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合集下载

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估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估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业产业发展

# 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估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业产业发展## 引言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路径之一。

评估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业产业发展,有助于了解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农业现代化指标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利用这些指标评估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业产业发展。

## 1. 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效率是评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评估农作物和畜禽产品的产量、种植面积、养殖密度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了解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规模化程度。

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率意味着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能够实现更好的产出和资源利用效率。

## 2. 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评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评估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了解农业技术创新的效果和应用程度。

较高的农业技术创新意味着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 3.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是评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另一个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评估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农药残留、兽药使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了解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保障程度。

较好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意味着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

## 4. 农民收入增长农民收入增长是评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评估农民的人均收入、农村就业机会、农产品价格和农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了解农业现代化对于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较好的农民收入增长意味着农业现代化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5. 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链发展是评估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评估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发展情况,可以了解农业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和附加值的提升情况。

较好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意味着农业现代化能够促进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和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我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比较分析——基于超效率DEA及malmquist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比较分析——基于超效率DEA及malmquist模型的实证分析
曾福生 ,高 鸣
( 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 40 2 湖 1 18)

要 :本 文基 于数据 包络 分析 法的 多个模 型对 我 国各地 区现 代农 业发展 绩效 情 况进
行评 价 。从 决策单元 有 效性 、规 模 效益 、投 入要 素 的 冗余 量 、现代 农业发 展 类型和 动 态面 板 的绩效评 价 等五 个 角度 分别 对我 国各地 区现代 农 业发展 状 况进 行 深入 的 比较 分析 ,并提 出对 策和 建议 。 关键 词 :现 代农 业 ;发 展绩 效 ;数 据 包络 分析 法 ;超效 率
mi n0 mi n0
Z2 i s :O j + 一 Xo X
∑ ≤9k X


Z,Y - =Y  ̄j S j o
() 1
- t
奎 ≥


‘ 2
≥ o =1 , ,, ( , … z 2 )
S一≥ 0. ≥ 0 S

j #k
≥ o. , , n (=12…,) 『
… …


y) 如表示 ;|与 s表 示投入 与产 出要 素 的松弛变 量 。 s 一 +
需注意的是 ,超效率 D A模型中 ,非有效 的D U E M 效率值与 C R C 模型中的效率值相同,但对于
错 菅醒 Arlu c oi d 蛐a n gct Eo m sn M g i ll n ca l 咖e
21 -34 总第1期 02 1 期  ̄ ̄ 4
我 国各 省 区 现 代 农 业 发 展 效 率 的 比 较 分 析 ’
基于超 效率 D A m lq it 型 的实证分析 E 及 am us 模
信度 。杜文杰 (09 采用基于时不变阈值 面板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农业生 20)

我国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竞争力评价

我国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竞争力评价

农村居民人均年底常用耕地面积 ( 顷/ ) 公 人 农村居民人均有效灌溉农 田面积 ( 公顷/ ) 人
有 效 灌溉 农 田面 积 占耕 地 面 积 的 比重 ( )
年底常用耕地面积/ 村年底 总人 口 农 有效灌溉农 田面积/ 农村 年底总人 口
( 效灌溉农田面积/ 有 年底 常 用 耕 地 面 积 ) ×lo o
而 不 同 量 纲 和 不 同 数 量 级 的数 据 不 能 放 在


化 水平 综 合 评 价 值
并在此基础 上 对 其农 业

直 接进 行 比 较

也 不 能 直 接 用 于 多元 统 计 分 析
现 代 化 水 平 综 合竞争 力 进 行 比 较 研 究
为 了更 加 科 学 客 观 地 分 析 各 指 标 之 间 的 关 系 从 而 使其具 有可 比 性

而 必 须建 立 关于

构建 了如 表
1
所 示 的包 括

20
项指标
农 业 现 代 化 的 综 合 性指 标 体 系 来 进 行 分 析



的 农 业 现 代 化 水 平 综 合 评 价指 标 体 系
(

本 文 尝试 构 建


个农 业 现 代化 水 平 综合评
) 指 标数据 的无
量纲 处理
价指 标 体 系
《 合竞争 力》 综
2 0 10
年第 2 期
我 国中部六 省 农业 现 代化水平综 合竞争 力评价
。 孙玫陆
周加来
农 业 现 代 化 水 平 不 能 简单 地 以 某
几 个指标来 进 行 衡 量 和 描述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不同地区,特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存在着显著差异。

通过对各个区域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讨论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文章内容和目的。

接下来,将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每一部分都包括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子节。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各地差异,并探讨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以期增进对这些差异形成原因的理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比较研究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揭示存在差异的背后原因,并为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这样做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中国农业持续增长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2. 东部农业现代化发展差异2.1 历史背景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东部地区被视为经济发达的区域,其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历史上起步较早。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2 主要特点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首先,技术水平较高。

东部地区拥有先进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

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东部地区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较快。

由于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多样化,东部地区更容易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农民逐渐从传统粮食种植向果蔬、水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转变,并且发展了农业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_蒋和平 - 副本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_蒋和平 - 副本
资料来源 &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区域经济与 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测算
$
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
利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 $ 通过建立中国农业现
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权重$根 据 建立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 对我国农业现代化
0?@/ ,!//< 年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 结果如下 & $%& 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及趋势 根据 0?@/ , !//< 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 展指数 * 表 !($ 从总体上看 $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
27*’(,"’8 1980-2003, is the third.
Using the method of synthesized multi index analysis,
establishing evaluating model of China General speaking, among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要 ! 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 & 建立中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评 价 模 型 & 对 中 国 农 业 现 代 化 发 展 水 平 进 行 了 定
量评价 # 结果显示 %-=*(’ !(() 年 & 总体上 & 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呈上升趋势 & 农业现代化区域发展总体水平表现为 东部最高 & 中部次之 & 西部最低 # 关键词 ! 中国农业现代化 $ 综合指数法 $ 发展水平 $ 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A+ !!((. "(!,((*A,(+
作者简介 ! 蒋和平 & 男 & 博士生导师 & 主任 & 主要从事区域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研究 $ 黄德林 & 男 & 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 农业技 术经济 & 计量经济研究 #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分析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分析
了。 1 .2研 究 意义
E x t r a c t i o n S u ms o f S q I l a I e d L o a d i n g s
T 0 t a l % 0 f V a r i a n e e C u mu l a t i v e % T 0 t a l % 0 fV a i f a n e e C u m u l a t i v e %
关键词 :农业 ;现代 化;区域 ;因子分析
1 . 引言
1 .1研 究 背景
照特征根大于 1的原则 ,选 人 3个公 因子 ,其 累计 方差 贡献 率为 8 2 3 2 % ,特征根及 累计贡献率如表 2 :
袅2 T ( a l Va r i a n c e E x p l a i n e d
I n i t i a l E i g e n v a l u e s
Co mp o n e nt
我国加入 W T O已经有 1 O多年的时间 ,但是我国农业是准备最不 充 分的一块 ,受 到的冲击和压力也最大。我 国的农业无法与 国际上 的现代 化大农业相接轨 和竞争 。农业现代化是 国家实现现代化 的基础 ,在现今 国际竞争 日益激烈 的背景下 ,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的任务就更加 的紧迫
l 4. 65 7 51 . 74 9 51 . 7 49 4 65 7 51 . 7 49 51 .7 4 9
2 3
I . 5 2 0 1 . 2 3 1
1 6 . 8 8 4 l 3 . 6 8 2
6 8 . 6 3 3 8 2 . 3 1 6
.9 2 4 .9 2 4 .8 9 3 一.1 O 8
.3 l 7 . 1 9 2 .0 3 6 .0 0 4

农业现代化的绩效评价指标

农业现代化的绩效评价指标

农业现代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生产、科技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绩效,对于指导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绩效评价的指标。

一、产量指标农业现代化的最直观效果就是提高产量。

因此,衡量农业现代化的绩效,首要的指标就是农作物产量的增加情况。

产量增长不仅反映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也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品质指标农产品的品质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品质指标包括商品化程度、食品安全、营养价值等多个方面。

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民收入。

三、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农业现代化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就要关注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化肥农药利用率等。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四、环境友好指标农业现代化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因此环境友好指标也是农业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

环境友好指标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采用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等方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经济效益指标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农产品销售收入、农业综合效益、农民人均收入等。

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六、科技创新指标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

科技创新指标包括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研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率等。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可以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

七、农民素质指标农业现代化需要有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作为支撑。

农民素质指标包括农民培训情况、农民文化素质、农业技能水平等。

通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可以增强他们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入额等 1 8 个 分 指标 ( 表 1 ) 。其 中经 济 发 展 水 平 是 农 业 现 代 化进 程 中提 高农 业 效 率 的 直 接 反 映 ; 农 民生 活 水 平
收入 、 农业就业人数 占社会 就业 比重等 l 0个指标作 为
收 稿 日期 :2 0 1 2—0 5—1 0;修 回 日期 :2 0 1 3— 0 5—1 2 基金项 目:河南 省 政 府决 策 研 究招 标 课 题 重 点项 目 ( 2 0 1 2 A
1 农业 现代化指标 的构建
国 内外许 多 学 者 对 农 业 现 代 化 的 评 价 标 准 进 行 了
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时 , 提出了衡量农业现代化的 1 0 个指标 , 并运用专家赋权 和设定标准值 的方法对北京市 的农业现代化进行 了研 究 ; 程绍铂 等在农 业经 济产
阜阳、 鹤壁、 徐 州、 新 乡、 郑 州、 济源的综合得分 高于全 国的平均水平 。 关 键 词 :农业现代化 ; 熵值 法; 中原经济 区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编号:1 0 0 3 — 2 3 6 3 ( 2 0 1 3 ) 0 4 — 0 1 4 0 — 0 4 中图分类号 :F 3 2 0 . 1
和手段 , 在这个过程 中, 农业 日益用现代工业 、 现代科学 技术 、 现代产业体 系和现代经济管 理方法武装起 来 , 进 而提高农业 的水利化 、 机械化、 信息化水平 , 提高土地产
出率 、 资源利用 率和农业劳 动生产率 。因此 , 建立 农业
可得性方面存在不足 ; 刘 晓越将农业现代化指标确定 为农业生产手段 、 农业 劳动力 、 农业产 出能力 、 农业生产 条件 , 并用专家咨询约束条件下 的最大方差赋权法对中 国农业现代化进行了评价 ; 易军等设定 了 6项主体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作者:郭雨萱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6期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三农问题”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是指将
传统农业转化成现代农业的过程和手段。

加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扭转农业弱质低效局
面的根本出路。

本文利用201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相应的结论,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存在着地区内部不协调与地区之
间不协调的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9-0-01
一、引言
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农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冲击和挑战。

由于农业现代化有利于解决农业
的社会效益较高与经济效益较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弱化
生产总量与市场需求成反比的矛盾,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活动,循序渐进的实现农业产销市
场化、现代化;农业经营的时代化有利于减少农业与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差别和农村、城镇
与大中城市的差别加速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向中、小城市的转移,加速城乡
体制机制改革、成功落实城乡总体一体化的战略布局。

因此,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扭
转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

二、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分析
(一)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
本文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定义为基本原则构建指标体系,选取十七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以充
分反映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程。

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三个公共因子,如表1。

表1 指标分类统计表
高载荷指标意义
f1 化肥施用量农业投入水平因子
农作物播种面积
农业机械总动力
有效灌溉面积
农村农户投资总额
农业水事务财政投入
除涝面积
f2 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因子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
农村人口比重
f3 土地生产率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水平因子
湿地占辖域面积比重
森林覆盖率
为了进一步研究全国31个省市在每个因子上的具体表现情况,运用回归的方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并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分别计算出31组数据在以上三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情况。

然后将提取的公共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再结合各个公共因子得分,建立综合得
分评价模型:
Wi=0.42938f1+0.30541f2+0.10977f3。

根据结果可得出,山西、湖南、辽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做的比较好,这与它们所处的
地理位置是息息相关的,相对靠海,雨水充足,而对外贸易相对频繁,经济发达反过来促进农
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后几名的是宁夏、青海、西藏。

它们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它
们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应农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关注度偏低。

在综合排名中,第一个因子所占的比重最大,对最后的排名影响最大。

在表中不仅能看到
各个地区农业现代化在各个因子上的表现情况,还能看出各地区的整体状况。

为进一步分析各
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足和改进方面提供了参考。

如综合排名第一的山西省,在农业投入水
平指标中分较高,其他的公共指标得分处于偏上或中等水平,所以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
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等。

(二)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分类分析
为了对各省城市建设作系统考察,本文运用系统聚类的方法,按类间平均距离,对31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将数据分成4类:第一类:北京、天津、湖北、四川;第二类:内蒙古、江苏、安徽、湖南、河北、吉林、福建、江西、重庆;第三类:上海、山西、辽宁;第四类:浙江、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陕西、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根据最终聚类中心表,四类地区相比较可知,第一类地区投入产出水平均很低,但土地生
产率相对较高,说明这类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很高,自身农业现代化基础较好,且农村居民生活
质量水平和生活环境水平相对较好,说明该地区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最高;第二类地区,虽然
农业投入相对较少,但是产出效率处于中等水平,第三类地区投入水平最高,土地生产率却相
较一般,且这两类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和生活环境一般,综合来说该两类地区农业现代
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第四类地区农业投入较少,且土地生产率较低,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
平和生活环境水平相对最差,该类地区农业现代化处于较低水平。

三、建议
各地区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与科技等方面投入。

其一,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力度。

加大对其资金支持,加强对农业专项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审查,保证资金能够做
到专款专用。

其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加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高区域性农业科
研中心创新能力。

其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的培养。

第二类地区应发展技术与劳动集约型农业。

应继续强化国家粮食生产、主要大宗农产品生
产与加工中心的地位,强化粮棉油生产,切实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用高效的科
学技术手段改造我国大部分地区传统的耕作和养殖方式,提高这些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三类地区应发展技术与资金集约型农业。

该类地区具有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劳动力素
质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向资金集约
型和技术集约型转变;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高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园区化道路。

第四类地区应发展节能农业与特色农业。

必须将自然环境保护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根本任务,将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农副产业资源配置能力和畜牧业产能水平作为主要目的,充分发现我国
中西部生态美好、生物多样性的潜力,提高富有地区特色产品经营加大相关发展力度、提供必
要的政策支持,着重完善节水灌溉体系、农副产品深加工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