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公开课《回延安》

公开课《回延安》

读出节奏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读出节奏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革命万里起浪潮!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3)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排比、夸张,生动描绘了延安欣欣向荣的新 姿,表达自己见到延安新城的喜悦。
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第一章 男生读 第二章 女生读 第三章 男生读 第四章 女生读 第五章 男女齐读
读出地方特色
1.陕北的生活场景 2.陕北的方言
再读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读出内容
分节朗读,概括各章节的内容
回延安— 忆延安—聚延安— 看延安—颂延安
读出情感
有人说,信天游就是一种随心所欲任 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可以抒发各种情 感,热情而奔放。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贺敬之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教学难点】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新诗创作【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环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习环节〗1、关于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

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

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

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3、讨论学习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难点全解“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树梢树枝树根根,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

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全诗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回延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情真意切,明白晓畅。

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2.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量;3.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2.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课前准备】欣赏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相关视频,了解陕北风土民情。

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圣地延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情激趣,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请学生欣赏“信天游”歌词,谈一谈信天游。

小结“信天游”的基本特点: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贺敬之:(学生查找和交流作者的经历成就,能更好的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

)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yì)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对贺敬之创作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贺敬之在这个时期创作了不少歌词,传唱至今的歌曲《南泥湾》就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为慰劳三五九旅而创作的。

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回延安
贺敬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诗中的比兴方法和夸
张等修辞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自觉地继承和发
扬革命传统。

4、情感目标: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
民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兴”的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教学方法:朗读、启发式
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纸片
教学教程: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
敬之的一首以民歌形式写成的新诗《回延
安》,板题,介绍陕北民歌“信天游”
二、新课
1、交代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a 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的
思想感情。

b 体会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听朗读录音,体会诗的意境,注意朗读
节奏及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思考问题。

(1)这首诗的五部分诗人各抓住了什么场面,分别表达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2)这首诗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五部分。

(4)思考课后练习2
4、讨论明确,教师顺势板书
5、学习“比兴”“夸张”等修辞
夸张:为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夸张。

比兴:比、比喻;兴,先说其他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

6、找出诗中运用“比兴”和“夸张”的句子。

三、本节课小结
四、巩固练习:
1、结合课文出示有关练习(小黑板)
2、分组进行抽签训练(纸片)
五作业: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朗读训练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工具:教学用书、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背景资料及“信天游"知识链接。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

在大会期间,诗人受到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书写这次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信天游《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这种民歌的特点是: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感情上一般热烈奔放,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预习检查、整体感知掌握字音、字形朗读这首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注意字音准确、语速适中、包含感情,可以画出朗读符号,还可以提出朗读疑问。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2回延安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预检查:】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XXX(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XXX研究。

1945年,XXX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XXX、XXX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追随当时XXX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计划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导,青年大会要进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体式格局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风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压韵,一节一韵,诗行参差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朴自力的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方式自在,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留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天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XXX 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1教学⽬标【知识与能⼒】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通过了解有关作者的⽂学常识及⽂章创作背景,深⼊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有关“信天游”的⽂体知识,学习⽐兴、夸张等⼿法在诗歌中的运⽤。

【过程与⽅法】1.运⽤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式,品味语⾔,领悟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对⾰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感情,培养学⽣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清⽂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难点:学习⽐兴⼿法在诗歌中的运⽤。

教学过程第⼀课时⼀、导⼊新课〔播放民歌《⼭丹丹开花红艳艳》〕“⼀道道的那个⼭来哟⼀道道⽔,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主席领导咱打江⼭。

”听着这⾸热烈欢快、脍炙⼈⼝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预设:黄⼟⾼原、劳动⼈民、延安)对,我们会想起黄⼟⾼原,会想起黄⼟地上朴素的劳动⼈民,会想起⾰命圣地——延安。

⽼⼀辈的⾰命者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近其中的⼀位——贺敬之,⾛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预习课⽂1.检测⽣字词(1)读准字⾳,记准字形。

糜.⼦(méi)脑畔.(pàn)油馍.(mó)眼眶.(kuàng)窑.洞(yáo)(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回回:⽅⾔,⼀回⼜⼀回。

登时:⽴即,⽴刻。

⽩⽣⽣:形容⾮常⽩。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

亦形容(谈话)漫⽆边际。

2.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诗⼈、剧作家,⼭东峄县(今⼭东枣庄市台⼉庄)⼈。

1924年出⽣,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该剧剧本荣获1951年斯⼤林⽂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程碑。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回延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延安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东方红》,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延安精神。

(2)简介诗人贺敬之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回延安》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 精讲诗歌,品味语言(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宝塔山”、“延河”、“土炕”等,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4.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表达了哪些延安精神?如何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1.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回延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2. 拓展活动(1)组织一次关于延安精神的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回延安》的心得体会。

(2)开展“寻找身边的延安精神”活动,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事迹,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感悟诗歌魅力的同时,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课题回延安
贺敬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诗中的比兴方法和夸
张等修辞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自觉地继承和发
扬革命传统。

4、情感目标: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
民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兴”的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教学方法:朗读、启发式
教学手段:录音机、小黑板、纸片
教学教程: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
敬之的一首以民歌形式写成的新诗《回延安》,
板题,介绍陕北民歌“信天游”
二、新课
1、交代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a 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的
思想感情。

b 体会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听朗读录音,体会诗的意境,注意朗读
节奏及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思考问题。

(1)这首诗的五部分诗人各抓住了什么场面,分别表达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2)这首诗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五部分。

(4)思考课后练习2
4、讨论明确,教师顺势板书
5、学习“比兴”“夸张”等修辞
夸张:为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夸张。

比兴:比、比喻;兴,先说其他事物来引起所要说的事物。

6、找出诗中运用“比兴”和“夸张”的句子。

三、本节课小结
四、巩固练习:
1、结合课文出示有关练习(小黑板)
2、分组进行抽签训练(纸片)
五作业: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