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机械结构、力学分析与设计》课程整体设计-修改后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说课稿讲解学习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程是《机械设计基础》,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为专业背景进行说课。
下面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欢迎批评指正。
一、课程的定位和目标1、本课程定位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适合从事模具设计、制造、数控编程、CAD技术和生产组织管理等一线工作。
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就要求学生具备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和工程计算的能力,具备常用机构和零部件设计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职业能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设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系列课程。
其中,“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是“机械设计基础”的先修课程,“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设计基础”的后续课程。
2)本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机械设计基础》是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承担了本专业的职业基础能力培养的任务,为今后学生从事本专业的设备操作、设备改造、一般性的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此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毕业后学生从事工作的能力。
2、本课程的目标体系①知识目标(1)掌握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2)初步掌握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简单力学问题的方法;(3) 掌握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
②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简单力学问题的能力;(2)初步掌握对杆件进行强度、刚度计算的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3)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4)为从事本专业的设备操作、设备改造、一般性的机械设计等方面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机械设计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计划学时:72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机械设计基础》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电机与电器方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以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为基础,为培养学生处理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有关后继课、专业课打下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先修课: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后续课:电机与电器制造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以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知、应会”的原则,以培养锻炼职业技能为重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机械工程的一门分支学科。
是一门研究各种机械制造装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的科学。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与《机电一体化设计》、《模具设计》等学科处于同一层次。
它与《机床电器控制》、《机械CAD/CAM》、《现代制造技术》等构成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该课程是将原机制专业的四门专业课程(即机床设计、夹具设计、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融合形成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新学科内容,是按照重基础、少学时、低重心、新知识、宽面向的原则整合而成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门学科的重点是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了解典型机械制造装备的工作原理、性能、传动与结构,掌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完成复杂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能力的培养服务的。
先修课程有《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等。
二、课程目标1.了解常用机械制造装备的典型结构、运动与传动等。
2.掌握分析和调整机械制造装备运动、传动的方法。
3.掌握机械制造装备运动、传动设计的方法。
4.掌握机械制造装备整机和主要部件的设计方法。
5.了解机械制造装备性能的实验研究方法。
6.掌握机械制造装备运动学理论,掌握机械制造装备传动系统设计、主要零部件的载荷及力学分析、传动件计算条件确定的有关理论,了解精度、强度、刚度、动态特性、热特性、噪声理论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中的应用。
7.具有分析、比较和选择机械制造装备主要参数的能力、机械制造装备整体方案设计的能力、机械制造装备主要部件设计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机械制造装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领会,能作自主的解释、说明,并把握一般机械装备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整体设计

( ) 生 了 解 机 械 部 件 的 拆 卸 和 装 配 的 全 过 程 . 使 用 机 械 拆 装 ] 1学 会 二 具 对部 件 进 行 拆 装 和调 整 ( ) 生 能识 别 典 型 机 械 零 部 件 , 能 解 释 机 械零 部 件 的 功 能 、 作 2学 并 T 原 理 、 术 参数 及 其 运 动方 式 。 技 ( ) 分 析 与 设计 一 般 复杂 程 度 的机 械传 动 结 构 。 3能
务 引 领 和 行 动 导 向 , 进 学 生 多 元 智 能 发 展 , 调 综 合 职业 能 力 培 养 , 促 强 使 学 生 掌 握 正 确 的 学 习 和 丁 作 方 法 . 立 良 好 的 职 业 意 识 , 其 职 业 能 力 树 为
进 一 步 发 展 奠 定 良好 的 基 础 。
l图 分 类 号 :G4 7 f I 2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0 9 8 3 (0 0 0 — 1 5 0 1 0 — 6 1 2 1 )4 0 1 — 2
兴 趣 人 手 , 过 任 务 引 领 以 及 项 目教 学 方 法 使 学 生 通 过 学 习 达 到 课 程 通
本 课程 开 没的 时 间 跨 度
业 课 程 过度 、 上 启 下 的 一 承 门课 程 。 因 此 它 必 然 是 存 院 校 机 械 设 计 制 造 类 、 电设 备 类 专 业 丁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下 , 过 社 会 调 研 、 请 行 业 机 通 邀 企 业 实 践 专 家 对 谈 专 业 所 涵 盖 的 岗位 进 行 r作 任 务 和 职 业 能 力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开 发 的 一 门 课 程 本 课 程 设 计 贯 彻 了 教 学 过 程 理 论 与 实 践 柏 结 合 、 习 内 容 与 职 业 岗 学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新版(相比08版略有不同,具体见内容)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说明:为配合学生《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根据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本课程基本情况、性质、任务、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的处理、学习参考书、考核要求及各章节重点、难点等均在本学习指南中做出了较详细的说明。
同时针对各章的不同要求,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自测练习题,学生通过自测检查可以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总学时:56学时,课堂教学:50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
先修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以主干课程的角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主要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及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基本理论,包括各种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问题,常用机构的设计问题,机器动力学问题和机械运动系统设计的问题。
它的主要任务是: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
二、教材及多媒体课件说明1.教材:本课程教材选用由刘会英、杨志强、张明勤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校机电工程规划教材《机械原理》。
本教材内容精炼、结构合理、理论性强,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由于计划学时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教材所有内容一一进行详细讲解。
因此,学生应该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搞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注意寻找同类问题间的内存规律。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将问题由“繁”变“易”,将课本由“厚”读“薄”。
2.多媒体课件:机械原理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本校机械基础学科组集体创作的,它综合了图、文、声、像、二维图形、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经科学、合理的重组、整合、加工,构筑了一种虚拟实际场景的教学氛围。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制造业的发展,机械 制造工艺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出现了 许多新的工艺方法和工艺装备,推动了 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
毛坯选择与加工余量确定
毛坯选择
毛坯是机械零件的初始形态,其选择应根据零件的材料、形状、尺寸和加工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常见的毛 坯类型有铸件、锻件、焊接件和型材等。
04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
机械系统方案概述
机械系统的基本概念
机械系统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机械元件组成的整体, 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性能。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机械 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和制造周期。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步骤
明确设计任务、进行方案构思、方案评价与决策、技术设计等。
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设计
涵盖齿轮、轴承、联轴器、带传动等 常用机构和零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机械设计流程与方法
介绍机械设计的整体流程,包括需求 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优化改 进等阶段。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可 靠性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提高设计 效率和质量。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
课程作业
培养跨学科思维
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学习其他相关学 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跨学科的思维 能力和创新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课程要求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和 工程制图等基础知识,同时需要
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教学内容
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 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和 步骤、机械系统的设计方 案等。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设计.doc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一、管理信息管理信息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代码011096制定人合作人修订人批准人版次1版制定时间2013-一、管理信息管理信息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代码011096制定人合作人修订人批准人版次1版制定时间2013: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岗位;机械设备的检修、维护岗位;机械产品的设计、加工岗位;这些岗位包涵了对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
该课程就是为学生奠定基础能力所设置的。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如各种机械的组成特点为、常见机构找作原理及运动特性等。
由此可以看出该课程是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点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机械设计基础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理论、思维方式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机械设计实践,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基本目标,提高其实际应用技能,并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职业道德意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程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四、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目标1.1 课程总体目标序号课程总体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基本知识解决实际机械传动装置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结构的设计问题2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运用规范能力和经验估算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严谨的工作作风1.2 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序号课程职业能力目标1能运用机械设计标准、规范的能力,能根据使用要求确定机械的工作原理,能对机械结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计算。
2会查阅手册、图纸等技术资料3初步具有带传动、齿轮传动设计计算能力,具有轴的结构设计的初步能力4能编制设计过程。
1.3 课程基础能力目标序号课程基础能力目标1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选择计算的方法。
2掌握设计一般机械传动装置和拟定传动方案的基本方法3熟悉正确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设备的基本知识 1.4 课程社会能力目标序号课程社会能力目标1团队分工协作和相互沟通2细心、周密、灵活地处理问题3热情、诚信的工作态度4冷静处理各种矛盾2.课程内容设计2.1教学模块和学时分配表教学模块(项目、任务)和学时分配表序号模块名称对应的能力训练项目学时1牛头刨床传动系统分析牛头刨床的认识22机构运动简图绘制43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44间歇运动机构分析25汽油发动机----配气机构分析汽油发动机拆装26凸轮机构常用的从动件-省略部分-rial极限应力limit stress极惯性矩polar moment of inertial花键spline连杆connecting rod周转轮系epicyclic gear train屈服强度yield strength底板base plate底座underframe径向力radial force径向当量动载荷radial equivalent dynamic load径向轴承journal bearing径向基本额定动载荷radial elementary rated life性能performance承载量load carrying capacity拉力pulling force拉伸tension拉伸应力tensile stress 油膜oil film泊松比Poisson’s ratio直径diameter空心轴hollow axle 空气轴承air bearing表面处理surface treatment表面淬火surface quenching转矩torque金属材料metallic material青铜合金bronze alloy非金属材料non metallic material齿轮gear齿轮模数module of gear teeth齿数tooth number保持架holding frame 变应力dynamic stress变形deflection, deformation变载荷dynamic load轮系gear train垫片shim垫圈washer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带传动belt driving弯曲bend弯曲应力bending stress弯曲强度bending strength 弯矩bending moment挡圈retaining ring残余应力residual stress残余变形residual deformation点蚀pitting相对运动relative motion相对滑动relative sliding相对滚动relative rolling motion矩形花键square key结构structure结构设计structural design结构钢structural steel耐磨性wearing quality脉动循环应力repeated stress轴shaft轴瓦bushing轴向力axial force轴向当量动载荷axial equivalent dynamic load轴向基本额定动载荷axial elementary rated life轴承bearing轴承合金bearing metal轴承油沟grooves in bearing轴承衬bearing bush轴承座bearing block轴承盖bearing cap轴环axle ring 轴肩shaft neck轴套shaft sleeve退刀槽tool escape钢材steel钩头楔键gib head key钩头螺栓gib head bolt 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
100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第 1 篇设计心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了几个周的,课程设计使我从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机械设计的训练,对机械的有关各个零部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得到了深刻的认识。
由于在设计方面我们没有经验,理论知识学的不牢固,在设计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如:在选择计算标准间是可能会出现误差,如果是联系紧密或者循序渐进的计算误差会更大,在查表和计算上精度不够准确。
课程设计运用到了很多知识,例如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是我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通过可程设计,基本掌握了运用绘图软件制图的方法与思路,对计算机绘图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基本能绘制一些工程上的图。
在设计的过程中,培养了我综合应用机械设计课程及其他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生产实际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海培养出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大家共同解决了许多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些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应用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和团结。
第 2 篇设计总结:本设计是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设计一个展开式二级圆柱减速器。
首先确定了工作方案,并对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箱体等主要零件进行了设计。
零件的每一个尺寸都是按照设计的要求严格设计的,并采用了合理的布局,使结构更加紧凑。
通过减速器的设计,使我对机械设计的方法、步骤有了较深的认识。
熟悉了齿轮、带轮、轴等多种常用零件的设计、校核方法;掌握了如何选用标准件,如何查阅和使用手册,如何绘制零件图、装配图;以及设计非标准零部件的要点、方法。
进一步巩固了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大检验,使我真正明白了,搞设计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很具体的。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密的分析和强大的理论做基础。
另外,设计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各方面知识综合的结果。
从整个设计的过程来看,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常用机械结构分析、力学分析与设计》课程整体设计系(部)教研室教师目录一、管理信息 (1)二、基本信息 (1)三、课程设计 (1)(一)课程目标设计 (1)1、总体目标 (1)2、能力目标 (2)3、知识目标 (2)4、素质目标 (3)(二)课程内容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3)1、训练项目内容 (3)2、课内训练项目说明 (3)3、课内训练项目设计 (6)(四)进度表设计 (11)(五)第一节课梗概 (18)1、告知课程目标 (19)2、学习情境的设置 (19)3、明确考核方式 (19)4、训练项目介绍 (19)5、任务布置 (21)(六)考核方案设计 (21)(七)参考教材 (24)(八)参考资料 (24)(九)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 (24)(十)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 (25)附件1:课程名称修改说明 (26)附件2: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 (27)一、管理信息课程名称:常用机械结构分析、力学分析与设计原为《机械基础》(说明见附件1)原课程名称:机械基础制定人:朱红雨制定时间:2009年3月1日二、基本信息学分:4学分学时:56学时授课对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年级学生(注:第二学期开)课程性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先修课: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AutoCAD、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
后续课:模具制造工艺学,模具钳工实训,Pro-E等专业课程三、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设计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与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编制简单的产品设计报告;明确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见附件2),同时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将来从事的模具设计员岗位打下基础。
2、能力目标1)、能够抽象常见工程构件为力学模型;2)、能够运用理论力学的知识解决常见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带传动)中简单力学问题;3)、能够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工程中三类问题(强度、刚度和稳定性);4)、能够操作拉压试验机,并能够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5)、能够识读和绘制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6)、能够对简单的一般四杆机构进行设计;7)、能够利用计算机设计凸轮机构;8)、能够利用机械设计手册进行齿轮传动机构的设计;9)、能够利用机械设计手册进行普通V 带设计(或链传动设计);10)、能够调试回转件的平衡;11)、能够选择各种联接;12)、能够选用联轴器,并能够安装和调整;13)、能够选择轴承类型和型号,并掌握拆装方法;14)、能够进行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分析;*15)、能利用三维实体设计软件对机械零件、部件进行虚拟装配及设计;*16)、能在机械运动创新方案拼接实验台上进行常用机构的拼接组合;*17)、能够初步分析、设计、运用和维护机械传动装置。
注:加*的能力目标是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后可以进行的能力目标,本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后续这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
3、知识目标1)、掌握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受力分析方法;2)、理解解决工程上零件分析和设计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3)、掌握材料力学中的基本变形(拉-压、剪切、扭转、弯曲)和两种组合变形(拉压弯组合变形、弯扭组合变形)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分析;4)、掌握通用机械零件和机械传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5)、初步理解现代设计(绿色设计、价值工程、优化设计)的原理。
6)、初步掌握创新设计的概念、方法和过程。
4、素质目标1)、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2)、通过先进的设计理念的灌输和使用,使学生具有环保意识,价值意识和经济意识;3)、由于是团队作业,故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4)、通过严格考核,培养学生工作认真负责、重视细节和勤学苦练的精神;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以及互相尊重、诚实守信的品德;6)、通过课程内容的延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精神和再学习的能力;7)、通过课程内容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能力训练项目设计1、训练项目内容本课程采用A、B两条线进行能力训练。
其中,A为课堂内训练项目,B为与A相并行的课外训练项目,由学生课后由自主进行。
具体训练项目如下表:2、课内训练项目说明本课程主要选择折叠椅(A1)和机械压力机(A2)的结构、力学分析和设计为本课程的贯穿综合训练项目。
之所以选择折叠椅和机械压力机作为这门课程的载体,基于以下原因:1)、折叠椅家具是运用平面连杆机构的原理,以铆钉接合作铰链结构,把产品中的各部分(即杆件)连接起来的家具。
由于折叠椅的普遍使用,学生对其有很浓厚的兴趣;2)、在我国,家具很少用科学方法从理论上对结构的强度、刚度进行分析和计算,长期依赖于实践经验,致使国内家具科学发展缓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在家具制造中的不断涌现,家具材料的选择及其结构强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利用本门课程为学生灌输合理选择材料,保证家具的功能,结构强度分析这些知识,会使学生学有所用。
3)、折叠椅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而言,机械压力机是进行冲模必备的设备。
而且,它的结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综合应用了带传动、齿轮传动等传动机构,应用了曲轴、轴承等典型的机械零件,现在的学习会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无论是课内项目还是课外项目最终都要提交设计任务说明书。
3、课外训练项目说明本课程的课外训练项目主要选择简易梯子(或活动晾衣架)(B1)和减速器(B2)的结构分析、力学分析和设计综合训练项目。
之所以它们作为课外训练项目,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简易梯子(或活动晾衣架)也是运用平面连杆机构的原理,以铆钉接合作铰链结构,把产品中的各部分(即杆件)连接起来的,与折叠椅设计相似。
在进行了折叠椅的设计后,再进行简易梯子(或活动晾衣架)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减速器的设计已经成为机械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它具有机器的典型性,常成为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必须项目,其设计资料广泛,有利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结构设计知识。
4、课内训练项目设计67(三)进度表设计(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过程2、教学方法(五)第一节课梗概1、告知课程目标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总体安排,明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
(时间:15分钟)2、学习情境的设置首先将模具班同学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一个设计公司,选一个组长(获由他们自荐)作为公司的经理,由经理对本公司的员工进行分工和任务分配。
设计室设置在教室。
公司的员工为设计员。
由于组长的身份特殊,需要选择一个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
教师的角色是双重身份,既为客户,同时担任产品设计开发培训中心的培训员。
从客户的角度而言,要求采购员(即教师)要从价值和功能的角度去选择设计合理、价格便宜、质量可靠、功能先进的产品。
这部分内容由于涉及到选择组长(部长)的原因,时间大约为20分钟。
3、明确考核方式时间:10分钟具体分配方案详见第(六)项。
4、训练项目介绍1)课内训练项目A1介绍,时间为15分钟。
课内训练项目A1——折叠椅设计。
首先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折叠椅的结构,分析设计折叠椅的主要思路,通过不同结构的折叠椅的展示,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项目A1——折叠椅2)课内训练项目A2介绍,时间为20分钟。
项目A2——机械压力机课内训练项目A2——机械压力机设计。
机械压力机是通过曲柄滑块机构将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滑块的直线往复运动,对坯料进行成形加工的锻压机械。
广泛用于冲压、挤压、模锻和粉末冶金等工艺。
因其应用广泛,具有机器的典型性,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常常遇到的设备。
首先展示机械压力机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机械压力机的功能,分析机械压力机上的已知主要元素,讨论机械压力机的结构由哪些零部件组成?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启发、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5、任务布置时间:10分钟1)写出本专业的基本描述,写出未来从事岗位的基本描述。
2)寻找身边常见的折叠椅、折叠桌、简易梯子等日用产品,每位同学至少举出三例,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3)对你所选择的物体或物体系统进行受力分析。
(可先自学教材中受力分析部分)(六)考核方案设计整个课程考核内容由平时表现成绩、训练项目成绩和期末应知考试三部分组成。
具体分配如下表:说明:学生的总成绩由平时表现成绩、训练项目成绩和期末应知考试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30%,训练项目成绩占40%,期末应知考试成绩占30%。
平时表现成绩分为经理打分、学生互评和教师打分三项,分别占30%,30%和40%;训练项目的设计说明书成绩也由学生自评30%,学生互评30%和教师评40%组成。
其中,训练项目成绩课内项目A和课外项目B分别占50%。
此外,按照价值工程评判出的最优产品将给予加分。
如果成果申请了专利最终成绩加10分。
训练项目的书成绩由下表给出。
(七)参考教材朱红雨.机械基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7(八)参考资料[1] 戴士弘等选编.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学习指南(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陈秀宁,施高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5] 吴宗泽,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6] 彭文生等.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考研指南.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7] 邱宣怀.机械设计(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栾学钢.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6.[9] 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李梅、南景富.机械基础.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2] 吴宗泽.机械零件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九)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1)、由于产品设计是否成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因此希望在本课程学习的同时配合一些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专业训练,将所设计的产品利用计算机绘制出来,如果可能,最好以制作出产品的模型作品上交,对于有模型作品的将在成绩上给予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