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的诊疗流程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脑卒中诊疗流程图

脑卒中诊疗流程图
院前急救科脑卒中诊治流程:
当接到可疑脑卒中患者的报警时,立即出诊。
可疑症状包括头痛、肢体麻木无力、偏瘫、眩晕、昏迷等。
到达现场后,首先要进行一般评估和监测生命体征,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道通畅,记录发病和就诊时间,进行体格检查,测量呼吸率、脉搏、血压等指标,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追问患者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史或长期脑动脉硬化症状病史,观察呼吸异常和频率变化等。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情况,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没有出现上述情况,但初步怀疑患者可能患有脑卒中,可以给予吸氧、静脉液路建立,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并联系急诊说明病情。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
以上检查需要在10分钟内完成,然后尽快转运患者,送
入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
在急诊医生的帮助下,进行病史采集
和体格检查,进行NIHSS评估。
同时,进行CT、MRI、血常规、血型、凝血系列化验、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等检查,测量生命体征,检查心电图,并使用药物降低血压和颅内压,保护脑细胞。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符合溶栓标准的患者可以使用rtPA药物溶栓,进行血管内介入治
疗或手术治疗。
对于其他患者,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神经细胞保护剂、止血药物、活血化瘀中药等进行治疗。
同时,需要处理并发症,并进行健康指导。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2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22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

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1.快速诊断:当患者出现潜在的急性脑卒中症状时,如突然的剧烈头痛、面部、手臂、腿部的麻木和无力,言语困难、突然失明等,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快速评估和诊断,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3.急救措施: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如让患者平躺并保持头部与身体位于同一水平,以便减轻脑组织的压力。
4.头颅CT扫描:当急救人员到达时,他们会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并安排进行头颅CT扫描。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诊断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类型,并帮助医院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5.血管内溶栓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溶栓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根据头颅CT扫描结果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这种治疗。
血管内溶栓治疗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送入到脑卒中引起的血栓附近直接进行治疗,以期恢复局部脑血流。
6.临时性血流阻断治疗:对于一些程度严重的大脑血管阻塞的脑卒中患者,临时性血流阻断治疗可能是一个选择。
这种治疗通过在颈动脉或颅内动脉插入导管,暂时堵塞大脑中的血管,减轻患者的症状。
7.范围性治疗:针对急性脑卒中引起的其他病因,在症状缓解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范围性治疗,如手术或介入治疗等。
8.支持性治疗:除了上述治疗措施,急性脑卒中患者还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这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维持适当的血压和血糖水平,确保气道通畅,避免并发症等。
对于部分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物理和康复治疗,以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专业和医院之间的合作。
一个高效的救治流程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相关医务人员和机构应密切合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并进行不断的改进。
同时,大众应该加强对急性脑卒中的认识,并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就医。
急性脑卒中处理流程

急性脑卒中处理流程一、前言急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及时、准确地处理急性脑卒中,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减轻患者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流程旨在为急性脑卒中的识别、救治和转运提供参考。
二、急性脑卒中的识别1. 主要症状: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为肢体无力、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视觉障碍等。
2. 紧急判断:对于疑似急性脑卒中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包括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能力、言语能力等。
3. 确诊依据: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
三、急性脑卒中的救治1. 拨打急救电话:疑似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立即拨打120或当地急救电话。
2. 现场救治: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简要评估,实施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急救措施。
3. 转运:确保患者安全、稳定后,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四、急性脑卒中的院内救治1. 绿色通道:急性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后,通过绿色通道迅速完成挂号、检查、诊断、治疗等环节。
2. 影像学检查:尽快进行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3. 治疗措施:- 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阿司匹林、华法林等。
- 溶栓治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 介入治疗:动脉瘤介入栓塞、血管内介入取栓等。
- 药物治疗:降血压、降血脂、抗炎等。
4. 并发症处理: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如脑水肿、脑疝、肺部感染等,进行积极处理。
五、急性脑卒中的康复治疗1. 早期康复: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包括肢体活动、言语、吞咽等功能锻炼。
2. 康复评估: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调整康复方案。
3. 家庭康复: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六、总结急性脑卒中的救治是一个紧急、复杂的过程,需要各部门密切合作,争分夺秒地开展救治工作。
通过遵循本流程,可以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同时,加强公众对急性脑卒中的认识,提高急救意识和技能,对急性脑卒中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脑卒中急救诊疗流程图

有缺血半暗带可 静脉溶栓或介入
大动脉闭塞,时间窗内可 桥接,静脉溶栓和介入取
栓互不冲突
脑血管病中心
影像学未出现梗死证患 选
出血性脑卒中
进入出血流程,收入神经 外科/神经内科继续治疗
<4.5h
4.5‐6h
不明时间但被发现时间<8h
6‐8h
后循环<24h
RtPA 静脉 溶栓
(60)分钟
尿激酶静脉 溶栓
(60 分钟)
急诊 CTA 检查(严格掌握指征,阳性率)
需要急诊行介入血管内治疗患者,由会诊
医师通知麻醉科、介入科做好术前准备;
急性脑卒中急救诊疗流程图
急诊科主持(10mm)
急诊脑卒中患者 急救医学中心
1.检验科收到标本后 45min 后出报告 2.急诊科护士陪同患者完成 CT 检查
放射科在检查完后 30min 出报告
1.急诊科医师首诊负责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2.完成脑卒中检验套餐申请并送标本达检验科 3.查 ECG、急诊脑 CT 4.高度怀疑脑卒中患者,应根据疾病分类请专科会诊
脑卒中急诊处理流程

脑卒中急诊处理流程
脑卒中急诊处理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快速评估:对患者进行快速的临床评估,包括询问病史、症状和体征检查。
特别关注是否存在突然的面部瘫痪、言语困难、肢体无力或麻木等与脑卒中相关的症状。
2. 急诊诊断: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 或MRI 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脑卒中。
3. 紧急治疗:根据诊断结果,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治疗措施。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能会考虑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等药物)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
4.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以预防进一步的血栓形成。
5. 并发症管理: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监测和管理,如控制高血压、血糖等。
6. 康复治疗:一旦患者病情稳定,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7. 二级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以及定期进
行随访和检查。
脑卒中的急诊处理流程可能因医院和地区而有所差异,但以上步骤是一般的处理原则。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尽快就医并接受专业的医疗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规范诊疗流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规范诊疗流程急性脑卒中的治疗窗口是非常有限的,时间就是大脑,脑梗死发生后的每一分钟都会导致许多脑细胞的坏死。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闭塞血管再通治疗是救治的核心环节,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尽快使脑卒中患者的脑血流恢复是关键所在,主要是溶栓和取栓治疗。
1. 卒中绿色通道任何可疑为脑卒中的患者,需立即进入医院卒中中心的绿色通道:可以先救治后缴费;优先安排检查、取药。
立即进行心电图、血糖、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和头CT检查。
对符合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标准的患者,应该以最简单有效且快速的方式与患者和/或家属进行沟通。
按照国家要求卒中中心从患者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开始用药的时间(DNT)应控制在60 min以内,且越快越好;符合取栓的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动脉穿刺成功的时间(DPT)应该控制在90 min以内。
无溶栓或介入取栓条件的医院需尽快将患者转入有条件的卒中中心进行救治。
2. 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恢复脑血流灌注的有效治疗方法。
在发病4.5 h内有适应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用阿替普酶(rTPA)或替奈普酶(TNK)、6 h内可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欧洲卒中组织(ESO)2021年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指南建议将rt-PA静脉溶栓时间窗扩展为发病后4.5~9 h,但需先进行影像学筛查,CT或磁共振(MRI)证实核心/灌注区域失匹配。
3. 急诊血管内手术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后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和支架术,用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通过血栓抽吸、支架取栓等方式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血供。
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6 h内的患者,可行桥接(先溶栓后血管内介入治疗)或直接介入取栓治疗;如果发病在6~24 h的患者,需要经过多模影像评估,符合取栓适应证的患者可行介入取栓治疗。
4.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其他治疗溶栓、取栓患者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按时间节点进行NIHSS评分,评估有无梗死区域变化或出血转化。
无论是否溶栓或取栓,都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预防和处理可能发生的进展性卒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卒中的诊疗、管理流程
一、急性脑卒中诊疗流程:
二、急性脑卒中的管理流程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管理流程
①静脉溶栓患者的管理:溶栓后第1小时每隔15分钟进行一次NIHSS评分;第2-4小时每隔30分钟进行一次NIHSS评分;4-12小时每2小时进行一次NIHSS评分;12小时后每隔4小时进行一次NIHSS评分;24小时候每天一次NIHSS评分。
溶栓后当天4-6小时后复查头部CT,如无出血,可于溶栓后12小时候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u 皮下注射或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溶栓24小时候复查头部CT,无出血,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②动脉溶栓患者的管理:溶栓后立即复查头部CT。
回病房后第1小时每30分钟观察一次肌力、意识、语言功能、瞳孔大小及光反射评定。
第2-4小时每1小时观察一次肌力、意识、语言功能、瞳孔大小及光反射评定;每4-12小时观察肌力、意识、语言功能、瞳孔大小及光反射评定。
溶栓后每天进行一次NIHSS评分。
动脉溶栓后第2天复查头部CT,无出血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③未行溶栓或不能行溶栓治疗患者的管理:给予双抗+强化抗动脉硬化治疗。
发病24小时内观察肌力、言语功能、瞳孔变化,每2小时一次,要求上长期医嘱。
④动-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管理:急诊病人后第1时间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抽血检查。
溶栓小组成员立即跟随患者前往CT行CT检查,无出血,随行的溶栓护士给予r-TPA 治疗。
给予溶栓治疗过程中联系核磁共振,完善核磁平扫+血管成像检查。
若为大血管病变,
立即转入导管室行动脉溶栓(取栓)的补救治疗;若无大血管病变则回病房。
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管理:静脉溶栓患者,血压超过180/110mmhg,需适度降压(140-170/90-100mmhg),控制在上述水平以下;动脉溶栓患者:血管完全再通者,血压控制水平不宜过高(110-130/70-80mmhg);血管无再通者,血压可适当升高(140-160/80-90mmhg);原则上急性脑梗死患者一周之内不建议使用降压药物,除非血压过高(180/1100mmhg)以上,可选用缓和降压药物适度降压。
2)急性脑出血的管理流程
⑴脑实质出血患者的管理:①基底节区出血血>30ml ,可考虑微创钻颅(一般选择在脑出血6-24小时时间内);出血量30ml以,
之后病情稳定患者可3-5天复查一次头部CT。
(2)脑实质出血的血压管理:血压控制在140-160/70-90mmhg之间。
(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管理:急诊入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大小、脑膜刺激征等。
生命体征稳定者,除内科长规处理外24小时内完善核磁平扫/MRA或CT检查,条件允许完善DSA造影检查。
血压控制在120-130/70-80mmhg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