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历史及主要派别(全)
道家的发展历程

道家的发展历程道家,又称为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与宗教体系。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道家的起源、道家经典的形成、道家的教派分裂以及道家的发展演变等方面,详细探讨道家的发展历程。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动荡之中。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人生哲学等问题产生了深切的思考。
道家的创始人被认为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的概念,主张追随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对于后来的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经典的形成是道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思想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其中,《道德经》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由老子所著,以短小精悍的语言阐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另外,《列子》、《庄子》等书也是道家经典的代表作品,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道家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教派分裂是道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演变,道家逐渐出现了分化和分裂的趋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的两大教派:正统道家和黄老道家。
正统道家以老子和《道德经》为核心,强调追求无为而治、养生长生等方面的修行。
而黄老道家则以庄子和列子的思想为基础,注重内丹修炼、长生不老等方面的实践。
道家的发展演变是道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在汉代,道家逐渐与儒家和佛教等其他思想体系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道家学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道家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道家学者和修行者。
然而,在隋唐以后,道家逐渐式微,直至宋元明清时期,道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宗教体系,并在民间广泛传播和实践。
道家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经历了起源、经典形成、教派分裂和发展演变等多个阶段。
道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道家的价值观和修行方式仍然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修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道教

3.道教的泛神现象与神仙简谱
基督教只信上帝,伊斯兰教只有真主,而道教却 是泛神崇拜。 道教尊奉的神灵很多,按一定标准分类,大致可 分为尊神、俗神和一般神仙三类。 尊神:三清、四御、三官、日月五星与四灵(四 方之神)等,是道教供奉的主要神灵。 俗神:文昌帝君、雷公电母、龙王、城隍、土地、 门神、灶神、财神、冥司神灵等。 一般神仙:得道仙真 ,如八仙、妈祖、三茅真 君、彭祖、广成子等。
唐宋之后道教的另一大派系是全真道 全真道,与正一道 全真道 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全真道创教人王喆(公 元1113 - 1169 ),号重阳子,陕 西咸阳人,出 身富家,仕途无进,于是入道。他自称于正隆四 年(公元1159)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真诀,自此弃 家入终南山南时村居于穴中修炼,号其穴为“活 死人墓”,自号“王害风”,佯狂装疯。大定七 年(公元1167),放火烧掉所住茅庵,云游至山东 半岛,正式亮出全真旗号,收了马钰、谭处端、 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 弟子。这七大弟子成为全真道兴旺发展的骨干, 各自形成门派,后称“北七真”。反对符篆,排 斥咒术,而倡释道儒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 “的内修真功。
本土宗教—道教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古代的鬼魂崇拜;战国以来 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1.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三张: 五斗米教 张陵、张衡、张鲁,称张陵为天师 , 张 衡为嗣师 , 张鲁为系师 ,即所谓 “三师”。教人悔过奉道,以符 水咒语治病。因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天师道”。大 天师道 书法家王羲之父子 ,也曾加入五斗米道 。 东汉时另一道派“太平道 太平道”,张角创立于汉灵帝熹平年 太平道 间(172-178年)。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 的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
道教派系及派系辈分大全!

道教派系及派系辈分大全!道教派系及派系辈分大全!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分宗分派,实始於宋、元;或有推之更早者、古有黄老道家,是东周先秦时代社会上的“学术”流派。
东汉末黄老道虽已崇尊黄帝、老子,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尚未形成为道教故只能说是道教的前身,也不能说是道教的一种道派。
继黄老道之后兴起的是于吉的太平道及张道陵的五斗米道。
太平道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汉末便已消亡。
五斗米道形成了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教团组织,以后便成为正统道教。
其后虽有金丹、符籙、经法以及茅山、龙虎山、合皂山三山符籙等派系之分,但这只是从事的道术有所差异,还并不是道教教团组织的裂变。
故这也都不算上道教的分立宗派。
据历史记载,道教分立宗派,实始於宋元之间。
符箓派是南方道教的主流派,它继承了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传道的精髓。
符箓包括符箓和斋醮二部分;符箓就是用符文咒水给人治病;斋醮就是设置道场,请下仙界的神灵为人消灾赐福。
斋醮是道教的祭祷仪式,有些场面非常宏大,展演出道教的音乐、舞蹈和文学内容。
按学理划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域划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创派祖师划分有文始派(关尹)、冲虚派(列子)、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权)、纯阳派(吕洞宾)、老华山派(陈抟老祖)、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划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彭祖)、铁冠派、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清隐派、广慧派等。
道教文化:传统道家流派和典籍简介

道教文化:传统道家流派和典籍简介
传统道家流派和典籍简介中国传统道家包括老子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庄子学派、玄学派、道教学派六个派别,老子学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关尹,代表作是《道德经》;杨朱学派代表人物是杨朱,没有著作传世,《列子》中的杨朱篇只具有参考价值;庄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代表作是《庄子》;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郭象、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人,代表作是《列子》、《大人先生传》、《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桃花源记》、《世说新语》等,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慎到、彭蒙、田骈等人,其代表作是一系列的辉煌巨著,如《鹗冠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
此外,王充的《论衡》也是黄老道家的名著。
道教学派以葛洪、成玄英、司马承祯、陈抟等为代表,其代表作是《道藏》。
另外,最近由于考古,新发现了一些道家经典,如《帛书本老子》、《黄帝四经》、《竹简本老子》、《恒先》、《太一生水》、《文子》残简、《道藏敦煌遗书》等。
道教的宗派源流

道教的宗派源流道教的宗派源流道教是诸多道派的集合体。
最早是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出现的五斗米道,灵帝建宁、熹平之际(168~177年),又有太平道的建立,这是世人最初认识的道教。
时至东晋南北朝,又产生了上清、灵宝、楼观等派别。
道教的派别渐多,影响也逐渐扩大。
至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及其前后,北方又兴起了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等新道派;南方则出现了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道等诸多派。
这是道教发展史上宗派繁衍最盛的时期。
尽管道教各宗派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也有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大体相同的,即大都出现在人民苦难深重,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产生于东汉末政治腐朽黑暗、经济危机深重的年代;上清、灵宝派则出现于东晋羸弱、十六国分争时期;北方三个新道派和南方诸派,则于北宋徽、钦二帝被俘、南宋孱弱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先后面世。
道派创建之初,大多数创教人皆以神降经书相张扬,借以耸人听闻,吸引群众。
太平道创建时,宣扬张角获得了神人于曲阳泉水上降授给于吉的神书一百七十卷,号《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五斗米道创建时,宣扬太上老君亲降鹤鸣山授张陵新出正一盟威之道;上清派创建时,宣扬魏夫人和诸仙真降授杨羲、许谧以《上清真经》;灵宝派创建时,宣扬葛巢甫获得了元始天尊降授给葛玄的《灵宝经》等等。
因此这些道派都以自称神授的经书之名称其派,张角据《太平经》称太平道,张陵据正一盟威之道称正一道(五斗米道、天师道皆为俗称),杨羲、许谧据《上清(大洞)真经》称上清派,葛巢甫据《灵宝经》称灵宝派。
这种自造经书而托名神授的创教方式,为其后许多年代的创教者所沿用。
如饶洞天于北宋时宣称,在地下掘得神书《天心经正法》而立天心派;王文卿、林灵素于北宋末宣称,汪君火师降授飞神谒帝之道和赵升(张陵弟子)降授《神霄天坛玉书》而建神霄派;刘德仁于金初宣称,一须眉皓白的老人(隐喻老子)亲授《道德经》要言和一支笔而创大道教(后改名真大道);何真公、刘玉相继在南宋和元代宣称,许逊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和《中黄大道》《八极真诠》而创净明道。
道教的主要宗派

道教的主要宗派最早的道教是张陵所创的五斗米道,迄今已屡经变化,宗派有数十种之多。
同一宗派,经数代相传,遇有宣教能力强者,略改教义即可于本地或至他处另创一派。
所创立的宗派,或数代即衰,或传人众多,或数派相合,或一派又几派,往往变化较大。
本文简要介绍主要宗派,以了解道教的变化情况。
五斗米道早期道教有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教派之分。
太平道因被用于组织农民起义,遭朝廷围剿镇压,所以在东汉以后即衰落。
五斗米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演变为天师道,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授正一道,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
此外,东汉时还有帛和道,相传为帛和所创,有《素书》二卷,帛和传授给吉,吉将其衍成一百七十卷《太平经》。
南朝时,此教流行于江浙一带,偏重祈祷通达玄机。
东晋时期融合于天师道。
魏晋南北朝时,除有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外,还有以下各派:灵宝度人经灵宝派(亦称閤皂山派),由三国时吴国方士葛玄所创。
灵宝派的主要经典是灵宝经中的《五篇真文》和《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葛玄曾师从东汉末著名方士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等丹经,后在江西阁皂山修道。
晋道士丁令威继之,葛洪之孙葛巢甫又撰《灵宝度人经》,该教派遂大行。
唐时尤其兴盛,且与茅山、龙虎山派合称为三大符箓派,宋后渐衰。
符箓【所谓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即道士画的一种所谓能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
符箓术起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
称有召神劾鬼、镇魔降妖的功效,其实就是鬼神信仰,不可信。
偶尔有所谓治病“灵验”者,也并非驱逐了什么致病的“鬼”,而是某些病本轻微的患者,因相信符箓,饮符水后,造成一种鬼已驱离、病已脱身的心理作用】老子说经台楼观派,楼观台在今陕西周至县,相传其地为尹喜故宅,这里是老子讲经之处,西出函谷关传《道德经》于关尹子也在此处。
楼观派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老子化胡经》、《老子西升经》、《老子开天经》和《妙真经》等。
魏元帝咸熙初,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楼观,常梦与仙人游。
科普古今道系(门派分类)一览

科普古今道系(门派分类)一览正一1.天师道(龙虎宗)(现分台湾和大陆两支)2.净明道(忠孝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3.茅山以及其分支法教(茅山支派繁多,少部分正宗,假的多。
)4.清微派(著名雷法派系,上海,台湾都有所传)5.神霄派(著名雷法派系,现已基本不独立活动,基本并入大宗派)6.天心派7.西河派8.南宫宗(符箓派系,)9.灵宝派(又称阁皂宗)10.东华派11.闾山派12.排鼓橹教13.太一教(虽归正一,但规定道士必须出家,)14.梅山派全真1.龙门派(支派为丹台碧洞宗、金山派、西竺心宗等)2.华山派3.清净派4.遇仙派5.随山派6.南无派7.嵛山派8.隐仙派(三丰派)如果按照道教学理的划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这五大类。
如果按照地区的划分: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
等十个大类。
如果按照历史上的道家创始人来划分:尹喜派(关尹)、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少阳派(王玄甫)、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十二个大类。
如果按道门来划分: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二十四个大分类。
在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上: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派另有: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道教派别的划分法。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
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
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
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追求与道合一,与自然、社会和谐。
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义。
道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他为“张天师”。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
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
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
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
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
道教组织松散,各地
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
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道教摆脱反动阶级的控制利用,废除了教内长期存在的封建特权与压迫剥削制度,成立爱国爱教的团体。
宫观内实行民主管理,弃止了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一些规戒习俗。
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2010年6月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任法融道长为新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道教徒活动的宗教场所,统称为宫观。
道教有全真宫观与正一道宫观之分,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
目前,道教宫观共9000余座,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有21处,乾道、坤道5万余人。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道教信仰目前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仍很普遍,那里信徒众多、宫观林立,同时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当地华侨建立的道教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