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文化
昆虫在艺术与文化中的表达

昆虫在艺术与文化中的表达昆虫是地球上最为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
它们以其美丽的外形、多样的行为和神秘的生命周期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研究。
不仅在科学领域中备受重视,昆虫在艺术和文化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表达。
一、昆虫在绘画艺术中的表达绘画是一种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等元素传达思想和感受的艺术形式。
昆虫常常作为艺术家们描绘自然界的对象。
在古代艺术中,昆虫常被描绘为生命力旺盛、色彩斑斓的象征。
例如,中国绘画中的蝴蝶常被视为幸福与自由的象征。
二、昆虫在雕塑艺术中的表达雕塑是一种将材料进行精确塑造,创造出立体艺术形象的方式。
昆虫给了雕塑家们丰富的创作灵感。
艺术家们通过雕塑表达昆虫生物的奇妙之处。
昆虫的外骨骼纹理和细腻的触角都成为雕塑家们喜欢描绘的特点。
三、昆虫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文学作品是艺术家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昆虫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作比喻和象征的对象。
例如,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创作的小说《地狱昆虫》通过描写昆虫的行为和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四、昆虫在摄影艺术中的表达摄影艺术是通过摄影机和光线等工具将现实世界的映像固定下来的艺术形式。
昆虫是摄影家们喜爱的拍摄对象之一。
它们独特的外貌和行为常常成为摄影作品的焦点。
摄影作品中的昆虫常常表现出神秘、奇幻的氛围,引发人们对自然界的思考。
五、昆虫在服饰设计中的表达服饰设计是将艺术与功能相结合,创造出适用于人体穿着的服装。
昆虫的外形和色彩给服饰设计师们提供了无限的灵感。
例如,在当代时尚设计中,昆虫的图案常被运用于服装的图案和绣花,赋予服装独特的艺术感。
综上所述,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之一,在艺术和文化中有着广泛的表达。
无论是绘画、雕塑、文学作品、摄影还是服饰设计,昆虫都以其独特的外貌和神秘的生命周期,赋予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和想象空间。
正是这种表达,使得艺术与文化得以更好地传递人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探索。
昆虫学昆虫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昆虫学昆虫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昆虫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研究着昆虫的生态、形态、行为等各个方面,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昆虫学的起源、发展,以及昆虫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昆虫学的起源与发展昆虫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对昆虫的观察主要是以生活经验和农业生产为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昆虫进行系统分类的人之一,他描述了大量的昆虫种类,并提出了昆虫的许多基本概念。
随后,欧洲启蒙时代,昆虫学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十八世纪的昆虫学家林奈创立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基础,将昆虫划分为不同的目、科、属等等,开辟了昆虫学的新篇章。
二、昆虫的文化传承昆虫在人类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昆虫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经常被用作形象的象征。
例如,蜜蜂常被描绘为勤劳和团结的代表,而蝴蝶则常象征着美丽和自由。
其次,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都有与昆虫相关的传说和神话。
比如中国的蛇纹玉有着辟邪的作用,被人们视作镇宅之宝。
此外,昆虫也常常被用作食物。
在东南亚地区,蚂蚱被当作是美味的食材,丰富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三、昆虫学对社会的影响昆虫学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昆虫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对害虫进行有效防治和昆虫的传粉作用的研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昆虫学在环境保护方面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昆虫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昆虫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语昆虫学作为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不仅仅关注着昆虫的生态和行为,更是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昆虫学的起源与发展、昆虫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都表明了昆虫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昆虫学将继续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昆虫学中的昆虫的文化与艺术

昆虫学中的昆虫的文化与艺术昆虫学是一门研究昆虫的科学,而昆虫不仅仅是我们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还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与艺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昆虫学中昆虫的文化与艺术,并展示昆虫世界中的奇妙之处。
一、昆虫的多样性与美丽昆虫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
据估计,全球昆虫的物种数量超过100万种,占据了动物界中的绝大部分。
这种多样性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展示了昆虫世界中的文化与艺术。
首先,昆虫的色彩斑斓令人惊叹。
从蝴蝶的绚丽花纹到甲虫的金属光泽,昆虫的色彩变化多样且美丽,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这些色彩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异性进行繁殖,同时也是对环境的适应,为它们提供了保护和伪装。
此外,昆虫的身体结构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以蚂蚁为例,它们的身体结构紧凑而坚固,充满了力量和敏捷。
与此同时,蜜蜂和蝴蝶的细长体型和翅膀的特殊构造,使它们能够实现飞行和在空中优雅舞动。
这些身体结构的独特之处展示了昆虫的艺术性。
二、昆虫的行为艺术昆虫的行为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们以多种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文化与艺术天赋。
首先,昆虫的交配行为可以称为一种艺术。
许多昆虫在交配前会进行独特的舞蹈和展示,以吸引异性。
例如,一些蜻蜓会在空中飞舞并展示出华丽的翅膀花纹,而一些雄性昆虫会发出特殊的声音来吸引雌性。
这些交配行为不仅为了繁殖后代,也展示了昆虫的文化与艺术。
其次,昆虫的建筑与工艺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例如,蜘蛛的网是由它们自己建造的,不仅具备强大的机械性能,还展示了蜘蛛的智慧和技巧。
此外,一些昆虫会利用土壤和植物的材料建造巢穴和巢堆,并将其装饰得五彩斑斓。
这些建筑和工艺不仅为昆虫提供了庇护,也是他们独特的艺术表达。
三、昆虫对人类文化与艺术的影响昆虫的文化与艺术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体现,同时也对人类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昆虫的美丽与多样性成为人类创作艺术的灵感之源。
许多文化中都有与昆虫相关的艺术形式,如中国的蝴蝶艺术、日本的昆虫浮雕和西方各国的昆虫插图等。
中国古代昆虫文化

中国古代昆虫文化
中国古代昆虫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在古代文献和艺术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昆虫的描绘和赞美。
中国古代所称的昆虫主要包括蝶、蜂、蚂蚁、蟋蟀等,它们被赋
予了深厚的象征意义。
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自由、美丽和幸福
的象征,常用来比喻人生的转变和蜕变。
蜂则被视为勤劳和团结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常常被赞美为努力工作的榜样。
蚂蚁则被
赋予了顽强和勤奋的品质,常被用来寓意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蟋蟀则被赋予了文雅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被视为雅俗共赏的音
乐艺术载体。
除了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还有许多与昆虫相关的民俗活动和习俗。
例如,在农历春节期间,人们常常会制作蜡制的蜻蜓,用它来预测来
年的丰收情况。
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制作蜈蚣形状的香囊,用以驱邪
和祈福。
此外,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关于昆虫的传说和故事,如《蟋蟀》、《蚂蚁和夏天》等。
在艺术领域,昆虫也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绘画、诗词和文人墨
迹中。
著名的文人画家郑板桥、王时敏等人都喜欢画蝶,他们通过精
细的画技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将蝶尽情展现出来。
杜甫、陆游等诗人
也常在诗中描绘昆虫的形态和风采,为昆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价值。
而在文人墨迹中,昆虫常被用作插图和点缀,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氛围。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昆虫文化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通过对昆虫的描绘和赞美,人们表达了对生命力和坚强精神的敬仰和
赞叹。
昆虫在人类文化和艺术中的象征与意义

昆虫在人类文化和艺术中的象征与意义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人类的文化和艺术表达中,昆虫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传递着深刻的意义和寓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昆虫在人类文化和艺术中的象征与意义。
一、昆虫作为生命力和繁衍的象征昆虫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忍耐力和繁殖能力而闻名。
在许多文化中,昆虫被看作生命力的象征,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顽强生存,并能迅速繁殖。
比如,蚂蚁被视为努力工作和团队合作的化身,而蜜蜂则被赋予勤劳和奉献的象征。
昆虫的繁衍能力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繁荣,这在一些艺术作品中常常得到体现。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螳螂被视为农业的守护神,代表着丰收和富饶。
在绘画和雕刻中,螳螂常被描绘为奋勇向前、气势凌人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昆虫作为转变和蜕变的象征昆虫的生命周期中经历了幼虫、蛹和成虫等不同的阶段,这种变态发育过程被广泛视为转变和蜕变的象征。
在不同文化中,昆虫的蛹被理解为沉睡、隐匿或重生的象征。
在希腊神话中,蝴蝶被认为是灵魂的象征,人们相信死去的人的灵魂会转变成蝴蝶。
在文艺作品中,蝴蝶常常代表着美丽、自由和幸福。
著名的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睡莲与日本桥》中,蝴蝶被描绘在花朵上,象征着静谧与和谐。
三、昆虫作为力量和胜利的象征在很多文化中,昆虫以其强大的力量和攻击性而被视为胜利和力量的象征。
一些昆虫会展示出令人惊叹的攻击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因此被人类赋予了英勇和战胜困难的象征意义。
在希腊神话中,蜜蜂被视为勇敢和战胜困难的象征。
这一形象在纳粹德国时期的德国更加强调,纳粹党的徽章中就使用了蜜蜂形象。
此外,在一些军事组织或队伍的标志中,昆虫的形象也常常出现,象征着力量、勇气和胜利。
综上所述,昆虫在人类文化和艺术中具有丰富的象征与意义。
它们作为生命力和繁衍的象征,寓意着生命的力量和繁荣;作为转变和蜕变的象征,象征着生命的转变和重生;作为力量和胜利的象征,象征着勇敢和战胜困难的精神。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摘要:中国古代昆虫文化,就属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昆虫文化,它虽然没有哲学那样深奥,不像文学那样富于光彩,但它深深扎根于民间,表现在平凡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以自己的质朴特色,同样深刻地传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民俗意识和审美观念,凝聚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内容。
本文主要探求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前言:世界各地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
民俗风情千差万别,而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集居着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其中的虫文化也别具一格。
(一)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古代中国人在长期利用昆虫资源的实践中,深受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影响,产生了有关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
晋干宝《搜神记》记载马头娘(即蚕神)的神话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碟则是一则流传极广的神化传说故事,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寄托了人们对自由的爱情婚姻的向往。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则记述了一书生因醉入梦的大槐安国,乃是大槐树下的一蚁穴的梦化故事。
《庄子》记载了庄周梦中化蝶的故事。
上述神话与传说故事,表明了古代人们对昆虫的崇敬之情,基于宗教之信仰而加以崇拜之。
(二)昆虫与文学昆虫自古就是古代文学描述的重要题材,尤其是诗词歌赋中的咏颂昆虫的作品数量极多,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风格,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多处描述昆虫,此外“螓首蛾眉”、“蚕月条桑”、“蜎蜎者蠋”等,都是描写昆虫的著名诗句。
论中国的昆虫文化(一)

论中国的昆虫文化(一)摘要]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虫文化现象。
有关昆虫的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昆虫的食用、昆虫的药用、昆虫的养殖、虫害的防治等方面;有关昆虫的精神文化层面主要由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构成。
关键词]昆虫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本文对此进行概述。
一、物质文化方面昆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最早应该是发生在物质领域,是对昆虫资源的利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昆虫的食用据古代传说早期先民过着“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1]等饮血茹毛的艰苦生活,这里就应当包括对昆虫的食用。
在殷周时期昆虫就是当时上层人享用的食品。
《周礼.天官》有“祭祀,……蚳以授醢人”、“腵修蚳醢”的记载,“蚳”是指蚁卵,“蚳醢”是指用蚁卵制成的蚁子酱,说明周代已有昆虫食品蚁子酱。
《周礼》还记载蝉和蜂是当时帝王宴席的美味。
自此之后,昆虫则是历代人美食的佳品。
汉魏六朝时除仍食蚁、蝉外,还食用蝗、桂蠹、绀蝶和蛴螬等。
《汉书.南粤王传》记载当时南粤王赵佗的贡品就有桂蠹,唐代人颜师古称“此虫食桂,故味辛,而渍之以蜜食也。
”蛴螬即地蚕,白色,甚肥嫩,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称其可“杂猪蹄作羹”。
唐宋时人还食用蟠虫、天虾等昆虫。
元明时期食蚕蛹、蜻蜓、蝗虫等,元吴瑞《食用本草》称“缫丝后蛹子,今人食之,呼小蜂儿。
”《云南志》载“澜沧、蒲蛮诸地,凡土蜂、蜻蛉、蚱蜢之类,无不食之也。
古代文学昆虫文化影响

古代文学昆虫文化影响古代文学中的昆虫文化影响在古代文学和文化中,昆虫常被用作象征和隐喻,它们的形象和行为经常被用来表达各种情感、行为和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本文中,将探讨古代文学中昆虫文化影响的几个方面。
一、昆虫与自然中的生命力在自然界中,昆虫是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一类生物。
古代作家常常用昆虫来描绘自然的生命力,特别是强大而不可抗拒的力量。
例如《庄子》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蝴蝶变成了一个梦中的人,他身在梦中,不知道他是谁,只觉得他是一只蝴蝶。
庄子通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自然界的生命力是无法捉摸,不可估量的。
同样地,古代文学中的昆虫也同样体现了这种自然的生命力。
例如,在《离骚》中,作者屈原用萤火虫来形容他心中的思绪和情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灯春夜萤。
”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感觉非常生动,读者不难想象在沉寂的夜晚里,一盏孤独的灯笼和一只萤火虫相互映照,给人一种安静而又悲壮的氛围。
二、昆虫与生命的循环在古代文学中,昆虫也常用来表达生命的循环和轮回。
许多昆虫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它们的生命在夏花和蝴蝶般的短暂中消耗,但也因此,它们充分体现了生命在不断循环的这一点。
例如,在《诗经》里面有一首《关雎》,其中的鸳鸯和蝴蝶就是东方文学中常用的两个寓言形象。
鸳鸯和蝴蝶分别代表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爱情的短暂,不可持久的命运和生命循环。
三、昆虫与人性和社会问题除了作为象征和寓言,昆虫文化还揭示了人性和社会问题。
古代作家常常把昆虫的行为与立场上的善恶相联系,以展示人的社会行为和道德品质。
例如,《庄子》中的“沧海龙吟”,讲述了龙与蛇的思想和行为的冲突。
龙代表着正义和广阔的观念,而蛇则代表着狭隘和自私。
《庄子》通过龙和蛇的故事,给我们一个道德寓言:做一个善良和正义的人,我们必须超越自己的小我,超越个人的狭隘和私心,迎接广大的天地。
再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常常被描绘成一个蝶子。
所以,当她死后,她的形象就变成了一只飞回天堂的美丽蝴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利用昆虫或其他产品为原料作为饮料:蜂蜜在很多人群众多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喝,在爱喝的同时还可以对胃和其他器官进行护理。
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养蜂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蜜蜂也是授粉昆虫,所以对农业也有很好的促进。
我国不仅是养蜂,食用蜂蜜最多的国家,也是饲养蜂蜜最多的国家,大约拥有600多万箱蜂群。
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
所以,发展昆虫业是很好的一项事业。
关键词:昆虫,文化,艺术以前对昆虫都不太了解,而且也不清楚昆虫,总认为昆虫很多都是有害的,但是经过此次选修课,学习到了很多昆虫的知识,了解昆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特别是昆虫与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常人眼中,昆虫与文化使者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世界,很少有人会将二者联系起来。
然而,正从前对是这小小之虫堂而皇之地做起了“文化使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昆虫文化随处可见。
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民俗风情方面,均可以捕捉到昆虫的踪影。
如昆虫邮票、昆虫钱币、昆虫食品、昆虫书画、昆虫工艺品及服饰、昆虫文字、民俗风情中的昆虫、昆虫节日、昆虫鸣声文化等等,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度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昆虫文化。
昆虫的营养价值:昆虫是人类向自然界摄取蛋白质的途径之一,据记载:从古时,在人民生活困难的时候,就主要使用昆虫。
目前在世界贫穷的国家:如非洲,尼泊尔,埃塞俄比亚等均以昆虫和草根为生,昆虫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摄取脂肪,蛋白质的途径。
从营养价值来看,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干虫体的含量高达百分之30~百分之70而且由20多种重要氨基酸组成,含有人体与动物无法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和儿童必须的2种氨基酸,干的蝉含有百分之72,蚂蚁含百分之42,黄蜂含百分之81蟋蟀含百分之65,并且昆虫还含有丰富的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水。
其脂肪中百分之85为软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易被人体所吸收。
丰富的食用昆虫资源:由于昆虫数量多,繁殖多,可以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所以即使大量捕捉也很难造成生态破坏,并且很多国家的养虫业很发达。
我国蚕业,蝗虫资源都很丰富,并且有些地方也有使用它们的习惯。
我国曾多次向外国出口蝗虫,蚕蛹等~~~~国外也以开办:苍蝇工厂,蚯蚓工厂等,利用其产卵多,生命力强等特点向大众提供大量蛋白质。
全世界约有3000种昆虫可以食用,我国约有800种。
由于昆虫的食物转换率高,食用3kg植物蛋白可以换1kg昆虫蛋白,而牛需要8kg 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羊则10kg植物蛋白才可以换1kg动物蛋白.所以因为昆虫繁殖快,数量多,生命力强等特点,昆虫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使用昆虫的利用情况:在现实社会中,昆虫不仅还可以用作食物,还可以用做医药,许多药如:僵蚕,九香虫,蝉蜕,龙凤,冬虫夏草等既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还可以对人生体进行滋补。
在古代,昆虫就在人们的食谱上曾有过重要的地位,至今,很多国家还保留着这些习惯。
墨西哥的外号叫“昆虫之乡”,有370多种昆虫可以作为佳肴,列入品牌的有60多种,所以墨西哥每年因这个原因吸引了世界很多游客。
利用昆虫或其他产品为原料作为饮料:蜂蜜在很多人群众多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喝,在爱喝的同时还可以对胃和其他器官进行护理。
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养蜂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蜜蜂也是授粉昆虫,所以对农业也有很好的促进。
我国不仅是养蜂,食用蜂蜜最多的国家,也是饲养蜂蜜最多的国家,大约拥有600多万箱蜂群。
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
所以,发展昆虫业是很好的一项事业。
1.昆虫文化源远流长说到中国的昆虫文化,不得不提到唐代的欧阳洵。
有专家考证,在公元641年,欧阳洵编撰的《艺文类聚》就是最早将散落在中国民间的昆虫文化史料汇集起来的。
其中包含了关于蝉、蝶、蚊、蝇、蛾、蚁、蝗、蜂、蟋、尺蠖、螳等昆虫的诗赋。
后来有关昆虫的诗词歌赋不断出现于诗作之中。
如2000多年前的《诗经·国风·七月》里载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录有关虫类药物的70多条款中,就有不少生动的描述,如蜣螂“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等等。
古代仅养蚕、养蜂就有相当多的专著,如淮南王的《蚕经》;唐宋的《尔雅翼》有“蜜蜂蛰人,芒入人肉,不可复出,蜂亦寻死。
”等等,其中不仅体现了相当的科学水平,而且涉及有不少昆虫文化的素材。
还有许多昆虫在远古时期,就已默默无闻地在民间装点着人民生活。
如蝉在晋、汉时代就饲养用作娱乐,陶毂的《清异录》记载了唐代长安有赛蝉的风俗,聚蝉较鸣,称为“仙虫社”。
而且现在研究昆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
2.民俗风情中的虫文化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不尽相同,而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集居着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千差万别,其中的虫文化也别具特色。
令人叹为观止。
2.1婚礼中的吉祥虫。
在众多的昆虫种类中,有一些种类被喻为向往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其中蜜蜂和蚕是典型的代表。
唐代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耐人寻味,常吟常新。
蜜蜂可酿蜜、产蜂蜡,蚕能吐丝织茧。
因此,人们常将蜜蜂视为甜蜜和勤劳的化身,将蚕喻为无私的奉献者,并将两虫视为婚礼中的吉祥虫。
如我国拉祜族人有捕蜂制成蜂蜡烛的习俗,在举行婚礼时,一对新人一定要点燃两支蜂蜡烛,以喻示他们婚后生活充满光明、甜蜜与幸福。
蜂蜡灯在拉祜族人的婚礼中之所以不可缺少,据说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对恋人因双方父母有矛盾而不同意他们的婚恋,无奈二人为情爱双双自杀而亡。
后来二人坟上长出一棵七里香花树。
不知何故两家长辈所养的蜜蜂都来这棵花树下采蜜。
双方家长吃了蜂蜜,又想念起亡故的儿女,悲悔莫及,不约而同来到这棵花树下握手言和了”。
从此往后,晚辈们的婚恋不再受干涉了。
人们把蜂蜡烛视为自由、光明和美好的象征。
昆虫将象征婚姻的和和美美与甜甜蜜蜜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增加了婚礼的情趣与热闹。
2.2千古之恋化作蝶。
人们经常看到,蝴蝶总是成双成对地飞舞在花丛、田野,画家与作家也常以此为创作素材,赞美人间的爱情之美好。
也难怪早在1400多年前梁简文帝就有“复此从凤蝶,双双花飞上;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咏蛱蝶》)的诗句。
在民间和许多民族宗教、习俗中,常视死去的人之灵魂终将会化为蝴蝶。
我国古典名曲名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名扬海外的佳作。
它所表现的纯洁、坚贞,而又凄婉、悲壮的爱情故事最终以二人化蝶双飞而成为千古绝唱。
曾令多少耳闻目睹过这一作品的人,在赞美与同情之中,更为二人的亡魂双双化作蝴蝶飞向美好爱情的自由王国而深深地祝福。
2.3民间食虫见文化。
很早以前有人就注意到了昆虫的可食性及其文化意义。
“唐贞观元年夏蝗。
民蒸蝗爆,去翅而食”记载于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中。
《吴书》上“袁木在寿春,百姓饥饿,以桑椹、蝗虫为干饭”记载了将蝗虫充作粮食。
云南基诺人喜食蚂蚁和屎蜣螂。
湖南湘西一带喜欢吃炒、烤蜂巢。
湖南通道、城步等地喜喝虫茶。
印度、泰国、菲律宾、缅甸和印度尼西亚人有食蚁习俗。
墨西哥将吃昆虫与许多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联系起来,如吃蚂蚁卵、幼虫和蛹,既是古代阿斯特克皇宫中的佳肴,也是宗教庆典上进贡上帝的首选佳品。
美国卡立顿自然博物馆曾举办过别具一格的“百虫宴”,品种有油炸臭虫、蟋蟀拌花生米、甲虫色拉、蜻蜓浓汤、蚜虫鱼子酱和蟑螂三明治等。
法国巴黎开出了“昆虫餐厅”,设有丰富可口的昆虫菜肴100多种,主要有油炸苍蝇、蚂蚁狮子头、清炖蛐蛐汤、烤蟑螂、蒸蛆、甲虫馅饼等等。
昆虫食品及食虫活动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人类食品文化和生活之中。
看着真让人口馋哦!2.4昆虫节日名目多。
有关专家曾对昆虫节日做了详尽的统计和描述。
仅在中国,各种名目的民间传统节日多达2000余个,其中与昆虫有关的竟有44个,且多有寓意。
如广西山区地佬族人一年一度的“吃虫节”(农历六月初二)是他们传统的节日,防虫灾获丰收。
户户设宴,有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等。
每逢清明节前后,也多有昆虫节,但形式和内容地区差异极大。
如过“送百虫节”是南通一带乡间的风俗,“清明送百虫,一走定无踪”的红纸条帖在墙上,同时在地头田边燃火灭虫;浙江地区蚕农清明期间多有祭蚕神保丰收的活动,用豆腐干等素食品祭供。
山东蚕农则在每年卧蚕之日杀鸡设宴祭蚕神。
此外,龙蚕会、祭虫节、虫王节、蚕神祭等都是祭神消虫灾望丰收的昆虫节。
“送蚕花”表祝愿,在江南蚕乡颇为盛行。
在春节期间,乡间时常可听到“送蚕花”的民歌声和问候声,养蚕户往往还要对送歌上门者送些米、糕等“年货”,而且在春节当天清晨,养蚕女都要依俗“扫蚕花地”,即从外向里清扫蚕房,意在扫进来蚕花、蚕茧获丰收。
3.昆虫艺术多姿多彩有关昆虫的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影视、剧作、书画、工艺品等,精良之处大有美不胜收之感。
3.1昆虫钱币。
古往今来有许多艺术性很高的硬币,其中可以见到许多形态各异的昆虫图案,如蜜蜂、蝴蝶、甲虫、蚱蜢、蚂蚁、蝉、螳螂等。
据说昆虫可以作为神的象征而被推崇铸币,如蜜蜂代表了在以弗所神庙中的阿尔忒弥斯女神。
有人统计,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就有300多种铸造精良的昆虫钱币。
古罗马在公元前44年已有200多种。
然而,自凯撒大帝到公元16世纪,“昆虫硬币”几乎绝迹。
而当今世界上也仅有100多种。
3.2昆虫像章。
在各种各样的纪念章、徽章、奖章中,也常出现昆虫图案。
如为了纪念北京昆虫学会成立40周年,为与会代表特制了精美的昆虫纪念币和纪念章,上有螳螂图案。
美国犹他州的州徽上有蜜蜂和蜂房的图案。
蝴蝶纪念章常象征死亡与复活,多为祭奠国王或名人的死亡。
德国的蝗虫纪念章是为纪念几次大规模的蝗灾特制的。
蚂蚁徽章在国外的一些大银行可以见到,常作为行徽以表示要厉行节约。
3.3昆虫邮票。
在邮票上印制上神采各异、色彩亮丽的昆虫形象,这类昆虫邮票往往为广大邮迷朋友竟相收藏。
在邮票上一展风采的昆虫种类很多,有蝴蝶、蜻蜓、蟋蟀、螽斯、各种甲虫、蜜蜂、蝗虫、蝉、椿象、螳螂、天牛等,其中无论从数量和种类上,恐怕要数蝴蝶邮票最得宠了。
从1950~1957年,瑞士每年发行一套冬季慈善邮票,都以昆虫为题,其中共有蝴蝶邮票13枚;11963年,中国发行了20枚蝴蝶邮票。
80年代后,蝴蝶邮票的发行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多,主题突出。
还有以保护野生动物、以纪念名人、科学家等等为主题的蝴蝶邮票。
因此昆虫邮票不仅精美、好看、可收藏,而且它所体现的主题,已经与人类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了。
3.4昆虫书法。
你大概没有见过由昆虫“书写”的文字吧?现在有人已发现了昆虫美妙而奇特的“书法”。
据报载,日本书法家佐佐木洋对昆虫“书法”颇有研究,他在长期的观察研究中发现,许多被虫潜食或啃食过的植物叶片所留下的食痕非常奇妙,从中可以寻觅到许多种“文字”,有汉字、阿拉伯字、日本片假名字母等,各种字形字体不仅形似,而且极具“书法”特色,他将这些昆虫“书法”的叶片收集起来,别出心裁出版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