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一流课程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医学科学学位)

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医学科学学位)

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医学科学学位专业代码:100506)一、专业概况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1981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设立第一个中医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师资梯队结构合理,力量雄厚。

长期从事内科常见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历年承担了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获部市级科技成果奖多项。

主编出版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拥有CAI课件及网络教材配套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承担的课程《中医内科学》是上海市精品课程。

学科研究中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在肾病、肿瘤、呼吸、肝病、老年病、心血管、脑病、内分泌、血液病、急诊等方面具有优势。

本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有成熟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心功能、生物化学、病理学等研究室,为培养中医内科高层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队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具有全面、系统、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

三、研究方向1. 中医心管病研究2.中医消化系疾病研究3.中医呼吸系疾病研究4.中医肝病研究5.中医老年病6.中医肾病研究7.中医内分泌病研究8.中医脑病研究9.中医肿瘤研究10.中医血液病研究11.中医急诊研究四、在校学习年限学制3年,在校学习期间可弹性学习2-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六、培养方式与方法1.德育教育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建设初探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建设初探







Vo 1 . 3 0 No. 5 2 0 1 3
J OURNAL 0F CHE NGDE ME DI CAL C OLL E GE
【 3 】 吴兆苏 , 姚崇华 , 赵冬 , 等. 我国多省市 心血管病 趋势及决
监测结果[ J 】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 9 9 7 , 2 5 ( 4 ) : 2 5 5 - 2 5 9 .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 0 4 - - 0 1 )
( 学 生 园 地 栏 目编 辑 : 张 健 )
定因素的人群监测( 中国MO N C I A方案) I . 人群危险因素
精 品资源共享课程 中医内科学) 》 建设初探
冯 梅 , 储成志 , 王 晓戎‘ , 邓 沂‘ , 张 宏 , 熊 煜
( 1 .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芜湖 2 4 1 0 0 0 ; 2 .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医院)
十安 徽 省精 品开 放课 程( 2 O 1 2 g x k 1 1 8 )
高职称 以上教师指导青年教师, 帮助青年教师尽早胜任教 学工作 ; ②为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教 学质量 , 继续加强教研室与附属芜湖市 中医医院临床医师 间的 “ 结对培养” 工程 , 加大双方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对 培养、 培训 的力度 , 一方面丰富 自己的教学 内容 , 为理论教 学提供活水之源 , 另一方面也可促进教 、 研 相长 ; ③注重在 职培养和继续教育, 制定学科成员培养计划, 鼓励学科教师 到其它院校访问学习,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计划通过 “ 青蓝工程” 、 “ 结对培养” 、 “ 师资进修” 等措施 , 建立一支年 龄、 职称结构合理 、 理论与临床结合紧密的 “ 双师型” 师资梯 队, 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教材建设是精 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 教材是课程建设 的主要载体, 也是 “ 精品” 得 以实现的 重要形 ” 。 因此 , 建设与专业层次相适应、 具有较强针对性 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 , 是精 品课程建设 的核心 内容。 目前 , 我学科授课 主要针对三年制大专 中医学专业学生, 所用教 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 “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 肖 振辉教授主编的2版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内科 学学习指导 与习题集》 。 为弥补上述教材表现形式过于单一、 技能训练 缺乏可操作性 的不足 , 课程组计划从 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 材建设 : ①组织本学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 师编写 中医内 科学实切I 指导》 、 ( ( 中医内科学实训报告》 等校本教材供学生 参考 ; ②在教学过程 中, 面对 内容 多、 任务重、 课 时少的现 状, 必 须重组课程内容。 为满足学生未来职业 岗位的需要 , 主要筛选符合农村和基层特色的内科常见病 、 多发病 , 病因 病机 的阐释和诊断要点、 辅助检查的应用等, 使学生更有效 地掌握并灵活运用 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 。 ④为扩大教师 的视野和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病案资料 , 使用由本课程组 成员和先辈们协力编著的医学著作《 国医大师经验研读录 、 ( 《 名家教你读医案》 等作为扩充性资料 , ④加强C A I 课件、 多 媒体课件 、 电子教案 、 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 , 指导学生查 阅文献, 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 , 培养学生掌握学 科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中医内科学课程案例第三章6.胃痛

中医内科学课程案例第三章6.胃痛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六分。
胃位于膈下,腹腔 上部,上接食道,下 通小肠。胃又称胃脘。
胃脘部:两侧肋 骨下缘联线以上至 鸠尾的梯形部位。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六分。
1. 了解胃痛的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 大体范围、预后转归、预防及护理措施。
2.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 3. 掌握胃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以及
兼次症: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有受寒饮冷史。
(2)治法: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六分。
【辨证论治】寒邪客胃
(3)方药:
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吴茱萸 温胃散寒
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理气止痛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六分。
【辨证论治】寒邪客胃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六分。
【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论论治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六分。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实证: 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1.辨虚实
虚证: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2.辨寒热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 兼症: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 黄,大便不畅。
▪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六分。
【辨证论治】湿热中阻证
(2)治法: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3)方药:
清中汤加减 。
第四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六分。
【辨证论治】湿热中阻证
清中汤加减
【辨证论治】瘀血停胃证(4)临床应用: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4)教研室主
任:授课人:
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5)教研室主任:授课人:
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6)教研室主任:授课人:
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7)教研室主任:授课人:
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8)教研室主任:授课人:
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中医内科学》课程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中医内科学》课程

一、课程概况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先人创造的,基于“天人相应”整体观的,以“司外揣内”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的,采用天然药物与自然手段对人体各科疾病进行个体化防治的一门知识体系。

既有科学的内涵,又有文化的特质,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所以被称为“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

由此启发学生作为中医学人,应该具有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应该勇于担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世的贡献。

现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究项目已推行1年余,在“德医交融”大思政背景下,从“课程思政”理念出发,分析医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专业课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思政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课堂授课课堂教学占授课任务三分之二,也是课程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根据专业的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涵盖的德育元素,提炼课程的思政内涵和意义。

针对本科生教学,中医内科学导言课针对“如何学好中医”首先提出“书读经典勤临床,多拜名师悟性强”是中医成才四要素,强调传承民族尊师重教传统,多向老师学习间接经验。

针对学习医圣张仲景,提出四个境界说。

第一个境界是学会用经方。

第二个境界是掌握张仲景诊治疾病理法。

第三个境界是学会张仲景治学方法,“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集》一十六卷”,即所谓“继承、学习、实践、创新”。

最高境界则是学习张仲景推己及人、悲天悯人、不务名利、唯求博济的高尚情怀。

教育学生临床见习应做到眼勤、口勤、腿勤、手勤、笔勤,热情服务患者,时刻不能忘记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的精神,“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济含灵之苦”。

根据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病证的特点,让学生体悟到不同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同影响,引导学生为了解决患者病痛,一方面要关注“病”,通过列举当代名医的有效案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医药的疗效,坚定学生对中医药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关注“人”,关注患者身心感受,“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关注其心理健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

《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一项措举,也是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笔者在《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介绍了基于cms的网站构架和开发所使用的技术,并探讨了该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和维护。

关键词:cms;php;精品课程资源;精品课程网站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21030 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的主干课程,专业性很强,课程中抽象概念多,名词术语多,涉及到与多门中医基础课程的联系,以及许多古今医籍的论述,甚至是现代医学的阐述,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2011年,《中医内科学》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科目,本文结合笔者参与该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介绍了基于cms的网站构架和开发所使用的技术,总结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过程与实践经验,并探讨了《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和维护。

1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意义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它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将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延展,从而推进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利用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并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的疑问能及时得到解答。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强调全方位的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推崇的一种教育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其目的是尽可能缩短学生从毕业到正式适应工作岗位所需的过渡期,包括适应时间及工作能力。

《中医内科学》作为本校的一门专业课程,在课程的设置、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开发、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临床实践教学的开展、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方面,都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工学结合的思想。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一、教案名称:中医内科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特点。

2.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和发展简史。

3. 理解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2.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3.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4. 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特点。

2. 讨论法:探讨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二、教案名称: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

2. 理解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变化。

3. 学会运用病因病机分析疾病。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等。

2. 中医内科疾病的病机变化: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等。

3. 病因病机分析实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病因和病机变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基本病因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病例的病因病机。

三、教案名称: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

2. 了解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

3. 学会运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内科疾病。

【教学内容】1. 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2.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辨证论治、标本兼顾、调整阴阳等。

3.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实践操作法:演示中医治疗方法。

【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诊断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病例的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一流课程
中医内科学一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立足于本校办学定位及培养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目标,以传承精华作为立足点,以守正创新作为突破点,以爱国主义作为出发点,基于OBE的教育模式,运用五位一体教学理念,在传统单一的理论模块基础上,创新设立六大模块,并创新应用五段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中医内科学一流课程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
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2.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
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团队: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包括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
学术造诣的教授、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等,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实践教学基
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

5.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听课制
度、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中医内科学一流课程的建设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投入,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完善提高,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