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高空风向与等高线平行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背风而立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C
甲点位于30°N附近 B
①是冷性气流 D
乙点位于30°N
②盛行西南风
本节课内容到此结束
课后作业:
做《作业与测评》上的相关内 容并预习下一节内容 。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P33页的活动 注意假设条件:
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2、地球不自转
3、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只是 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1、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低压
90N
——单圈环流
60N
30N
高压
高压
低压
0
这种热力环流能否维持?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
高空北上气流 右偏成西南风
到北纬30度上空偏 转成西风,气流无 法北上在此堆积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练习
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AC ) A、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 C、地转偏向力 B、地形的障碍 D、摩擦力
下面四个风向中,表示南半球西风带风向的是 ( B )
南风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赤道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 偏向力。假设地表均匀。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极锋 10 6
副极地低压带
5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中纬环流
9
8
★高考利器3-风受力分析及风向与风速

MN地风力大小比较。
N地水平气压差(梯度力)大,风力大。
高低压--左右偏--高空地面。
1025 1020
1015
1010 1015
与等高距呈正相关。Pb>Pd
3.同等压距:风力 与比例尺呈正相关。 4.比例尺和等压距 不同:风力=气压 差/水平距离。
复习风的受力知识。 ①判断风向”三逻辑”?
高低压(箭头)---南北半球赤道(左or右or不偏)---空地(平行or斜交)
②三种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1.图示时刻正发生冻雨的地点是:B;湿度大, 2.与①地相比,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低于0°C。 ③地: A. 气温更高 B. 气压更低 C. 光照更强 D. 风力更弱
D; ③比①地气
温低,气压高,湿 度大,光照强,水 平温差小,水平 压差小,风力小。
Pa>Pb Pb>Pc
等压线图判风力 (类似于等高线图 判坡度): 1.同图:风力密大 疏小。 2.同比例尺:风力
影响风速(风力)因素? ①F=等压线密集+靠近冬季风源地+水平温差大+比例尺大 +等压距大。 ②f=海陆+植被覆盖率+地形阻挡+建筑物。 ③S=风向与[海峡、峡谷、山谷、街道]一致,狭管效应强。 ④h=风从高处吹向低处,加大风速。
冻雨是大气中过冷却水滴降落过程中,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相遇 发生冻结的一种降水。图中曲线是等温面分布图,等值距为2℃。
1.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对号入座
【三力对风力、风向的影响】。
2.地面和高空风向判读:垂线---箭头---左右偏(α或∥)。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

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北半球的水平 气压梯度力会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 导致风向相对于等压线发生偏转,形 成右偏的风向。
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几 乎为零,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决定风 向,因此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02
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
北半球风向的基本规律
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因素
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空气受热越不均匀, 水平气压梯度力也越大。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会导致水平气压梯度力的 方向发生偏转,进而影响风向。
地形
地形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有显著影响, 如山脉、河流等地形因素会导致气 压场分布不均,进而影响水平气压 梯度力和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的关系
在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水平气压梯 度力的方向通常由高压指向低压,即 由内陆指向沿海。
地形地貌对风向有一定影响。例如, 山脉、河流等地形地貌可以阻挡、引 导或改变风向,形成局地气候。
03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北半球近地面大气
中风向的关系
水平气压梯度力对北半球风向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它促使空气从高压区 域流向低压区域。在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通常是 从中心向四周发散,因此,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北 半球近地面的风向会受到向右的偏转。
VS
在实际的气候系统中,这种相互作用 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它们不仅受到地 球自转、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还受到大气中其他物理过程的作用。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的运 行机制,需要深入研究水平气压梯度 力和风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04
实例分析
具体实例介绍
01
地点:北半球某平原地区
大气水平运动---风 知识点总结

《大气水平运动---风》重点知识
1、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平衡,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成一个夹角)。
2、高空的风受两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二力平衡,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
决定风的大小和方向,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
4、地转偏向力:
与实际风向垂直;
改变风的方向;
使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5、摩擦力:
影响近地面的风;
减小风速;
与实际风向相反。
6、判断风力大小的依据: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7、判断风向的步骤: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根据南北半球,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得出实际风向。
8、能画出南、北半球近地面、高空风的受力分析图(可以不写,上课能画对就行)。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2章第2节 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含答案)

2.2.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能够通过示意图,解释说明风形成的过程 2.能够画出南北半球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3.能判断风力的大小并解释原因知识点01 风的形成(一)水平气压梯度力1,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差异。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
2,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做水平运动,就形成了风。
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A B C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风向应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红色箭头:水平气压梯度力蓝色箭头:风向(二)风向1,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使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具体偏转方向为: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在赤道上不偏转,纬度越高表现越明显。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2,风一旦形成,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3,高空中的风在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下图示意北半球高空风向)4,在近地面,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摩擦力可以减小风速。
5,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下图示意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知识拓展】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表现在等压线图上,就是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
【即学即练1】下图中M、N为等压线,气压值分别为PM.PN,且PM<PN,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各箭头,表示大气运动直接原因的是()A.①B.⑧C.⑤D.⑥2.若此图表示北半球近地面同一水平面,则O点风向为()A.①B.②C.③D.④【答案】1.A2.B【分析】1.据题干知,气压值PM<PN,大气运动直接原因空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N-M,①正确,⑤错误即A正确,C错误。
高考地理经典必备 :气压带风带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1.气压梯度的含义: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此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图示受力状况风向理想风向只受F(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高空风向受F和P(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受F、P和f(摩擦力)共同影响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1)形成原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①为低纬环流,②为中纬环流,③为高纬环流。
(3)七个气压带:A为赤道低气压带(1个),G为极地高气压带(2个),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4)六个风带⎩⎪⎨⎪⎧低纬信风带⎩⎨⎧北半球:B 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中纬西风带⎩⎨⎧北半球:D 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极地东风带⎩⎨⎧北半球:F 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分布: ①北半球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2)对气候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3.季风环流(1)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高中地理 风的种类与风向的判断(29张ppt)

2020/5/15
4
3.风的表达 (1)依据等压线、风频图、风向标判读 ①风向标:如下图,长竖线为风杆,代表风向,风尾标在风杆的左侧,一道风尾代表 二级风,标风尾的一侧为风向,即风吹来的方向。
2020/5/15
5
②风频图:如下图,风玫瑰图中的点与坐标中心点连线长短表示出现频率高低,风向 都是吹向中心点。下图中最大风频风向为西北风,最小风频风向为东北风。
风的种类与风向的判断
知识整合·破疑难 1.风的形成 (1)高空风与近地面风 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 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与等压线有一个 30°~45°的夹角。试题没做特殊要求, 一般指的是近地面风,三圈环流中各风带的风向均为近地面风。各类等压线图中凡涉及风 向问题,一般通过作图解决,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根 据所处南、北半球进行左偏或右偏得出风向。
2020/5/15
8
典例探究·提能力 (2019·河南郑州质量预测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地众多,森林广布,灌木种类繁多。“查帕拉尔”是加利福尼亚 山地常见的灌木,其叶子里面含有较多的油脂和蜡。每年秋冬季节,加州盛行“圣安娜 风”,风力强劲,直达太平洋沿岸。2018 年 11 月,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山火,造成的保险 赔偿达到 130 亿美元。为防范火灾,在 20 世纪初,美国森林服务部门制定了“火情抑制” 政策,即在发现森林火情后,必须尽快扑灭。但近年来,当地林业部门开始采用“受控火 烧”来提高耐火森林生境的质量。所谓“受控火烧”是专业人员点燃小规模的山火,火焰 较低并且在地表缓慢移动。经过“受控火烧”,森林冠层火灾发生概率明显降低。下图为 “圣安娜风”示意图。
《天气学》1-2考题答案

一、填空(40空)1.表示大气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称为(连续)方程。
2.(热力学能量)方程代表了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过程使得(太阳能)可以驱动大气运动。
3.因(准静力平衡)方程建立了气压和位势高度之间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两种坐标系可以互相转换。
4.热成风讨论(地转风)随高度变化与(温度)场关系。
因两等压面之间的厚度与该层(平均温度)成正比,故当地转风随高度逆转时有(冷)平流,地转风随高度顺转时有(暖)平流。
5.在同样风速的情况下,气旋等压线较(密),反气旋等压线较(稀疏)。
6.实际风与(地转风)之差称为地转偏差或偏差风。
7.正压大气中地转风随高度不变,(斜压)大气中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量称为(热成风)。
8.地转风速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与纬度成(反比)。
9.地转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10.热成风大小与平均温度梯度成(正比),与纬度成(反比)。
11.地转偏向力对运动气块不作功,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不能改变其(速度大小)。
12.在北半球摩擦层中,低压中的摩擦作用使空气水平(辐合),并引起(上升)运动。
13.暖输送带是一支既暖又湿的气流,它通常位于(冷锋前方)的边界层内。
14.锋生是指(密度)不连续性形成的一种过程,或是指已有的一条锋面,其温度/位温(水平梯度)加大的过程。
15.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湿度状况对气团(形成)与(变性)具有重要作用。
16.构成我国盛夏南北方区域性降水的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亚)气团和(南方热带海洋)气团的交绥。
17.据统计,在我国南方锋面坡度约为(1/200~1/500),在北方锋面坡度约为(1/50~1/200)。
18.在没有降水发生的条件下,(露点温度)比温度更加保守。
19.有冷锋的时候,风向随高度(逆转),有暖锋的时候,风向随高度(顺转),20.输送带是指以天气系统为坐标系的(相对气流)。
21.地面图上,等压线互相平行,但(气压)梯度不同,而风场具有气旋性切变的气压场型式称为(隐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最低温>0℃,北半球夏季 炎热干燥,冬季暖湿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气候 气候 带 类型
成因
温带海 洋气候
常年西风带控制
特点
最低温>0℃,冬不冷夏不 热,终年湿润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 温带季
最低温<0℃,冬季寒冷干燥,
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炎热多雨,夏雨型
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 大陆内部 性气候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影响风向和风速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影响风向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影响风向和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大气活 7月: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动中心 1月: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马来群岛(印度尼 西亚)等地。
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 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2、等温线
北半球等温线上低下高 纬度
南半球等温线上高下低 7月南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向南凸出 海陆 1月南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向北凸出
海拔: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
四、风
高空:风向与等高线平行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背风而立高压在右手(北半球)
近地面:和等压线有夹角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背风而立高压在右手
转晴,升温 降压
准静止锋 势均力敌
(梅雨)
阴雨连绵
气流 状况
气旋
气压 中心
气流运动方向 天气状况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低 逆时针(北) 上升 阴雨
反气旋 高 顺时针(北) 下沉 晴朗
七、大气降水
1、条件
凝结核、水汽
空气达到过饱和 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2、类型
对流雨:赤道地区、夏季午后 地形雨 锋面雨:我国东部夏秋 台风雨:热带
寒 苔原 带 冰原
纬度高
最低温<0℃,冬季严寒,夏季 炎热,降雨少,年雨型 温带草原、荒漠带
全年严寒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高原气候 和山地气候
3、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西北) 夏(东南)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冬(东北)夏(西南)
六、天气系统
运动 过境前 过境时 降水位置 过境后
冷锋 (北方暴雨和 冷
春、冬季寒潮)
暖锋 暖
暖
晴,气温高 阴雨,刮风 气压低 降温
锋后
冷 晴,气温低 阴雨 气压高
锋前
转晴,降温 升压
的大陆西岸 常年湿润区:南北纬40°— 60 °
的大陆西岸
八、气候类型
1、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大气环流、洋流
900
700
极地气候
700
60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 海洋性气候
400
300 23026/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大陆性 气候
温带季 风气候
500 350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风带的 季节性移动
常年副高控制
最低温>15℃,有干湿季,夏季降
水量相当大
热带季雨林
最低温>15℃,全年干旱少雨 热带荒漠
)
类型
成因
特点
亚 热
亚热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最低温>0℃,夏热冬温,
季风气候
降水有季节变化
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
南 北 纬 30° 地中海 40° 气候 之 间
气压带、风带的 季节性移动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 等。
250
热带季风气候
100
100
热带雨林候
00
2、类型
气候 气候 带 类型
成因
特 点、植被类型
热
热带雨 常年赤道低压带控制 最低温>15℃,全年高温多雨
林气候
热带雨林
热带草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 最低温>15℃,干湿季明显
带 原气候 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
( 热带季
南 风气候 北
纬
30°热带沙
之 间
漠气候
3、降水量的测定 雨量器,8点、20点各一次
4、降水的分布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 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
大陆东岸降水多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5、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 全年少雨区:内陆、两极 夏季多雨区: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 冬季多雨区:南北纬30°—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