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难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难题一、相交线与平行线类1. 如图,已知直线AB∥CD,∠1 = 30°,∠2 = 90°,则∠3等于多少度?解析:因为AB∥CD,所以∠1 =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1 = 30°,所以∠4 = 30°。
又因为∠2 = 90°,在三角形中,∠3+∠4+∠2 = 180°(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把∠4 = 30°,∠2 = 90°代入可得:∠3+30°+90° = 180°。
解得∠3 = 180° 30° 90° = 60°。
2. 已知:如图,EF⊥AB,CD⊥AB,∠1 = ∠2,试说明∠AGD=∠ACB。
解析:因为EF⊥AB,CD⊥AB,所以EF∥CD(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所以∠2 =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因为∠1 = ∠2,所以∠1 = ∠3(等量代换)。
所以DG∥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以∠AGD = ∠A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二、实数类1. 已知a=√(5)+2,b=√(5)-2,求a^2+b^2+7的值。
解析:先求a + b的值:a + b=√(5)+2+√(5)-2 = 2√(5)。
再求ab的值:ab=(√(5)+2)(√(5)-2)=(√(5))^2-2^2=5 4 = 1。
然后a^2+b^2=(a + b)^2-2ab=(2√(5))^2-2×1=20 2=18。
所以a^2+b^2+7=18 + 7=25。
2. 若√(1 3a)+|8b 3| = 0,求ab的值。
解析:因为√(1 3a)≥slant0,|8b 3|≥slant0,要使√(1 3a)+|8b 3| = 0成立。
则√(1 3a)=0,解得a=(1)/(3);|8b 3| = 0,解得b=(3)/(8)。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训练(有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训练一、选择题1.在数学课上,同学们在练习过点B作线段AC所在直线的垂线段时,有一部分同学画出下列四种图形,请你数一数,错误的个数为()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①同位角相等;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总有三个交点;⑤若a//b,b//c,则a//c.A. 1个B. 2个C. 3个D.4个3.如图,已知AB//CD,∠EBF=2∠ABE,∠EDF=2∠CDE,则∠E与∠F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是()A. ∠E=∠FB. ∠E+∠F=180°C. 3∠E+∠F=360°D. 2∠E−∠F=90°4.已知:如图AB//EF,BC⊥CD,则∠α,∠β,∠γ之间的关系是()A. ∠β=∠α+∠γB. ∠α+∠β+∠γ=180°C. ∠α+∠β−∠γ=90°D. ∠β+∠γ−∠α=90°5.若∠α与∠β是内错角,且∠α=50°时,则∠β的度数为()A. 50°B. 130°C. 50°或130°D. 无法确定6.给出下列说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2过平面内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4)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5)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6)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其中正确的有()A. 0个B. 1个C. 2个D. 3个7.一次数学活动中,检验两条纸带①、②的边线是否平行,小明和小丽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小明对纸带①沿AB折叠,量得∠1=∠2=50°;小丽对纸带②沿GH折叠,发现GD 与GC重合,HF与HE重合.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纸带①的边线平行,纸带②的边线不平行B. 纸带①的边线不平行,纸带②的边线平行C. 纸带①、②的边线都平行D. 纸带①、②的边线都不平行8.已知:如图,点E、F分别在直线AB、CD上,点G、H在两直线之间,线段EF与GH相交于点O,且有∠AEF+∠CFE=180°,∠AEF−∠1=∠2,则在图中相等的角共有()A. 5对B. 6对C. 7对D. 8对二、填空题9.用一张长方形纸条折成如图所示图形,如果∠1=130°,那么∠2=______.10.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6°,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则∠FGD的度数是______度,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DHF的度数是______.11.如果∠A的两边分别与∠B的两边平行,且∠A比∠B的3倍少40°,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 .12.如图,将一条两边沿互相平行的纸带折叠,若∠1=30°,则∠α=______°.13.如图,AD⊥BC,EF⊥BC,∠1=∠2,求证:∠BAC+∠AGD=180°证明的过程如下,请将括号内的理由填写完整。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难题及答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压轴题型1.如图,AB CD ∥,点F 在直线AB 上,EF FG ⊥.若150EFB ∠=︒,则FGD ∠的大小为( ) A .30B .50︒C .60︒D .75︒(第1题图) (第2题图)2.如图,已知直线AB CD ∥,则∠α、∠β、∠γ之间的关系是( ) A .2180αβγ∠+∠-∠=︒ B .βαγ∠-∠=∠ C .360αβγ︒∠+∠+∠=D .180βγα︒∠+∠-∠=3.①如图1,AB ∥CD ,则∠A +∠E +∠C =180°;②如图2,AB ∥CD ,则∠E =∠A +∠C ;③如图3,AB ∥CD ,则∠A +∠E -∠1=180°;④如图4,AB ∥CD ,则∠A =∠C +∠P .以上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4.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3倍少20°,那么这两个角是( ) A .50°、130°B .都是10°C .50°、130°或10°、10°D .以上都不对5.将图1中周长为32的长方形纸片剪成1号、2号、3号、4号正方形和5号长方形,并将它们按图2的方式放入周长为48的长方形中,则没有覆盖的阴影部分的周长为( ) A .16B .24C .30D .40(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6.如图,C 是直线AB 上一点,CD ∠AB ,EC ∠CF ,则图中互余的角的对数与互补的角的对数分别是( ) A .3,4B .4,7C .4,4D .4,57.如图,点B 在点A 北偏东40°方向,15cm AB =,点C 在点B 北偏西50°方向,10m BC =,则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______m .8.将直角三角板ABC 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45ABC ∠=︒,90ACB ∠=︒,直线CE //AB ,BE 平分ABC ∠,在直线CE 上确定一点D ,满足30BDC ∠=︒,则EBD ∠=________.9.如图,已知AD//BC,BD平分∠ABC,∠A=112°,且BD∠CD,则∠ADC=_____.(第9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10.如图,已知AB∠CD,点E,F分别在直线AB,CD上点P在AB,CD之间且在EF 的左侧.若将射线EA沿EP折叠,射线FC沿FP折叠,折叠后的两条射线互相垂直,则∠EPF的度数为_____.11.如图,∠ABC中,∠C=90︒,AC=5cm,CB=12cm,AB=13cm,将∠ABC沿直线CB向右平移3cm得到∠DEF,DF交AB于点G,则点C到直线DE的距离为______cm.12.探究并尝试归纳:(1)如图1,已知直线a与直线b平行,夹在平行线间的一条折线形成一个角∠A,试求∠1+∠2+∠A的度数,请加以说明.(2)如图2,已知直线a与直线b平行,夹在平行线间的一条折线增加一个折,形成两个角∠A和∠B,请直接写出∠1+∠2+∠A+∠B=度.(3)如图3,已知直线a与直线b平行,夹在平行线间的一条折线每增加一个折,就增加一个角.当形成n个折时,请归纳并写出所有角与∠1、∠2的总和:【结果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n是正整数,不用证明】13.如图1,AM∠NC,点B位于AM,CN之间,∠BAM为钝角,AB∠BC,垂足为点B.(1)若∠C=40°,则∠BAM=______;(2)如图2,过点B作BD∠AM,交MA的延长线于点D,求证:∠ABD=∠C;(3)如图3,在(2)问的条件下,BE平分∠DBC交AM于点E,若∠C=∠DEB,求∠DEB 的度数.14.已知:如图1,直线AB、CD被直线MN所截,且AB∠CD.点E在直线AB、CD 之间的线段MN上,P、Q分别在直线AB、CD上,连接PE、EQ.(1)小明探究发现:∠PEQ=∠APE+∠CQE,请你帮小明说明理由;(2)如图2,已知∠FPB=12∠EPB,∠FQD=12∠EQD,若∠PEQ=80°,请你利用小明发现的结论求∠PFQ的度数;(3)如图3,若∠FPB=31∠EPB,∠FQD=31∠EQD,请你直接写出∠PEQ和∠PFQ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解:∠∠EFA +∠EFB =180°,∠EFB =150°, ∠∠EFA =30°, ∠EF ∠FG , ∠∠EFG =90°,∠∠AFG =∠EFG -∠EFA =60°, ∠AB ∠CD , ∠∠FGD =∠AFG =60°, 故选:C .2、解:如图,过∠β顶点作AB 的平行线,把∠β分成∠1和∠2,则∠1=∠α,∠2+∠γ=180°,∠1+∠2=∠β, ∠∠β+∠γ−∠α=180°, 故选D .3、解:①过点E 作直线EF AB ∥,∠AB CD ∥,∠AB CD EF ∥∥,∠∠A +∠1=180°,∠2+∠C =180°, ∠∠A +∠C +∠AEC =360°,故①错误; ②过点E 作直线EF AB ∥,∠AB CD ∥,∠AB CD EF ∥∥,∠∠A =∠1,∠2=∠C ,∠∠AEC =∠A +∠C ,即∠AEC =∠A +∠C ,故②正确; ③过点E 作直线EF AB ∥,∠AB CD ∥,∠AB CD EF ∥∥,∠∠A +∠3=180°,∠1=∠2, ∠∠A +∠AEC -∠2=180°,即∠A +∠AEC -∠1=180°,故③正确; ④如图,过点P 作直线PF AB ∥,∠AB CD ∥,∠AB CD PF ∥∥,∠∠1=∠FPA,∠C=∠FPC,∠∠FPA=∠FPC+∠CPA,∠∠1=∠C+∠CPA,∠AB∠CD,∠∠A=∠1,即∠A=∠C+∠C PA,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小题有②③④.故选:C.4、解:∠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设其中一角为x°,若这两个角相等,则x=3x﹣20,解得:x=10,∠这两个角的度数是10°和10°;若这两个角互补,则180﹣x=3x﹣20,解得:x=50,∠这两个角的度数是50°和130°.∠这两个角的度数是50°、130°或10°、10°.故选:C.5、解:设1号正方形的边长为x,2号正方形的边长为y,则3号正方形的边长为x+y,4号正方形的边长为2x+y,5号长方形的长为3x+y,宽为y-x,由图1中长方形的周长为32,可得,y+2(x+y)+(2x+y)=16,解得:x+y=4,如图,∠图2中长方形的周长为48,∠AB+2(x+y)+2x+y+y-x=24,∠AB=24-3x-4y,根据平移得:没有覆盖的阴影部分的周长为四边形ABCD的周长,∠2(AB+AD)=2(24-3x-4y+x+y+2x+y+y-x)=2(24-x-y)=48-2(x+y)=48-8=40,故选:D.6、CD AB⊥,90ACD BCD∴∠=∠=︒,90ACE DCE∴∠+∠=︒,90BCF DCF∠+∠=︒,EC CF⊥,90ECF∴∠=︒,90DCE DCF∴∠+∠=︒,ACE DCF∴∠=∠,BCF DCE∠=∠,90BCF ACE∴∠+∠=︒,则图中互余的角的对数为4对;90ACD BCD ECF∠=∠=∠=︒,180ACD BCD ACD ECF BCD ECF∴∠+∠=∠+∠=∠+∠=︒,点C是直线AB上一点,180ACB∴∠=︒,180ACE BCE∴∠+∠=︒,180ACF BCF∠+∠=︒,又ACE DCF∠=∠,BCF DCE∠=∠,180DCF BCE∴∠+∠=︒,180ACF DCE∠+∠=︒,则图中互补的角的对数为7对,故选:B.7、10.8、15°或127.5°. 9、124°. 10、45°或135°.11、7513. 12、(1)360°;(2)540;(3)180(1)n⋅+︒.13、(1)130°;(2)证明:如图,过点B作BF∥DM,则∠ADB+∠DBF=180°.∵BD⊥AM,∴∠ADB=90°.∴∠DBF=90°,∠ABD+∠ABF=90°.又∵AB⊥BC,∴∠CBF+∠ABF=90°.∴∠ABD=∠CBF.∵AM∥CN,∴BF∥CN,∴∠C=∠CBF.∴∠ABD=∠C.(3)设∠DEB=x,由(2)可得∠ABD=∠C,∵∠C=∠DEB,∴∠ABD=∠C=∠DEB=x.过点B作BF∥DM,如图,∴∠DEB=∠EBF,∠C=∠FBC.∴∠CBE=∠EBF+∠FBC=∠DEB+∠C=2x.∵∠DBC=∠ABC+∠ABD=90°+x.∵BE平分∠DBC,∴∠DBC=2∠CBE=4x,即4x=90°+x,解得x=30°.∴∠DEB的度数为30°.14、(1)如图1,作EH∠AB.∠AB∠CD,∠EH∠AB∠CD.∠∠1=∠APE,∠2=∠CQE,∠∠1+∠2=∠APE+∠CQE,∠∠PEQ=∠APE+∠CQE;(2)如图2,由(1)的结论得∠PEQ=∠APE+∠CQE=80°,∠∠EPB+∠EQD=360°﹣(∠APE+∠CQE)=280°.∠∠FPB=12∠EPB,∠FQD=12∠EQD,∠∠FPB+∠FQD=12(∠EPB+∠EQD)=140°,由(1 )的结论得∠PFQ=∠FPB+∠FQD=140°;(3)结论:∠PEQ+3∠PFQ=360°.证明:如图3中,设∠FPB=y,∠FQD=x.∠∠FPB=13∠EPB,∠FQD=13∠EQD,∠∠EPB=3x,∠EQD=3y,∠∠1+∠2=360°﹣(∠EPB+∠EQD)=360°﹣3(x+y),由(1 )的结论得∠PFQ=∠FPB+∠FQD=x+y,∠PEQ=∠1+∠2,∠∠PEQ=360°﹣3PFQ,即∠PEQ+3∠PFQ=360°.。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题及答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典型例题例1.如图1,直线a与b平行,∠1=(3x+70)°,∠2=(5x+22)°,求∠3的度数。
图1例2.已知:如图2,AB∥EF∥CD,EG平分∠XXX,∠B+∠BED+∠D=192°,求∠EGD的度数。
图2例3.如图3,已知AB∥CD,且∠B=40°,∠D=70°,求∠DEB的度数。
图3例4.平面上n条直线两两相交且无3条或3条以上直线共点,有多少个不同交点?例5.6个不同的点,其中只有3点在同一条直线上,2点确定一条直线,问能确定多少条直线?例6.10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将平面分成多少块不同的区域?例7.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所形成的角中有2对对顶角,4对邻补角,那么,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有多少对对顶角,多少对邻补角?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有多少对对顶角,多少对邻补角?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有多少对对顶角,多少对邻补角?二、巩固练1.平面上有5个点,其中仅有3点在同一直线上,过每2点作一条直线,一共可以作直线()条。
A。
6B。
7C。
8D。
92.平面上三条直线相互间的交点个数是()。
A。
3B。
1或3C。
1或2或3D。
不一定是1,2,33.平面上6条直线两两相交,其中仅有3条直线过一点,则截得不重叠线段共有()。
A。
36条B。
33条C。
24条D。
21条4.已知平面中有n个点,A、B、C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A、D、F、E四个点也在一条直线上,除这些之外,再没有三点共线或四点共线,以这n个点作一条直线,一共可以画出38条不同的直线,这时n等于()。
A。
9B。
10C。
11D。
125.若平行直线AB、CD与相交直线EF、GH相交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则共得同旁内角()。
A。
4对B。
8对C。
12对D。
16对6.如图,已知FD∥BE,则∠1+∠2-∠3=()。
图4A。
90°B。
135°C。
(完整版)相交线与平行线常考题目及答案(绝对经典)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在同一平面内,有8条互不重合的直线,l1,l2,l3…l8,若l1⊥l2,l2∥l3,l3⊥l4,l4∥l5…以此类推,则l1和l8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B.垂直C.平行或垂直D.无法确定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OE⊥AB,OF⊥CD,则与∠1互为余角的有( )
26.几何推理,看图填空:
(1)∵∠3=∠4(已知)
∴∥()
(2)∵∠DBE=∠CAB(已知)
∴∥()
(3)∵∠ADF+=180°(已知)
∴AD∥BF()
27.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
(1)若∠AOC=68°,∠DOF=90°,求∠EOF的度数.
(2)若OF平分∠COE,∠BOF=30°,求∠AOC的度数.
7.将一副学生用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若AE∥BC,则∠AFD的度数是.
评卷人
得分
三.解答题(共43小题)
8.已知:直线EF分别与直线AB,CD相交于点F,E,EM平∠FED,AB∥CD,H,P分别为直线AB和线段EF上的点.
(1)如图1,HM平分∠BHP,若HP⊥EF,求∠M的度数.
(2)如图2,EN平分∠HEF交AB于点N,NQ⊥EM于点Q,当H在直线AB上运动(不与点F重合)时,探究∠FHE与∠ENQ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若点P在图(3)位置时,写出∠1、∠2、∠3之间的关系并给予证明.
15.如图,已知AB∥PN∥CD.
(1)试探索∠ABC,∠BCP和∠CP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ABC=42°,∠CPN=155°,求∠BCP的度数.
16.如图,AD∥BC,∠EAD=∠C,∠FEC=∠BAE,∠EFC=50°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带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单选题1、如图,四边形ABCO是矩形,点D是BC边上的动点(点D与点B、点C不重合),则∠BAD+∠DOC∠ADO的值为()A.1B.12C.2D.无法确定答案:A分析:过点D作DE//AB交AO于点E,由平行的性质可知∠BAD=∠ADE,∠DOC=∠ODE,等量代换可得∠BAD+∠DOC∠ADO的值.解:如图,过点D作DE//AB交AO于点E,∵四边形ABCO是矩形∴AB//OC∵DE//AB∴AB//DE,DE//OC∴∠BAD=∠ADE,∠DOC=∠ODE∴∠BAD+∠DOC∠ADO=∠BAD+∠DOC∠ADE+∠ODE=∠BAD+∠DOC∠BAD+∠DOC=1故选:A.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灵活的添加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b,∠2=35°,则∠1的度数是()A.135°B.140°C.145°D.150°答案:C分析:根据邻补角的含义先求解∠3=145°,再利用平行线可得∠1=∠3=145°即可.解:如图,∵∠2=35°,∴∠3=180°−35°=145°,∵a∥b,∴∠1=∠3=145°,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邻补角的含义,平行线的性质,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1=∠3是解本题的关键.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1+∠2=100°,则∠BOC的大小为()A.50°B.100°C.130°D.150°答案:C分析:根据对顶角相等,以及∠1+∠2=100°,求得∠1=50°,根据邻补角即可求解.解:∵∠1+∠2=100°,∠1=∠2,∴∠1=50°,∴∠BOC=180°-∠1=180°-50°=130°,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相等,邻补角,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从位置P到直线公路MN共有四条小道,若用相同的速度行走,能最快到达公路MN的小道是( ).A.PA B.PB C.PC D.PD答案:B根据垂线段最短得,能最快到达公路MN的小道是PB,故选:B.5、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EO⊥C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OD=∠BOC B.∠AOE+∠BOD=90°C.∠AOC=∠AOE D.∠AOD+∠BOD=180°答案:C分析:根据对顶角性质、邻补角定义及垂线的定义逐一判断可得.A、∠AOD与∠BOC是对顶角,所以∠AOD=∠BOC,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由EO⊥CD知∠DOE=90°,所以∠AOE+∠BOD=90°,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AOC与∠BOD是对顶角,所以∠AOC=∠BOD,此选项符合题意;D、∠AOD与∠BOD是邻补角,所以∠AOD+∠BOD=180°,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垂线、对顶角与邻补角,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对顶角性质、邻补角定义及垂线的定义.6、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有()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A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基本事实,对顶角及邻补角的性质进行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平行,故①是假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故②是假命题;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③是假命题;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故④是真命题.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命题的真假判断,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及邻补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1cm得到对应的△A′B′C′.若B′C=2cm,则BC′的长是()A.2cmB.3cmC.4cmD.5cm答案:C分析:据平移的性质可得BB′=CC′=1,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ABC沿BC方向平移1cm得到△A′B′C′,∴BB′=CC′=1cm,∵B′C=2cm,∴BC′=BB′+B′C+CC′=1+2+1=4(cm).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熟记性质得到相等的线段是解题的关键.8、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 )A.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B.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C.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D.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答案:C分析:根据平行的判定方法对A、C、D进行判断;根据平行的性质和垂直的定义对B进行判断.A.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所以A选项为真命题;B.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所以B选项为真命题;C.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所以C选项为假命题;D.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所以D选项为真命题.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公理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9、如图,小明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40°方向行走至B处,又从B处沿南偏东70°方向行走至C处,则∠ABC等于()A.130°B.120°C.110°D.100°答案:C分析:根据方位角和平行线性质求出∠ABE,再求出∠EBC即可得出答案.解:如图:∵小明从A处沿北偏东40°方向行走至点B处,又从点B处沿南偏东70°方向行走至点C处,∴∠DAB=40°,∠CBE=70°,∵向北方向线是平行的,即AD∥BE,∴∠ABE=∠DAB=40°,∴∠ABC=∠ABE+∠EBC=40°+70°=110°,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方向角及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0、对于命题“若a2>b2,则a>b”,下面四组关于a,b的值中,能说明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是()A.a=3,b=2B.a=-3,b=2C.a=3,b=-1D.a=-1,b=3答案:B试题解析:在A中,a2=9,b2=4,且3>2,满足“若a2>b2,则a>b”,故A选项中a、b的值不能说明命题为假命题;在B中,a2=9,b2=4,且-3<2,此时虽然满足a2>b2,但a>b不成立,故B选项中a、b的值可以说明命题为假命题;在C中,a2=9,b2=1,且3>-1,满足“若a2>b2,则a>b”,故C选项中a、b的值不能说明命题为假命题;在D中,a2=1,b2=9,且-1<3,此时满足a2<b2,得出a<b,即意味着命题“若a2>b2,则a>b”成立,故D 选项中a、b的值不能说明命题为假命题;故选B.考点:命题与定理.填空题11、如图,直线a∥b,AB⊥BC,如果∠1=48°,那么∠2=_______度.答案:42.∵AB⊥BC,∴∠ABC=90°,即∠1+∠3=90°,∵∠1=48°,∴∠3=42°,∵a∥b,∴∠2=∠3=42°.故答案为42.点睛:本题关键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题.12、如图,若AB⊥BC,BC⊥CD,则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______.答案:AB∥CD∵AB⊥BC,BC⊥CD,∴∠ABC=∠BCD=90°,∴AB∥CD,故答案为AB∥CD.13、如图,AB∠CD,若GE平分∠DGH,HE平分∠GHB,GF平分∠CGH,若∠CGH=70°,则∠EHB的度数是______,图中与∠DGE互余的角共有______个.答案: 35°##35度 5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GH=∠GHB=70°,∠GFH=∠CGF,利用邻角的补角可得∠DGH=∠GHA= 110°,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EHB=∠GHE=35°,∠CGF=∠GFH=∠HGF=35°,∠DGE=∠HGE= 55°,进而可求得答案.解:∵AB//CD,∴∠CGH=∠GHB=70°,∠DGH=∠GHA,∠GFH=∠CGF∴∠DGH=∠GHA=180°−70°=110°,又∵HE平分∠GHB,∵GE平分∠DGH,HE平分∠GHB,GF平分∠CGH,∴∠EHB=∠GHE=12∠GHB=35°,∠CGF=∠GFH=∠HGF=12∠CGH=35°,∠DGE=∠HGE=12∠DGH=55°,∴∠DGE+∠BHE=90°,∠DGE+∠GHE=90°,∠DGE+∠CGF=90°,∠DGE+∠HGF=90°,∠DGE+∠GFH=90°,∴与∠DGE互余的角共有5个,所以答案是:35°,5.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互余的定义,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互余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4、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至△DEF处.若EC=2BE=2,则CF的长为_____.答案:1分析:利用平移的性质得到BE=CF,再用EC=2BE=2得到BE的长,从而得到CF的长.解:∵△ABC沿BC方向平移至△DEF处.∴BE=CF,∵EC=2BE=2,∴BE=1,∴CF=1.故答案为1.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15、命题“如果a+b=0,那么a,b互为相反数”的逆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如果a,b互为相反数,那么a+b=0分析:交换原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即可得到其逆命题.解:逆命题为:如果a,b互为相反数,那么a+b=0.所以答案是:如果a,b互为相反数,那么a+b=0.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许多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形式.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用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也考查了逆命题.解答题16、如图,已知AB∥DE,那么∠A+∠C+∠D的和是多少度?为什么?答案:∠A+∠C+∠D的和是360度,理由见解析.分析:如图(见解析),过点C作CF//AB,则CF//DE,先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出∠A+∠FCA=180°,∠D+∠DCF=180°,再根据角的和差即可得.如图,过点C作CF//AB,则所求的问题变为∠A+∠ACD+∠D的和是多少度∴∠A+∠FCA=180°∵AB//DE∴CF//DE∴∠D+∠DCF=180°∴∠A+∠FCA+∠D+∠DCF=180°+180°=360°即∠A+∠ACD+∠D=360°.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的和差,熟记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关键.17、如图,钱塘江入海口某处河道两岸所在直线(PQ,MN)夹角为20°,在河道两岸安装探照灯B和A,若灯A射线自AM顺时针旋转至AN便立即回转,灯B射线自BQ逆时针旋转至BP便立即回转,两灯不停交叉照射巡视.设灯A转动的速度是a度/秒,灯B转动的速度是b度/秒.已知∠BAN=50°.(1)当b=2时,问灯B转动几秒后,射出的光束第一次经过灯A?(2)当a=3,b=6时,若两灯同时转动,在1分钟内(包括1分钟),问A灯转动几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3)若A、B两灯同时转动(a>b),在45秒与90秒时,两灯的光束各平行一次,求a,b的值.答案:(1)15秒;(2)1609秒;(3)269,23. 分析:(1)根据B 灯转动30度时第一次经过灯A ,列出方程即可得解;(2)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灯的光线平行,构建方程求解可得结果;(3)分两种情形,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即可.解:(1)设灯B 转动t 秒后,射出的光束第一次经过灯A .由题意得:2t =30,解得:t =15,答:灯B 转动15秒后,射出的光束第一次经过灯A .(2)设A 灯转动x 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根据题意得:180﹣50﹣3x =6x ﹣30时,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解得:x =1609,答:A 灯转动1609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3)在45秒与90秒时,两灯的光束各平行一次45秒时第一次平行,由题意得:45a ﹣130=30﹣45b ,90秒时第二次平行,由题意得:90a ﹣180﹣50=90b ﹣30,解得:a =269,b =23 答:a ,b 的值分别为269,23.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以及角的和差关系的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运用分类思想进行求解,解题时注意: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8、完成下面的证明:如图,BE 平分∠ABD ,DE 平分∠BDC ,且∠α+∠β=90°,求证:AB ∠CD .证明:∵BE平分∠ABD(已知),∴∠ABD=2∠α()∵DE平分∠BDC(已知),∴∠BDC=().∴∠ABD+∠BDC=2∠α+2∠β=2(∠α+∠β)()∵∠α+∠β=90°.(已知),∴∠ABD+∠BDC=().∴AB∠CD()答案:角平分线的定义;2∠β;角平分线的定义;等量代换;180°;等量代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分析: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BD=2∠α,∠BDC=2∠β,根据等量代换可得∠ABD+∠BDC=2∠α+2∠β=2(∠α+∠β),进而得到∠ABD+∠BDC=180°,然后再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答案.证明:∵BE平分∠ABD(已知),∴∠ABD=2∠α(角平分线的定义)∵DE平分∠BDC(已知),∴∠BDC=2∠β(角平分线的定义).∴∠ABD+∠BDC=2∠α+2∠β=2(∠α+∠β)(等量代换)∵∠α+∠β=90°.(已知),∴∠ABD+∠BDC=180°(等量代换),∴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所以答案是:角平分线的定义;2∠β;角平分线的定义;等量代换;180°;等量代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平分线定义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初一下册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提高题-中考题

初一下册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提高题-中考题1.根据题目描述,需要在角钢上截去一个缺口使其弯成120°的钢架。
缺口的角度应该是60度(120度-60度=60度)。
2.根据题目描述,矩形ABCD沿EF对折后使两部分重合。
由于对折后两部分重合,因此∠AEF=∠FEC=50°。
3.根据题目描述,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且∠1=30°,∠2=50°。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公式可得,∠3=100°。
4.1) 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由于直线AC∥BD,因此∠PAC和∠PBD是同旁内角,即∠PAC=∠PBD。
又因为∠APB是一条直线的内角,因此∠APB=180°。
因此,∠APB=∠PAC+∠PBD。
2) 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由于P点在直线AC上,因此∠PAC=180°-∠ACB。
同理,由于P点在直线BD上,因此∠PBD=180°-∠CBD。
因此,∠APB=∠PAC+∠PBD成立。
3) 当动点P在第③部分时,由于直线AC∥BD,因此∠PAC和∠PBD是同旁内角,即∠PAC=∠PBD。
又因为∠APB是一条直线的内角,因此∠APB=180°。
由于P点在第③部分,因此∠ACB和∠CBD是同旁外角,即∠ACB=∠CBD。
因此,∠PAC=∠PBD=180°-∠ACB=180°-∠CBD。
因此,∠APB=2∠PAC成立。
7.根据题目描述,已知∠1=55°,∠3=75°,且光线在平面镜AB和CD之间来回反射。
由于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此∠2=∠4=75°。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公式可得,∠5=55°。
由于∠1和∠5是同旁内角,因此∠2=∠6=55°。
8.根据题目描述,刀柄外形是一个直角梯形,刀片上、下是平行的,转动刀片时会形成∠1、∠2.由于刀柄外形是一个直角梯形,因此∠1=90°。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汇编及答案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难题汇编及答案一、选择题1.给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B.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它与另一条也相交;C.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D.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答案】B【解析】【分析】正确理解对顶角、同位角、相交线、平行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逐一判断.【详解】A选项:同位角只是一种位置关系,只有两条直线平行时,同位角相等,错误;B选项:强调了在平面内,正确;C选项:不符合对顶角的定义,错误;D选项: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不是指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本身,而是指垂线段的长度.故选:B.【点睛】对平面几何中概念的理解,一定要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词语,要做到对它们正确理解,对不同的几何语言的表达要注意理解它们所包含的意义,要善于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B.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垂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D.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一定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公理及推论逐个判断即可.【详解】A、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本选项符合题意;C、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公理及推论,能熟记知识点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能判定EB ∥AC 的条件是( )A .∠C =∠ABEB .∠A =∠EBDC .∠C =∠ABCD .∠A =∠ABE 【答案】D【解析】【分析】在复杂的图形中具有相等关系的两角首先要判断它们是否是同位角或内错角,被判断平行的两直线是否由“三线八角”而产生的被截直线.【详解】A 、∠C =∠ABE 不能判断出EB ∥AC ,故A 选项不符合题意;B 、∠A =∠EBD 不能判断出EB ∥AC ,故B 选项不符合题意;C 、∠C =∠ABC 只能判断出AB =AC ,不能判断出EB ∥AC ,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D 、∠A =∠ABE ,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以得出EB ∥AC ,故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正确识别“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才能推出两被截直线平行.4.如图,下列能判定AB ∥CD 的条件有几个( )(1)12∠=∠ (2)34∠=∠(3)5B ∠=∠ (4)180B BCD ∠+∠=︒.A .4B .3C .2D .1【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判定逐一判定即可.【详解】因为12∠=∠,所有AD ∥BC ,故(1)错误.因为34∠=∠,所以AB ∥CD ,故(2)正确.因为5B ∠=∠,所以AB ∥CD ,故(3)正确.因为180B BCD ∠+∠=︒,所以AB ∥CD ,故(4)正确.所以共有3个正确条件.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判定,找准两个角是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是关键.5.如图,直线AC∥BD,AO、BO分别是∠BAC、∠ABD的平分线,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BAO与∠CAO相等B.∠BAC与∠ABD互补C.∠BAO与∠ABO互余D.∠ABO与∠DBO不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解:已知AC//BD,根据平行线的的性质可得∠BAC+∠ABD=180°,选项B正确;因AO、BO分别是∠BAC、∠ABD的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BAO=∠CAO, ∠ABO=∠DBO,选项A正确,选项D不正确;由∠BAC+∠ABD=180°,∠BAO=∠CAO, ∠ABO=∠DBO即可得∠BAO+∠ABO=90°,选项A正确,故选D.6.如图,已知AB∥DC,BF平分∠ABE,且BF∥DE,则∠ABE与∠CDE的关系是()A.∠ABE=2∠CDE B.∠ABE=3∠CDEC.∠ABE=∠CDE+90°D.∠ABE+∠CDE=180°【答案】A【解析】【分析】延长BF与CD相交于M,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M=∠CD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M=∠ABF,从而求出∠CDE=∠ABF,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详解】解:延长BF与CD相交于M,∵BF∥DE,∴∠M=∠CDE,∵AB∥CD,∴∠M=∠ABF,∴∠CDE=∠ABF,∵BF平分∠ABE,∴∠ABE=2∠ABF,∴∠ABE=2∠CDE.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作辅助线,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7.如图所示,∠AOB的两边.OA、OB均为平面反光镜,∠AOB=35°,在OB上有一点E,从E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上的点D反射后,反射光线DC恰好与OB平行,则∠DEB的度数是()A.35°B.70°C.110°D.120°【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解:过点D作DF⊥AO交OB于点F.∵入射角等于反射角,∴∠1=∠3,∵CD∥OB,∴∠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3(等量代换);在Rt △DOF 中,∠ODF=90°,∠AOB=35°,∴∠2=55°;∴在△DEF 中,∠DEB=180°-2∠2=70°.故选B .8.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弯处的∠A 是72°,第二次拐弯处的角是∠B ,第三次拐弯处的∠C 是153°,这时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则∠B 等于( )A .81°B .99°C .108°D .120°【答案】B【解析】 试题解析:过B 作BD ∥AE ,∵AE ∥CF ,∴BD ∥CF ,∴72,180A ABD DBC C ∠=∠=∠+∠=,∵153C ∠=,∴27DBC ∠=,则99.ABC ABD DBC ∠=∠+∠=故选B.9.如图,在ABC ∆中,90,2,4C AC BC ∠=︒==,将A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使点C 落在点E 处,点B 落在点D 处,则B E 、两点间的距离为( )A .10B .22C .3D .25【答案】B【解析】【分析】 延长BE 和CA 交于点F ,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CAE=90︒,证明∠BAE=∠ABC ,即可证得AE ∥BC ,得出2142EF AF AE FB FC BC ====,即可求出BE . 【详解】延长BE 和CA 交于点F∵A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ED∴∠CAE=90︒∴∠CAB+∠BAE=90︒又∵∠CAB+∠ABC=90︒∴∠BAE=∠ABC∴AE ∥BC∴2142EF AF AE FB FC BC ====∴AF=AC=2,FC=4∴BF=42∴BE=EF=12BF=2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10.如图,12180∠+∠=︒,3100∠=︒,则4∠=( )A.60︒B.70︒C.80︒D.100︒【答案】C【解析】【分析】首先证明a∥b,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3=∠6,再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4.【详解】解:∵∠1+∠5=180°,∠1+∠2=180°,∴∠2=∠5,a∥b,∴∠3=∠6=100°,∴∠4=180°-100°=80°.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题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1.在下图中,∠1,∠2是对顶角的图形是()A.B.C.D.【答案】B【解析】略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B.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 .从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D .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则与另一条也垂直.【答案】D【解析】【分析】运用平行线,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及平行公理及推论判定即可.【详解】A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在同一平面内的前提条件下,故A 选项错误;B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B 选项错误;C 、从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应为垂线段的长度,故C 选项错误;D 、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则与另一条也垂直,故D 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及平行公理及推论,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定义与性质.13.已知α∠的两边与β∠的两边分别平行,且α∠=20°,则∠β的度数为( ) A .20°B .160°C .20°或160°D .70°【答案】C【解析】【分析】分两种情况,画出图形,结合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详解】如图1,∵a ∥b ;∴∠1=α∠=20°,∵c ∥d∴∠β=∠1=20°;如图2,∵a ∥b ;∴∠1=α∠=20°,∵c ∥d∴∠β=180°-∠1=160°;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在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时,一定要找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本题也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14.如图,直线//,175a b ︒∠=,则2∠的大小是( )A .75︒B .85︒C .95︒D .105︒【答案】D【解析】【分析】 把2∠的对顶角标记为3∠,根据对顶角的性质得到2∠与3∠得关系,再根据直线平行的性质得到1∠与3∠得关系,最后由等量替换得到2∠得度数.【详解】解:如图,把2∠的对顶角标记为3∠,∵2∠与3∠互为对顶角,∴23∠∠=,又∵//a b ,175︒∠=,∴13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2180∠+∠=︒(等量替换),∴2180118075105∠=︒-∠=︒-︒=︒故D 为答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直线平行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学会运用等量替换原则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1B ∠=∠,2C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有( )①//AD BC ;②B D ∠=∠;③//AB CD ;④2180B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1=∠B 可判断AD ∥BC ,再结合∠2=∠C 可判断AB ∥CD ,其余选项也可判断.【详解】∵∠1=∠B∴AD ∥BC ,①正确;∴∠2+∠B=180°,④正确;∵∠2=∠C∴∠C+∠B=180°∴AB ∥CD ,③正确∴∠1=∠D ,∴∠D=∠B ,②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的证明和性质,解题关键是利用AD ∥BC 推导出∠B+∠2=180°,为证AB ∥DC 作准备.16.把一块直尺与一块三角板如图放置,若∠1=45°,则∠2的度数为( )A .115°B .120°C .145°D .135° 【答案】D【解析】【分析】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可求得∠3的度数,又由邻补角定义,求得∠4的度数,然后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2的度数.【详解】在Rt△ABC中,∠A=90°,∵∠1=45°(已知),∴∠3=90°-∠1=4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4=180°-∠3=135°(平角定义),∵EF∥MN(已知),∴∠2=∠4=13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平行线的性质.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7.如图,DE∥BC,BE平分∠ABC,若∠1=70°,则∠CBE的度数为()A.20°B.35°C.55°D.7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ABC=7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答案.【详解】∵DE∥BC,∴∠1=∠ABC=70°,∵BE平分∠ABC,∴1352CBE ABC∠=∠=︒,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是(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4)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互补的角互为邻补角.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析】(1)应强调过直线外一点,故错误;(2)正确;(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没有说明是否是在同一平面内,所以错误;(4)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不一定互为邻补角,角平分线的两个角也满足,但可以不是,故错误.错误的有3个,故选C.19.如图,AB∥CD,DE⊥CE,∠1=34°,则∠DCE的度数为()A.34°B.56°C.66°D.5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B∥CD,∴∠D=∠1=34°,∵DE⊥CE,∴∠DEC=90°,∴∠DCE=180°﹣90°﹣34°=56°.故选B.考点:平行线的性质.20.如图,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A.因为∠1=∠2,所以c∥d B.因为∠3=∠4,所以c∥dC.因为∠1=∠3,所以a∥b D.因为∠1=∠4,所以a∥b【答案】C【解析】分析:由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得出A、B、C正确,D错误;即可得出结论.详解: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因为∠1=∠2,所以c∥d,故正确;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因为∠3=∠4,所以c∥d,故正确;因为∠1和∠3的位置不符合平行线的判定,故不正确;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因为∠1=∠4,所以a∥b,故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进行推理论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交线与平行线拔高题
1、如图,折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纸条,若∠1=63°,则∠2=()度
2、如图,已知射线CB∥OA,∠C=∠OAB=100°,E、F在CB上,且满足∠FOB=∠AOB,OE平分∠COF
(1)求∠EOB的度数.
(2)若平行移动AB,那么∠OBC:∠OFC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
(3)在平行移动AB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情况,使∠OEC=∠OBA?若存在,求出其度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如图已知AB∥CD,∠ABE和∠CDE的平分线相交于F,∠BFD = 112°,求∠E的度数。
1、54
2、解:(1)因为CB∥OA,∠C=∠OAB=100°,
所以∠COA=180°-100°=80°,
又因为E、F在CB上,∠FOB=∠AOB,OE平分∠COF,
所以∠EOB=∠COA=×80°=40°.
(2)不变,
因为CB∥OA,
所以∠CBO=∠BOA,
又∠FOB=∠AOB,
所以∠FOB=∠OBC,而∠FOB+∠OBC=∠OFC,即∠OFC=2∠OBC,
所以∠OBC:∠OFC=1:2.
(3)存在某种情况,使∠OEC=∠OBA,此时∠OEC=∠OBA=60°.
理由如下:
因为∠COE+∠CEO+∠C=180°,∠BOA+∠OAB+∠ABO=180°,且∠OEC=∠OBA,∠C=∠OAB=1 00°,
所以∠COE =∠BOA,
又因为∠FOB=∠AOB,OE平分∠COF,
所以∠BOA=∠BOF=∠FOE=∠EOC=∠COA=20°,
所以∠OEC=∠OBA=60°.
解:作GE∥AB,FH∥CD
∴∠ABF=∠BFH ∠HFD=∠CDF
∵FB为∠ABE 的平分线
∴∠ABF=∠FBE=∠ABE
∵FD为∠CDE 的平分线∴∠CDF=∠EDF=∠CDE
∵∠BFD = 112°
∴∠ABE+∠CDE=2∠ABF+2∠CDF=2∠BFH+2∠HFD=2∠BFD
∴∠ABE+∠CDE=2×112°=224°
∵AB∥CD ∴ EG∥CD
∴∠ABE+∠BEG=180°∠CDE+∠GED=180°
∴ABE+∠BEG+∠CDE+∠GED=360°∴∠BEG+∠GED=136°(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