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阅读答案精英家教网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阅读答案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阅读答案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2012年中考语文古诗文赏析精华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6分)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3分)▲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3分)▲ ▲答案:(1)(3分)梅子、芭蕉、柳花(答对1个给1分)(2)(3分)“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1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呼应了诗题(1分)。
诗歌鉴赏(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
(4分)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分)答: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2分)答:答案:1.(2分)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
(想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2.(2分)参考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参考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带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带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诗人选用梅子、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标题中“闲”字的理解。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废园(清)李葂谁家亭院自成春,窗有莓苔案有尘。
偏是关心邻舍犬,隔墙犹吠折花人。
(1)首句的“________”和次句的“窗有霉苔”“________”等与标题中的“废”字呼应。
(2)诗歌的后两句“似是信手拈来,却尽得题外之意”。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后两句的“题外之意”。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杨万里诗词《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童时,童⼼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下⾯是分享的杨万⾥诗词《闲居初夏午睡起·其⼀》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 宋代:杨万⾥ 梅⼦留酸软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长睡起⽆情思,闲看⼉童捉柳花。
【译⽂】 吃过梅⼦后,余酸还残留在⽛齿之间,芭蕉的绿⾊映照在纱窗上。
漫长的夏⽇,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注释】 梅⼦:⼀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软齿⽛:⼀作溅齿⽛,指梅⼦的酸味渗透⽛齿。
芭蕉分绿:芭蕉的绿⾊映照在纱窗上。
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选集》。
与,给予的意思。
⽆情思:没有情绪,指⽆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
思,意,情绪。
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
柳花,即柳絮。
【赏析】 这⾸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童时,童⼼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情怀也同有、景物⼀样清新闲适,童趣横⽣。
⼉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限童⼼,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不时有笑声漾起,诗⼈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
⾸⼆句点明初夏季节,后⼆句表明夏⽇昼长,百⽆聊赖之意。
这⾸诗选⽤了梅⼦、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时令特点。
诗⼈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情舒畅。
诗中⽤“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且⾮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扩展阅读:杨万⾥⽂学成就之诗 杨万⾥的诗,在当时就有很⼤的影响:“今⽇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
”(姜特⽴《谢杨诚斋惠长句》)“四海诚斋独霸诗。
”(项安世《⼜⽤韵酬潘杨⼆⾸》) 杨万⾥⼴泛地向前辈学习,但⼜绝不为前辈所固,⽽是⽴志要超出前辈。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阅读题答案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阅读题答案导语:初夏时节的景色是那样的美丽动人。
下面是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的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供大家学习,相信这些文字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阅读题题目:(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阅读题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
(2)闲。
闲居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
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合理即可)古诗文阅读原则推荐: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两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其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选用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时令特点,扣住了诗题中的“初夏”。
B.其一写诗人午睡初起,无精打采,当看到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沉浸其中。
C.其二写诗人想看书,可是刚想翻开又兴致索然,在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
D.其二将诗人的闲散与儿童的天真烂漫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此时此境的寂寞无聊。
16.有评论认为“杨万里的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请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懈。
(6分)
参考答案:
15. D(“其二将诗人的闲散与儿童的天真烂漫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此时此境的寂寞无聊”分析不当,诗人的闲散与儿童的天真烂漫应是“相映成趣”,突出的是“诗人的恬静闲适”)
16.①其一写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②其二写诗人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的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诗人的闲散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映成趣,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也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③杨万里的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南宁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南宁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分析】⑴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⑵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
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
“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⑴梅子,芭蕉,柳花。
⑵“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逐。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但它们所写时段有何不同?(2)两首诗的画线句子写得都很美,请你任选一个画线句子,具体描绘句子表现的图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物象”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错误地表述为“梅子的酸”“芭蕉的绿”“孩子捉柳花”等。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阅读诗歌可先从标题入手,再关注整首诗。
从标题中的“闲居”和诗歌最后一句的“闲看”可以看出“闲”字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常见答题步骤是:①指出该字;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在诗中再现画面;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并指出其妙处。
【参考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
(2)闲。
闲居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
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译文: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赏析]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
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四块玉·闲适(元)关汉卿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
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闲适”?这两种“闲适”又有何不同?【参考答案】:前一首诗,诗人通过描写夏日宁静的气氛,以及自己午睡醒来看儿童嬉戏的生活细节,写出自己的闲适;后一首诗,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自己饱经世事后的思想变化,表达自己想过闲适生活的愿望。
上海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上海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分析】⑴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⑵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
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
“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⑴梅子,芭蕉,柳花。
⑵“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2.古诗阅读秋夜寄邱员外①(唐)韦应物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
②属:正值,恰逢。
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
(1)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_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凉天;松子落(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阅读答案精英家教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试题答案
1.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简要分析三、四句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查看阅读文字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首联或颔联。
2.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查看阅读文字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庵寺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
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
查看阅读文字答案和解析>>
(2016·济宁调研)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查看阅读文字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简要分析三、四句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