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青泥洼桥的传说
城市规划【大连青泥洼桥西安路对比城市规划】

西安路的实际建议:
一:设置公交专用通道,强化管理,市公交能在这一区域快速通 行。
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交枢纽。地铁建成后, 公交线路和站点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公交系统内部的协调, 更要与城市地铁,轻轨建立有效的衔接。除此之外,如 果能在黄河路的如意结、黄河路与西安路、成仁街区段 的交叉口设置交通优先预信号,也能大大提高该区域公 交在黄河路上运行的效率。 三、如果可能的话,根据西安路的变成限时公交步行街, 在早晚高峰时段正常通行,在其他时段只允许公交车和 出租车通行。
每两米一个垃圾桶。
靠近商铺的自动饮料 贩卖机
路两旁的路灯, 满足了夜晚商业 街的需求
离商铺不远的汽车 停车场,满足了人 们的停车需求
青泥洼桥排水现状
考察发现青泥洼桥排水 系统较好,能良好的完 成雨天及其他排水需求。
青泥洼桥绿化
绿化:
沿街都设有花坛,街角设有小型 灌木和雕塑,青泥洼桥绿化非常 好,很合理,而且起到了商业区 的画龙点睛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交通:
附近又便捷的轻轨站
青泥洼桥出租车站点 a、出租车招扬点,位置在麦凯乐大连 总店及百年城南侧、五惠路边,部分空 车会在此待客; b、出租车招扬点,位置在太平洋百货 东侧、解放路边; 使青泥洼桥这面交通十分通畅,堵车现 象很少
大连青泥洼桥公交站点公交站点向两侧“疏散”:一些 公交线路的青泥洼桥、友好广场乘降站点已经向两侧“疏 散”:16路等10条公交线青泥洼桥站点设置在久光百货北 侧的中山路港湾式站台上。23路等9条公交线路的友好广 场站设置在了金座大厦对过的中山路港湾式站台上。702 路等5条公交线的友好广场站设置在中山路金座大厦门前 港湾式站台上。11条公交线的青泥洼桥站设置在了大公街 路口的港湾式站台上 。
大连的殖民地民居保护

大连的殖民地民居保护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介绍了大连的殖民地民情情况,阐述各国在殖民地民居问题的历史认知,建议通过加强殖民地民居保护,达到文化传承、铭记历史的目的。
作为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海滨城市,大连的日本殖民地民居--和式洋风民居也亟待得到保护。
标签:大连;和风建筑;殖民地民居;建筑保护时下国内尤其是大连很多年轻人对日本的印象,只有满街的丰田车、高端的松下电子产品、日资对中国的经济贡献等,却不知庄河花园口登陆、卢沟桥事变是何物,这是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
对一个国家的认识绝不能仅仅停留于当下,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深入分析.最近安倍政府参拜靖国神社、否定侵略历史,作为反制措施,中国在哈尔滨修建安重根纪念馆,中韩等二次世界大战受害国联手在国际场合遏制日本美化侵略历史。
恰逢临近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如果从历史问题上想对这个东瀛国家一探究竟,那就从大连的日占时期殖民地民居说起。
前身为辽南大地上一个被称作“青泥洼”的小渔村的大连,在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开始对大连的殖民统治。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建筑史仿照欧美将正在流行的建筑思潮在大连实践,住宅空间不仅延续着日本传统生活方式,涵盖了西方、日本与中国的多个文化特征,并融合一起形成具有自身“和魂洋才”与“中体日用”的特色,所谓的“和风时期”建筑也就是指这个时代的建筑[1]。
就是对西方建筑的理解产生的再消化、融合,折中、浪漫、哥特、古典复兴、巴洛克、现代、中国古典各种建筑理念交相辉映,在大连发展成以广场辐射为中心的建筑理念。
坦率地说,日本殖民者是把大连当做其海外殖民飞地进行开发。
凤鸣街、南山、水仙街这一范围,原有两百余栋老民居,这些是上世纪日本殖民大连时期,依照当时欧美规划模式建造的住宅区典型,这类“和式洋风”民居,一般为2~3层。
小楼造型别致,每栋楼都不同极少重复,配独立的小院,树木、假山点缀其中。
在大连110年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日俄印迹浓重。
大连灵异事件真实案例

大连灵异事件真实案例大连,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城市,也是发生了许多灵异事件的地方。
在这里,有许多真实的案例发生,让人不禁感叹世界之大,奇事无穷。
在大连市中心的一家酒店,曾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灵异事件。
据目击者称,当晚在酒店的大堂里出现了一个身穿旧式军装的年轻男子,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不可名状的恐惧和绝望。
这个男子的出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诡异,有人甚至惊恐地尖叫起来。
然而,当酒店的保安前去查看时,那个男子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不禁感叹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灵异事件。
在大连的一处废弃工厂,也曾发生了一起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
据当地居民称,夜晚时分经常可以听到工厂内传来奇怪的声音,有人说是哭泣声,有人说是呼救声,更有人说是鬼魂的哀嚎。
有一次,一名年轻人决定前去探寻真相,然而他却再也没有回来。
据说,他的尸体在工厂内被发现时,整个人已经被吓得面目全非,令人毛骨悚然。
除此之外,大连的一家老宅也被传闻是灵异事件的发生地。
据说,这座老宅曾经是一位富有的商人的住所,然而在一场大火后,整个家族都离奇地消失了。
而在这之后,那座老宅就变得诡异起来,经常可以听到夜晚传来的哭泣声和呼救声,令人不寒而栗。
这些真实的案例让人不禁对灵异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连,这座美丽而神秘的城市,似乎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或许,这些灵异事件只是城市中的一小部分,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无论是真实还是虚幻,灵异事件都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探索的欲望。
或许,这正是大连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让人们对未知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愿这些灵异事件的真相终有一天能够被揭开,让人们对这座城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从这些地名的由来,见证大连百年历史!

从这些地名的由来,见证大连百年历史!2018-03-25 11:01大连大连行地名是借助语言中的词汇表示一个地理部位,同时地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真实地反映了城市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
之前我们推过一篇文章,介绍了大连的新老地名对比,但是作为一个区域的名头,每个地名的由来都有一番故事,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大连的一些地名的由来。
| 西岗区 |西岗区名源于小岗子。
东关街至北京街一带有一条土岗,旧称小岗子。
小岗子地处大连原中心区的西边,所以又叫西岗子。
1946年2月西岗区政府成立。
| 中山区 |1945年11月,大连解放,大连市政府第一次区长会议决定,将敌伪时期的123个区改划为12个区。
当时的黑咀子区即是中山区的前身。
1945年12月,大连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黑咀子区改为中山区。
| 沙河口 |沙河口名称与马栏河有直接关系。
早年,马栏河下游河床宽阔,沙洲漫滩,人们称之为沙河,沙河入海处称作沙河口。
后来居民渐多,形成村落,就以沙河口为村名。
此沙河口名称由来。
| 甘井子 |清初是大连湾北岸一个渔村,名为黄山嘴子。
当时居民饮用的井水都是咸水,后来在后来523厂地方打出一眼甜水井,取其甘甜之意就叫甘井子,之后就当作村名。
1945年11月甘井子区政府成立。
Square!(斯怪儿)—广场这可是咱大连的一大特色啦~并且呢大连还是亚洲拥有广场最多的城市之一大大小小的广场有上百个呢!那么,它们的名字有怎样的故事呢?友好广场友好广场始建于帝俄国租借大连时期,日本租借时期称西广场,50年代为了纪念中苏友好而更名为友好广场。
中山广场中山广场原名“圣德公园”,1954年,市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其改为“中山广场”。
奥林匹克广场大连奥林匹克广场是为纪念大连建市百年,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而建的广场,建成于1999年,是大连建市100周年的献礼工程,如今成为大连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八广场三八广场初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租借大连时期,当时的三八广场叫“朝日广场”。
来看大连古建筑!你去过几个?

来看大连古建筑!你去过几个?咱大连总被人拿“时尚”、“现代化”来说事儿,他们根本不知道,其实咱这旮也是“古城”哦!自2007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对大连十大古建筑进行了系统而严谨的调研、测绘,并于近期集结成册,出版了一套介绍大连古建筑的丛书《大连古建筑之匠心营造》。
现在,重点来了,日报君前些天特别联合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大连理工大学推出特别策划——“中国银行·看大连古建筑”。
现在就带大家去看看专家学者推荐的大连的几大古(xiě)~建(zì)~筑(háo)~法华寺坐落于山城与山体自然融合城山山城,又名积利城,是高句丽割据辽东时期修建的山城。
古城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法华寺坐落于山城之中,原名觉僧寺,分为上下两院。
下院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上院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
清朝末年遭火灾被毁,庙产土地400余亩全都归官,后于民国初年修复。
本寺因以天台法华为宗,遂更名为法华寺。
1968年此寺毁于文革。
1994年落实宗教政策后由当地政府牵头,将庙宇按原样式恢复,寺院总占地面积约二万六千一百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
清泉寺传说中的“唐王建寺”经历四次重修及增建巍霸山城坐落于普兰店市星台镇葡萄沟村的巍霸山上,距普兰店市中心约50公里,距大连市约129公里。
巍霸山城又名吴姑城,始建于东汉光武帝时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
清泉寺,建于巍霸山城之中。
自传说中的“唐王建寺”,经明万历三十五年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增建西王金母殿;同治三年增建药王殿;民国十六年重修前后殿,增修两配殿、中殿、钟鼓二楼、裙墙、山门等,即现在之规模。
清泉寺背靠青山,面向深谷,地势高爽,在寺内平台之上可遥望连绵群山景色。
关帝庙我们大连的“财神庙”普兰店关帝庙又称财神庙,庙址在普兰店镇南山街,建庙时间为1926年。
文革期间关帝庙遭到严重破坏。
1990年,新金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些你不知道的大连冷知识

那些你不知道的大连冷知识说起“大连”,来源于满语“嗒淋”一词的音译,海滨的意思。
100多年前,俄国人建了这个城市,名为“达里尼”,意为遥远的城市,1905年日本占领后后,改称“大连”。
大连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左右,在大连湾东南,向北走沿振兴路的右侧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叫大嘴子遗址,1987年发现房址41座,出土陶、石器、石刀、石斧、石戈等,还有用于军事性质的石围墙,炭化的粳稻和高粱。
先有旅顺再有大连。
旅顺汉代时属沓氏县,元代时称“狮子口”。
明洪武四年,朱元璋派人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当时率军的将领名字叫“马云”。
旅顺堪称半部中国近代史,它的牛逼你不懂,有时间单独讲。
大连的广场特别多中山广场始建于1899年,各种精美的欧洲建筑,当时大连被俄国统治,将该广场取名为“尼古拉耶夫广场”。
广场对面是大连宾馆,建成于日统时期的1909年,是当时最高级的宾馆,叫大和旅馆。
与它同样名字的宾馆在旅顺还有一个,但小得多,末代皇帝博仪和他的夫人婉容在那里住过。
人民广场和其它广场不一样,总面积12万平方米,1993年以前该广场名为“斯大林广场”,广场上还有一座苏军烈士纪念塔,1999年4月纪念塔迁至旅顺苏军烈士陵园。
星海广场以前是个晒盐场,在明朝时这里是一片沙洲,因为马栏河入海口恰在此处,它也是一个排污口。
清朝末年,星海湾一带逐渐有了人烟,到上世纪50年代,这里已是颇具规模的养殖场。
上世纪90年代,星海湾被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
广场中央的汉白玉华表竣工于1997年6月30日,高19.97米,直径1.997米,以此纪念香港回归祖国。
2016年8月5日凌晨1时许被拆除。
星海广场旁边的星海公园,始建于1909年,叫星之浦公园,由南满洲里铁道株式会社辟建,占地面积1.6公顷,范围包括今天的星海广场周边一直到黑石礁。
园中建有别墅、旅馆、高尔夫球场、海水浴场等设施,是当时“满洲”著名的避暑胜地。
你看过吗,这才是让大连人一起泪奔的大连!

你看过吗,这才是让大连人一起泪奔的大连!大连人一起溯源和触摸曾经走过的大连老街。
胜利桥北,旧称黑嘴子,是大连早期建成的第一个街区,堪称“城市起点”。
最早的胜利桥——露西亚木桥1907至1908,日本殖民者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大连东正教堂1902大连发电站黑嘴子老大连自然博物馆,最初是东省铁路公司分公司大楼,1902为达里尼市政厅,1904年焚毁,1905年修复,用为关东州民政署。
1907年用为满铁本社。
1909至1914用为大和旅馆。
1914至1926用为满铁大连医院小儿科。
1926改为满蒙资源参考馆。
1928改满蒙资源馆。
解放后是东北资源馆。
1959年9月3日,改名大连自然博物馆。
1998年迁至黑石礁。
中山广场仿巴黎明星广场建。
中山广场第一个建筑-大连民政署旧址·1908中山广场第二个建筑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1909大连宾馆~一个曾经比上海最顶尖旅馆领先20年的亚洲一流旅馆康有为、蒋介石、溥仪等众多历史名人在这里下榻朝鲜银行旧址 1920大连市役所旧址,1920年建成;解放后,大连市政府在此办公。
大连递信局旧址 1916年建成大连街景人民路仿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建,处处都有浪漫建筑。
东关街1905年至1911年建成,是大连市早期建成的第二个街区青泥洼是大连之源,是乡愁之所在,是大连最具乡土气息的人文地理青泥洼桥连锁街 1929大连以港兴市,1912年成为东北第一大港,1919成为我国第二大港,19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后排名十名左右。
现在正在呼吁建大连自由港。
20世纪30年代,天津街之繁华非上海可比。
满铁是不穿军装的部队,大连有众多满铁遗迹,可惜拆毁了很多。
2015年7月7日,拆除日本侵华遗迹“满蒙文化协会”。
老虎滩是大连最负盛名的旅游景区。
蒋介石,汪精卫,胡适等众多名人曾在此屐履留痕。
星海一直是大连旅游胜地,溥仪,溥伟,郑孝胥,周佛海,阎锡山,张宗昌等众多历史名人或在此寓居,或在此下榻。
城市作为大连人,你应该知道这十个大连之最!

城市作为大连人,你应该知道这十个大连之最!达里尼港规划图”上,大连的第一条街名字叫做“工程师大街”, 也称“技师大街”,这就是现在的团结街。
日军侵占时期的团结街全景1902 年建成使用的达里尼市政府也坐落于此。
1999 年,大 连市政府投资 1.7 亿,以达里尼市政厅旧址为中心,对周边 进行修缮和重建,并把这里命名为“俄罗斯风情记”是大连市现存最早的药房,辉煌时曾有过 10 家分店。
1852 年,一个叫康德富的中医大夫从山东来到金州,在南 街买下 160 多平方米的临街店铺,创办了“康德记药房”。
由 于康德富不仅精通医理,又熟知药性,“康德记”自开张后, 康德富把“济世正德、康健民众”作为开店的座右铭,以诚待 客,加之他精湛的医术,很快,“康德记药房”就在金州城崭 露头角,成为古城最有名气的药店之一。
阮玲玉为“女界福” 药品作广告宣传1933 年夏天,红极一时的上海电影明星阮玲玉突然为大连 金州康德记的“女界福”浸膏做起了代言, 足见“康德记”在当时 的知名度。
1、大连第一条大街 团结街 1901 年,在俄国人所作今日团结街情一条街”。
2 、大连最老的药店——康德记“ 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行医兼营中草药、 中成药业务。
1988 年 9 月,在金州区政府的支持下,“康德记联合诊所” 开张,百年老字号“康德记”回归中医世家。
1999 年,“康德记药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书第三册医药版。
2005 年,“康德记”申请了国家工商总局的商标注册。
2007 年 3 月在金州区站前广场附近,购买了一处建筑面积 近 200 平方米的房子,主体装修成体现明清时期风格、古色 古香的“康德记”大药房。
在半年时间里实现了“康德记”发展史上的连续“三级跳”。
重新恢复的“康德记”大药房将以古老的前大连地区中药品种齐全、质量优异的中药房。
3 、大连最老 的理发馆——红星理发馆上世纪 40 年代初,大连市内的理的大型理发馆, 当时叫做“中央理发馆”,1945 年大连解放后, 更名为“国营红星理发厅”,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国营理发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泥洼桥区域百年前曾经有座桥宏孚桥
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的常盘桥
拍摄于1938年的常盘桥
劳动公园石拱桥老照片
劳动公园荷花池畔-石拱桥
70年代中山路的青泥洼桥这一带区域
穿梭于因繁华而著名的青泥洼桥区域,一连串问号曾让记者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名叫青泥洼桥的地方为何不见桥?这里曾经有过桥吗?如果有,那么桥下有河吗?看看身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摩登人群,已难觅答案。
近日,记者在大连市档案局终于找到了答案,早在100多年前的大连建市之初,这里的确有一座桥,而且桥下有一条河,这座桥长10米、宽12米,在当时是具有地标性的一座建筑,夜间灯火通明。
繁华的大商步行街曾是座桥
这是一张保存在大连市档案局的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这座桥的名字叫常盘桥,就位于今天中山路与大商步行街——青泥街交会处,流经桥下的西青泥洼河,它发源于绿山、流经“西青泥洼”村、最后在西河套(大菜市后身)入海。
1899年,沙俄进占旅大时,今天的劳动公园一带被称作“西青泥洼”村。
俄国人在大连开埠建市,在西青泥洼河上架设了三座木桥和一座铁桥。
第一座木质桥架设在今天的劳动公园荷花池北侧,紧挨当时的“西青泥洼”村北缘。
1909年日本人将这座木质桥拆除,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并采用单孔拱桥设计,形似彩虹状,因此,这座桥有大连“第一彩虹桥”之称。
至今,该桥仍在劳动公园的荷花池畔,供人们使用。
第二座木质桥架设在今天的中山路与大商步行街——青泥街交会处。
这座桥全长10米,宽12米,由4座木质桥墩支撑。
与第一座桥一样,日本人后来也将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同样采用了单孔拱桥设计,所以这座桥也被称作大连“第二彩虹桥”。
1922年,当局将这座桥的桥面加宽,装设护栏使其更加安全、实用,这就是常盘桥。
上世纪30年代初,当局又将常盘桥上原有的铁质护栏改为花岗岩石护栏并在两侧的桥头上分别修建了灯柱,在灯柱的顶端装饰有展翅欲飞的仙鹤,使常盘桥白天看上去更加壮观美丽,到了夜晚灯火通明、十分耀眼。
常盘桥曾是老大连地标
经日本人改建的常盘桥,是当时大连的地标型建筑,承接着老大连市区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特别是在日据时期,常盘桥还被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原点,是大连的地理坐标。
在蒋耀辉所著的《大连开埠建市》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1934年10月13日大连城市规划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特别委员会设计的方案,最终确定了大连城市规划区域。
此规划区域是…以常盘桥作为大连市中心、以16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以此圆为基准,包括大连市、老虎滩会(会是日据时期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街道)、岭前会、西山会、岔沟会、小平岛会、栾家屯会、周水子会、海猫屯会、革镇堡会、南关岭会和大连湾会共1市11会‟被纳入其中。
规划面积416.96平方公里,是当时大连市既有面积45平方公里的9.2倍还多”。
1945年大连光复,当时的大连市政府在废除日本旧地街名时,将常盘桥改名为青泥洼桥。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这座桥已完全不能适应大连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便被拆除了,旧有的青泥洼河也被暗渠取代,其上被填平覆盖,成为如今大连市繁华的商业中心——大商步行街和青泥洼街。
宏孚桥是俄国人架设
俄国人在大连建的第三座木质桥叫青泥洼桥,架设在今天的长江路(有轨电车道)与青泥街的交会处。
1937年春,日本殖民当局沿原西青泥洼河道铺设大口径下水管道,在桥下穿过。
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该桥被拆除。
100多年前俄国人在大连架设的铁质桥,位于大连火车站西侧,进出大连站的火车行驶在桥上面,桥下通马车和行人。
至今,这座桥依然在履行它的使命,它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宏孚桥。
今天,当我们的城市正在快速发展之时,昔日的西青泥洼河早已变成了人头攒动的大型地下商场,奔驰的地铁列车也即将从中穿行而过。
然而,常盘桥——作为一个特殊时期的地理名称却被记入了大连的历史,成为了这座城市一段抹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