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二:尖端放电演示
尖端放电实验报告

导体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尖端附近的电场特别强,就会发生尖端放电
强电场作用下,物体尖锐部分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称为尖端放电,它属于一种电晕
放电。
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表面曲率大的地方(如尖锐、细小物的顶端),等电位面密, 电场强度剧增,致使它附近的空气被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此现象称电晕放电。尖 端放电为电晕放电的一种,专指尖端附近空气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的现象。故要观
察尖端放电的现象,除了要有足够高的电压外,还必须有适当的形状配合,才容易 做到。
四、实验内容步骤:
用静电感应起电机装置(如下图)让两个金属小球不要接触,摇动静电感应起电
机的手柄使风扇转动起来,从而让两个小球之间产生电的作用。
五、实验总结:
对起电机目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I)两电刷应互成90度夹角,各与横梁成45度。
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报告
实验项目:尖端放电实验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成绩:
一、实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通过对本实验的演示和动手操作,了解空气电离现象产生的条件,知道尖端 放电是电晕放电的一种形式,理解尖端放电的原理及其相关应用,了解尖端 放电的危害。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用具:
静电感应起电机
(2)集电杆的电梳的尖针不能触及起电圆盘。
(3)电刷与金属箔片的接触要可靠。
(4)两传动皮带的其中一根在传动轮间交叉安装,以使两起电圆盘工作时反向旋 转。
使用感应起电机时要保持室内空气干燥无尘污, 如空气潮湿或低温季节,圆盘表面 会形成一层水雾,该水雾与圆盘表面的尘埃等杂质形成导电层, 从而影响实验的效 果。
操作起电机时,动作要缓和,由慢到快,但速度不能太快,以防起电机发生共振而 损坏机件。
尖端放电

火焰为何不偏向尖端?刘毅平(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江苏215011)关键词:电风尖端放电摘要:中学物理中有一个有趣的尖端放电实验,即:利用“电风”将蜡烛的火焰吹向一边,本文作一解释。
我们知道在静电学中,导体带电时,导体表面突出和尖锐的地方,电荷分布比较密集,使其附近形成很强的电场。
导体尖端附近空气中残留的正负离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剧烈的运动,并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碰撞,将空气分子电离成许多新的正负离子,那些与尖端带同种电荷的离子,受到排斥,远离尖端,形成“电风”。
与尖端带异种电荷的离子受到吸引,奔向尖端,与尖端上的电荷中和,这相当于导体从尖端失去电荷,这就是尖端放电。
利用尖端放电现象,我们可以做尖端放电吹蜡烛的实验。
对这一实验的一般解释是:跟尖端带同种电荷的离子受到排斥而飞向远方,吹动火焰朝背离尖端的方向偏移。
结果,学生就产生疑问:那为什么不说异种离子受到吸引飞向尖端,将火焰朝尖端方向吹呢?吹动火焰的到底是电子,还是从空气中电离出来的离子?如果尖端是带负电的话,那从尖端跑出来电子可以理解,但如果尖端带的是正电,那么还会有电子跑出来吗?可见,以上解释并不充分,也难以让人满意。
本人以为,在尖端放电现象中,的确存在正、负两种离子朝相反方向运动,吹动蜡烛火焰的主要是与尖端上带同种电荷的离子。
问题是与尖端上带异种电荷的离子的确在向尖端飞去呀!难道它对蜡烛火焰没有影响?其实,两种离子对火焰都有影响,只不过与尖端带同种电荷的离子起主导作用罢了。
原因是,在尖端放电现象中,尖端的电场最强,与尖端带同种电荷的离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加速飞向蜡烛火焰,形成的“电风”强;而与尖端带异种电荷的离子由于离尖端较远,受到尖端电场的作用较弱,故形成的反向“电风”较弱,所以,蜡烛火焰才被吹响远离尖端的方向!本人以实验证实了以上观点:我用J1206—1型电子感应圈做此实验,直接用感应圈上的尖针对着蜡烛火焰。
一次使尖针带正电荷,蜡烛火焰被吹向背离尖端方向,说明火焰主要是受到正离子的作用;另一次是使尖针带负电,蜡烛火焰仍然被吹向背离尖端方向,说明火焰主要是受到负离子(电子)的作用;可见,火焰被吹响远离尖端的方向是同时受两种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Email:syzxlyp@。
法拉第圆筒试验尖端放电导体尖端电荷密度大尖端周围电场强空气中

把导体放入电场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讨论线索: (12345)金导自电最属体由子终导处电积出体于子聚现的电会什微场在出么观 中 什 现结 自 么 怎 象?构 由 地 样如 电 方 的何 子 积 结? 会 聚 果?怎样移动? 导体内自由电子不再定向移动 的状态
——静电平衡状态
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
• 第四是不要进水中,因水体导电好,易遭 雷击.
• 总之,应当到较低处,双脚合拢地站立或 蹲下,以减少遭遇雷的机会.
静电屏蔽
静电屏蔽的应用
电场如 何分布?
• 二是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要尽量缩小以防止因 “跨步电压”造成伤害.所谓跨步电压是雷击 点附近,两点间很大的电位差,如若人的两脚 分得很开,分别接触相距远的两点,则两脚间 便形成较大的电位差,有强电流通过人体使人 受伤害.
闪电防护
• 第三是不可到孤立大树下和无避雷装置的 高大建筑体附近,不可手持金属体高举头 顶.
•导体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越密集, 凹陷的位置几乎没有电荷
尖端放电 导体尖端电荷密度大
尖端周围电场强 空气中残留带电粒子剧烈运动
空气电离 正负电荷奔向异种电荷
尖端失去电荷 尖端放电
应用: 避雷针
闪电防护
• 雷鸣电闪时在室外的人,为防雷击,应当遵从 四条原则.
• 一是人体应尽量降低自己,以免作为凸出尖端 而被闪电直接击中,所以人长得高还是一件非 常痛苦的事情.
静电平衡状态
若Hale Waihona Puke 为零会出现何现象?
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导体是等势体,表面为等势面
导体外部表面附近场强方向与
该点的表面垂直
若不垂直 会出现何
现象?
为什么 会如此?
尖端放电 实验报告

尖端放电实验报告引言尖端放电实验是一项用来研究电场的重要实验,通过调整电场的强度和形状,可以观察到电场的放电现象,从而深入了解电场的性质和特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尖端放电现象,探究电场的放电规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目的1. 观察尖端放电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分析实验结果,探究不同参数对尖端放电的影响。
3. 理解电场的原理和特性,掌握电场的放电规律。
实验装置和原理实验装置由高压源、尖端放电电极和记录仪等部分组成。
高压源用于产生高电压,尖端放电电极用于产生电场,记录仪用于记录实验结果。
尖端放电电极是一个尖端金属导体,可以通过高压源加到高电位,并与地连接。
当电场的强度超过一定阈值时,电场周围的空气会发生放电现象,即尖端放电。
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确保各个部分的连接稳固可靠。
2. 开启高压源,调节电压大小,观察尖端放电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重复步骤2多次,改变电压大小或尖端放电电极的形状,观察结果。
4. 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和分析经过多次实验观察,我们得到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主要观察和分析:1. 尖端放电电极形状对放电现象的影响:我们通过将尖端放电电极改变为不同的形状,如锥形、圆形、华盖形等,观察到不同形状的放电现象有所差异。
锥形电极可以形成较长的电弧,放电现象较为明显;圆形电极放电现象较弱;华盖形电极放电现象最为明显,形成较长的电弧且持续时间较长。
这表明电极的形状对电场的放电性质有一定影响。
2. 电压大小对放电现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电压大小对放电现象有明显的影响。
当电压较小时,放电现象较弱,电弧较短且不稳定;当电压逐渐增大时,放电现象逐渐增强,电弧变得更长且较为稳定。
然而,当电压超过一定阈值时,放电现象会急剧增强,电弧变得更长且持续时间较长。
3. 放电的声光效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电场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和光线现象。
尖端放电论文

尖端放电本周我们又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物理演示实验课。
这次的演示实验大多数都是跟电磁学有关的,跟我们正在学习的内容紧密相联,增长了见识又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
本次课上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实验,像尖端放电,卢瑟福散射实验,电磁阻尼摆等等,每一个都让我印象深刻。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尖端放电,这也是本次实验课中最危险的。
尖端放电这个词我们从小就听说了,原先就是知道电能从尖的地方释放出去,并不明白其原理。
到了中学时期,老师给做了“电风转筒”,“电风吹烛”等趣味物理实验,使我对电学的神奇现象更加的感兴趣了,直到本学期上了大学物理课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尖端放电简单的说就是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尖锐部分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
他属于一种电晕放电。
这是因为导体尖锐处曲率很大,电荷面密度就大,因而电势梯度大,尖端附近的电场特别强,当场强超过空气的击穿场强时就会发生空气被电离的放电现象,叫做尖端放电。
尖端放电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
小的方面主要是电子打火装置,比如打火机,燃气炉,燃气热水器等都是靠尖端放电产生的火花来点火的。
由于这种放电的能量较大,所以其引燃引爆及引起人体电击的危险性较大。
大的方面主要就是避雷针。
当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建筑物会感应上与云层相反的电荷,这些电荷会聚集到避雷针的尖端,达到一定的值后便开始放电,这样不停的将建筑物上的电荷中和掉,永远达不到会使建筑物遭到损坏的强烈放电所需要的电荷。
将尖端放电知识与静电屏蔽知识结合起来就可以应用到生活中更多的地方,比如在高压带电作业中工人常常穿上用金属丝或导电纤维织成的均压服,这样可以对人体起屏蔽保护作用,避免人受到电击伤害。
还有家喻户晓的鸟巢,运用的不是避雷针,而是避雷网。
“鸟巢” 的整个“钢筋铁骨”就是一个“笼式避雷网”。
为了防止雷击对人体的伤害,场馆内人能触摸到的部位上,比如钢结构,都作了特殊处理,抵消了雷电对人的影响,绝对不会伤害到人。
同时,“鸟巢”内几乎所有的设备都和避雷网连接,保证雷电来临的一瞬间,能顺利将巨大电流导入地下,保证了场馆自身、仪器设备和人身的安全。
尖端放电的实验研究

尖端放电的实验研究文/赵强尖端放电现象是静电学的重要内容,有不少文献对尖端放电的演示实验(主要指烛焰偏向实验)作了论述,但结论不一,且存在一些不妥.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作一探讨,并结合有关文献观点谈一下笔者的分析,同时介绍笔者在教学中自创的新实验.以供同仁参考讨论.一、尖端放电原理[1]对尖端放电现象,教材通常的解释是:电荷在导体上分布时,导体的尖端处电荷最多,因而尖端附近的电场特别强.在尖端强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中残留的离子会发生激烈的运动.在激烈运动过程中,它们和空气分子相碰撞,会使空气分子电离,从而产生大量的新离子.与尖端上电荷异号的离子受到吸引而趋向尖端,与尖端上的电荷中和.与尖端上电荷同号的离子受到排斥,远离尖端形成“电风”.二、“电风”问题的理论分析[2]、[3]根据上面的解释,学生常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与尖端上电荷异号的离子受到吸引而趋向尖端,那么,这些离子流也应形成“电风”,它不是向外的“吹风”,而是指向尖端的“吸风”.不少文献的作者也持“吸风”的观点.尖端放电时有没有“吸风”现象呢?要解释这一问题,就应对气体放电的物理过程作进一步分析.绝对纯净、中性状态的气体是不导电的,只有在气体中出现了带电粒子(电子、正离子、负离子)以后,气体才可能导电,并在电场作用下发展成为各种形式的气体放电现象.空气中含有数量很少的带电粒子,它们在电场的作用下会被吸向与之异号的电极,形成电流.此电流值极小,只能看作是微小的泄漏.但如果电场足够大时,吸向电极的带电粒子就会有足够的动能撞击中性气体分子使之电离,即发生碰撞游离.游离出来的带电粒子又参加到撞击中去,于是游离过程就象雪崩似地增长起来,称为电子崩.电场足够大时,这种电子崩可不必依赖外界游离因素而仅由电场作用自行维持和发展,这就形成了自持放电,发生自持放电的最低电场强度称为临界场强.在大体均匀的电场中,各处的强场差异不大.任意某处形成自持放电时,电子崩所形成的空间电荷将促使其它部分电场增长,自持放电会很快发展到电极间的整个间隙,气隙即被击穿.击穿后的气隙间正负带电粒子分别顺着和逆着场强方向向电极运动,不会形成固定指向的“电风”,即不会有“吹风”或“吸风”现象.在尖端电极的情况下,放电的发展过程有所不同.当电压还比较低时,尖端处的电场强度就有可能超过临界场强,即发生自持放电,由于离尖端稍远处场强已大为减弱,故自持放电只能局限在尖端附近的空间内,不能扩展出去.于是撞击游离产生的大量正负带电粒子大都集中在尖端附近,距尖端不过几个毫米,这一小区域我们不防称之为游离区.这样与尖端电荷同号的的带电粒子受到排斥而离开游离区,飞向远方,形成“吹风”现象.相反,与尖端电荷异号的带电粒子,受到吸引而趋向尖,并与尖端上的电荷中和.这部分趋向尖端的带电粒子大都分布在范围很小的游离区内,因而不会对外部形成“吸风”现象.教材中,有关尖端放电的插图中将游离区画得过大,又没加文字说明,是造成学生提出“吸风”疑问的主要原因.三、“电风车”反冲运动的分析[4]用感应起电机的两个电极分别给“电风车”带电,即分别使“电风车”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两种情形下,“电风车”都会背离尖端指向而旋转,这是由于尖端放电时形成的“吹风”的反冲作用.图1如图1所示,此时“电风车”的尖端受到三个力作用:(1)异号电荷的吸引作用;(2)同号电荷对尖端的排斥作用;(3)异号电荷被吸引到尖端中和时的碰撞作用.(1)和(3)对尖端的作用相反,可以抵消.但不论尖端电荷的正负,由于(2)的排斥作用的存在,就使得“电风车”做反冲运动.四、烛焰偏向的实验研究(一)文献观点“电风”作用下的烛焰偏向实验,是说明尖端放电现象和“电风”存在的常用方法.已有不少文献对烛焰偏向的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对尖端带正电荷时“吹开”烛焰的问题,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里不再探讨),但对尖端带负电荷时的烛焰偏向及解释说法不一.有人认为[4]、[5]:尖端放电时,空气被电离产生正离子和电子(虽然也有负离子,但和电子相比数量极少).由于正离子的质量和体积远大于电子的质量和体积,所以当正离子流、电子流对烛焰产生碰撞时,起主要作用的是正离子流.故尖端带负电荷时,形成所谓的“吸风”而使烛焰偏向尖端,他们似乎从实验中也得到证实.从前文对气体放电的物理过程分析可知,“吸风”现象是不存在的,对持“吸风”观点的人,纠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尖端放电时的“游离区”没作深入研究.尖端带负电荷时,烛焰偏向如何?实验中出现的“吸焰”现象是不是“电风”所为?又作何解释呢?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实验探讨.(二)实验及结果[6]为较全面地了解尖端带负电荷时烛焰偏向问题,实验时可在烛焰附近选取四个有代表性的点:A、B、C、D,如图2所示.图2 图3实验时,依次把尖端放入这四个点后,再用感应起电机(由转动快慢调节电压)或晶体管高压电源给导体带负电,得到如下实验结果.结果1将尖端置于A点,即离烛焰根部较近时,烛焰偏向如图3所示.可看到:电压较低时,尖端处的烛焰被“吸引”,烛焰顶端稍有偏离,如图3(a)所示;电压较高时(近20kV或更高),尖端上方且离尖端较近的烛焰被“吸引”,其余部分的烛焰是被“吹开”的,如图3(b)所示.结果2将尖端置于B点,即离烛焰根部较远时,烛焰偏向如图4所示,提高电压烛焰偏向更大一些.可见,这时的烛焰是被“电风”吹开的.结果3将尖端置于C点,即离烛焰上部较近时,随着电压由低到高,烛焰先是被尖端“吸引”一下后,再被“电风”吹成如图5所示的情况.图4 图5结果4将尖端置于D点,即离烛焰上部较远时,“电风”一致表现为把烛焰吹向远方.(三)实验结果分析由实验结果可知:尖端带负电荷时,烛焰总体表现为被“吹开”,但有时也被“吸引”.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应明确,烛焰明火部分正离子的密度比负离子大;形成尖端放电时有临界场强;放电“游离区”仅限于尖端附近几毫米的区域,且“电风”在“游离区”外.结果1的解释电压较低时,可分两种情形:(1)尖端末达到临界场强,又离烛焰明火接近.此时,表现为近尖端明火中的正离子和尖端负电荷相“吸引”;离开尖端稍远处,由于场强已很小,对烛焰上部的“吸引”作用已不明显.(2)尖端刚达到临界场强,相对讲放电较弱,形成的“电风”不强”.此时,近尖端处的明火小部分处于“游离区”,表现为近尖端处的正离子(含明火处的正离子和空气电离出的正离子)和尖端电荷相“吸引”.尖端稍远处,即烛焰上部受较弱“电风”作用,稍有倾斜.可见,电压较低时的“吸引”观点主要是由于近尖端处异号电荷间的作用,并非“电风”作为,更不能说成是“吸风”现象.持“吸风”观点的人实验中看到的应是电压较低时的情况.电压较高时,由于尖端离烛焰较近,烛焰小部分处于“游离区”,即处于“无风”区.此时,也表现为近尖端处正离子和尖端负电荷的“吸引”.烛焰下部稍远处,一方面受“电风”作用;另一方面,烛焰燃烧时带动热气流上升,使得近尖端下部空气电离的正离子因随热流上升而密度较小(与近尖端上部比),就表现出近尖端上部的烛焰被带负电的尖端“吸引”.对于烛焰上部,已超出“游离区”,是“吹风”所为.结果2和结果4的分析此时,烛焰处于“游离区”外,“电风”的作用,即大量电子流的碰撞使烛焰偏离.结果3的分析电压较低时,表现为“吸引”(参考结果1的解释).电压升高时,由于“电风”强烈,使得下部的烛焰偏离尖端较远,再加上热气流的上升作用,表现出烛焰上段先被“吸引”一下后,最终被“电风”吹开(明火C点处为数较少的正离子与尖端负电荷的“吸引”作用被掩盖).一旦离开尖端,C处烛焰便不会再被“吸”.五、尖端放电的创新实验对尖端放电现象,常以“电风车”的反冲运动或烛焰偏向实验来说明.在教学中,笔者又设计出三种演示方法,学生反映效果很好.方法一教师用感应起电机先演示火花放电,并提示学生在感应起电机转动较慢时,仍可产生点火花.再在感应起电机的一放电球上用线绑一缝衣针,调整电柄使针尖对着另一放电球,并使针尖和放电球间的距离与演示火花放电时两放电球间的距离差不多相等.此时,即使快速转动感应起电机,也无火花产生.方法二将两枚缝衣针固定在绝缘支架上(如用热针在蜡烛上穿洞固定);调整高度,使针尖对准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针尖与金属球之间的距离约1—2cm,并使两验电器远离;用导线将感应起电机的两电极分别和两针相连(放电柄远离);转动感应起电机,可观察到:两验电器的指针立即张开;将两验电器的金属球相接触,发现指针张角变小甚至闭合.方法三在一验电器的金属球上放一长缝衣针(如用烧溶的蜡烛液粘上);把另一验电器的金属球对准针尖并相距1—2cm;用导线将感应起电极的一电极与针相连;转动感应起电机,可观察到:两验电器的指针张开,可验证它们带的是异号电荷.方法一中,两种放电现象处于同一环境中(都用感应起电机),放电现象的差异对比明显,能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两种放电现象.方法二和方法三两实验,即具有方法一的优点,又能将看不到的“电风”的面目——带电粒子由验电器显示出来,并能检验形成“电风”的带电粒子的正负,使这一微观机制宏观化.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尖端放电的本质,积累科学探索的方法,学生在思考解答中,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前者得以巩固,后者得以深化.参考文献1 赵凯华.电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 周泽存.高压电技术.水力电力出版社,19883 邹来智等.尖端放电为什么不“吸风”.物理通报,1998(3)4 杨志荣.关于“电风”的形成原因分析.物理通报,1998(1)5 秦学宽.奇异的物理现象“电风”.物理教学,1987(1)6 杨国亮.再论“电风”与烛焰的偏向问题.物理通报,1998(11)。
尖端放电实验报告

尖端放电实验报告标题:尖端放电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尖端放电实验,观察、测量和分析尖端放电现象,并探讨尖端放电的原理。
二、实验器材与材料:1. 尖端放电设备(包括高压电源、尖端电极等)2. 放电介质(例如空气、氮气等)3. 放电间隙测量仪器(例如电压表、钳型电流表等)4. 实验台板、导线等三、实验步骤:1. 搭建尖端放电实验装置:将尖端电极与高压电源相连接,保持一定的放电间隙,并将实验台板上的导线与电源相连。
2. 开启高压电源,以一定的电压施加在尖端电极上。
3. 分别使用空气、氮气等作为放电介质,记录并观察放电现象。
4. 使用放电间隙测量仪器,测量尖端放电的电压、电流等参数。
5. 尝试调节电压、放电介质等条件,观察对尖端放电现象的影响。
6. 测量和记录各种条件下的放电参数,并根据数据分析尖端放电的原理和规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尖端放电的现象,可以看到细长的电弧或火花从尖端电极处产生。
2. 通过测量尖端放电的电压和电流,分析其特性曲线,得到放电起始电压和放电电流等数据。
3. 实验结果表明,放电介质对尖端放电现象有一定的影响,氮气等非常规介质下比空气中的放电更加明显。
4. 调节电压、放电介质等条件可以改变尖端放电的性质和行为,进一步认识尖端放电的原理和规律。
五、实验结论:通过尖端放电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尖端放电的现象,并测量了其电压、电流等参数。
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尖端放电是在高电场强度下,电极尖端周围的离子化气体发生电离而产生的现象。
2. 放电介质的种类和性质对尖端放电有一定的影响,非常规介质下尖端放电更加明显。
3. 放电前后的电压、电流等参数可以反映尖端放电的特性,通过调节电压、放电介质等条件可以改变尖端放电的性质和行为。
4. 尖端放电实验对于研究高电场下气体电离现象、气体放电等具有重要的实验意义和科学价值。
六、改进意见:1. 可尝试使用其他放电介质(如氩气、氦气等)进行尖端放电实验,探究不同介质下的尖端放电效应。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

班级:09级物教(1)班姓名:谢国龙(12009243977)高海强(12009243975)1、等离子放电球【实验原理】:在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是中性的,但在外界因素(如火焰、紫外线、放射线或强电场等)影响下,可以电离形成电子和正离子,电离后的气体的正、负离子,在电场中随着电压的增高,形成碰撞电离从而使气体可以导电。
电流通过气体,我们称之为“气体放电”。
“气体放电”的形式很多,如火花放电,弧光放电等,即是气体在常压下放电。
而“等离子球”是低压气体(或叫稀疏气体)在高频强电场中的放电现象。
【试验操作】:用手指轻触玻璃球的表面,球内产生彩色的辉光玻璃球内充有某种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球内电极接高频高压电源,手指轻轻触摸玻璃球表面,人体即为另一电极,气体在极间电场中电离、复合,而发生辉光。
玻璃球内所充的气体不同,球内压强不同(即不同的真空度),所产生的辉光的颜色也不同。
2、共振演示仪【演示仪装置】:【实验原理】:该仪器利用长短不同的弹性钢片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作强迫振动,当弹性片的固有频率与强迫外力的频率相同时产生共振现象。
调节频率,将在弹性片中可形成驻波。
【演示操作】:将仪器放置水平桌面上,接通电源,仔细调节电源电压,使电机转速逐渐增快,可观察到弹性钢片从长到短逐个振动,当调节到一定频率时,在较长的钢片中可形成驻波3、光学幻像【实验原理】:你看到的这只玫瑰,其实是一朵玫瑰模型的影像,模型实物隐藏在展品的壳体里面,它是通过一个大凹面反光镜成像在窗口外的缘故。
我们知道,一个物体放置在凹面反光镜的二倍焦距附近,它的影像也在凹面反光镜的二倍焦距附近,这是凹面反光镜独有的光学特性。
凹面反光镜不但在焦距之外能成明亮看得见的物体影像,而且在焦距处有很好的聚集作用。
因此它广泛地应用在探照灯照明、太阳能利用及遥感天线和光学仪器中。
【演示操作】:接通电源,观众站到距展品1米左右处,可看到一只清晰的玫瑰,当你用手去摸时,却没摸到玫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尖端放电演示
指导老师:倪明
学号:
班级:物理学2班
姓名:
日期:2016.6.21
一、实验内容
使用尖端放电演示仪观察尖端放电的现象
二、实验器材
尖端放电演示仪
三、实验目的
观察尖端放电产生的现象,加深了解尖端放电的知识
四、实验重点
尖端放电的现象
五、实验难点
尖端放电的原理解释
六、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1.取出尖端放电演示仪,检查仪器;
2.调整仪器上两个尖端圆球相距约一厘米;
3.摇动手柄,逐渐加快后保持匀速,注意观察两圆球间的现象。
实验现象:
当摇动手柄,逐渐加快后保持匀速一段时间后,就在两圆球间看到电火花的现象,同时,听见噼里啪啦的脆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