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12899

合集下载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候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在第一节中,我们研究了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第二节中,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运动,第三节中,我们研究了地图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在第一节中,我们研究了大洲和大洋的概念,第二节中,我们了解了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在第一节中,我们研究了多变的天气,第二节中,我们了解了气温和气候的分布,第三节中,我们研究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中,我们了解了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在第一节中,我们研究了人口和人种,第二节中,我们了解了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中,我们研究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总的来说,在这本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我们研究了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以及发展与合作的知识。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的研究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5.地球的旋转方向会影响风向。

在北半球,气压高压顺时针转,低压逆时针转;在南半球,气压高压逆时针转,低压顺时针转。

6.气候类型的划分是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不同组合而定。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冬季少雨气候、寒带冬季多雨气候等。

7.气候变化是指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气候极端事件等。

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太阳辐射、火山喷发、人类活动等。

8.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模型计算结果,对未来几天甚至几周的天气进行预测。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象观测的精度、气象模型的准确性、天气变化的复杂性等。

初一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一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一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⑴形状:球体。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3、纬线和经线(P6中的图1.6、1.9)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⑹特殊的经、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20°W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160°E 。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西经) (东经)越向西越大 越向东越大赤道二、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3中的图1.18)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4.产生的现象: ①五带的划分;②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季节的变化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似球体,因地球的自转而呈现出扁圆形。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万千米,分别由南北极和赤道交叉的两条直径称为地球的周长。

2.地球的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需要365.25天。

地球自转,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3.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从西到东的线条,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度为基准,范围从-180°到180°。

纬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从南到北的线条,以赤道为基准,范围从-90°到90°。

4.地图的绘制与使用地图是通过将地球上的地貌、水系和人类活动等信息投影到二维平面上来表达地理现象的工具。

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地球实际距离与地图上距离的比例,方便估算距离。

地图上的方位角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一地点相对于其他地点的方位关系。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1.地表的陆地陆地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东半球,占地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陆地的高原、平原、山地、盆地和山脉是地表地形的主要特点。

2.地表的水域水域包括海洋和各种内陆水体,占地表面积的三分之一。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洲际海洋和北冰洋。

3.地表的气候带地球表面的气候分为寒冷气候带、温带和热带。

寒冷气候带位于两极附近,热带位于赤道附近,温带位于两者之间。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数。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会导致资源供应不足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2.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最多的地区在南亚和东亚,最少的地区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

3.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不断推动城市内外基础设施的发展。

第四章:交通运输与通信1.陆上交通道路交通: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

水上交通:河流、湖泊、运河等。

空中交通:飞机、直升机等。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要点梳理(全)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要点梳理(全)

(66.5°N --90°N) (23.5°N --66.5°N) (23.5°N --23.5°S) (23.5°S --66.5°S) (66.5°S --90°S)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地球的大小:(1)平均半径6371千米 (2)最大周长4万千米 (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麦哲伦环球航行 (2)月食 (3)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 (4)地球卫星照片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经线和纬线:5.经度和纬度:6.判断东、西经,南、北纬:(1)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 )、以西是(W ),0°纬线以北是 (N )、以南是(S )(2)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 (E ),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 ),向北增为北纬(N )向南增为南纬(S )7.判断半球位置: (1)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 )即北半球,为(S )即南半球 (2)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①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

②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8.五带的划分:9.高中低纬的划分:(1)低纬:0° -30° (2)中纬:30°-60° (3)高纬:60°-90°二、地图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方向:(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2.比例尺:(1)定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3)表示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4)应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3.图例和注记:(1)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2)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海拔高度的数字三、地形图(1)海拔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3)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4)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第二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一、疆域和行政区划1.中国优越的位置:①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完整版)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完整版)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第六章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七上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

七上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

七上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的重要科目。

以下是七年级上学期地理必考知识点的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自转和公转是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3. 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二、世界地理概况1. 世界的海陆分布: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情况。

2. 世界的气候: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 世界的人口: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人口问题。

三、中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1. 疆域:中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邻国。

2. 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划分。

四、中国的自然环境1. 地形:中国的三大阶梯和主要地形区。

2. 气候:中国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3. 河流与湖泊: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五、中国的自然资源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2.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3. 生物资源:主要的生物种类和分布。

六、中国的人口与民族1. 人口分布: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

2. 民族分布:56个民族的分布情况。

七、中国的经济发展1. 农业:主要的农作物和农业区。

2. 工业:工业的分布和主要工业区。

3. 交通:主要的交通线路和交通方式。

八、中国的区域差异1. 东部与西部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

2.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气候、文化、饮食习惯等。

九、中国的环境保护1. 环境问题: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 环境保护措施: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十、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对地理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进一步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精华)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精华)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是一个球体。

〔例如:月食、海上观船帆、麦哲伦环球航行〕2.地球外表积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真实地球为不规那么球体,不存在地轴、经纬线。

4.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所有纬线都平行。

①纬线是不等长的,纬线的变化规律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极递减,直到两极缩成一点。

②除了两级外,每一条纬线都是一个闭合的圆,纬线有无数条,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③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纬度范围为0°~90°,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极递增。

④纬度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

60°~90°为高纬。

⑤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N〞和“S〞表示纬线所在的半球。

5.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也叫子午线。

①经线是等长的,0°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来表示。

②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③经度范围是0°~180°。

经度的变化规律是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两侧递增直到180°重合。

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用“小小为东,大大为西〞判断经度所在半球〔经度是西经的,与20°W比拟,小于20°W的在东半球,反之,在西半球;经度是东经的160°E比拟,大于160°E的在西半球,反之,在东半球;20°~160°的看符号判断,什么符号就在哪个半球〕。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五章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陆地和海洋大洲和大洋海陆的变迁天气和气候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世界的气候居民与聚落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发展与合作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 4 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6357 千米,平均半径6371 千米。

2.纬线和经线千米,极半径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 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 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 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 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 W、 160° E 组成的经线圈。

20° W以西到 160° E 属于西半球(大于20° W或大于 160° E)20° W以东到 160° E 属于东半球(小于20° W或小于 160° E)4.地球的运动①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 66.5 ° N--90 ° N)、北温带( 23.5° N--66.5 ° N)、热带( 23.5 ° N--23.5° S)、南温带( 23.5° S--66.5 ° S)、南寒带( 66.5°S--90 ° 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 0° --30°;中纬: 30°--60°;高纬: 60° --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征
1.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 生长和繁殖
3 新陈代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进行呼吸。

4.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生态系统:生物和生物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
2.生物圈:(1)范围: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

6、生物因素:指的是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种生物之间:互助、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捕食(最普遍)、合作、寄生、竞争。

7、生物都能适应环境。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如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8、生物既适应环境,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9、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事件:
(1)林奈(分类学之父)与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2)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3)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4)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
10、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分类、比较、文献、实验等方法。

14、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

举例: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实验方案中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每一个变量因素应该设置对照,如光照与黑暗,潮湿与干燥;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应该相同
第二单元细胞
显微镜的构造。

见书33 页。

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放置玻片4观察5 收放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
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量越少,视野越暗。

光线过强时:小光圈,平面镜;
光线过弱时:大光圈,凹面镜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根据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衣藻)和多细胞生物
3.动植物细胞都有的三个基本结构:(见课本42 页)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和保护作用。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L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线粒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是细胞呼吸作用场所。

4.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w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内有细胞液,储存糖分、色素等多种物质。

5.细胞分裂:细胞一分为二,产生新的细胞的过程。

6细胞分裂过程:
(见书本53页图)
动物细胞:细胞核分裂一细胞膜凹陷一2个新细胞
植物细胞:细胞核分裂一细胞质分裂一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壁-2个新细胞
7、细胞分裂特点:细胞分裂前,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加倍,分裂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保证了新细胞与原来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

8、细胞分裂的意义: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多细胞生物与繁殖新个体有关,促使新个体由小长大,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
9、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0、
主要分布位置功能举例
上皮组织体表或体内管腔的
内表面
保护、分泌
皮肤上皮、小肠上皮、气管
内表面
结缔组织广泛分布于全身各

支持、连接、保
护、营养等'
骨、韧带、脂肪、血液等
肌肉组织附着在骨骼上,心
脏及内脏器官
收缩、舒张的功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脑、脊髓以及神经

接受剌激,产生
和传导兴奋
脑、脊髓
11.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1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分化「器官——> 系统——> 人体或动物体
纟田胞=> 组织Y
[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植物体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
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淀粉和氧气;条件:光;场所叶绿体。

3、反应式:光
二氧化碳+水
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
4、光合作用中的两种变化:(1)物质转变:无机物(水和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淀粉);(2)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5、光合作用的意义:
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6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方法:合理密植,立体高效种植
7、叶的结构:
(1)表皮:保护组织
表皮细胞无色透明(不含叶绿体),外壁还有角质层(透光不透水)气孔:
由成对的保卫细胞组成,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2)叶肉:营养组织
栅栏组织,细胞呈圆柱形排列紧密和整齐,含叶绿体较多
海绵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3)叶脉: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属于输导组织,有输导、支持作用
8、所有的活的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9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的过程。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线粒体
10、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的去向:(1)各种生命活动;(2)转化为热量散失。

11、呼吸作用的意义:为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

12、吸收作用: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13、根吸水的原理: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14、蒸腾作用的定义:在温暖有阳光的环境下,植物体内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
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15、蒸腾作用的意义:降低叶面温度,促进水的吸收,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对环境的意义:增加大气的湿度,调节气候。

16、植物气孔的分布: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

17、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运输(由下往上);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
物由韧皮部的筛管运输(由上往下)。

18、生活史: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
全过程。

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
「种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J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19、双子叶植物:]胚』胚轴:连接茎和根的部位
(大豆、花生)I 1胚根:发育成根
I子叶:2片,储存营养物质
f种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0、单子叶植物:彳胚y 胚轴:连接茎和根的部位
胚根:发育成根
子叶:1片,输送营养物质胚乳:储存营养物质
21、种子萌发的条件:(1)内部条件:有生命力完整的胚;有足够的营养物质;非休眠
期(2)外部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22、根系:」直根系:主根侧根组成(双子叶植物)
'须根系:由不定根组成(单子叶植物)
23、根尖的结构:成熟区: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y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强,产生新细胞
I根冠:保护作用
24、芽的结构:(1)芽轴:发育为茎(2)叶原基:发育为幼叶,幼叶发
育为成叶;(3)芽原基:发育为侧芽,侧芽发育为侧枝;
25、花的结构: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主要结构)组成。

26、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

27传粉:花药里的花粉传送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自花传粉,异花传粉)
28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9受精过程:花粉落在柱头上,形成花粉管,伸长达到子房,子房内有胚珠,胚珠里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了受精卵。

30完成受精后,受精卵发育为胚,珠被发育为种皮,子房壁发育为果皮,整个胚珠发育为种子,整个子房发育为果实。

3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作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能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3)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32、植被:覆盖地表而有规律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群植物。

33、我国植被主要类型: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

34、我国的珍稀植物:银杉(植物“大熊猫”)、水杉、珙桐(鸽子树,活化石
桫椤。

35、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2)理分
布不均衡;(3)土地沙漠化严重;(4)人为破坏严重,利用不合理。

36、我国的重大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绿色长城”
37、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