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龙胆草的研究进展

中药龙胆草的研究进展
中药龙胆草的研究进展

中药龙胆草的研究进展

摘要:龙胆草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是提取多糖甙类,酚性成分,生物碱,甾体,萜类,黄酮及其甙类,内脂,香豆素或其甙类,鞣脂,有机酸,油脂类等化学成分的重要原料。本文综述龙胆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行归纳。

关键词:龙胆草原植物品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药龙胆为龙胆科植物龙胆科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龙胆属(Gentiana)植物全世界约有400余种,分布于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北部及新西兰,整个北美,并沿安第斯山脉达合恩角,非洲北部。我国龙胆属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247种[1]用种数有34种,分布遍及全国,西南高山尤其丰富[2]。主要生长于高山、流石滩、高山草甸和灌丛中[3]。目前国内外己研究过许多种龙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做了大量的分离鉴定、药理和临床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对于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为评价其药用价值和开发新药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龙胆属植物化学成分主要有裂环环烯醚萜类和环烯醚萜类、甙类、黄酮类、三萜类、生物碱五大类[4],龙胆药用全草,性苦、平,具调经活血,清热明目,利尿之功效。用于头晕、失眠、小便不利、淋症、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白带、痢疾、腹痛等症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中药龙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1 原植物品种

2000版药典收载龙胆品种为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前三种习称“龙胆”, 后一种习称“坚龙胆”。其中条叶龙胆又称东北龙胆 ,龙胆又名为粗糙龙胆。此外尚有红花龙胆[5],管花龙胆,小龙胆,新疆龙胆,天山龙胆,乌奴龙胆,双色龙胆,建德龙胆,亚木龙胆,德钦龙胆[6],提宗龙胆[7]及秦岭龙胆等[8]。

2 种植技术

选择向阳、抗旱保墒、土层深厚、无农药残留、洼中岗地、排水良好 ,较肥沃的沙质土壤。每亩施 1000 - 1500 公斤堆肥或厩肥 ,深翻、耙细 ,作成宽 60 - 90cm 的平畦床 ,畦长因地而宜 ,畦埂宽 20cm 为好。亦可作 70cm的大垄栽培。9 月下旬或 4 - 5 月均可播种。播(量为每平方米 3 - 4 克。方法:将苗床或育苗)盆、箱浇透水 ,待水分渗下后即播种。根据育苗面积计算出用种量 ,然后将种子轻轻放入 40目分样筛内 ,一手扶筛 ,一手不断轻敲筛壁 ,同时移动筛位 ,使种子均匀地散落在床面上。播后用细箩筛过的土覆盖 ,厚约 1mm ,

然后在框上盖玻璃或薄膜 ,以保持温、湿度。播种后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温、湿度和光照的控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适温为 20 - 25 ℃,15 ℃以下生长缓慢 ,床温超过30 ℃对幼苗生长不利。利用通风和遮荫等方法控制温度和光照 ,防止强光直射 ,土壤含水量要保持在 40 %左右。种子萌芽阶段应用润水沟的办法补充水分 ,切忌猛浇。大灌和降雨水 ,以防倒伏和死亡。当幼苗长出两对真叶后 ,要及时除草和间苗、并去掉遮盖物 ,但强光时还须用盖帘遮光[9]。

3 化学成分

3.1 裂环环烯醚萜类和环烯醚萜类

龙胆属植物普遍含有裂环环烯醚菇类和环烯醚菇类化合物[10],这一类成分主要以其贰类形式存在,味苦,主要作为健胃剂的有效成分[11]。最为常见的是龙胆苦甙(gentiop icroside)、当药甙(sweroside)、当药苦甙(swertiamarin,亦称为獐芽菜苦甙)[12]等。从龙胆属植物中还分离出上述化合物的一系列衍生化合物。

3.2 甙类[13]

龙胆口山酮及异龙胆口山酮是龙胆科植物一个很有用的化学分类特征,它与黄酮性质相似,在龙胆属中主要以甙的形式存在,由于这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而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分离鉴定了许多天然产口山酮,龙胆属植物的口山酮甙有O-糖甙和C-糖甙两种。口山酮母核有八个可被取代的位置,根据取代基的多少和连接类型进行了分类。

3.3黄酮类

这类成分的文献报道不多,但是在龙胆属的许多植物中已分离得到了黄酮类化合物,绝大多数为isoorientin(异荭草甙)、isovitexin(异牡荆甙)类系列衍生化合物,属C糖甙,并且药理实验也表明该类物质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1]。

3.4三萜类

这种成分在龙胆属植物中较为普遍,主要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5]和熊果酸

(ursolic acid) [16]及其衍生物。已证明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是抗肝炎降SGPT的有效成分[17]。

3.5生物碱

龙胆属含有的生物碱主要是单菇生物碱。主要有龙胆宁碱(Gentianine,即秦艽甲素)、龙胆次碱(Gentianidina,即秦艽乙素)等[18]。近年研究表明龙胆属植物(如秦艽、坚龙胆等)

不含上述生物碱,它们是在龙胆苦甙提取过程中与氢氧化铵反应的产物,若不加氢氧化铵,则不能得到上述生物碱[19]。但有些种还是含有生物碱,据报道,龙胆及天山龙胆含龙胆黄碱(Gentiofzavine)[20],西藏龙胆含西藏龙胆碱

(Gentiatibetine)和欧龙胆碱(Gentialutsne),天山龙胆含天山龙胆碱(Gentiatnaine) 。此外,龙胆二糖(Gentiobiose)、龙胆三糖(Gentianose),以及卅一碳烷(Hentriaeontane)、正卅二碳酸乙酯(Dotriaeontanoic acid thyester)、正卅二碳酸(Dotriacontanoic acid)[21]等多种成分,在龙胆属植物种类中分离得到。

4 有效成分提取方法

4.1冷浸法

准确称取 4~6g 样品 ,放入 150 mL 烧杯中 ,加入 60ml 70 %乙醇,于室温提取 2h后 ,以 3000 r/ min离心 10min ,分离上清液于已知重量的脂肪瓶 250 mL 中 ,残渣再以上述方法提取二次, 合并上清液于上述脂肪瓶中,用索氏提取器回收乙醇,将脂肪瓶放入烘箱中 70~80 ℃烘至恒重。

4.2温浸法

准确称取 4~6 g样品 ,置于 250 mL 三角瓶中 ,加入 60 mL 70 %乙醇于50 ℃水浴中提取 2 h 后 , 以 3000 r/ min离心 10min ,分离上清液于已知重量的脂肪瓶中 ,残渣按上述方法再提取二次 , 上清液合并于上述脂肪瓶中 ,用索氏提取器回收乙醇后 ,脂肪瓶放入烘箱 70~80 ℃烘干至恒重。

4.3索氏提取法

准确称取 4~6 g样品 ,装入滤低筒内或叠成滤纸包 ,将滤纸筒放入索氏提取器内 , 加入 180 mL 70 %乙醇 ,80 ℃水浴加热提取 2 h ,取出滤纸筒 ,回收乙醇后 ,将脂肪瓶放入烘箱中 70~80 ℃烘至恒重。

4.4 冷浸研磨法

准确称取4~6g 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70 %乙醇60 mL ,冷浸1.5 h,转入研钵中研磨0.5 h,离心,分离上清液于已知重量的脂肪瓶中,残渣按上述方法再处理二次,合并上清液于上述脂肪瓶中, 用索氏提取装置回收乙醇,将脂肪放入烘箱中 70~80 ℃烘干至恒重[22]。

5 药理作用

5.1 保肝作用

林原等发现龙胆苦苷可显著抑制由氯仿和D - 氨基半乳糖( GALN )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引起的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升高 ,从而对肝脏产生保护作用[23] [24]。湖北中医学院实验中心 ,实验证明“龙胆注射液”能对抗氯仿所致的肝细胞糖原合成障碍 ,能减轻给药组动物肝坏死和肝细胞病变程度[23]。昆明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中心实验室应用氯仿损伤大鼠肝脏和新鲜肝细胞体外筛选模型实验 ,证明龙胆苦苷具有明显的抗氯仿肝损伤及保肝作用[25]。黄正明等发现芹龙合剂(系水芹和龙胆草)能明显减轻氯仿和萘异硫氰酸酯中毒大鼠的病理改变;

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6]。徐丽华等通过实验发现龙胆对不同机制诱导的验性肝损伤影响有减轻作用 ,并提示龙胆水提物保肝的机制可能为:保护肝细胞膜 ,抑制在肝脏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促进吞噬功能及在肝损伤状态下刺激肝药酶的活性 ,加强对异物的代谢和处理等[27]。实验表明龙胆苦苷对化学氯仿和免疫性BCG/LPS 诱导的肝损伤具有抑制作用 ,前者通过抑制氯仿引起的血清中转氨酶的升高 ,后者通过抑制血清中 TNF(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 ,而产生抑制肝炎的作用[28]。

5.2 健胃

文献报道日本学者研究发现经胃瘘管注入龙胆苦苷可使胃液中游离酸及总酸度升高;舌下涂抹龙胆苦苷可使胃液量稍增;静脉给药胃液量基本不增加 ,表明龙胆苦苷刺激胃液和胃酸分泌是直接作用[23]。

5.3 抗炎

文献报道用龙胆碱对Bucche 法造成甲醛性关节炎的大鼠进行治疗 ,发现给药组肾上腺内维生素 C含量明显降低 ,可致肾上腺功能亢进 ,产生抗炎作用;对切除脑垂体的动物无降低肾上腺内维生素含量作用 ,故认为龙胆碱抗炎作用并非对肾10上腺直接作用[23]。

5.4 抗甲亢作用

薛惠娟等通过实验观察到龙胆草可明显抑制甲亢大鼠肝中皮质醇分解代谢的关键酶 - 类固醇△ - 还原酶的活性 ,从而明显降低甲亢大鼠肝中皮质醇的降解作用 ,使甲亢大鼠尿中 17 -OHCS 17 - 羟皮质甾类 ,波特 - 西尔波生色剂量显著减少 ,并推测这可能是龙胆草泻肝火的药理作用之一 ,而类固醇△ - 还原酶活性增高也可能是阴虚肝火旺证的部分机理[29]。

5.5 升血糖

给大鼠腹腔注射龙胆碱 30min后血糖升高 ,持续 3 h ,且升血糖作用与剂量成正比 ,切除动物肾上腺则升血糖作用消失 ,肾上腺素能部分或完全阻断龙胆碱的作用[23]。

5.6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龙胆碱对小鼠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 ,大剂量则产生麻醉作用 ,此外尚能增加巴比妥麻醉作用[23]。

5.7 对消化道的影响

龙胆有健胃作用,龙胆等苦味健胃药可使大鼠胃液和胃酸分泌增加, 但食饵摄取量及体重增加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於食前半小时服用少量龙胆草, 能刺激胃液分泌;若食后服用, 反使胃机能减退, 分泌减少。犬人工胃瘘试验证明, 龙胆苦甙经胃瘘管注入能促进胃液及游离盐酸分泌增加, 而舌下涂抹或静脉注射则无效, 认为此是龙胆苦甙对胃的直接作用所致。龙胆苦甙能使离体肠管张力

增加, 收缩幅度加大。曾有报道认为, 龙胆及其同属植物G.lutea L.、G.punctata L. 等根的提取物, 特别是粉剂, 对胃肠道有微弱刺激作用, 可使黏膜轻度充血, 加快食物由胃运送到肠管, 临床上可用於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及消化液缺乏的患者[23]。

5.8 抗菌作用

龙胆草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石膏样毛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对钩端螺旋体、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也有抑制作用[23]。

5.9其他作用

龙胆碱对小鼠有镇静作用, 可使活动能力降低、肌肉松弛。大剂量龙胆酊对动物有降压作用, 并能抑制心脏, 减慢心率。用含龙胆(品种未注明)的`化癌丹'试用於小鼠艾氏腹水癌, 证明有抗肿瘤作用。从 G.Lutea L. 中提出的龙胆苦甙对疟原虫有较高的毒性, 可用於疟疾发热。龙胆尚有抑制抗体生成的作用[23]。

6 临床应用

6.1 治疗肝胆疾病

龙胆泻肝汤是中医临床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方剂 ,王琦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传染性肝炎 40 余例 ,均取得了较好效果[30]。张诗军等从自然杀伤细胞 NK 水平 ,自由基损伤等方面探讨龙胆酸枣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 ,临床应用33 例取得满意的效果[31]。胡肇基应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阳黄黄疸相似急性黄疸型肝炎及肝胆湿热相似胆囊炎,疗效确切[32]。杜仁榕报道民间应用龙胆草小复方治疗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胆囊炎 ,疗效确切[33]。

6.2 治疗高血压病

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高血压 36 例有效率达 89 %[34]。以本方治疗证属肝热上扰高血压患者 12 例均获痊愈[35]。

6.3 治疗急性肾盂肾炎

对于湿热蕴于下焦所致肾盂肾炎 ,用龙胆泻肝法 ,治疗 15 例 ,均获痊愈。治疗急性膀胱炎、尿血等尿路感染 ,也获疗效[36]。

7 小结

龙胆是常用中药 ,疗效确切 ,具有多种生理活性 ,临床应用范围广 ,具有广阔的开发价值。因此立足传统中医理论应用现代科技手段 ,把龙胆开发成安全、方便、有效的现代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力平.龙胆草化学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8,23(5):293.

[2] 陈任通,陈绍发.阳木中的三萜成分.中草药,1987,18(6):10.

[3] 韦松.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中国中药杂志,1997,22(5):294.

[4] 黄家敏.中药成分研究.云南中药杂志,1989,12(3):87.

[5] 宋万志.中国龙胆科药用植物概况.中药通报,1986 ,11(11):633 - 647.

[6] 张建生,田子新,楼之岑.九种龙胆中五种裂环烯醚萜甙类苦味成分的高效液相

色谱定量分析药学学报,1991 ,26(11):864~870.

[7] 徐秀芝,田暄.提宗龙胆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中国中药杂志,2000 ,25(4):225.

[8] 李富贤,乔博灵,高昌良. 秦岭龙胆化学成分的研究. 陕西中医,2000 ,21(3):140.

[9] 孙南君,夏春芳. 坚龙胆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药通报,1984 ,9(1):33.

[10] 罗集鹏,楼之岑.中药龙胆中裂环烯醚萜甙类的硅胶薄层与聚酰胺薄膜色谱

鉴定. 药物分析杂志,1985 ,5(1):7.

[11] 杨绍云,王薇薇,李志平,等. 龙胆化学成分的研究第一报. 中草药,1981 ,12(6):7.

[12] 杨智,张玉碧,杨占芬,等.头花龙胆各部位中龙胆苦甙的含量测定. 白求恩医

科大学学报,1985 ,11(5):488.

[13] 林克勤,马志军,于雪莹,等.东北龙胆地上部分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提取和

分离. 中草药,1995 ,26(8):400.

[14] 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药材学. 1996,12(7):32.

[15] Shibata S,Tanaka O ,Soma K,et al.Studieson Saponins and Sapogeninsof

Ginseng.Tetrahedron Letters,1965;(3):207.

[16] Kasai R,Tanaka O ,Chen S E. Futher Study on DammaraneSaponinsof Leaves and Stemsof American Ginseng Panaquinquefolium. Planta Medica ,1981;42 (4):406.

[17] Kitagawa I,Taniyama T,Hayashi T,et al.Malonyl2Ginsenosides Rb , Rb , Rc and Rd Four New MalonylatedDammarane2type Triterpene Oligoglycosidesfrom GinsengRadix.Chem Pharm Bull ,1983;31(9):3353.

[18] 顾松杰,黄志云.浅谈龙胆草在皮肤科临床配伍应用. 时珍国医国药,1999 ,10(4):321.

[19] 黄灿.龙胆清肤汤. 广西中医药,1997 ,20(5):47.

[20] 冯锦标.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急性咽炎256 例.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 ,8(10):79.

[21] 陈运,龚路. 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60 例. 中国中医

药信息杂志,2001 ,8(10):79.

[22] 龙再根.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 ,8 (7):94.

[23] 张勇,蒋家雄,李文明.龙胆苦甙药理研究进展. 云南医药,1991 ,12(5):304.

[24] 林原,刘玉华,苏成业,等.龙胆苦甙对小鼠肝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大连医

学院学报,1991 ,13(3):66.

[25] 王国英,黄翠轩,蒋家雄等.龙胆苦甙对大鼠肝细胞实验性保护作用的病理观

察.云南医药,1993 ,14(4):242 - 244.

[26] 黄正明,张志明,曹文斌.芹龙合剂抗肝炎的药理实验研究.中国药学杂

志,1992 ,27(9):555 - 556.

[27] 徐丽华,徐强.龙胆对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3):20.

[28] Kondo Y,et al.龙胆苦甙对化学和免疫性诱导的肝损伤的抑制作用. 国外医药·植物分册,1995 ,10(3):127.

[29] 薛惠娟,赵伟康.龙胆对甲亢大鼠肝匀浆类固醇△- 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4):230.

[30] 王琦.龙胆泻肝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江苏医药,1975 ,(5):19.

[31] 张诗军,马翠玉,陈泽雄,等.清热利湿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患者自然杀伤

细胞、自由基水平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 ,17(5):304.

[32] 胡肇基.龙胆泻肝汤的临床运用. 新中医,1976(4):44.

[33] 杜仁榕.龙胆草民间整理与应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6 ,(19):45.

[34] 陈如泉.加减运用83 例临床报道. 科研通讯,1983(2):1.

[35] 西安市红会医院内科. 中医治疗高血压100 例临床观察.医药卫生,1974 ,(1):14.

[36] 霍润林,杨淑焕,郭卫民.自拟龙胆明目汤治疗病毒性角膜炎49 例. 陕西中医,2000 ,21 (11):485.

[37] 顾松杰,黄志云.浅谈龙胆草在皮肤科临床配伍应用. 时珍国医国药,1999 ,10(4):321.

[38] 黄灿.龙胆清肤汤. 广西中医药,1997 ,20(5):47.

[39] 冯锦标.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急性咽炎256 例.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 ,8(10):79.

[40] 陈运,龚路. 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60 例. 中国中医

药信息杂志,2001 ,8(10):79.

[41] 龙再根.十味龙胆花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 ,8(7):94.

人参化学成分及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化学 论文(设计)题目:人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3年11 月22 日

目录 摘要 ..................................................................................................................................... I 第一章前言 (2) 第二章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2.1人参皂苷 (2) 2.1.1人参皂苷的分类 (3) 2.1.2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 (6) 2.2脂溶性性成分 (8) 2.2.1脂溶性成分的抗菌作用 (8) 2.2.2脂溶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 (9) 2.3多糖类物质 (9) 2.3.1人参多糖类物质的调节免疫作用 (9) 2.3.2人参多糖类物质的降血糖作用 (10) 2.3.2人参多糖类物质的抗肿瘤作用 (10) 第三章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人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 现代研究证明,人参可增进食欲、强心、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治贫血、神经衰弱等症。本文对人参化学成分及人参的药理研究的新进展给予综述并对人参的研究作简要展望 关键词:人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第一章前言 中药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是一种名贵药材,同样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经中医临床验证表明人参的主要功效包括有补脾益肺、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智等。临床上人参能够对诸多疾病均能够产生良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人体滋补强壮作用更加的明显。并且它的化学成分相对较为复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相对独特,由于现代分离以及分析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参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也获得了进一步的进展。目前人们对其药理活性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展开论述,从而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第二章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人参的现代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对人参的研究大多采用粗制剂或总皂贰成分,固然是由于人参有效成分的含量低和纯化困难,还由于对人参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多样性认识不足。至今,已阐明的人参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糖类、蛋白质、多肤、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脂溶性成分和其它成分【1】。其中,皂苷被公认为是人参的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2.1人参皂苷 皂苷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因具有较大的表面活性,在水中震荡或加热时可以产生胶状溶液和泡沫,因而得名皂苷。人参皂苷为人参属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是由皂苷元和糖相连构成的糖苷类化合物,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约占人参干重的4%左右。人参皂苷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或无色针状结晶,味微甘苦,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极性大的人参皂苷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醋酸和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考查特点: 1.考察范围广、深度浅、考“面”上的内容多。 2.难度逐年降低,较难知识点近些年考察很少。 3.删除了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内容。 一、中药化学学习指导 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以“化学结构”为核心,以“总论”为基础。 以“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为主线。 先粗后细,先干后叶,先面后点。 全面学习、重点掌握 一、中药化学 二、研究对象 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如麻黄碱、甘草皂苷、芦丁、大黄素。 2.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化学成分 如淀粉、树脂、叶绿素、蛋白质等。 二者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相对性 过去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现在发现新的生物活性(某些蛋白质,氨基酸、多糖)。鹧鸪氨酸(驱虫);天花粉蛋白(引产);茯苓多糖、猪苓多糖(抗肿瘤) 第一节绪论 三、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 1.浸渍法 特点:适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及含淀粉、黏液质、果胶较多的中药。缺点:时间长,效率低,易发霉,体积大。 2.渗漉法 特点:提取效率高,不加热,不破坏成分。 3.煎煮法 必须以水为溶剂。 缺点:对含挥发性和加热易破坏成分不适用。 4.回流提取法 优点:效率较高 缺点:不适用遇热易破坏成分,溶剂消耗大。 5.连续回流提取法 索氏提取器 优点:提取效率高,节省溶剂,操作简单。

(精)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章节练习题: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答案)

(精)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章节练习题: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答案) 一、A 1、存在于新鲜植物中,植物经两年以上贮存几乎检测不到的成分是 A、苯醌 B、萘醌 C、蒽醌 D、蒽酮 E、蒽酚 2、大黄素型与茜草型蒽醌化合物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A、羟基数目不同 B、甲氧基数目不同 C、羟甲基数目不同 D、羟基在母核上的分布不同 E、连接糖的个数不同 3、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醌类化合物是 A、不饱和酮类化合物 B、不饱和酸类化合物 C、不饱和醛类化合物

D、多元醇类化合物 E、多元酸类化合物 4、可以提取带一个α-OH的蒽醌的溶剂是 A、5%的碳酸氢钠 B、5%氢氧化钠 C、1%的氢氧化钠 D、1%的碳酸氢钠 E、5%的碳酸钠 5、酸性最强的蒽醌类衍生物中含有的基团是 A、2个β-OH B、3个α-OH C、2个β-OH,1个α-OH D、1个COOH E、3个α-OH 6、游离蒽醌不具有的性质 A、多溶于乙醇、乙醚、苯、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 B、亲脂性 C、亲水性 D、升华性 E、酸性 7、下列羟基蒽醌中,酸性最弱的是 A、1-羟基蒽醌

B、2-羟基蒽醌 C、1,2-二羟基蒽醌 D、1,8-二羟基蒽醌 E、3,6-二羟基蒽醌 8、Borntrager反应呈阳性的是 A、酚羟基蒽醌 B、苯胺 C、苯酚 D、苯醌 E、萘醌 9、关于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酚羟基越多,酸性越强 B、氨基越多,酸性越强 C、芳基越多,酸性越强 D、甲基越多,酸性越强 E、甲氧基越多,酸性越强 10、蒽醌类衍生物酸性强弱的排列顺序为 A、含两个以上β-OH>含-CO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B、含-COOH>含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C、含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

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博落回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摘要】博洛回(Macleaya cordata(Willd.) R. B)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叶、果均含多种生物碱,对治疗多种炎症有效,所含生物碱也可抑制肿瘤细胞。我国博落回野生资源丰富,利用博落回开发新的产品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综述了博洛回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关键词】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al constituents of Macleaya cordata [Abstract] Macleayacordata(Willd as the Papaveraceae perennial herbrhizome,leaf,fruitcontains many kinds of alkaloid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inflammatory, alkaloid can inhibit tumor cell. Our Macleaya rich wildlife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Macleaya develop new products will have broad market prospects.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bolo belongs to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plants [Key words] Macleayordata;Research Progress;chemical composition 博落回属植物概述植物型抗菌产品因其无污染和无残留等独特的药物功能,逐渐成为潜力较大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博落回为罂粟科博落回属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 illd.)R.B)的果实,具有清热解毒和杀虫止痒之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阴道炎、肺炎、皮肤病和肝炎等,并具抗肿作用。 1 主要化学成分 1.1 化学成分分布 通过对博落回的研究发现其主要要用成分存在于根及及全草中,其中:根含有血根碱(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原阿片碱(protopine),α-

厚果鸡血藤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厚果鸡血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概述 关键词厚果鸡血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摘要本文综述了厚果鸡血藤中黄酮、三萜等化学成分及其杀虫、凝血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厚果鸡血藤提供参考。 Advances in Studies on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y of Millettia pachycarpa LI Yan-Fang*, DENG Hai-Chun, LIANG Bin, MA Li-Fang, SONG H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l and Bioengeneering, Sichuan U 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Abstract: Millettia pachycarpa has been used as insecticidal plants in China.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y have been studied in recent 30 years. Some flavonoids had been isolated from the stem and seed of this plan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studies and will supply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inal value of this plant. Key words: 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 flavonoid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豆科鸡血藤属植物厚果鸡血藤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又名少果鸡血藤、毒鱼藤,为多年生攀援灌木,分布于我国华南和西南等地区。其味苦,辛、热,有毒,具有杀虫、攻毒、止痛之功效,主治疥疮、癣、癞、痧气腹痛、小儿疳积等疼痛[1]。广东连县等地民间用以治疗乙型肝炎,为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抗乙肝病毒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厚果鸡血藤研究的不断深入,已从中分离得到多种化学成分,并且发现不少新的药理活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对本品开展研究,本文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 厚果鸡血藤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有黄酮、异黄酮,鱼藤酮类、查耳酮、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少量的三萜、甾醇和蛋白质等成分。 1.1黄酮类化合物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发展的宝贵结晶,但由于其药物组成较复杂、药效作用机制较难测定,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鉴定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也就成了一道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医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色谱检测、血清成分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也使得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神秘面纱得以揭露,也使得中医药向着科学化、微观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为中医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而稳健的基础。 标签: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鉴定方法 中药复方是指处方中含有两位或者两位以上中药材,一般来讲中药复方均有固定的搭配方法和治疗方向,甚至连如何制药和服药都有相关要求。一直一来中药复方都以其显著的药效、稳健的治疗机制、低伤害性的治疗手段受到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复方一般均为经验用药,药材中含数几种甚至十几种有效成分,为了确切地掌握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科学、合理、有效地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进行鉴定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要。本文就以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的药用机制和检测方法为论点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 中药材中所含有的药物成分并非都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一些药物是含量较高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而一些药物则是含量较低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所以明确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可以优化中药复方的组药结构,减少非必要成分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也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炼、制药、使用指明了方向。单体药材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基础,所以了解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是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基础。如根据梁鑫淼[1]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四逆汤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复方药物中有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四逆汤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心急缺血,有强心、止休、回阳的功效,主要因为其中所含有的三种有效成分: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附子生物碱。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的作用效果附子生物碱强于干姜挥发油强于甘草酸粗品,三种成分的最佳用药比例为1:1:1。附子生物碱是附子单体的主要成分,干姜挥发油是干姜单体的主要成分,甘草酸粗品是炙甘草单体的主要成分,以附子生物碱为主要治疗机制,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起到辅助、增进功效,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以看出单体中主要有效成分对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影响。 2复方合制后药物作用 除了上述四逆汤以主要单体药材的主含量成分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一些中药复方在制药过程生成新成分进而可起到治疗作用。如武孔云[2]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生脉散为研究对象,主含人参、麦冬、五味子,采用标准制药过程,并对生脉散汤做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汤剂中含有大量5-HMF(5-羟甲基-2-糠醛),这是原单体药物中所没有的,5-HMF具有软化血管、提升血压流速、清理血质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摘要:方剂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主要方向,而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则是方剂研究的核心。可是方剂药效物质的复杂性给方剂研究者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使得方剂研究止步不前。方剂药效物质研究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方剂组成成分的多样性,还在于其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物质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等等。为了解决“无法准确判断方剂药效物质”的问题,近几十年以来方剂研究者不断探索,结合新技术,研究出入代谢组学、谱效学研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研究、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拆方研究等方法。因此本文旨在梳理近几十年来方剂药效物质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方剂是中药临床用药的基本形式,配伍是方剂的核心。“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是方剂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1],方剂的有效物质成分作用于机体,产生疗效,如何测定方剂中的有效物质成分则成了方剂研究者的重点攻克方向,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等,以“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为题,搜索了大量文献,因此做如下综述。 1.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 上世纪 80 年代初,著名的日本药理学家田代真一[2]首次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创新思路。他认为中药制剂口服吸收后,在体内经过胃肠道菌群代谢和排泄过程而发挥治疗作用,因而中药及其复方中具

有生物活性的成分———药效物质基础是中药经过人体生物转化之后的产物,这些产物吸收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结合并通过血液的流动到达靶标器官及组织。上世纪 90 年代国内学者王喜军[3-4]提出“中药血清药理学”,按照“中药复杂化学成分-学中移行成分-体内直接作用物质-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避免了中药复方煎煮及丸散等粗制剂型直接进行体外药物研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而且经过动物的吸收代谢等过程,其血清成分可更直接地反映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其对中药复方疗效和机制的阐述也更具科学性,至此这一方法在中医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被广泛重视及应用。但血清药理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实验动物的选择、给药剂量、时间、血清添加量等方面也对实验结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证治药动学 证治药动学是黄熙[5-8]教授于2002首先提出的,他主张拆方围绕君臣佐使进行PK研究,从方剂化学物质基础、方剂体内活性物质分析及其药动学等角度,阐明君臣佐使组成原理与可惜内涵,同时为方剂药效物质成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在此基础上,黄熙提出了生物方剂分析药理(BAP)。例如以药效血清差示色谱法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物质基础[8]。在对患病大鼠进行给药之后,研究DHI在改善患病大鼠病症的作用,确定最大和最小药效时间点并建立全成分的指纹图谱集。通过比对DHI在对症机体产生最大和最小药效时血清中物质谱的变化差,以HPLC-MS方法结合对照品鉴定DHI的药效物质,并对药效物质进行药效学反馈验证。但此方

五灵脂研究进展

?综述? 五灵脂研究进展 李捷 (陕西中医学院2007级,陕西成阳712046)五灵脂,别名血灵脂、草灵脂、五灵子、寒雀粪、寒号虫 屎。能活血散瘀,炒炭后有止血的作用。用于心腹淤血作痛,痛经,血瘀经闭,产后淤血腹痛;炒炭治崩漏下血;外用治跌打损伤,蛇、虫咬伤。五灵脂苦泄温通,”通利气脉”,”通则不痛。”故《本草经疏》谓之”血滞经脉,气不得行,攻刺疼痛等证。在所必用。” 五灵脂混伪品繁多,源于鼯鼠、飞鼠和鼠兔的粪便,前者为正品,后两者为混淆品,市场掺伪及造假屡见不鲜,影响其使用。现将近年来研究有关五灵脂的文献综述如下。 1化学成分研究 李强等Ⅲ利用柱层析色谱法,从五灵脂中分离出20个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技术,对其中6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分别为正二十七烷、二氢谷甾醇、表木栓醇、B2谷甾醇、乌索酸、胡萝卜苷。其中除乌索酸外,其余化合物均系首次从五灵脂中获得。 魏垠、张秀等【2l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SDE)提取了五灵脂挥发性组分。提取液经浓缩后,以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程序升温保留指数(PIRI)、标准样品对照进行分离与鉴定。在sB54柱和PEG一20M柱上C—C.MS法分别检出了122个和96个峰。其中相同的峰有51个,占总峰面积的56.3%。进一步用程序升温保留指数确认了其中33种化合物,占总蜂面积的35.7%。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有:十二酸(7.oo%),a.雪松醇(4.4l%),四甲基吡嗪(4.10%),十四酸(3.37%),b.(3一甲苯基)乙酮(2.53%),苯甲醛(2.42%),2-甲氧基苯酚(2.1l%)。从化合物的种类来看,主要为:醇类(10种),酮类(8种),醛类(6种),烯类(5种),酸类(4种),酚类(4种)。 2含量测定 陈月开等13J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五灵脂中原儿茶醛的第一特征峰在260hm波长处。5斗g/nd一30斗g/ml范围内OD295与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第二特征峰在295nm波长处,5卜g,ml ̄45|Lg,ml范围内OD295与浓度呈线性正相关。 收稿13期:2009-07-203临床应用研究 3.1治疗疼痛 邱祖萍141用五灵脂1509配伍血竭809,阿魏、生乳香、生没药各1509,生南星1209,生大黄2009,治疗非癌症型疼痛114例,完全缓解99例,部分缓解1l例。轻度缓解3例,无效1例。 高晓俐阎用加味温经汤基本方为:当归、赤芍、炒蒲黄、五灵脂、乌药、延胡索各159,桂枝、丹皮、麦冬各lOg,香附、川楝各129,吴萸、川芎、制没药、炙甘草各69,白芍209,法半夏99。每日l剂,水煎分2次温服,予经前5d开始用至行经第ld。经净后服用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每日2次;归芍调经片(湖南三九南开制药有限公司出品),每次4片,每132次,服至经前5d。1个月经周期为l疗程,连续使用3个疗程。治疗原发性痛经80例。结果:总有效率97.5%。提示本方具有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标本兼治的功效。 3.2治疗盆腔炎 刘宏丽、徐金秀[61用活络效灵丹基本方为:丹参209,当归、土茯苓、败酱草、牛膝各159,乳香、没药、元胡、五灵脂各lOg。湿热盛者加蒲公英209。黄柏、丹皮各lOg,气滞重者加川楝子、香附各lOg。治疗本病15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7.4%。提示本方具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之功效。 3.3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毛水泉171用健脾和养阴活血汤:党参259,白术、茯苓、玉竹、炙甘草各159,陈皮69,厚朴、沙参、白芍、五灵脂各129。丹参209.川芎Jog。总有效率95.23%、73.8%(P<0.01)。胃镜示总有效率92.86%、52.38%(P<0.01)。 3.4治疗消化性溃疡 王之华等嗍用自拟五灵脂汤治疗消化性胃溃疡。实验组基本方:五灵脂609,蒲公英409,生薏仁309,白芷209,柴胡109,黄芩109.法半夏159,白术159,枳壳lOg,桔梗log,鸡内金109,甘草log,以清水约】000ml。煎汁约400ml,分早晚空腹,每日l剂。对照组用雷尼替丁150nag121服,2蝴。结果五灵脂汤组疗程内溃疡的愈合率为90.O%。2年内复发率为33.1%;对照组疗程内溃疡的愈合率为53.3%。2年内复发

鸡血藤

鸡血藤 【别名】血风、血藤、大血藤、血风藤、三叶鸡血藤、九层风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碎,晒干。 用水润透,切片,或蒸软后乘热切片,晒干。 【性味】苦、甘,温。【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鸡血藤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9~15g。【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两);或浸酒。 【附方】治放射线引起的白血病:鸡血藤一两。长期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临床应用】治疗闭经:鸡血藤糖浆10~30毫升,日服3次,疗程1~4周。治疗190例,近期有效65例。一般于服药后7~20天通经。 【功效】活血舒筋;养血调经。主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妇女有经不调;痛经;闭经(鸡血藤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浸酒。功能主治活血、舒筋。治腰膝酸痛,麻木瘫痪,月经不调。①《纲目拾遗》:"活血,暖腰膝,已风瘫。"②《本草再新》:"补中燥胃。"③《饮片新参》:"去瘀血,生新血,流利...[详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两);或浸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通络。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配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配苍术,理气化湿、辟秽去浊;配杜仲,补肾壮骨,通经止痛;配当归,补血活血。 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本品苦而不燥,温而不烈,行血散瘀,调经止痛,性质和缓,同时又兼补血作用,凡妇人血瘀及血虚之月经病证均可应用。治血瘀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可配伍当归、川芎、香附等同用;治血虚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则配当归、熟地、白芍等药用。 2.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及血虚萎黄。本品行血养血,舒筋活络,为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病证的常用药。如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可配伍祛风湿药,如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药;治中风手足麻木,肢体瘫痪,常配伍气活血通络药,如黄芪、丹参、地龙等药;治血虚不养筋之肢体麻木及血虚萎黄,多配益气补血药之黄芪、当归等药用。

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摘要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民众的健康、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得到了改进,本文综述了中成药国内外情况和常用的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重点介绍薄层扫描法(TLCS),薄层扫描法将以其高效优势和多种检测方法在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展望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未来。 关键词: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薄层扫描法,发展 目录 一、中成药在国内外情况 5 (一)国外中成药情况 5 (二)国内中成药情况 5 二、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检测方法 6 (一)化学定量法 6 (二)比色法 6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 6 (四)红外光谱法7 (五)柱层析或纸层析一紫外分光光度法7 (六)气相色谱法7 (七)薄层扫描法7 (八)高效液相色谱法7 三、薄层扫描法。8 (一)薄层扫描法原理和特点8 (二)中成药中黄芩的功效和测定分析方法8 (三)测定中成药中黄芩含量实验8 四、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发展9 五、结束语9 六、参考文献9 引言 中药是我国传统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的健康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中药也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近年来,全世界对中药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开始重视,这表明中药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来临。当前,中药要进入世界市场,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当其冲是其质量的控制,而含量测定是质量控制最关键的部分。中成药在剂型、品种、产量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迅速的发展。1985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达207个,为使中成药的内在质量具有客观的评价方法,逐步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指标,我国药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到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共收载中成药标准1069个品种,新增各项鉴别2165项,其中显微鉴别259项、簿层色谱鉴别1818项、液相色谱鉴别25项、气相色谱鉴别9项等,2010年版《中国药典》大幅度增加收载品种和检测项目,能多药物多成分检测,更标准科学有效等等。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结构的主要结构类型包括:香豆素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本脂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强心苷、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甾体皂苷、鞣质三萜皂苷等。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分成。无效反应,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如多糖、蛋白质、鞣质、色素、树脂、油脂和蜡、无机盐等。 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碱性、酸性、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性状、发泡性、溶血性、荧光性质、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酶解反应、水解反应。 从药材中提取化学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以及升华法等。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等。 中药化学成分分离的原理: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间进行分离、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性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以及根据物质的沸进行分离。 中药化学成分是遣药组方的物质基础。中药主要是复方用药,从化学成分上看,可能存在同一种药共存成分之间和异种中药成分之间的复合作用。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指纹图谱重各种色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其联用技术、DNA

分子诊断技术、X射线衍射法等现代分析技术的运用。 生物碱主要分布于植物界,在动物界中少有发现。生物碱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已知有50多个科的120多个属中存在生物碱。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多数集中分布于某一器官或某一部位,如金鸡纳生物碱主要分布在金鸡纳树皮中。 目前较新的分类方法是按生源途径结合化学结构类型分类。主要要求掌握以下五种基本母核类型生物碱的结构特征。 (1)吡啶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赖氨酸,是由吡啶或哌啶衍生的生物碱。 (2)莨菪烷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鸟氨酸,由莨菪烷环系的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 (3)异喹啉类生物碱:这类生物碱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具有异喹啉或四氢异喹啉的基本母核,在植物中分布广泛。主要类型有简单异喹啉类、苄基异喹啉类、原小檗碱类、吗啡烷类。 (4)吲哚类生物碱:这类生物碱来源与色氨酸,其数目较多,结构复杂,多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根据其结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简单吲哚类、色胺吲哚类、单帖吲哚类、双吲哚类。 (5)有机胺类生物碱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1)形状:多数生物碱为结晶形固体,少数为非结晶形粉末。(2)旋光性:含有手性碳原子或本身为手性分子的生物碱都有旋光性,且多呈左旋光性。

延胡索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延胡索 药材名称: 延胡索 拼音名称: YANHUSUO 别名: 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玄胡。 科属: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YANHUSUOW.T.WANG的块茎。 产地: 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湖北、湖南、江苏亦产。 性味: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心经。 功效: 活血,行气,止痛。 中成药: 共有430种中成药使用延胡索:复方延胡索氢氧化铝片复方氯乙烷气雾剂舒筋定痛酒骨友灵搽剂伤痛宁膏复方田七胃痛胶囊胃热清胶囊田七痛经胶囊腰痹通胶囊壮骨伸筋胶囊等。 应用: 主要用于气血瘀滞诸痛证。本品羊散温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其止痛作用优良,无论何种痛证,均可配伍应用。治胸痹心

痛,配瓜蒌、薤白或丹参、川芎等;治胃痛,配白术、枳实、白芍等;若偏寒者,配桂枝或高良姜;偏热者,配山栀、川裸子;偏气滞者,配香附、木香; 偏血瘀者,配丹参、五灵脂。治肝郁气滞胁肋胀痛,配柴胡、郁金等;治妇女 痛经、产后瘀滞腹痛配当归、红花、香附等;治寒疝腹痛,配小茴香、吴茱萸等;治跌打损伤,配乳香、没药;治风湿痹痛,配奏艽、桂枝等。近代临床用 治多种内脏痉挛性或非痉挛性疼痛,均有较好疗效;也有治麻风病的神经痛, 以及以0.2%延胡索碱注射液作局部麻醉手术者。 配伍效用: 1、延胡索配伍川楝子:延胡索辛散温通,活血行气止痛;川楝子苦寒降泻, 疏肝泄火、行气止痛。二者伍用,有疏肝泄火、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 肝郁气滞之胃脘疼痛且有化热者;肝郁化火所致之胸腹胁肋胀痛、口苦、舌红 苔黄;或痛经、心绞痛、疝气痛等证属气滞血淤兼有热象者。 2、延胡索配伍川芎:二者均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二者合用,其效更显著,用于治疗血淤所致各种疼痛。 3、延胡索配伍高良姜、香附:延胡索行气止痛;高良姜温中止痛;香附疏肝理气止痛。三者伍用,有疏肝理气、温中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滞肝胃之胁 肋胀痛,或寒邪犯胃所致之胃脘痛。 4、延胡索配伍小茴香:延胡索行气止痛;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二者合用,有行气、祛寒、止痛、和胃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凝气滞之胃脘疼痛或疝 气痛、少腹疼痛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未服1.5~3G。多醋制后用。醋制后可使其有效成分的溶 解度大大提高而加强止痛药效。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采收加工: 种植的次年5~6月植株枯萎时采挖块茎,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搓掉浮皮,洗净,按大小分别放置沸水中煮3~6分钟,烫至块茎中心无白心时,捞出晒干。炮制工艺:

鸡血藤

鸡血藤 中文名称:鸡血藤 英文名称:Caulis Spatholobi (拉):suberect spatholobus stem 定义:豆科植物密花豆 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 的干燥藤茎。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鸡血藤鸡血藤(学名:Millettia dielsiana)是豆科崖豆藤属的植物。分布在越南、老挝以及中国大陆的湖北、甘肃、安徽、浙江、广东、云南、湖南、海南、陕西、贵州、四川、广西、江西、福建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溪沟、山坡杂木林与灌丛中、谷地及路旁,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 的干燥藤茎。秋、冬二季采收,除去枝叶,切片,晒干。 【性状】:本品为椭圆形、长矩圆形或不规则的斜切片,厚0.3~1cm。栓皮灰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斑,栓皮脱落处现红棕色。切面木部红棕色或棕色,导管孔多数;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3~8个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质坚硬。气微,味涩。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含棕红色物。皮层较窄,散有石细胞群,胞腔内充满棕红色物;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维管束异型,由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成数轮。韧皮部最外侧为石细胞群与纤维束组成的厚壁细胞层;射线多被挤压;分泌细胞甚多,充满棕红色物,常数个至10多个切向排列成层;纤维束较多,非木化至微木化,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石细胞群散在。 木质部射线有时含棕红色物;导管多单个散在,类圆形,直径约至400μm;木纤维束亦均形成晶纤维;木薄壁细胞少数含棕红色物。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碎,晒干。 【植物形态】: ①密花豆,又名:三叶鸡血藤。 攀援灌木。茎无毛。小叶3,阔椭圆形,长12~20厘米,宽7~1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上面疏被短硬毛,下面沿脉疏被短硬毛,脉腋间有髯毛。花多数,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花长约10毫米;萼筒状,两面被白色短硬毛,萼齿5,三角形,上面2齿近合生;花冠蝶形,白色;花药2型,5个大,5个稍小;子房密被白色短硬毛。荚果刀状,长8~10.5厘米,宽2.5~3厘米,被绒毛,有网脉,沿腹缝线增厚,仅顶部有一个种子。生于林中或灌丛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②白花油麻藤 藤本。叶为羽状复叶。窄小叶3片,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8~16厘米,宽2.5~7.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两面均无毛或疏被毛。侧生小叶较小,基部斜形;叶柄无毛,小叶柄有疏长硬毛;托叶卵形,早落。总状花序腋生,长30~38厘米;具花20~30朵;萼钟状,萼齿5,上面2齿合生,有稀疏棕色长硬毛;花冠蝶形。灰白色,长7.5~8.5厘米,旗瓣卵状广椭圆形,长约为龙骨瓣的1/2;雄蕊为9+1的两组,花药2型;子房密生锈色短柔毛,花柱丝状。荚果木质,长矩形,长22~40厘米,宽约3厘米左右,外被棕色短柔毛,两侧有狭翅,种子间有紧缩;种子10余枚,肾形,黑色。花、果期4~9月。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③香花岩豆藤,又名:山鸡血藤、贯肠血藤、苦藤、猪婆藤、大活血、过山龙、野奶豆。 攀援灌木。幼枝和花序被金黄色绒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5~1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钝尖,基部圆楔形,下面疏生短毛或无毛;小托叶锥形。圆锥花序顶生,长达15厘米。萼钟形,密生锈色毛;花蝶形,紫色,长1.2~2厘米;旗瓣椭圆形,基部有短爪,外面白色,密被锈色丝状毛;雄蕊成9+1的两组;雌蕊的子房密被长绒毛。荚果条形,长7~12厘米,宽约2厘米,近木质,密被黄褐色绒毛。种子扁长圆形。花期夏季。果期秋季。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本植物的根(岩豆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④亮叶岩豆藤,又名:血节藤、血藤、血筋藤。 攀援灌木。形态与上种相似,幼枝有平贴丝状细毛,后变光滑。小叶披针形或卵形,长5~8厘米,两面光亮。圆锥花序顶生,长6~10厘米;花长约2厘米;萼钟状,密生绢毛;花冠紫色,旗瓣外面白色,有绢毛,基部有2个胼胝体状附属物。荚果条状矩圆形,长10~14厘米,有绒毛;种子4~5粒。生溪边、山谷疏林下。分布广东、广西。

中药蒲公英有效成分抗结核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313830.html, 中药蒲公英有效成分抗结核的研究进展 作者:常琳陆军叶松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3期 【关键词】蒲公英提取物;化学成分;结核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90-02 蒲公英(Dandelion)始载于《唐本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分布于北半球,我 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各地均有分布,生于道旁、草地、田间、河岸、荒地、庭园等处。它不仅使用部位广泛(包括花、叶、茎、根),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它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及催乳作用,对治疗乳腺炎十分有效。近年来发现其有较好的抗结核及抗肿瘤效果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三类药材之一。 1 中药蒲公英的化学成分 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胆碱(Choline)、菊糖(Inulin)、果胶(Pectin);蒲公英醇(Tarax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香树脂醇(β-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蒲公英赛醇(taraxerol)、蒲公英素(Taraxacerin)、蒲公英苦素(Taraxacin) 和维生素A、B、C等。 1.1 凌云等[1]用红外光谱法对蒲公英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首次从蒲公英属植物中分得伪蒲公英甾醇,棕榈酸酯。 1.2 姚巍等[2]对蒲公英进行了系统分离,从中得到8个化合物,利用MS, 2D-NMR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了结构鉴定,其中4个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青蒿亭、槲皮素、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其余5个分别为咖啡酸、七叶内酯、豆甾醇、蒲公英甾醇乙酯。 1.3 凌云等[3]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检测了5种蒲公英的66种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蒲公英中12种元素含量较高,其中有Cu、Zn、Fe、Mn、Mo5种必需微量元素;蒲公英中还含有大量的Na和K,而肺结核患者头发中锌、铁含量明显比健康人低。因此认为较高的锌含量可能对抗肺结核患者由于锌的降低致机体免疫器官萎缩、免疫细胞受抑制、免疫应答减弱、白细胞杀菌能力下降等的治疗有所帮助。 1.4 张凡等[4]认为蒲公英叶提取物的成分随着提取溶剂和提取温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25℃、35℃、45℃、55℃和65℃这五个温度下,二氯甲烷共可提取出60种不同的物质,含量较高的物质有1-叔丁基-3-(1-甲基环乙-己基)-2-氮丙啶酮、2-噻吩醋酸-2-十三烷、9-甲基十九烷。乙酸乙酯共可提取出57种物质,含量较高的物质有甲氧基乙酸-2-十四烷酯、2-噻吩醋酸-2-十三烷、三甘醇单十二醚。蒲公英叶提取物成分中烷类、酸类和酯类物质种类较多。二氯甲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_魏元锋

·综述·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魏元锋1,张 宁1*,冯 怡2,林 晓2 * (1.上海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实验中心,上海 201203;2.中国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1203)摘 要: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进行探究是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回顾了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理论依据及研究模式,综述近10年来其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并对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对策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9)09-1489-04 Application of C hinese materia medica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in stu dies on therapeutic material basi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EI Yuan -feng 1,ZHANG Ning -1,FENG Yi 2,LIN Xiao 2 (1.Experimental Center fo r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 o f Shanghai U niversity of T raditio na l Chine se M edicine , Shang hai 201203,China ;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 odern P repa ratio n T echnolog y of T raditio nal Chinese M edicine o f M inistr y o f Educa tion ,Shanghai 201203,China ) 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therapeutic material basis ;countermeasures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对机体作用的协同性,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十分困难,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制约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公认的瓶颈问题。近年来,针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法[1],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还有其不足之处,尚需不断地进行探讨、规范和完善。本文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近10年来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进行综述,对该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概念的提出、理论依据及研究模式1.1 概念的提出: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最早提出了“血清药化学”(se rum pharmacochemistry ,SP C )的概念[2]。1997年,国内学者王喜军[3]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概念:以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清为样品,按传统药物化学相同的研究方法,多种现代技术综合应用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代谢及体内动态的领域称之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serum phar ma -cochemistry of CM M )。 1.2 理论依据:中药成分复杂,经过适当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经过吸收、代谢等过程,最后吸收入血的往往是多个单体成分形成的有效成分群,其结构既可以是中药的原型成分,也可以是代谢产物或中药中各成分间相互反应形成的新成分,还可以是机体在药物作用下生成的新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均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才能产生作用,因而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这些入血成分真实地反映了中药成分在体内的变化过程,能体现各成分对机体的协同作用,可代表中药及复方的整体药效物质基础。因此,分析研究血清移行成分,探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将成为快速、准确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1.3 研究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首先进行血清药理学研究,证明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然后综合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分离、鉴定血清中有效成分,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另一种是首先通过前期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确定移行移行成分来源、种类、数量等,然后综合运用各种提取分离方法,对相应的单味药材进行分离,对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进行药效学研究,这种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为指导的生药学研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由此确定的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群,极有可能是中药真正的药效物质基础,并能更好地反映中药 *收稿日期:2009-03-27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资助项目(J5030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09YZ117)作者简介:魏元锋(1981—),男,上海中医药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复方新型给药系统。 Tel :(021)51322388 E -mail :w iyuanfengyuer @yeah .net *通讯作者 张 宁 T el :(021)51322384 E -mail :ningzh @https://www.360docs.net/doc/2d313830.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