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匆匆》教学设计6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作业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 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三、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作者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引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初步抒发了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之情。 第二部分(2~4):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时间的匆匆流逝。 第三部分(5):照应开头,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题。
二、说学情
孩子们已经有六年多的学习经历,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 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 用。”为了充分利用文体,实现文本超越,在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感悟 岁月匆匆的基础上,创设读写结合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确乎、空虚、不 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4.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的流逝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 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
表达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的流逝的 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 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我 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 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 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言引 入,介绍作家其他作品,都是激发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的手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会写“藏、挪”等6 个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 播放时钟的滴答声,引出课题。
- 学生交流对时间的感受。
2. 学习生字词
-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交流回答。
4.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5. 体会情感
- 学生思考:作者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6. 课堂小结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学生复述时间匆匆流逝的语句。
7. 布置作业
- 抄写生字词。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匆匆》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阅读理解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匆匆》人教部编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匆匆》中表达的时间流逝的概念。时间流逝是指时间的不断前进,不可逆转。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时间流逝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感悟时间来更好地珍惜生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珍惜时间”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匆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感叹过时间过得太快,却无法抓住它?”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时间流逝的奥秘。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分析“太阳匆匆地升起,又匆匆地落下”中的排比句式,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如: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时间宝贵,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提升自己。
2.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冬去春来》的乐曲、学生的相片、学习资料、读写练习。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自主读书。
1、重视体验,激发兴趣。
教师:(音乐声起。
)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一首名为《冬去春来》的轻音乐。
(出示学生的照片)你们看到的是咱们班几位同学在儿时留下的美好瞬间。
在一次又一次冬去春来之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呢?请看(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
)——他们真是越变越可爱。
那么,他们,不,还有你们,包括老师在内的未来会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请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2、感知课题,激发联想。
由课题想开去,贴近作者的情感。
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主发言)3、感知资料,激发情感。
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和作者的资料呢?请同学交流、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出示教师整理过的资料)从这个表中不难看出作者学业有成,事业有进,24 岁时就写下了《匆匆》这篇文章,真可谓是年轻有为。
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同学深入学习。
(附资料)二、整体感受,自主积累。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找出读得不准确或不流利的词语和句子,一会儿请同学自主汇报。
(引导学生从内容、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自主积累。
)2、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落实本课时读的要求,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
)3、同学汇报朗读各段。
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整体感悟,自主交流:1、请同学说一说喜欢某句话的原因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质疑。
2022-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匆匆》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

2022-2023年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匆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匆匆》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本课主要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八百多个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稍纵即逝的无奈和惋惜,但又绝不消沉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文章有些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4.能仿照作者接连追问、巧用修辞等表达方法将自己的真情流露笔尖,完成项目任务。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并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情感积累、自学感悟和⾃主学习的能⾃,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但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而言,要理解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的浓郁情感,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分析:设置情境,师生共同读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法分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研读第1、4自然段,感悟接连追问抒胸臆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你发现了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结合课后第二题)预设:学生找到第1、4自然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说课稿

《匆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
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
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匆匆》课件。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名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8课匆匆内容分析《匆匆》一文是现在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写于1922年。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通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虽然感伤却不颓废,虽苦闷却并不消沉。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1.人文主题:让真情在笔尖流露2.阅读训练要素:学习作者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藏、挪”等6个字,正确读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句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2.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字,正确读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背诵第1、2自然段。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一、回忆体验“匆匆”1.同学们,“匆匆”是什么意思呢?(急急忙忙的样子)2.体验“匆匆”:你们在生活中,有过追赶时间的体验吗?(学生交流)(展示人们赶火车、考试时同学们争分夺秒答题等图片)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是啊,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时光匆匆,日子一去不复返,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朱自清却把流动的时间定格在了文字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匆匆》。
4.搜集作者资料。
关于朱自清先生,相信同学们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同桌间交流交流你们所了解的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匆匆》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匆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匆匆》是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近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
本课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时光的无情流逝,抒发了时不我待的遗憾和感慨。
文章给人的感觉虽然感伤却并不颓废,虽苦闷却并不消沉。
本课全文共五个自然段,首尾呼应。
写法上偏重于用诗性的语言借熟悉的景物将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匆匆》作为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中的重点无疑是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并能表达出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生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生字词。
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用连续的问句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作者用连续的问句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连问句直接表达自己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作家介绍: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
他重病在身,却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
他是诗人、学者、散文大师。
文体介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朱自清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板书:匆匆)二、检测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字词检测(1)读一读确乎空虚不禁挪移觉察叹息徘徊微风何曾游丝赤裸裸A.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把“确乎”换个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匆匆》教学设计6《匆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二、介绍作者朱自请: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
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
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
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
《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资料?(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四、自由读课文1、你读懂了哪些资料,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2)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问题的?(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十分新颖,引人入胜)(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3)出示句子,加以体会。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就应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2、把你想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16.匆匆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一去不复返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睛……掩面叹息时……课后教学反思:《匆匆》一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这节课中我一是重视了读指导,二是在读的基础上力争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因为教学目的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
并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基础上,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到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在阅读中学习方法,在阅读中感悟和内化,提高语文素养。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尤其是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我设计了一课时,使得课堂资料密度很大,节奏太快。
课堂显得知识点的学习落实不够,课堂拓展延伸效果不好。
还有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利用不够,把学生在课堂中谈到的有关岁月流逝的交流与感想没有很好的引导、拓展与延伸,把一节完全上成了完教学设计的过程,没创新,少发展,缺生成。
二、选择题2.列车上①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聊透顶。
我想找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
②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有共同语言。
我正在考虑用什么活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网。
于是耳朵里传来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虽然咱不贪图什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个佳人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错的。
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尽量绅士一些的语调说:“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在欣赏外面的景色啊?”话音落下,美女却丝毫没有反应。
行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耷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她在静静地听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④我灰头土脸地苦笑一下,扭头看斜对面的那个大爷。
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
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大爷似乎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
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一口唾沫,站起身来。
⑤我穿过车厢,走到了两节车厢的接头处。
看见一个中年人在那里抽烟。
我凑过去,掏出一支烟来,赔着笑说:“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
大哥,借个火。
”中年人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
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他,说:“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⑥中年人把还剩下一大截.....的烟掐灭,说了声:“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⑦我正呆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叔叔,请问您,高大笔直的树就是白杨树吗?”1.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文中作者选取了不同的人物交流,却均以失败告终,请你概括下不同人物的反应。
3.本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像第⑤⑥两段中加点的词,请你对它们加以赏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1.写出了大爷外表的平易近人,与下文对“我”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反映出现在社会人际交往的冷漠。
2.小伙子:上网聊天;美女:独自听音乐;大爷:扭过身子不理我;中年人:掐灭烟回车厢。
3.“犹豫”写出了中年人对“我”的不信任,内心不是很愿意借“我”打火机,剩下一大截,说明烟还没有吸完,中年人只是不想搭理“我”而熄灭了烟,这样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4.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
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回味与思考的空间。
3.忽略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先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跪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完全不放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绿嫩绿的小瓜苗。
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有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出小西瓜给我吃的。
”母亲皱了皱眉,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掉,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眼睛:“会的,小瓜苗一定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盘。
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成地炫耀着。
却不见了青青的瓜苗。
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是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有了?”“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盒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
乖,别哭了。
”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总爱往花盒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有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盒,花盒里长着一棵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
”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
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关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啊。
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1、文章开头与倒数经二段都描写了同样的景物,这样描写有何作用?2.文章中孩子关注的“主角”是小瓜苗,作者却为什么对紫罗兰进行多次描写3.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他们的区别在哪里?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忽略”的理解。
1.①结构上互相照应。
②开头的景物描写,象征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憧憬。
③结尾的景物描写,反衬了孩子内心的失落。
2.用紫罗兰的美,反衬出小瓜苗的平凡渺小,为孩子与母亲不同的观点铺设了背景。
3.老师认为孩子画中的想法很好;母亲只是单纯看中满分的分数,并想给予他物质奖励。
区别在于:老师理解了孩子的想法,而母亲只看中物质与现实,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憧憬和梦想。
4.①妈妈只看到紫罗兰而忽略了小瓜苗。
②妈妈忽略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梦想和憧憬。
4.睡在噪音里的母亲牧徐徐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静的人,尤其是在睡觉时,不能受到一点声响的打搅,否则就易失眠。
以前,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村子里的白天夜晚都特别安静。
因此,她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入睡。
我在很小时便知道母亲喜欢清静,所以,不敢在她睡觉时发出喧哗声,更不敢轻易去打搅她。
母亲睡觉时爱静的这一特性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来到我这里。
我的新房正好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一天到晚都是车流不断,喧嚣不已,晚上的光污染也很重,窗外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
我知道这样吵闹的环境,母亲自然受不了,于是便事先给她的卧室窗户安了加厚的双层隔音玻璃,还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隔光窗帘。
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光,能让母亲睡得安稳些。
但母亲晚上睡觉时却不愿意关窗户和拉窗帘,理由是“窗户关起来,一点风都进不来,太闷了”。
夏天来临时,晚上卧室里热得很,可母亲却不愿意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服。
其实,她是觉得开空调费电,勤俭、朴素是她一贯的秉性。
“不开会热坏您身体的!”我坚持让她开。
“哪有这么娇贵,我在老家过了几十个三伏天,也从没用过空调呀!”母亲反驳。
“可城里比老家热呀,左右邻居都开,他们的空调外机将热量全都排到我们家了。
”我摆开事实,想让母亲清楚这个道理。
可母亲到底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再热的夜晚,她也只是拿着那把从老家带来的蒲扇,给自己扇些风来,她说:“扇累了,困乏了,自然就能睡看,睡着也就不知道热了。
”一天晚上,我走到母亲的卧室边,一打开们便是一股热浪,让刚从空调房里出来的我十分不舒服,但我发现母亲居然睡着了,睡在很大的噪音和一股股热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