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肝癌中MAZ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合集下载

肝癌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肝癌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癌 患 者 血 浆 中的 c M t 平 明显 高 于 慢 性 肝 炎 患 者 和 正 常 人 群f P 0 5 肝 癌 组 织 中 的 c Me 水 平 明 显 高 于 慢 性肝 — e水 均 <. ) 0 — t 炎 组 织 和 正 常 肝 组 织 ( P O 5。结 论 :— t 肝 癌 组 织 及 血 浆 中呈 高 表 达 , 均 <.) 0 c Me 在 可能 与肝 癌 的 发 生 、 展 有 关 。 发
( 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 江 检验 科 , 肝 胆 外 科 , 通 2 6 0 ) 南 2 0 6
[ 摘
要 1 目的 : 究 肝 细 胞 生 长 因 子受 体 c Me 在 肝 癌 患 者 组 织 及 血 浆 中 的表 达 , 讨 c M t 肝 癌 发 生 、 展 研 — t ) 探 — e在 发
所 起 的作 用 。 方 法 : 肝 癌 及 慢 性 肝 炎 患 者进 行 调 查 , 且 设 立 正 常 对 照 组 , 用 酶 联 免 疫 吸 附法 检 测 各 组 血 浆 c Me 对 并 应 — t 水平 : 应用 半 定 量 R — C T P R法 和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法 分 别 检 测 各 组 肝 组 织 中 的 c Me mR A及 c M t 白的 表 达 。 果 : — t N — e蛋 结 肝
HU G H in AN a i ,WU Y e i jg upn f,C I We u2 A i a h
( e ate to l i lL brtr,2eat eto H p t ia p r n fCi c a oa y D pr n f eao l r D m na o m biy
The sudy f r t xpr s i n o pa oc e gr t o he e e so fhe t yt owt f c or r c pt r i h e un d is s h a t e e o n t e s r lan ts ue i te s wih pa i a c no a n pa i nt t he tc c r i m

肝癌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肝癌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肝癌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意义黄海静;吴月平;蔡卫华【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2(32)1【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肝癌患者组织及血浆中的表达,探讨c-Met在肝癌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方法:对肝癌及慢性肝炎患者进行调查,并且设立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c-Met水平;应用半定量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各组肝组织中的c-Met mRNA及c-Met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癌患者血浆中的c-Met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肝炎患者和正常人群(均P<0.05).肝癌组织中的c-Met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织和正常肝组织(均P<0.05).结论:c-Met在肝癌组织及血浆中呈高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总页数】3页(P35-37)【作者】黄海静;吴月平;蔡卫华【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南通,226006;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南通,226006;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南通,226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结肠癌转移相关因子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秦建领;秦名扬2.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刘云燕;纪振钢;杨连甲;文艳华;裘秀春;张殿忠;马琼;许啸;范清宇3.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大鼠牙胚发育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J], 孙汉堂;肖明振;吴补领4.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和肝癌组织中fibulin-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傅斌生;刘炜;张剑文;台艳;易慧敏;张琪;杨扬;陈规划5.SMC基因家族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预测肝癌预后的临床意义 [J], 霍励耘;魏英城;谭文亮;商昌珍;陈亚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癌的基因表达谱与生物标志物

肝癌的基因表达谱与生物标志物

肝癌的基因表达谱与生物标志物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

在肝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基因表达谱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肝癌的基因表达谱与生物标志物,并对其在肝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基因表达谱分析在肝癌研究中的应用基因表达谱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细胞内各个基因的表达水平。

通过对肝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谱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与肝癌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化,从而揭示肝癌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过程。

肝癌的基因表达谱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的上调与下调通过对肝癌组织与正常组织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可以发现大量的与肝癌相关的基因在表达水平上发生明显变化。

一些促癌基因(如c-Myc、Ras等)可能会表达升高,而一些抑癌基因(如p53、p16INK4a 等)则可能会表达降低。

这些基因的变化,既反映了肿瘤细胞的异常生长特点,同时也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2. 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肝癌的发生发展与多个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有关。

基因表达谱分析可以揭示肝癌细胞中细胞周期调控、凋亡逃逸、血管新生等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情况。

例如,Wnt/β-catenin、PI3K/AKT、Raf/MAPK 等信号通路在肝癌中的激活与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3. 生物学分类的建立和预后指标的发现通过对不同基因表达谱的聚类分析,可以将肝癌患者分为不同的亚型,并进一步探索每个亚型的疾病特点和预后表现。

例如,Shibuya等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将肝细胞癌分为三个亚型,发现不同亚型在转录因子活性、癌干细胞特性以及分子靶向治疗敏感性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分类和预后指标的研究有助于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

二、生物标志物在肝癌研究中的应用生物标志物是指在生物体内可以测定的特定分子或指标,可用于诊断、疾病进展监测和预后评估等方面。

肝癌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肝肿瘤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转录因子机制研究

肝肿瘤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转录因子机制研究

肝肿瘤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转录因子机制研究肝肿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高发率和低存活率已经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焦点。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肝肿瘤的基因表达谱分析成为了解肝癌发生机制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肝肿瘤基因表达谱分析的方法和转录因子机制的研究,以探索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一、肝肿瘤的基因表达谱分析1.1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是一种高通量的基因分析技术,可同时检测数万个基因的表达量。

在肝癌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基因芯片检测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之间的差异,并找出不同表达的基因。

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鉴定出许多与肝癌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

1.2 RNA测序技术RNA测序技术是一种基于基因转录产物R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

相比于基因芯片技术,RNA测序技术能够检测到小RNA和非编码RNA等基因类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RNA测序技术比较肝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RNA表达谱,更全面分析肝癌发生机制中的潜在基因。

1.3 结果分析基于基因芯片和RNA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数千个与肝癌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这些基因与肝癌的发生、转移、进展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据此预测肝癌的治疗反应、预后和转移风险等信息。

二、转录因子机制研究转录因子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它能够调控基因的转录过程,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主要元件,对于肝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研究肝肿瘤的基因表达谱的同时,研究人员也对转录因子进行研究,以深入了解肝癌的分子机制。

2.1 转录因子的筛选利用基因芯片和RNA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中存在的转录因子,从中筛选出与肝癌相关的转录因子。

随着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肝癌相关转录因子被鉴定出来,如MYC、STAT3、HNF1A等。

2.2 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转录因子通过与DNA结合,在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上起到调控作用。

它能够增强或减弱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调节基因表达的水平。

LIN28 mRN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LIN28 mRN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LIN28 mRN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游经宏;元云飞;周凯【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癌LIN28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半定量RTPCR检测人肝癌细胞系Hep-G2、MHCC-97H、SMMC-7721、BEL-7402细胞、永生化肝细胞系L-O2肝细胞、92例肝细胞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肝组织及20例正常无肝硬化肝组织中的LIN28 mRNA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肝细胞癌组织的LIN28 mRNA阳性率,分析影响肝癌切除术后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结果:LIN28 mRNA在人肝癌细胞Hep-G2、MHCC-97H、SMMC-7721及BEL-7402中均表达,在永生化肝细胞系L-O2中无表达;LIN28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0.7%,癌旁肝组织为37.0%(P〈0.001),在正常无肝硬化肝组织中无表达;肝癌组织中LIN28 mRNA的表达与血管侵犯、病理分级和TNM 分期有关(P〈0.05);LIN28 mRNA阳性患者具有较短的总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肝癌切除术后患者总生存时间与肿瘤大小、血管侵犯、病理分级及TNM分期等因素有关(P〈0.05),无瘤生存时间则与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血管侵犯、病理分级及TNM分期相关(P〈0.05);LIN28 mRNA的表达不是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LIN28 mRNA在肝癌细胞系及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肝癌患者预后预测的一个参考指标。

【期刊名称】《贵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1)010【总页数】6页(P1153-1158)【关键词】癌,肝细胞;肿瘤干细胞;RNA结合蛋白;肿瘤分期;预后【作者】游经宏;元云飞;周凯【作者单位】[1]监利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湖北监利433300;[2]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肝胆科,广东广州510060;[3]江西省人民医院外科,江西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肝癌干细胞可能也存在于人类肝细胞癌中,而且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1-2]。

肝癌的基因组学和个性化治疗

肝癌的基因组学和个性化治疗

肝癌的基因组学和个性化治疗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肝癌的发展,但是由于肝癌的异质性和耐药性,传统治疗方法的疗效并不理想。

针对肝癌的基因组学研究和个性化治疗的出现为改善肝癌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肝癌的基因组学研究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结构、构成和功能的学科。

肝癌的基因组学研究主要包括肝癌基因组变异、肝癌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等方面。

1. 肝癌基因组变异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与基因组的变异密切相关。

通过对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可以发现多种与肝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变异。

这些基因变异可以分为两类:驱动基因变异和乘客基因变异。

驱动基因变异是指能够直接促进肝癌的发生和发展的基因变异,而乘客基因变异则是指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其他次要基因变异。

2. 肝癌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肝癌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研究是肝癌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肝癌组织样本和正常肝组织样本进行基因表达谱的比较,可以发现大量与肝癌相关的基因表达差异。

这些差异表明这些基因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肝癌的个性化治疗个性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的一种方法。

针对肝癌的个性化治疗主要包括基于基因组学研究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1. 基于基因组学研究的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利用药物直接干预肿瘤发生发展的治疗方法。

基于肝癌基因组学研究的靶向治疗主要是通过发现肝癌驱动基因的变异,设计出相应的药物来抑制或靶向这些驱动基因,从而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治疗肝癌的一种方法。

肝癌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细胞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逃逸机制,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肝癌的识别和攻击。

肝癌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肝癌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性质,以及钼靶对致密型乳腺,由于脂肪成分较厚,对腺体结构显示较差,造成钼靶诊断率降低,而超声对它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明显提高PCM 的诊断准确率。

MRI 由于软组织分辨率高,对乳腺内部结构分辨率高,脂液性物质是PCM 特征性表现[6],脂液性物质在T1WI 呈高信号,在T2WI 呈高信号,在STIR 脂肪抑制像上呈低信号,较具特征性。

而MRI 不足之处是对钙化显示不佳。

因此,在临床上,对PCM 钼靶征象不典型或鉴别困难时,利用超声及MRI 联合诊断,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对诊断特别困难的病例,应行针吸细胞学检查。

3.4治疗目前手术切除病灶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手术的选择应根据钼靶的表现,有时超声、MRI 及CT 也是一种补充,尤其是MRI 及MSCT [7]对分期有很大的帮助PCM 若能完全切除,基本不会复发[参考文献][1]罗志琴.浆细胞性乳腺炎钼靶X 线诊断(附15例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6,21(4):356-357.[2]周毅,马丽华,黄其敏.浆细胞性乳腺炎的X 线诊断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3):216-217.[3]闫少宁,平学军.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钼靶X 线表现[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8):706-707.[4]唐文,何山,郑轲,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11):810-811.[5]张梅,杨斌,李萍.高频超声联合钼靶X 线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J].医学研究生报,2011,24(4):390-394.[6]谭文莉,陆孟莹,黄学菁,等.MRI 在浆细胞性乳腺炎分期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4):492-495.[7]马海峰,王嵩,王夕富,等.浆细胞性乳腺炎MSCT 细化分型在临床治疗计划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2009,18(4):280-282.[收稿日期]2011-09-26*[作者简介]黄海静,女,汉族,生于1982年4月,江苏省南通市人,检验师,研究方向:临床检验学。

肝癌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肝癌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肝癌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李娟;单长民
【期刊名称】《解剖学杂志》
【年(卷),期】2002(025)005
【摘要】目的为了探索肝癌发生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所起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中bcl-2、bax和c-myc基因的表达;结果:肿瘤发生时,肝癌组织中bcl-2基因表达增强,抑制细胞凋亡;bax表达降低,促细胞凋亡的作用下降;c-myc表达增强,其刺激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消失.结论:肝癌发生过程中,bcl-2、bax和c-myc基因相互协调作用,细胞凋亡作用降低,使细胞增殖维持一定状态.
【总页数】5页(P479-483)
【作者】李娟;单长民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滨州,256603;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生物学教研室,滨州,2566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Bak mRNA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J], 王欣;王小青;刘晓梅;花向东
2.Kupffer 细胞对实验性肝癌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J], 朱海珍;阮幼冰;武忠弼
3.肝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的表达意义 [J], 任勇亚;李士瑛
4.原发性肝癌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PG的克隆表达及其意义 [J], 陆东东;张锡然
5.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NF-κB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高红;全成实;郭晓峰;盖宝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细胞性肝癌中MAZ基因的表达及意义刘伟;罗伟;朱小年;贝春华;谭盛葵;侯巧燕;仇小强【摘要】目的探讨MAZ基因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HCC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HCC及其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MAZ基因的表达,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MAZ在HCC中的表达(48%,36/75)明显高于其癌旁正常组织(22.67%,17/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Z表达与HCC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TNM分期、是否合并肝硬化、是否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是否有肝癌家族史以及血清AFP、CEA、γ-GT、ALT、AST和ALB水平、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均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直径、吸烟与否、饮酒与否显著相关(P<0.05).HCC中MAZ阳性组和阴性组的累计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MAZ阳性组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阴性组,提示MAZ表达上调可能导致患者的预后更差.结论 MAZ基因表达上调可能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6(032)006【总页数】5页(P606-610)【关键词】肝肿瘤;肝细胞性肝癌;MAZ;免疫组织化学;预后【作者】刘伟;罗伟;朱小年;贝春华;谭盛葵;侯巧燕;仇小强【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桂林541004;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桂林541004;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桂林541004;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桂林541004;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桂林541004;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桂林541004;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南宁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MAZ(Myc-associated Zinc-finger protein)即MYC相关的锌指蛋白,在人体各组织器官中广泛表达,其编码基因位于人常染色体16p11.2,其转录产物为2.7 kb的mRNA,编码477个氨基酸而得到一个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0×104的MAZ蛋白[1,2]。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AZ异常表达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已有相关文献报道证实,MAZ蛋白在一些基因的启动转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癌基因中的核蛋白类调控基因c-myc[3]、RAG-2[4]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1[5]等,同时MAZ蛋白也在某些基因的终止转录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如Sp4[6]、端粒酶[7,8]等。

因此,MAZ是一个在启动某些基因转录和终止靶基因转录的过程中发挥着双重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

目前MAZ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见专题报道。

本文应用组织芯片技术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MAZ在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MAZ在HCC中不同的表达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探索MAZ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找肝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有效靶标提供参考。

1.1 临床资料本实验所有涉及的人体标本的获取均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收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05~2014年存档的HCC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各75例(共150个组织位点),临床和病理均诊断为HCC,选取的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灶距离>3 cm。

所有患者均在该院行手术治疗,术前均未行放、化疗,且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1例,女性14例,年龄17~79岁,平均49.8岁,肿瘤直径≥5 cm者49例,直径<5 cm者26例;肿瘤组织学按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标准分类:Ⅰ+Ⅱ级54例,Ⅲ级21例;吸烟情况:有吸烟史者32例,无吸烟史者32例,其中11例未记录;13例有区域及远处淋巴结转移,62例未见淋巴结转移。

1.2 试剂与方法由桂林泛谱公司将石蜡组织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包含HCC和癌旁正常组织的有效组织共有150个组织位点,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AZ的表达。

组织芯片置于60 ℃烘箱中烘烤2 h,室温冷却后二甲苯脱蜡40 min,接着梯度乙醇水化,后于pH 6.0的柠檬酸盐缓冲液中高压(198.325 Kpa)修复抗原3 min,山羊血清封闭工作液(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封闭1 h,后甩干勿洗,滴加MAZ一抗(美国Abcam公司,工作浓度1 ∶200),摇匀保证组织覆盖均匀,4 ℃冰箱过夜;第2天用PBS缓冲液冲洗,然后甩干,浸泡于3%过氧化氢溶液中10 min;再用PBS缓冲液冲洗,滴加即用型羊抗兔二抗(购自福州迈新公司),室温下孵育15 min;后用DAB显色试剂盒(福州迈新公司)显色,镜下观察3~10 min至阳性部位出现明显显色后终止;苏木精复染,流水返蓝10 min,无水乙醇脱水,自然风干,中性树胶封固。

全程无干片情况。

1.3 结果判定(1)400倍镜下随机选取5个不同的视野,计数细胞总数及阳性细胞数按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无阳性细胞为0分,阳性细胞数<30%为1分,30%~70%为2分,>70%为3分。

(2)根据细胞着色深度分别记分:无阳性着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黄褐色为3分,着色深度以多数细胞显色程度为准。

将两项得分结果相乘:0分为(-),1~3分为(+),4分为()、6~9分为()。

其中总分<4分为阴性,≥4分为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累积生存率运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绘制生存曲线以及采用Log-rank检验来比较MAZ高、低表达这两组生存曲线的差异。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MAZ在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HCC组织中MAZ表达主要呈阳性;癌旁组织中MAZ表达主要呈阴性,其阳性表达部位主要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图1)。

MAZ在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48.00%(36/75)、22.67%(17/75),MAZ在HCC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P<0.05,表1)。

2.2 MAZ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MAZ表达与HCC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TNM分期、是否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是否有肝癌家族史,血清AFP水平、癌胚抗原(CEA)水平、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血清ALT水平、AST水平和ALB水平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直径、吸烟与否、饮酒与否等则具有相关性(P<0.05,表2)。

2.3 MAZ表达与H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关系将75例HCC组织分为MAZ阳性组(、)36例及阴性组(+、-)39例。

比较不同MAZ表达程度HCC患者的生存时间,从生存曲线可以观察到MAZ阳性组和阴性组的累计生存率差异明显(其中有6例失访),经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1,P=0.034)。

MAZ阳性组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阴性组(图2)。

全球恶性肿瘤中HCC发病率位居第6位,病死率位居第3位。

据2012年WHO统计全球新发病例约782 500例,死亡745 500例,其中半数以上的新发和死亡病例均为中国人[1]。

肝癌的起病十分隐匿,大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到了中晚期,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极低。

亦因其极高的病死率,又被称为“癌中之王”。

MAZ基因的表达产物是MYC相关锌指蛋白,其蛋白结构上在C末端有6个C2H2类型的锌指结构域,其还有一个脯氨酸丰富区和三个丙氨酸重复区。

MAZ 基因目前的研究已经分离到了一个黏粒克隆,大小约40 kb[2]。

目前很多的研究发现MAZ基因在人体中表达广泛,其亚细胞表达部位主要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

有研究显示,MAZ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AZ在前列腺癌、转移性鼻咽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呈异常高表达。

Zaytseva等[9]的研究发现MAZ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机制时发现,MAZ基因主要是参与了MCF-7乳腺癌细胞中癌基因的转录调控,当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其相关癌基因表达,或者直接通过下调MAZ基因的表达,均可达到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的效果。

Wang等[5]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MAZ在乳癌组织中表达上调,进一步研究其机制时发现,MAZ可以特异性地促进PPARγ1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上调,当在正常的乳腺上皮细胞中转染MAZ 基因后,可引起PPARγ1的表达上调,进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

本组实验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法对75例HCC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AZ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MAZ在HCC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8.00% (36/75),而在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仅为22.67%(17/75),MAZ在HC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毗邻的癌旁正常组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结果支持了MAZ在恶性肿瘤中高表达的结论,提示MAZ表达上调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c-myc基因是MYC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c-myc基因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且与肝癌发生最为紧密的原癌基因之一,在多种肿瘤的形成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在转基因模型中,Shachaf 等[10]发现转基因小鼠可以模拟人类的一些分子病理过程,在小鼠肝细胞中条件性地表达c-myc原癌基因,可以引起小鼠发生肝肿瘤,而抑制其表达则可使肝肿瘤逆转并进入重新分化和休眠状态并伴有肿瘤细胞的凋亡,一旦恢复c-myc的表达,又会引起肿瘤再度生长。

c-myc基因的启动转录受到2个启动子—P1和P2的控制,其中大部分是由P2启动转录的,然而P2启动子在启动c-myc基因转录时需要有3个因素的参与:ME1a2、ME1a1和E2F,MAZ蛋白作为一个转录因子,它能够结合到原癌基因c-myc的ME1a1位点上的GA盒(GGGAGGG),也可以与c-myc基因的第一外显子的P2衰减子区域结合,还可以和终止c-myc基因转录的补体2(C2)的相关序列结合[11]。

有学者研究发现一些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的P19细胞,一定要有MAZ的参与,才能启动由ME1a1介导的c-myc基因的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