法,在《导论》中成形地得以体现。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钱穆先生把它归功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具有很强的环境决定论倾向。

钱先生认为人类文化,穷其根源,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尤其是气候、物产的相异,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引生出种种观念、信仰、兴趣、行为习惯、智慧发展方向乃至心理上、性格上的种种不同。

由此种种不同,而引发出文化精神的截然相异。

基于这一理解,钱先生在《导论》中把人类文化分为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类型。

这三种文化就其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言,实际上又可并归为农耕文化和游牧商业文化两大类型。

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在文化类型上属于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

他说中国文化植根于农村,是在黄河流域这块土地上以农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由于农耕民族与耕地相连,其生活方式是安守田土,依时而行。

因此,在农业社会中生长的民族,“一向注重向内看”,不求空间扩展,“惟望时间之绵延”,其文化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沉着稳健、崇尚和平为其特征。

与“但求安足”的中国农耕文化相反,西方文化则属于典型的“惟求富强”的商业文化。

这种文化与发源于草原高原地带、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一样,起源于“内不足”。

这种“内不足”的经济状态促使他们不断地向外寻求、征服,以“吸收外面来营养自己”,因此商4梁漱溟.东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5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P278.6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P1.7钱穆.文化学大义[M]台北:正中书局,1983.业文化比较注意空间的拓展和武力的征服,有强烈的战胜欲和克服欲,其文化以流动进取、崇尚竞争、内部团结、富有战斗性、侵略性和财富观念为其特征(详见《导论》第14~16页的相关论述)。

在钱穆先生看来,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之不同,中西文化的其他不同特点都是在这一根本差异的基础上衍演和发展起来的。

比如在宇宙观上,由于中国文化是在平原农耕地带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在土地上发展生产,就必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天的关系。

因此长期在农耕文化氛围中生长的中国人常常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的一体,主张人与天地万物融合贯通。

由于中国文化主张天人交贯,“求循人以达天”,于是又形成了顺乎自然、行乎自然的人生观,这集中表现为中国人希望自觉地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力求将人生投入大自然中,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生息相处。

钱先生说中国文化所讲的自然,乃是生命化、精神化的自然,人生是自然化、艺术化的人生,自然建立在人生中,人生又包蕴在自然中,表达自然即为表达人生,因此中国文化演进的趋向和途辙必然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之艺术化”(详见《导论》第四章《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的有关论述)。

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顺乎自然的有情人生观相反,西方文化“注重向外看”,比较偏向于先向外探寻自然,因而他们看世界时,常常是处于两体对立的状态,“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

其对自然则为天人对立,对人类则为敌我对立,因此而形成其哲学心理上之必然理论则为内外对立”(《导论·弁言》第2~3页,又见《导论》第18~19页的有关论述)。

所以,西方文化在宇宙观、人生观明显表现出了天人对立、役使天地的倾向。

再如就学术而言,西方学术重区分、学术贵分门别类,宗教、科学、哲学、文化、艺术等皆各自独立发展。

比如近代西方科学、艺术、宗教分而为三,而宗教与科学则为两极。

中国学术则重融通,一切学问皆会通合一,融为一体(参见《导论》第224~226页的论述)。

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之相异,由此而形成了中西文化在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和学术上等方面的不同。

由此,钱先生得出了“中西双方的人生观念、文化精神和历史大流,有些处是完全各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导论》第20页)的结论。

钱先生的这一结论实际上是针对全盘西化论的主张而提出来的。

西化论者在比较中西文化异同时,只看到了中国固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时代落差,过分注重和强调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趋向,忽略了对民族文化个性差异的分析,因而认为中国西文化的差异是“古今之异”,是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

钱先生通过中西文化异同的比较,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他认为中西文化之异并非时间上的“古今之异”,恰恰相反,中西文就的根本差异在于文化类型的不同,在于农耕文化度商业文化的相异。

鉴于此,钱先生在比较中西文化异同时,多从中西文化各自的民族性着眼进行比较,进而强调世界上各种不同体系的文化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这样便肯定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殊价值。

这实际上坚持了文化发展的多元论,是对西方文化中心说和全盘西化论的一种回应和反动,旨在以此来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

既然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他们各自具有起平等的、独特的价值,那么就决不能简单地把西方的价值取向、思维形为方式和所经历的道路看成是人类文化唯一正常的模式去衡量和评估其他文明。

从这种文化发展的多元观出发,钱穆先生极力反对用西方的概念来硬套和强解中国的学术思想,反对以西方文化的一元发展模式来衡定和取舍中国文化,力主站在中国自己的文化立场上,用中国人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研究中国文化。

三、家国同构的政治观在钱穆看来,人类文化精神的差异根本上是由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精神。

根据钱穆的说法,中国文化精神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安分守己的趋向于和平的文化,此种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演进逻辑,与西方文化并无高下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