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
转载:汉语拼音的由来及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发展过程

转载:汉语拼音的由来及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发展过程《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源于近代以来在中国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
当时的苏联政府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
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
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
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
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推行,出版书籍47种,刊印10多万册,许多华工学会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读书写信。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
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
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 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
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还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热情赞助。
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
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
这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一份革命宣言。
毛泽东对于当时新文字运动给以极大的赞赏。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汉语拼音运动是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语文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回溯汉语拼音运动的发展历程,剖析其中的重要事件、成果与意义,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
为了统一全国的语言文字,并进行有效的普及教育,汉语拼音运动应运而生。
汉语拼音运动始于1906年,由语言学家赵元任等先驱倡议发起。
他们认为,拼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汉字的拼音化则是实现文字改革的关键。
在他们的推动下,汉语拼音方案逐渐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
在汉语拼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事件值得铭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8年的汉语拼音方案公布。
这一方案采用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式,为汉字的拼音化奠定了基础。
1982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也是汉语拼音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为拼音的规范使用提供了依据。
汉语拼音运动的成果与意义不言而喻。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极大地规范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消除了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交流中的障碍。
汉语拼音运动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拼音的普及教育,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望未来,汉语拼音运动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汉语拼音的使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对于汉语拼音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汉语拼音教育的普及和优化,以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汉语教育的推广,汉语拼音也将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未来,汉语拼音可能会成为连接世界各地华人的重要纽带,通过它来实现更广泛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汉语拼音运动是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成果与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拼音的起源由来

拼音的起源由来
拼音起源于1955年一-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
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
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
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引言汉字拼音方案是为了标注汉字读音而制定的一种文字系统。
它通过拉丁字母拼写来表示汉字的读音,使得汉字能够更方便地被外国人和汉语学习者学习和使用。
本文将介绍目前主流的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
该方案是由中国教育部于1956年发布的,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已成为中国大陆和许多其他汉语使用地区最常用的拼音方案。
历史背景在现代汉字使用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标注汉字读音的需求。
早在明朝时期,康熙字典就对汉字进行了音韵分类,并用拉丁字母标注了读音,但这种方案并未广泛应用。
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中国文字使用和交流中的困难,中国教育部组织了一批语言学家和教育专家,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拼音规则汉语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表示声母和韵母,通过特定的拼写规则来标注汉字的读音。
下面是汉语拼音方案的几个重要规则:1.声母规则:声母是指在一个音节中放在韵母之前的辅音。
汉语拼音共有21个声母,如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等。
每个声母都有特定的拼写和发音规则。
2.韵母规则:韵母是指在一个音节中放在声母之后的元音。
汉语拼音方案共有35个韵母,包括单韵母和复韵母,如a, o, e, i, u, ü, ai, ei, ou, er等。
每个韵母都有特定的拼写和发音规则。
3.声调规则: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即同一个音节在不同的声调下会有不同的意思。
汉语拼音方案使用了5个声调符号分别表示5个声调,如ā, á, ǎ, à, a。
声调标记放在被标注音节的最后。
4.音节规则:汉语拼音方案以音节为基本单位进行标注。
一个音节可以由声母和韵母组成,也可以只有一个元音或辅音。
汉字拼音简表下面是几个常用汉字的拼音表:汉字拼音你nǐ好hǎo中国zhōng guó汉语拼音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汉语拼音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方便了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语,也方便了汉语学习者学习和掌握汉字的发音。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拉丁字母来记录汉语音素的一种方式,是现代汉字输入、学习和发音标准化的基础。
下面是常用的汉语拼音方案的介绍。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多次改进和修订,成为了现代汉字拼写和发音的标准方案。
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是由中国在1958年制定的,称为“普通话拼音方案”,简称“拼音方案”。
拼音方案采用了26个拉丁字母,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声母是指汉字的声音开头部分,韵母是指汉字的声音结尾部分,声调则表示汉字的声调高低。
在拼音方案中,声母和韵母可以组合成音节,用来表示汉字的读音。
拼音方案中的声母包括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三个组合声母。
韵母包括a、o、e、i、u、ü和ai、ei、ui、ao、ou、iu、ie、üe、er、an、en、in、un、ün、ang、eng、ing、ong等单韵母和双韵母。
声调有四个基本声调,分别用dī、dí、dǐ、dì表示,其中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轻声。
除了声母、韵母和声调外,拼音方案还使用了一些特殊符号来记录汉语的特殊音素。
这些特殊符号包括:儿化音标号“r”、不发音音标号“∅”、轻声标号“·”等。
汉语拼音方案的标记规范也很重要。
声母和韵母之间用撇号“'”分隔,声调标记放在韵母的后面,特殊音素放在汉字拼音的后面。
在多音字的情况下,拼音方案会在拼音的后面加上序号来表示不同的发音。
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广泛,除了作为汉字输入法的基础之外,还用于学习汉语的教材、字典和语言学研究中。
拼音方案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发音汉字,提高沟通和交流的准确性。
总之,汉语拼音方案是现代汉字拼写和发音的标准方案,通过使用拉丁字母和特殊符号来记录汉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帮助人们正确地发音和拼写汉字,进而提高汉语的学习和交流能力。
汉语拼音的来历

汉语拼音的来历Origin of Chinese Pinyin (reprint再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
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在1951年,毛泽东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
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
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
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
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
他说,“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
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
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
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
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
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
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
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
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
”(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简称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语言文字的中国拼音方案,是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转写系统,它的规则和使用范围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改进。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过程。
1. 拼音的起源(Introduction to Pinyin)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发音是非常复杂和规律性较弱的。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的读音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各地方言相对独立,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语音变得十分困难。
因此,为了方便汉字的学习和教学,拼音方案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 早期拼音方案(Early Pinyin Systems)早在19世纪末,中国的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就开始探索拼音方案的制定。
1892年,汤若望神父提出了最早的拼音方案,但由于各地区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这个方案未能在中国广泛推行。
20世纪初,国内外的学者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拼音方案,如华英拼音、乱头字母拼音等。
然而,这些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字母的数量和读音的对应不准确等。
3.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Standardization of Pinyin)为了解决拼音方案的多样化和混乱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56年成立了一个拼音工作委员会,开始制定统一的汉字拼音方案。
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1958年发布了第一个正式版本的汉字拼音方案。
该方案以汉字的发音为基础,通过拉丁字母、音标和声调符号等方式来表示汉字读音。
方案的主要特点包括:不区分词性的拼写、使用声、母、韵母等音标、标注不同声调等。
4. 拼音方案的不断改进(Improvements to Pinyin)自1958年发布以来,汉语拼音方案经历了多次修改和改进。
每一次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汉字的发音和减少歧义。
在1979年和1986年,相继发布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的汉语拼音方案。
这些版本主要调整了声母和韵母的拼写方式,使得拼音更加规范和准确。
汉语拼音方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汉语拼音输入汉字被普遍使用,汉语拼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须臾不可 或缺。汉语拼音作为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作为各外文语种在指称中国事物、表达中国概念时的重要 依据,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桥梁,被广泛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交流等领域。
与时俱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根据党的十八大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努力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真总结55年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成绩与经验,妥善 处理好新形势下汉语拼音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推行力度,使汉语拼音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汉语拼音方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颁布的方案
01 历史背景
03 方案内容 05 国际影响
目录
02 制订过程 04 与时俱进 06 纪念活动
汉语拼音方案(英语:Scheme for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是一套使用拉丁字母为现代汉语 注音的方案。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来, 汉语拼音的推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我国重要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
《汉语拼音方案》的创制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不是表音文字,从直音、反切起,中 华民族为汉语寻找一个科学适切的拼音方案的努力就不曾停止。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一些知识分子兴起了切 音字运动,创制了20多种拼音方案。五四运动前夕,民国政府颁布了汉字笔画式的注音字母,在帮助识字、正音 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钱玄同、赵元任等创制了“国语罗马字”,30年代,郭质生、瞿秋白等 创制了“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但未能形成统一的罗马字母拼音方案。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党中央作出进行语言文字改革的重大决策。1956年至1958年间,国家成立了“汉语拼音 方案审订委员会”,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 决议》。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 是近现代以来汉语拼音运动的继承与发展,是研制阶段1000多个海内外建议方案的集大成者,其拉丁(罗马)字母 形式,以及“音素化”和“国际化”的特点顺应了历史潮流,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眼光和胸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拼音历史【--推荐】现代汉语拼音体系所采用的字母符号与汉语具有异质性,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字符号体系,注音字母则仍然是汉字,既从内在属性上解决了现代性问题,又坚守了文化的民族性。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的研制是从讨论北京话的音位系统开始的,因为这是拟订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前提,否则什么音必须为之设计字母,什么音又无须为之配置字母,26个拉丁字母够不够用,字母不够又如何解决,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无从谈起。
当时,报纸、杂志特别是一些语文性质的期刊所登载的许多文章就反映了这一热烈讨论的状况。
这些文章都是围绕建立民族共同语与制订汉语拼音展开的,促使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
历史有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民国初年,制订中国第一个法定的拼音方案——国语注音字母的时候,在字母形式问题上曾发生过极其激烈的争论。
当时有各种各样的字母方案,但是主要的争论可以归结为拉丁化拼音字母与民族形式字母之争,最后是采用了篆体楷化笔画简单的独体古汉字作为国语的注音字母。
在汉语拼音运动兴起之初(1892),中国人开始是从拉丁化字母入手拟订汉语拼音字母的,但后期民间创制的各种拼音方案,其字母形式已经转向以汉字笔画式为主,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得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可以说是 __必然。
但是民族形式的字母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主要趋向,不能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也不便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应用。
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公布并使用几年之后就掀起了一个拉丁化拼音运动,产生了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许多有名的拼音方案。
建国之初,在汉语拼音的研制中拉丁化与民族化之争重又兴起,因为用民族形式字母组成的国语注音符号已通行了几十年,几千年的汉字情结在社会上根深蒂固,根据汉字创制新拼音字母的愿望在不少人心中一直是比较强烈的,甚至有些政府 __也持有这样的想法。
于是,从1952年起文改会开始了以制订汉字笔画式拼音字母为主的研究工作。
但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的研制实际上始终也没有停止过。
而化了几年时间尝试制订的四种民族形式字母的拼音方案,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却受到了冷遇。
代表们以不表态的方式(有礼貌的沉默)表示了自己 __。
1956年,在政府的决策下文改会放弃民族形式,全力以赴研制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拉丁化与民族化之争在当时是揪人心肺的,现在重提这段史实也未必是没有意义的,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当初国语注音字母之所以在社会上在文化圈内得到认同,是因为它采用了笔画简单的独体古汉字,“有典有则,有本有源”,“宜于今而又不悖于古”。
这种字母形式蕴积着汉字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
民族形式的字母不是个人一旦一夕能设计创制出来的,只能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自然形成。
在字母形式问题上的摇摆和争论结束之后,目标明确,扬帆直航。
文改会指定叶籁士、陆志韦、周有光三人拟订一个汉语拉丁字母拼音方案草案(初稿)。
这个方案草案实际上是全国广大群众的集体创作,因为它是在总结了1950~1955年全国各地633人寄来的655个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制订的。
文改会在拟订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中指出:方案草案“纵的方面,参考了300多年来的几十种主要的方案;横的方面,参考了解放以来全国各地同志们寄来的600多种草案,……(所以)也是历史经验的初步总结”。
文改会在指明众多不同意见产生的原因并综合各方面的建议之后,对方案草案做了修改,随同《关于修正汉语拼音方案的初步意见》发表了两种修正方案:修正第一式和修正第二式。
与原草案相比,修正式最大的不同之点是舍弃了3个新字母,直接采用与z/c/s整齐匹配的双字zh/ch/sh。
一式和二式都保持了原草案不为舌面音单独配置字母的设计,一式用g/k/h变读,二式用j/ch/sh变读。
两个修正式都维持了音节拼写系统中的隔音字母(j/w或y/w),因为这是字字相连拼写词语时必不可少的。
方案草案(1956/2)、修正第一式和修正第二式(1956/8)发表以后,当年10月 __设立了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又化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通过举行座谈会、研讨会以及书面征求意见的方式,经过反复磋商修正和审议,最后确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修正草案》(1957/10)。
这个在 __全体会议上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与前几个方案对照,有几点重大修改:(1)为舌面音声母分别配置了独立的字母j、q、x,不用变读法,全部声母都是专用字母;(2)用元音字母i兼表舌尖元音,避免另造新字母或使用加符字母;(3)在韵母表中以iou/uei/uen为基本式,显示四呼音韵理论框架,在零声母音节中韵头i/u分别改用隔音字母y/w以免字音发生混淆,在前拼声母时则使用简拼式-iu/-ui/-un,使音节拼式简短,书写简便;(4)韵母au/iau 和ung/üng的拼写形式改为ao/iao和ong/iong,使字形醒目,易于区别;(5)采用隔音符号(’)为开口呼零声母音节起分隔音节(字音)的作用,隔音字母和隔音符号相配,可全面控制拼写系统中音节界线发生混淆之可能。
1958年2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 __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 __提交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从1950年开始创议并拟订,总结了60多年历史经验,汇集了全国人民智慧的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了!至今,我除了能回忆起当初《方案》颁布实施时欢欣鼓舞的热烈情景外,也还能勾起对亲自参与制订的一些老一辈的语言学家,诸如罗常培、吕叔湘、陆志韦、魏建功、王力、周有光等各位先生当时忙碌辛苦、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印象。
当时汉语拼音委员会里热烈讨论、激烈争辩、拍桌子、动怒失态,投票发生6:6的僵持局面等等轶闻趣事,也都是从这些老先生嘴里听到的。
他们有的是我许多课程的授业师,有的是我的研究生导师,而周有光先生亲自来北大在大课堂讲授整整一学期“汉字改革”课程时的情景(1961年讲稿成书出版,书名为《汉字改革概论》),也仍然历历在目。
《方案》公布后,国家 __立即发出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一年级新生从1958年秋季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自然要走在前头,起表率作用。
但这首先要求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培养出一批能教汉语拼音的中小学教师,于是北京市的__门就动员一些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师生,协助完成遍布在郊区特别是远郊区县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我也就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人员之一。
当时《方案》刚公布不久,我们这一群年轻人也是刚从报上学来的,没有教学经验,也没有教学参考资料。
只能直接拿着《方案》文本当教材,照本宣科。
我记得在讲完隔音字母y、w使用规则后,乡村中小学老师的普遍反映是:今儿这一堂课可是泥菩萨掏耳朵—挽泥了。
也就是说都听糊涂了,脑袋里一盆糨子。
但实践者最聪明,他们在学习讨论中摸索到了隔音字母的使用规律:数元音字母,一个用“加头法”,两个用“换头法”。
这办法听起来似乎笨了一点,但简单可靠,绝对管用。
教学相长,我们在其他各县区的培训讲授中加以介绍推广,受到热烈欢迎。
汉语拼音的推行关键在小学,小学生一旦切实掌握了汉语拼音就会在识字、书写、作文、阅读等一连串环节中得到有力的帮助,加快书面语言的学习和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口头语言的发展,真是终生受用。
正因为如此,自《方案》公布以来,语委和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始终在不断地探讨和摸索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案。
从1958年至今,50年来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已经呈现多姿多彩、各展所长的瑰丽场面,拼音教学从最早的拼读法,发展出声母支架拼音法、声介合母拼音法、三拼连读法、音素连读法、音节本位教学法、基本式教学法等等。
这些教学法各有优缺点,目前主要的教学法是三拼连读法。
而各种教学方案的设计都是为了化解或绕开《方案》隔音字母和省写规则在小学拼音教学中所造成的难点,但当时我们在教学中却没有针对这些问题做任何准备,把不是教学方案的《方案》文本直接当教材使用,这样的教法实在是太原始了。
现在的小学拼音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效果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但我想对我们当初这样的教法,大家是不会嘲笑的,因为我们当时毕竟是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在全国开展汉语拼音教学之初为培养最早的一批园丁贡献了一份力量。
汉语拼音首先在小学推行之后,同时又用于注音扫盲和推广普通话。
建国之初,国家面临占全国人口85%都是文盲这一严峻事实,不改变这一状况,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都无从谈起。
当时由政府制定并开展的三大语文任务,文字改革排在首位,其中的简化汉字和制订汉语拼音方案都含有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所以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推行之后,就在全国农村地区开展的注音扫盲、推广普通话的群众运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时一南一北,分别有福建大田和山西万荣两个先进典型,两地都创造了一套“拼音、识字、推普”三结合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去年中央电视台“亲历一见证”栏目和山东电视台为纪念《方案》颁布50周年而摄制的《汉语拼音五十年》,重现了当时扫盲、推普的一些宝贵的历史镜头,许多从50年代过来的老年人看了以后,回想起当年这两项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无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汉语拼音在用于语文教学、推广普通话和文化出版界之外,同时也用于对盲人、聋哑人以及智力有缺陷者的特殊教育中,大大加强了盲文和手势语的效果,许多盲人欣慰地说:汉语拼音是通向光明的桥梁。
由于拉丁字母的国际通用性易于同国际信号取得一致,所以汉语拼音在邮电通讯、海军旗语、灯光通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此外,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至今已为10个少数民族创制了14种文字。
从80年代起,汉语拼音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法定的国内标准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标准。
当初,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__的要求,中国提交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文和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以便国际事务、国际 __络和世界文化交流方面的应用。
经过几年(1977~1982)各种国际会议的讨论和研究,一致认为“《汉语拼音方案》在语言学上是完善的”,并经表决通过,认可它是转写中文、拼写汉语的国际规范。
从此,世界各国在有关中文的科技文化学术资料以及汉语教学中无不采用汉语拼音作为汉字汉语的译音系统,汉语拼音展现于国际舞台后立刻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并使汉语与世界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汉语拼音在国内应用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变化是,它从语文领域进入了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突破了汉字因为不是字母文字而不能直接进入电脑的难关,依托汉语拼音方案而设计的各种拼音输入法成为应用面最广、使用者最多的一种方法。
而且由于国家规定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汉语拼音是小学一年级一入学就要掌握的科目,并且是以后在语文学习中要不断熟练使用的工具,所以这种通过软件自动转换为汉字输出的拼音输入法,又是免编码、免培训、人人可以无师自通很快掌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