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指南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供公共人文管理专业医学法学方向使用)1前言【课程目的】屮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

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Z—。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

【课程内容简介】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列有39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内容。

【教学要求】学时分配:课堂讲授72学时,无课堂见习,有课间见习。

本大纲的实施以讲授为主,按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配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掌握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2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目的要求】1.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耍点、以及风寒、风热、醫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2.熟悉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3.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其病因及预后.教学内容】1.介绍四吋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叙述感冒的病机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

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用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消热祛湿解农法,新加香需饮加减。

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

5.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授课方法与学时】1.以课堂讲授为主。

2.1课时。

第二节咳嗽【日的要求】1.掌握名类咳嗽的辨证施治.2.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肺通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止。

3.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2)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2)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12)教研室主任:授课人:讲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13)教研室主任:授课人:讲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14)教研室主任:授课人:讲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15)教研室主任:授课人:讲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16)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 讲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17)教研室主任:授课人:讲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18)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 讲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19)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 讲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20)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 讲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21)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
讲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22)教研室主任:授课人:讲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1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1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气(风、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总论教学时数为15学时。

各论介绍51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各论教学时数为160学时,其中包括病案讨论14学时。

总论、各论教学时数共计175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等多种方法。

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教学使用。

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各院校可按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病证授课时数,或增加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种的讲授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总论第一章导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中医内科学》学习指南

《中医内科学》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中医内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分二章,第一章导言介绍中医学科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特点;第二章介绍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分别介绍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及外感六淫、内生五气、脏腑病证及气血津液的辨治概要。

各论分七章,按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系、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病证顺序排列,各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备要、医案选读、文献摘要等栏目。

[总论]1.学习目的总体了解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范围、发展简史及内科疾病的分类方法,掌握中医内科疾病常用的辨证论治方法,了解中医内科学要求,领会中医内科学学习方法。

2.学习要点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

[各论]第一章肺系病证1.学习目的掌握肺系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痈、肺痨、肺胀、肺痿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2.学习要点感冒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时行感冒和体虚感冒,分证论治;咳嗽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哮病的概念,基本病机,“夙根”,与喘证的鉴别,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喘证“上实下虚”,喘证的分证论治,喘脱的概念及机理;肺痨的概念,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肺痈的概念,分证论治;肺胀的概念,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肺痿的概念,病因病机,分证论治。

第二章心系病证1.学习目的掌握心系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心悸、胸痹、不寐、癫狂、痫病、痴呆、厥证等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

2.学习要点心悸辨证要点,分证论治,惊悸与怔忡鉴别;胸痹概念,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护;不寐基本病机,分证论治;癫狂概念,辨证要点,分证论治;痫病概念,病机关键,与癫狂、中风、厥证鉴别,分证论治;痴呆概念,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厥证的概念,与中风、痫病鉴别,分证论治。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1.学习目的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一、教案名称:中医内科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和发展简史。

3. 理解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3.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4. 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特点。

2. 讨论法:探讨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二、教案名称: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

2. 理解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变化。

3. 学会运用病因病机分析疾病。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等。

2. 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变化: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等。

3. 病因病机分析实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和病机变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基本病因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病例的病因病机。

三、教案名称: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2. 了解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

3. 学会运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内科疾病。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2.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辨证论治、标本兼顾、调整阴阳等。

3.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实践操作法:演示中医治疗方法。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诊断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病例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学习指导总论

《中医内科学》学习指导总论

《中医内科学》学习指导总论前言《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邪(风、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总论教学时数为6学时。

根据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内考试大纲要求,各论介绍45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其中教材中的肺痿、厥症、疟疾、阳痿、遗精、肥胖、颤症为自学内容。

各论教学时数为120学时,其中包括病案讨论。

总论、各论教学时数共计126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自学等多种方法。

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供中医内科教学使用。

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一章导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诊断和治疗内科疾病。

2.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病例讨论、实验教学等方法,结合中医经典著作和现代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医内科学概述1.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1.2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特点和学术价值1.3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2. 第二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2.1 病因病机2.2 辨证论治2.3 预防与调护3. 第三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技能3.1 望诊3.2 闻诊3.3 问诊3.4 切诊4. 第四章常见内科疾病4.1 感冒4.2 咳嗽4.3 哮喘4.4 胸痹4.5 胃痛5. 第五章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5.1 实习要求和方法5.2 实习病例选择与分析三、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共计32学时,每学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临床操作,占总评的7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教学课件:PowerPoint课件。

3. 教学视频:相关内科疾病的诊疗视频。

4. 教学病例:临床实际病例。

5. 实验设备:望、闻、问、切诊断工具,以及其他相关实验设备。

六、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中医内科学概述2. 第二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3. 第三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预防与调护)4. 第四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技能(望诊、闻诊、问诊、切诊)5. 第五周:常见内科疾病(感冒、咳嗽)6. 第六周:常见内科疾病(哮喘、胸痹)7. 第七周:常见内科疾病(胃痛)8. 第八周: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七、教学总结本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改进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教学指南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症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原则。

本门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邪(风、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各论介绍45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包括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脾胃系疾病、肝胆系疾病、肾系疾病、气血津液疾病、肢体经络疾病。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自学等多种方法。

在课程教学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病因学、发病学、治疗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内科常见病证的主要症候特征、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等,从而指导对整个系统病证的把握,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内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理论,熟悉内科的特点,在掌握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内科临床各类常见
疾病的基础上,熟悉西医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常规处理急救方法。

在教学的同时,结合临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中医内科临床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