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文言文句子停顿 (2)
文言文语句的节奏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 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 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 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 “夫”、“若夫”、“盖”、 “然”、“则” “然 则”、“岂”、“岂若”、“宜”、“诚宜”、 ”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 等。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 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 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 该停顿。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 代对男子的美称)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若夫淫雨霏霏(两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两处) 然则何时而乐耶 (一处) 故自号曰醉翁也 (一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处)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两处)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处) 衔远山,吞长江 (两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两处)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两处) 余闻之也久 (一处)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处)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处) 衔/远山,吞/长江 (两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两处)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两处) 余闻之也/久 (一处)
文言文断句方法(二)

文言文断句方法(二)文言文断句方法(二)一、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
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
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
请看下文:例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学记》)这一段的正确断句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
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
充分利用这些语助,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先说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
常见的有:夫(f )、且、且夫、盖等。
例如: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
例如: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⑤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⑦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其可怪也欤!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
如:其、岂(岂独)、等。
例如: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
一般都是助词。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3)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捕蛇者说》)(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7)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8)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9)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10)而/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11)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13)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文言句子节奏划分法

文言句子节奏划分法(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如:①佳木/秀而繁阴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④问/今是何世⑤忘/路之远近2.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如: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二)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
(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如“夫”、“盖”、“故”、“惟”、“至于”“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如:(1)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孟子二章》)(2)盖 / 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4)至于/夏水襄陵(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诚宜”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开启下文,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四)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如:(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2)问/(渔人)所从来(《桃花源记》)“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划分文言文句子停顿

如何划分文言古诗文中的停顿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意义单位划分法”: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
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
“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
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 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2、? 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 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百度文库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上传: 陈群英更新时间:2021-5-20 9:22:54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一、根据句子的构造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那么进展划分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
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那么进展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构造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构造,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构造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展划分。
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构造。
“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构造。
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构造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
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构造“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构造,“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构造,“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构造,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那么划分。
文言文的断句

3 句首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优先停顿)。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连词,如“若”“而”“然 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这 些词语的后面往往要停顿。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现代文用作状语的成分,文言 文中往往后置用作补语。如果介宾短语作补语,谓语 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其一/犬坐/于前。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 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
例如:至于、夫、若夫、、且等。
(1)主谓之间要停顿。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③吾/与谁归?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谓语和宾语之间一般也要停顿。
①衔/远山,吞/长江。 ②恐/前后受其敌。 ③恐/托付不效。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②可/以一战。
6 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
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7 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 “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①颓然乎/其间者。
9
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自称 、 别称、谦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
后面要停顿。
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 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划分文言古诗文中的停顿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
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
“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
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
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例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
例2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关键词)例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
五、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
例22、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作状,“像狗一样”修饰“坐”的样子,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
例23、山行/六七里(“山”是名作状,“在山路上”限制“行”的处所,不能读成:山/行/六七里
六、留心形同于现代双音合成词现象的朗读停顿。
古代汉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形同于现代的双音节合成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把古代两个单音词读成现代的双音合成词。
例24、于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25、可以?可/以/已/大风??可/以/一战
例26、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例27、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七、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例28、夫/大国,难测也
例29、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30、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例3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八、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
例3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是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例33、《范/文正公/集》
例34、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吴中”是地名)
例3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例36、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九、“也”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例37、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例38、可/计日而待也
十、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例39、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例4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