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生态安全现状谈起

从我国生态安全现状谈起
从我国生态安全现状谈起

从我国生态安全现状谈起

——生态安全案例分析一.基本概念说明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不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强调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从范围大小也可分成全球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等若干层次。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也能够维持对胁迫的恢复能力,即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而且在生态意义上也是健康的。其本质是要求自然资源在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稳定,协调,有序和永续利用。

生态安全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被提出,但是由于生态安全内涵的丰富和复杂性,以及人们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而一直也未能形成统一并普遍接受的定义。

狭义的生态安全概念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健康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

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

广义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环境,生态保护上的含义。即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二是外交,军事上的范畴。即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经济的衰退,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

二.事件简单回放

目前,我国的生态安全现状很不乐观。就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看,虽然我国可耕地面积,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在总量上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少,人均可耕地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50%,水资源为32%,矿产资源为47%,能源资源为39%,森林面积为14%。而且,还会随着中国人口基数的扩大进一步减少。这与中国快速发展经济需要巨大的资源与能源供求有较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就生态环境状况来看,我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空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仍然存在,还出现了酸雨污染。气候变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讲,我国已遭受到外来物种的严重入侵。外来生物进入我国,由于没有天敌,会快速繁殖而形成种群,打破我国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外来生物入侵我国,已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明确承认。目前我国大约已有37 种外来入侵动物,100 多

种外来入侵植物。大规模的生物入侵,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我国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威胁。另外,饲料添加剂,农药,化肥对食品的污染,特别是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未知都极大地影响食品安全乃至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我国生态环境的弹性空间明显不足,生态安全状态极度危险。

造成我国生态处于低度安全状态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资源的开采,使用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乱采滥挖,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退化。例如,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乱开滥垦,过度樵采和长期超载过牧,导致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由于滥伐林木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由于乱占耕地进行修路,建房,搞开发区导致可耕地大面积减少;对矿产资源的乱开滥挖,造成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使得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甚至使得有些野生动物灭绝等。第二,国家的决策失误。大量的事实证明,国家的有关经济决策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例如,20 世纪50 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毁林毁草开垦,围湖造田等造成大面积的灾难性生态和经济后果。第三,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受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我国经济是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这种生产方式必然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第四,对外来物种的进入缺乏有效的监管。我国之所以会出现大规模的生物入侵现象,不能不说国家对外来物种的进入缺乏有效的

监管措施,或者根本没有采取措施,使得外来物种没有受到任何有效的阻拦而长驱直入。第五,对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以及转基因食品等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

三.理论分析总结

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由于联系的普遍性,使我国的生态环境与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关联。

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我国社会带来严重的不利后果:首先,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贫困人口的增加。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丧失了可以耕种的土地,可以居住的房屋,不得不进行迁移。例如,在宁夏,内蒙古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其次,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带来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如近些年我国特大洪涝灾害的爆发就是由于对江河源头植被的破坏导致的。此外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等无不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第三,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的江河断流和污染,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给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生物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物种的大量消失,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进一步削弱了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供给能力,从而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生态环境恶化还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

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它贯串着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又贯串着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四,总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

人们在面对生态环境的时候,也是从实践到认识,从不不懂得保护,到现在知道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国家生态安全与否,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祸危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当从今日开始做起。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_李智国

第17卷第12期2007年12月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h i na Sa fety Sc i ence Journa l V o l.17N o.12 D ec.2007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李智国1,2讲师杨子生2教授 (1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昆明650091 2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昆明650221) 学科分类与代码:620.1030中图分类号:X171;F301.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 剖析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及其3大类别;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相关学科基础3方面总结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理论;从土地生态系统安全性和土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和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的驱动力4方面进行评述。从而指出,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动态评价和研究框架及其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撑体系以及研究区域和对象狭窄等原因限制中国土地生态安全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学科理论研究及其框架体系构建、建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体系和加强土地生态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关键词>土地生态安全;土地持续利用;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中国R esearch Progress of Land Eco l og ical Security i n Ch i na LI Zh-i guo1,2,L ecturer YANG Z-i sheng2,Prof. (1A sian I nternationalR ivers C enter,Yunnan Un i v ersity,Kunm i n g650091,Ch i n a 2Institute of Land&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 l o p m en,t Yunnan Un i v ersity of Finance&Econo m i c s,Kunm ing65022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 y analyzes the connotati o n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 ity and its three categories. Secondly,it su mm arizes the basic theory about i,t wh ich inc l u des m an-land relationsh i p t h eory,susta i n-ab le deve l o pm ent t h eo r y and basic theory o f re levant d isc i p li n e.Thirdly,it revie w s t h e research pr ogress on the four aspects o f land ecosyste m security and land eco log ica l serv ice value,l a nd ecology assess m en,t land eco l o g ical plann i n g and design and driv i n g forces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change.It is po i n ted out that the study of land eco l o g ical security is greatly li m ited i n breadth and depth due to t h e deficient re-search on basic theor y,dyna m ic assess m en,t research fra m e w ork,the syste m ofm on ito ri n g,early-w ar n i n g and decisi o n-support and the narro w ness o f researching reg i o n and objec.t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 m s, so m e m easures are proposed inc l u d i n g strengthening t h e study on land ecological disc i p line,bu ilding the fra m e w ork syste m for land eco l o g i c al security,estab lishing t h e syste m ofm on itoring,earl y-w arning and de-c ision-support for reg i o na l l a nd eco l o g ica l security and strengthen i n g t h e m anage m ent fo r land eco l o gy. F i n ally,the f u ture develop i n g trend about land eco log ical security is prospected. K ey words:land ecological secur ity;susta i n ab l e use of land;m an-land relationsh i p; susta i n able developm en;t research prog ress;China *文章编号:1003-3033(2007)12-0005-08;收稿日期:2007-07-11;修稿日期:2007-11-30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第一章绪论摘要: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当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可以有效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对策措施,实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第一章绪论

一、调查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尽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但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和扭转,这些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特此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广泛调查各界人士,不再局限于学生范围,结果更具普遍性,更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 二、概念介绍在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为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或论文)课程名称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专业 指导教师马小闳 学号 名单 提交日期 姓名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一.引言、 二.摘要、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过程、 六.分析结论(社会分析等)、 七.研究建议 八.附录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生态的破坏也是很明显的。虽然,国家和社会也有保护生态的各种措施,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但是总体上,这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力的遏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幸福,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关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当然是十分的必要的。 摘要 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严重性,显得这个调查的重要。而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开农村和城市的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出问题并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总体而言,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是有的,不过还是不够。农村的技术设施服务差,没有专门的人回收垃圾,生活垃圾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用地,住宅用地等占用了绿地,植被减少,动物也减少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环境变差。为此,一方面应该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重要的是完善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绝不能够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gdp的增值。 研究目的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调查来更多地关注生态,了解生态,积极回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为服务的精神。了解当地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当地环境基础数据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第22卷第3期2010年6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22,No.3Jun.,2010 收稿日期:2010-05-08;修订日期:2010-06-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61031);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2009CD022);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项资助.作者简介:和春兰(1987-),女(白族),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管理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 究. *通讯作者.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和春兰,饶辉,赵筱青 *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等的热点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归纳法,阐述了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概括总结了中国目前常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提出了生态安全评价的工作流程。根据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确定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利用3S 空间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等基础理论,逐步统一和完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分级标准,在对模型可信度与准确度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动态的评价、模拟及预警研究。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10)03-0104-07 生态安全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鉴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对生态安全的关注程度倍增,国际上已把生态安全纳入一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一样,在国家安全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态安全评价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宏观规划、政府决策的重要根据[1]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而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与核心。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的生态安全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因此,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深入分析并总结了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对生态安全做更深入的研究,并完善学科体系。 1 概念识别 1.1 生态安全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正式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生态安全这一概念,目前对于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 或是environ-ment security )的理解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理解以1989年IASA 提出的定义为代表,即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全、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它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 反映[2] 。 1.2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虽然目前国内外对生态安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各学者对生态安全概念的理解上来看,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具体如图1所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过多地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忽视了和平与安全,且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出发,在考虑人类安全与自然生态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不难发现,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以及__ 大规模展开的双重压力下,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村将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环境下,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突出。 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村生活的水平,俨然都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各种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层出不穷,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日益恶化,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众多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此,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必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不可否认,“环境”无疑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__ 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来说,农村居民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俨然更高。在__ 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资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这在很多按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就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开发建设了众多蓝色工程,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对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相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明显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这样的问题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以此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原动力”。 (一)以科技开发为支点,推广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 毫无疑问,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就必须对现代科技技术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充分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环境(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膜污染等)状况以及基本规律,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具体来说:第一,加大对环境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最大程度的为环保事业提供智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对待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治理。其次,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大范围的宣传并推广退耕还草还林以及修复植被等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开发病虫害的预防、多种植物共生等新型的技术,尽可能的提高农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目录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 1.1 土壤污染 (1)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1)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1) 1.4 乡镇工业污染 (2) 1.5 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 (2) 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特点 (2) 2.1污染来源及类型多 (3) 2.2 污染物种类复杂 (3) 2.3 污染途径 (3) 2.4 污染负荷大 (3) 2.5污染范围大 (3) 3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3) 3.1 环境一直薄弱 (3) 3.2 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 (3) 3.3 环保机制不完善 (3) 4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4) 4.1 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4) 4.2 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 (4) 4.3 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 (5)

4.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 (5)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1~2]。济发展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乱排乱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3~4]。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必要而迫切。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氮、磷肥过多,有机肥、微量元素缺少;其次塑料薄膜、购物袋等难降解白色垃圾及废电池等有毒固废随意丢弃对土地也产生了较大危害[5]。呈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有毒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亩耕地收到污染,其中2008年耕地面积净减少1.93万hm2。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基础设施及管理体制落后,生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我国每年约有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没有垃圾收集系统或装置,随意堆积垃圾于房前屋后;绝大多数农村厕所简易,无化粪池,卫生状况不佳,易生蚊蝇;兽禽多以散养为主,且人畜共屋,兽禽粪便未经处理,一部分流失于环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一些过去只是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也成为农村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可降解垃圾占比迅速增加。农村垃圾大都集中露天堆放,形成恶臭熏天、蚊蝇乱飞的“垃圾山”[6]。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驻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t,其中有0.7亿t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推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最突出表现。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兽禽养殖和农田径流以及乡镇企业等方面的污染,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污水处理工艺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

污水处理工艺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 【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工业生产和人为排放,由于政府缺乏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且民众对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意识也相对缺乏,导致水资源污染程度日益加剧。如何提高污水回收处理技术,有效加强对污水中微量有毒物质的去除,降低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与含量,保证对水资源进行安全有效的回收再利用,是目前我们应该考虑的水资源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污水处理工艺生态安全回收利用 污水在经过处理后,尽管能达到常规指标的设计标准,然而并不能保证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能够被完全去除干净,如有机化合物,有害的微量元素等大多数时候通过常规处理工艺无法达到完全去除的效果。因此,加强污水处理工艺,优化污水处理过程中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清除转化,才能确保生态安全性的稳定,实现自然循环和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目标。 1 水体污染体系概论 对于地表水污染的定义来讲,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汇入河流,湖泊,海洋等地水流域,因人为原因污染水体或者底泥,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组成等方面的恶化,降低了水样的使用价值。美国学者米勒教授对于

水污染定义时指出:“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天然水水质的适用性遭到破坏的程度。” 1.1 水体污染主要因素 对于水体污染构成因素来讲是多方面的,由于其作用方式不同,污染源不同,因此很难对污染构成因素进行有效分类,从总体上来讲可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1]。对于人为污染源来讲,其产生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两方面,其中生活污水多为洗涤水,所含有的悬浮固体,氨氮,磷,氯以及细菌病毒等将会严重对水资源的天然组成成分造成破坏和影响。而工业废水中的工业冷却水,工艺废水,清洁用水等成分复杂,毒性大,覆盖面广泛的污染物质,对于水质也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天然污染源是天然存在的物质因素,如海水及含盐量较高的地下水,在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其向内陆方向推移,进而引起地下淡水资源的水质恶化。 1.2 水体污染物质构成 目前为止水污染物质组成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其中所含 有的化学性污染物质,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用水中所涉及的化学物质种类和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如今水资源中受污染程度和影响因素越来越多。据美国环境保护局官方统计来讲,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多达63000多种,其中所含有的有毒物质,如有机氯,有机农药,卤代烃,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1 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资料

9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拉拉铜矿落凼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9.1区域概况 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态区→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 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表,项目区为II 3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II3 – 1 攀西矿产- 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受山地地形和干热气候影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游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保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 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13〕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安宁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要求该区域在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