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时不同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比较

两组 6 2例患 者均 是择期 开胸手 术 ( S A A I级 ~Ⅱ级 ) 男 4 5例 , 1 , 均年 龄 6 女 7例 平 8岁 , 随机 分成 两组 , 部使 用 同 全 样的麻醉方法 和药 物 。静 脉组 选用 舒芬 3 m g+氟 哌 利 多 5 Ⅱ 09 1 %氯化钠共 10 m 与手术结 束 时静脉接 镇痛 泵 以 2 g+ 0 l m/ lh均速注入 ; 硬膜 外组 术前 于 T 、 间隙 穿刺 置管 , 用 7 选 0 15 布 比卡 因 +0 0 04 .2 % 0 %芬 太 尼 +0 0 % 氟 哌利 多共 .2 2 0ml 4 于手术 结束 前 05h连接硬 膜外导 管 , 5m / . 以 lh均速 注入 。观察项 目: 两组病例都 在术 后 2h 6h 1 、4 h观察 、 、2h 2 镇痛质量 。术后 疼痛 强度评 分参 照 V S法镇 痛效 果标 准 : R 0 级一无痛 ; 1级一 轻微疼痛 ; 2级一 中度 疼痛 能忍 ; 3级一重度 或剧痛 。根据 患者疼痛各时期感受 自述分 为优 、 差 、 良、 无效 。
・3 49 ・ 6
[ ] 杜凤 兰, 4 高琪 . 瘤标 志物联合检 测肺癌 及非肺 癌 [ ] 西安 医 肿 J. 科 大学学报 ,9 3 1 ( ) 292 1 1 9 ,4 3 :6 -7 . ( 收稿 日期 :0 70 -6 20 - 0 ) 6
舒 芬 静 脉 镇 痛 用 于 开 胸 术 后 的 效 果 观 察
两组 患者虽都有镇痛效 果 , 但静 脉组 的镇痛质 量 明显优
于 硬 膜外 组 。
表 1 两组病例疼痛 程度 ( ) 例
镇痛, 镇痛效果 确切 , 能有效控 制术后 疼痛 , 利于维 持生 理 有 功能的稳定和术后康 复 , 血液 动力学 稳定 , 无呼 吸抑制 发生 , 术 后患者 以静脉镇痛满 意度高 , 具有 镇痛 安全 、 可靠 、 有效 , 所 以舒芬静脉镇痛是胸科 手术 值得采用 的镇痛 方法 。
上肢神经阻滞ppt课件

.
.
.
超 声 检 查 准 备 事 项
.
超 声 引 事导 项穿 刺 准 备
.
超 声 引 事导 项穿 刺 准 备
.
操 作 准 备 耦 合 剂
.
敷 贴
操 作 准
备
输 液 薄 膜
.
操 作 准 备 无 菌 灯 套
.
套
操 作
准
备
无 菌 腔 镜
.
套
操 作
• 肌腱、韧带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平行排列的多数细强回声带, 较神经内结缔组织形成的强回声带排列更规则,且横切时 无神经纤维束形成的小圆形低回声区(甜圈征)。
• 当肢体运动如屈或伸时,肌腱和韧带的位置、粗细会发生 变化,而神经的大小、位置则相对固定。
.
甜 圈 征
.
超声技术的基础知识
• 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
– 高频超声(>8MHz)可清楚地显示神经结构。 – 适用于位置表浅的神经结构
• 斜角肌间隙臂丛神经 • 锁骨上区臂丛神经 • 腋窝臂丛神经 • 肋间神经 • 股神经
.
– 6~10MHz的低频超声穿透性更好 – 适用于位置较深的神经结构
• 锁骨下 • 喙突区神经 • 坐骨神经 • 腰丛神经
– 超声多普勒技术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血管,提高 对于局部解剖的观察。
准
备
无 菌 腔 镜
.
• 穿刺注意事项: 1、获取血管、神经及周围组织的声像图 2、穿刺前确定超声探头的位置 3、全程监控穿刺针的完整图像 4、将局麻药注射至每一束神经周围
.
二 头 肌 处 桡 神 经
.
肘 窝 桡 神 经
.
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目的研究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患者上肢手术中的神经阻滞效果。
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6~60岁,无明显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斜角肌间沟法组(A组)、腋路法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法组(C组)。
3组均使用0.5%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局麻药液25~40 mL。
比较3组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麻醉满意度。
结果臂丛各支神经阻滞完善时间C组短于A、B组,且阻滞时间显著延长,主要分支阻滞完善率C组高于A、B组,C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阻滞满意度提高。
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法阻滞效果完善,可以满足各种上肢手术的需要。
标签: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腋路联合;上肢手术;临床应用臂丛神经阻滞术解剖标志定位简单、操作简便,广泛应用于上肢手术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有多种入路方法,其中的斜角肌间沟法和腋路法体表解剖标志相对较容易定位、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中应用普遍。
但因臂丛神经的组成和分支分布的复杂性,单一的肌间沟法或腋路法虽各有优势,效果却往往难以达到整个单侧上肢尤其是前臂手术的麻醉阻滞完善要求,常出现尺侧或桡侧阻滞不全,止血带反应明显等现象[1]。
现通过研究在患者上肢手术中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与单一入路阻滞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验证联合法神经阻滞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ASAⅠ~Ⅱ级,年龄16~60岁,无明显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其中前臂双骨折手术27例,尺骨鹰嘴骨折手术25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23例,断指(腕、掌)再植手术4例,前臂肌腱离断手术41例。
随机平均分成3组:斜角肌间沟组(A组)、腋路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C组)。
1.2 麻药配伍3组均使用0.5%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局麻药液25~40 mL[2]。
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详解

•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 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药物与器材 • 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外周神经阻滞的并发症与处理
01
外周神经阻滞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 醉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的 方法,通常用于手术麻醉或术后 镇痛。
感谢观看
适用范围与限制
适用范围
外周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手术或 术后疼痛较重的患者。
限制
外周神经阻滞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局部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02
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
颈神经丛阻滞
总结词
颈神经丛阻滞是临床麻醉中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 麻醉和镇痛。
目的
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 减少术后疼痛和促进术后恢复。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周神经阻滞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 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
发展
目前,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经从单一 的臂丛神经阻滞发展到了多种神经阻 滞方法,如颈神经丛阻滞、腰神经丛 阻滞等。
环引起中毒反应。
神经损伤
注射针刺伤神经或药物对神经 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功能
受损。
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损伤血管,导致局 部出血形成血肿。
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 当,引发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注射速度 ,避免过量注射。
超声引导上肢神经阻滞ppt课件

03
桡神经阻滞
通过将局麻药注入到桡神经周围,使 上肢伸展功能受到暂时性阻断。
腋神经阻滞
通过将局麻药注入到腋神经周围,使 三角肌和小圆肌功能受到暂时性阻断。
05
04
尺神经阻滞
通过将局麻药注入到尺神经周围,使 手部精细运动功能受到暂时性阻断。
04
上肢神经阻滞技术
技术概述
超声引导技术
利用超声波实时显示上肢神经位 置,为神经阻滞提供可视化指导。
图像识别技巧
通过观察超声图像上的回声特征 ,结合解剖知识,准确识别神经 的位置和结构。
03
上肢神经解剖
上肢主要神经分布
正中神经
起自臂丛神经的胸廓出口,沿 肱二头肌内侧下行,支配前臂 旋前肌群和屈腕、屈指肌群。
尺神经
起自臂丛神经的腋窝部分,沿 肱骨干下行,支配手部精细运 动和感觉。
臂丛神经
由颈5、6、7、8和胸1脊神经 的前支组成,主要支配上肢的 运动和感觉。
上肢神经阻滞
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对上肢的神经 进行暂时性麻痹,以减轻或消除疼 痛。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上肢手术、创伤、疼痛治疗 等场景。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1. 确定麻醉药物和剂量。
2. 清洁和消毒手术部位。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3. 使用超声波设备找到目标神经。 4. 注射麻醉药物至目标神经周围。
全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了超声引导上肢神经阻滞的 基本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 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了
该技术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可以掌握超声 引导上肢神经阻滞技术的操作技巧和注 意事项,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技术展望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超 声引导上肢神经阻滞技术将更加成熟 和普及,成为临床麻醉中重要的辅助 手段。
基础麻醉并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醉组其心率明显较快n 】 。氯 胺 酮 复 合 臂 丛 神 经 阻滞 麻 醉 的 A组 由于 臂 丛 神 经绝 大部 分 已 被 阻 滞 加 上 基 础 麻 醉 的 作 用 麻
肉沟 法 , 患儿 去 枕 仰 卧 位 , 偏 向健 侧 , 臂 尽 量 贴 于 体 旁 , 将 头 手
肥胖 患儿 以小 枕 头 垫颈 后 部 , 量 使 侧 颈 部 暴 露 , 后 选 定 前 尽 然
中斜 角 肌 之 间 隙 , 静 脉 留 置 针 2 进 行 穿 刺 , 尖 垂 直 于 以 2号 针
21 呼 吸 H R . R、R和 so 的情 况 : p2 A组 术 中 H R较 平 稳 , 术 与 前 比较 波 动小 ; B组 R R的波 动 较 大 , R变 化 不 大 , 其 中有 3 H 但 例严重 的呼吸抑制 经过面罩加 给氧后好转 , A组 明显 较 B组 平 稳 。详 见 表 1 。
基 础 麻 醉 并 臂 丛 神 经 阻滞在 d J 上肢 手术 中的应 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xL
潘再 韩 ( 贵州省三都县人 民医院 , 贵州 三都 5 80 ) 5 10
[ 摘 要 ] 目的 : 讨 基 础麻 醉并 臂丛 神经 阻滞 在 小 儿 上 肢 手 术 中 的应 用 效 果 和 意 义 。方 法 : 患儿 上 肢 择 期 手 术 8 , 探 将 0例 分 为 A组 和 B组 两 组 , A组 : 胺 酮加 眯 唑 安定 并 臂 丛 神 经 阻滞 ; 氯 B组 : 胺 酮 加 咪 唑 安 定 , 比两 组 麻 醉 效 果 。 结 果 : 胺 酮 复合 臂 氯 对 氯 丛 神 经 阻滞 麻 醉 的 A组 麻 醉效 果 满 意 , 氯胺 酮 的用 量 少 , 率 明 显 慢 于 B组 , 有 严 重 的 呼 吸 抑 制 病 例 发 生 , 后 的 烦 躁 、 睡 、 心 没 术 嗜 哭 闹不 安 等 现 象 明显 少 于 B组 , 后 3 i 苏 醒 率 为 10 。结 论 : 丛 神 经 阻 滞 加 氯胺 酮 基 本 麻 醉 是 d J # 科 上 肢 手 术 可行 的 术 0m n 0% 臂 xLb
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为了解上肢手术臂 丛神经阻滞麻 醉的效果 。 笔者对 7 8例 6 患 者进行 临床 观察 , 结果 报道 如下 :
1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般 资 料 .
表 1 不 同 组 织 径 路 的麻 醉 分 布 ( ) n
选择 20 0 7年 2月 ~ 0 0年 1 21 0月 在 本 院 住 院 拟行 上 肢 手术 的 7 8例患 者 为研 究对 象 。其 中 , 5 9例 , 1 9例 , 6 男 5 女 9
20 l 第7第6 0年2 1 3 1 月 卷 期
麻醉与镇痛
上肢手术臂丛神经 阻滞 的麻 醉效果分析
冯 强
( 华大 学 医学院 附属 医 院 , 北 吉林 吉林
120 ) 300
【 要】目的 : 摘 观察 上肢 手术 臂丛 神经 阻滞 的麻 醉效 果 。方 法 : 7 8例 患 者 ( 5 9例 , 1 9例 , 将 6 男 5 女 9 年龄 1 ~ 5岁 ) 26 随
麻醉 , 其余 意 识不 清 、 克患 者选 择全 麻 。 休 因为 硬膜 外本 身可 以引起有效 循环 血量骤减 和血 压下 降 , 血流 动力学 改 变明显 ,
23上 肢 各 部 位 手 术 的麻 醉 效 果 _
醉维 持 , 5 有 6例 合 并 糖 尿 病 以平 衡 液 加 胰 岛 素 , 心 脏病 对
患者 也采 取神 经安定 麻 醉维 持 。 本 组 除 诊 断 明确 的 1 9例 急性 阑尾 炎 选择 连 续 硬 膜外 4
见表 3 。
24麻 醉 失 败 原 因 .
8例 ; 切痕 植皮 1 ; 指再 植 4例。麻 醉药 多为 2 6例 断 %利多 卡
因 (~ 0m1+ . %布 比卡 因 1 , 部 分 单 纯 用 1 %~ . 5 1 )O 5 7 0ml一 . 06 0 %
【上海长海-杨涛】上肢神经阻滞

神经根和神经干定位
外侧束有三个分支:
肌皮神经(C4 、C5 、 C6 和C7) :肱二头肌, 前臂外侧皮神经。 正中神经外侧根(C5 、 C6 和C7) :是其主要 的终末支。
胸外侧神经(C5 、 C6 和C7) :胸大肌。
后束有5个分支:主要支配上臂背侧
腋神经(C5和C6):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肩 部三角肌处及臂外侧区上部皮肤 桡神经( C5 , C6 , C7 , C8 和T1):后束主要分 支
神经等
Horner综合征: 星状神经节阻滞(大剂量时近70%~90%) 大血管:椎动脉、颈内动脉等 其他:神经损伤、硬膜外阻滞、脊髓损伤等
历史: 1911年,Kulenkampff首次引入临床 特点:基于臂丛神经位于锁骨下动脉水平这一外科描述。在这 一部位支配上肢的神经由六个股构成,这种阻滞方法可以在这 六个股分叉处的近端进行高效率的集中阻滞 用途:适用于上肢肩部远端的手术,包括肘、前臂及手掌部位。
混合长效和中效麻醉剂:无优势 -- 阻滞起效时间类似,持续时间短于单独使用 长效局麻药达到的效果 增加局麻药的浓度、容量或者总剂量:不能缩短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效果,也 不能延长镇痛时间;相反,增加浓度会加重局麻药的神经毒性,增加总量会加
重意外血管内注射产生的全身毒性反应。但极低容量可导致阻滞时间缩短
潜在缺点:
可能会导致由C8和T1发出的臂丛尾神经根阻滞不完全。
而C8 和 T1的不完全阻滞可导致上肢尺侧皮肤感觉残留。 因此对上肢远端手术而言,肌间沟径路的臂丛神经阻滞也
并不可靠。
持续外周神经阻滞置管:术中麻醉与术后镇痛 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其他神经阻滞:膈神经(大剂量时近100%)、迷走神经、喉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头 肌 处 桡 神 经
肘 窝 桡 神 经
腕 部 桡 神 经
肘 窝 正 中 神 经
腕 部 正 中 神 经
肘 部 尺 神 经
腕 部 尺 神 经
谢谢!
• 在人体外周神经常与肌腱、韧带、血管等软组织伴行,血 管可通过彩超鉴别,而肌腱、韧带在二维声像图上易与外 周神经混淆。 • 肌腱、韧带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平行排列的多数细强回声带, 较神经内结缔组织形成的强回声带排列更规则,且横切时 无神经纤维束形成的小圆形低回声区(甜圈征)。 • 当肢体运动如屈或伸时,肌腱和韧带的位置、粗细会发生 变化,而神经的大小、位置则相对固定。
锁 骨 上 臂 丛
锁 骨 上 臂 丛
锁骨下径路
• 频率6~10MHz的超声探头 • 探头纵轴沿锁骨下扫描,可见神经束包绕搏动性 低回声动脉的外上、上和内侧,压缩性改变的低 回声静脉在神经束的内侧。
A
V
喙突旁径路
• 喙突内1cm处横断面,图像上3个黑色圆环,位于 呈黑色的搏动性改变的锁骨下动脉外方,锁骨下 静脉在动脉上方,操作时探头向下压迫时,静脉 被压扁。3个圆环分别为外侧束、中束、后束。周 围高回声环(纤维膈)包裹。 • 由于神经位置较深,较胖病人圆环显示不清。
斜 角 肌 间 隙 臂 丛
锁骨上径路 • 频率在4-7MHz的宽波段弧形探头或>8MHz高频探头 • 喙突旁1cm、锁骨上1-2cm横断面,锁骨下动脉和 神经被筋膜包裹,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神经位 于动脉处侧方。 • 图像上形成5-6个黑色圆环(低密度葡萄样),周 围高回声环(纤维膈)包裹,锁骨下动脉可见搏 动性改变,呈黑色。斜角肌肌肉呈低回声(黑 色)。也可见到呈高回声(白色)的胸膜顶神经 分支情况。
腋路径路
• 用频率为5~10MHz的超声 • 在腋窝的高位,由于血管-神经鞘表面覆盖大小圆 肌,动脉搏动不能触及,但超声图像清晰显示大 小圆肌和血管神经鞘,神经束集中在动脉的外侧, 静脉在动脉内侧。 • 用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穿刺部位应尽可 能靠近腋窝近端
V A
腋路径路
• 在肱骨干传统穿刺点,用手触摸动脉搏动明显, 超声横断图像显示,神经包绕动脉周围,静脉在 动脉上方。
超 声 引 导 穿 刺 准 备 事 项
超 声 引 导 穿 刺 准 备 事 项
操 作 准 备 耦 合 剂
操 作 准 备 输 液 薄 膜 敷 贴
操 作 准 备 无 菌 灯 套
操 作 准 备 无 菌 腔 镜 套
操 作 准 备 无 菌 腔 镜 套
• 穿刺注意事项: 1、获取血管、神经及周围组织的声像图 2、穿刺前确定超声探头的位置 3、全程监控穿刺针的完整图像 4、将局麻药注射至每一束神经周围
甜 圈 征
超声技术的基础知识
• 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
– 高频超声(> 8MHz )可清楚地显示神经结构。 – 适用于位置表浅的神经结构
• • • • • 斜角肌间隙臂丛神经 锁骨上区臂丛神经 腋窝臂丛神经 肋间神经 股神经
– 6~10MHz的低频超声穿透性更好 – 适用于位置较深的神经结构
上肢神经阻滞
吴朝萌 华西医院麻醉科
各组织结构的超声回声特征
组织结构
静脉 动脉 脂肪 筋膜 肌肉 肌腱 神经 局麻药
回声强度
压缩无回声 搏动性无回声 低回声 高回声 低回声及高回声条带 高回声 无回声
颜色
黑色 黑色 黑色 白色 黑色及白色 白色 黑色
低回声(纵)/高回声(横)黑色(纵)/白色(横)Βιβλιοθήκη 鉴 别颈部神经根径路
• 探头纵轴沿胸锁乳头肌外侧缘平面,可见神经根 横断图像,一般为3个黑色圆形或椭圆形像,周围 围绕高回声环(图1)。探头偏内侧时,可见高回 声的横突图像,横突后呈黑色无回声。探头偏外 侧,无横突干扰,神经根图像更清晰(图2)。 • 颈4、5、6神经根阻滞适合肩部手术。
超 声 检 查 准 备 事 项
• • • • 锁骨下 喙突区神经 坐骨神经 腰丛神经
– 超声多普勒技术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血管,提高 对于局部解剖的观察。
上肢的神经支配区域
不同部位臂丛神经及伴行血管的解剖关系
1. 斜角肌间隙; 2. 锁骨上; 3. 锁骨下; 4. 腋窝; 5. 肱骨干
斜角肌间隙径路
• 频率5~12 MHz的超声探头 • 在斜角肌平面(横断面),在前或中斜角肌间隙 寻找到神经,可见2-4个黑色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 区,周围高回声环(纤维膈或筋膜)包裹,内侧 可见搏动性呈黑色的动脉和能压缩性改变静脉, 斜角肌肌肉呈低回声(黑色)的神经分支情况。 • 沿超声声束轴线方向进针,在肌间隙注射局麻药, 使其包裹神经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