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开学第一课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9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9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但同时,他们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及其作用。
2.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
2.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以便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准备经纬度划分的示意图,方便学生理解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3.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经纬度划分的示意图,向学生讲解经纬度的划分方法和表示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经纬度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点,用经纬度表示出来。
通过实践,让学生加深对经纬度的理解和记忆。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仪和经纬度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地理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形状、地球仪和经纬度的重要性。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及其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中国的地形地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学会分析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及其影响。
2.突破策略:利用地图、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从而深化对地势、地形特点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话题,准备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流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势、地形的特点,并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地形对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4.巩固(5分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地势、地形特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地理素养。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第一课,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形状以及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地理知识,但总体上对地理学科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方法和地球的地理位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基本知识,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的地理位置,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5.总结环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球的大小、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3.学生地球仪制作质量: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制作成果。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0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0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课,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地球,了解地球仪和经纬网,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认识几乎为零,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和地球仪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认识经纬网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经纬网的作用。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经纬网的构成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网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奥秘。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经纬网模型、PPT、黑板、粉笔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经纬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等知识点,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奥秘。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地球仪和经纬网模型,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认识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
两极、赤道、本初子午线等 3.知道经线与纬线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
分布规律 4.会用经纬网定位
活动探究一
请仔细观察地球卫星图片和地球仪有哪些不同?
地轴 地球自转轴
北极 地轴北段 与地球边面的 交点
经线 连接南 北两极并且与 纬线垂直相交 的半圆
经纬线及经纬度
地
利用经纬网定位
球
仪
评一评
•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你学到了哪 些东西?
• 2.你认为你在课堂上的表现好吗?如果 好,今后准备怎样发扬?如果不好,你 将怎样改进?
• 3.你认为在今天的课堂中,谁的表现最 好,为什么?
南极 地轴南 段与地球表 面的交点
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 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 纬线圈
活动探究二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地球仪, 总结经线、纬线及经度和纬度 特点
纬线和纬度
600N 300N 00 300S
600S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低 、 中 、 高 纬 度 的 划 分
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
小结:
特点比较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半球划分
经线
半圆 等长
南北方向
东西半球
(20°W,160°E)
纬线
圆圈 不等长 东西方向
南北半球
赤道(0°纬线)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号
经度
本初子午线 (0º经线) 向东向西各分作 180º
东经(E) 西经(W)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疆域和行政区划》说课稿5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疆域和行政区划》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疆域和行政区划》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类型,旨在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节教材共包括三个部分:疆域、行政区划和我国行政区划的类型。
首先,疆域部分介绍了我国领土的四至点、经纬度范围、海洋和陆上邻国等内容;其次,行政区划部分介绍了我国行政区划的等级、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最后,行政区划类型部分介绍了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区等不同行政区划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疆域和行政区划这些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具体内容、特点和类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出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类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情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类型。
2.教学难点: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划分标准以及不同行政区划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的特点和类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 位置和疆域

南端:南 沙群岛的 曾母暗沙
学习目标1: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吉尔吉 斯斯坦
俄
罗
斯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蒙古
十
阿富汗 巴基斯坦
朝鲜 四 个 陆
尼泊尔
上
邻
朝俄蒙古哈吉塔 印度 不丹 缅甸
国
阿巴印度尼不丹,
缅甸老挝和越南。
学习目标1: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六
韩国
个
隔
日本
海
哈尔滨 海南省
学习目标2:我国领土面积和范围
思考:左图是同为 冬季的哈尔滨和海 南省,为何会出现
这种现象?
我国南北纬度相 差约50度。
冬季当北方万里 雪飘时,南方依
然绿意盎然。
学习目标2:我国领土面积和范围
同为20:11的北京和新疆为何出现这种现象?
东西经度相差约62度,最西和最东相差4个 小时以上。
优越性:
主体位于温带,气候 南北差异较大,为我国发 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 利条件。
学习目标1: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读图思考
就海陆 位置而言, 中国与英国、 蒙古有何不 同,有什么 优越性?
我国是 一个海 陆兼备 的国家
东部地区:濒临太平洋,多岛屿和港湾,便于发展海 洋事业,同海外交流。
面积最大的省 新疆 面积最小的省区 区
人口最多的省 河南省 人口最少的省区
少数民族最多 的省区
邻国最多的省 区
岛屿最多的省 区
人口密度最大 的省区
云南省 华侨省最多的省
新疆 邻省最多的省
浙江 江苏
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 区
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
最新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精品教案 (4)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经线,认识赤道、本初子午线。
②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③运用经纬网来确定某一地区的地理位置。
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②通过列表,理解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观察地球仪。
①通过比较,理解掌握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知识,初步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
②能在地球仪上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③能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2、难点①纬度与经度的划分和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
③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位置。
活动一:观察地球仪,思考 ①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组成的。
②地球仪绕什么运动,引出地轴和两极的概念。
③有符号、文字和颜色。
表示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
活动二:带着问题看视频,初步了解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经纬度 的划分规律,完成大冲关活动三:(幻灯片6东西半球的划分) 思考:东西半球以哪为界? 学生回答: 20 ° W 和 160 ° E教师解释为什么以 20 ° W 和 160 ° E 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
经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向 度数范围 度数变化 相同度数的区分半球的划分180°动手画一画:东西经度,东西半球的划分图活动四:带着问题看视频,完成今天的大冲刺第二关1,地球仪上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 。
同赤道平行的线叫 。
2,纬线有 条,长度 , 最长,越靠近两极纬线圈越 ,到极点,纬线的长度为 。
纬线指示方向。
3,纬度的变化是从 开始向两极各划分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重要的关键词
“兼文兼理” “基础性”——必修
四、身边处处有地理
(一)影视作品与地理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独生 子女的婆婆妈妈》、《二胎》、电影《2012》等 CCTV9纪录片频道/《舌尖 上的中国》、《人文地理》、《寰宇视野》-《野 性的终结》等 CCTV10科教频道/《地理 中国》、《自然传奇》等
(二)联系生活 注重实践
五、重视地图-读图、画图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等各种能力的重要工具。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 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 学科特点的能力。
各种地形
多样的资源
想一想 说一说
大洲和大洋 等等……
拥有一双地理的眼睛; 拥有一个地理的头脑:
学好地理,你的生活将更加精彩,加油!
六、学习要求
1. 课前做好预习,上课带齐课本、地图册。 2. 课堂先举手,再发言。不随便说话,认 真听讲,不做与本课无关的活动。 3. 要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创新。 4. 记好课堂笔记, 认真完成作业。 5. 家中张贴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经常听 新闻联播,关心国内、国际大事,找出新闻 中出现的地点,分析这些大事和地理之间的 关系。
欢迎大家来到地理课堂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 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王充(东汉思想家)
“地理”你想到了什么?
什么是地理呢?地理在哪里?
地理: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 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茫茫宇宙,有适合人类移居的星球吗?
地 球 上 为 什 么 有 四 季 变 化?
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Geography)
地球面貌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1、地球和地图 2、海陆分布 3、世界地形 4、海陆变迁
1、世界的人口 2、世界的气候 3、认识大洲 4、了解地区
1、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2、中国的自然环境 3、中国的自然资源 4、中国的主要产业 5、中国各个区域情况
三、地理学科的特点:
为什么城市比郊区温度高?
B 郊A区
郊区
市区
城市
郊A区 B
郊区
气候变暖会导致地球的末日吗?
为什么中国人讲究看风水?
明十三陵的风水形势
中日钓鱼岛之争,谁对谁错?
如何正确避震?
物体越结实 形成三角形
空间就越大
活命三角区
大床 桌子 沙发 汽车
பைடு நூலகம்
活命三角区
初中地理究竟学习什么内容呢?
一起做“地球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