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汉文化浅说(3)
汉字与汉文化浅说(1)

汉字与汉文化浅说第一讲楚红辉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
在世界上诸多文字中,使用时间最长、使用人口最多、表意最丰富而且从未中断过、至今仍在通用的,只有汉字。
5000多年来,华夏民族使用汉字交流交际,代代相承,汉字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形式和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
从文字的体系来说,世界上的文字有两种体系。
一是表音体系,例如英语。
二是表意体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字符构成字形,字形显示字义,也就是义寄于形。
我们了解、学习汉字,从字形入手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也就是可以据形求义。
汉字义寄于形,我们可以据形求义。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得先说说汉字的造字法。
我国东汉时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许慎。
他写出了一部书,叫《说文解字》。
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这部书首次提出了汉字造字的所谓“六书”之说。
“六书”也就是六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认为这六种方法就是先民造就汉字的方法。
后来的学者一般认为,许慎的“六书”之说不完全正确,他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
汉字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些方式构成的。
象形和会意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形声是汉字生成的主体。
每一个汉字的产生,一般是由一个或几个甚至多个形符合成。
了解这些形符,就等于找到了破译汉字意义的钥匙。
我们先说说象形字吧。
象形字,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就是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例如,元,它像一个人的样子,上面的黑点像人头。
第二章 汉字与汉文化

▪ 一、汉字的起源 ▪ 二、汉字的构造 ▪ 三、汉字的形体演变 ▪ 四、汉字与历史文化
一、汉字的起源
▪ 1、结绳说 ▪ 2、八卦说 ▪ 3、仓颉造字说
“天雨粟,鬼夜吟。” ▪ 4、汉字的真正起源——原始图画
结绳说
▪ 典籍记载说: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
八卦说
仓颉造字说
图画说
▪ 2、汉字与女性文化 ▪姓 ▪ 姜、姒、姬、姚等 ▪婿 ▪妻 ▪ 昏(婚)
▪ 3、汉字与古代的制度 ▪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 费、赏、贪、贷、赊、贿赂都属贝部。
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解释说:“古者 货贝而宝龟,……至秦废贝行钱。”
汉字与艺术
▪ 汉字与楹联
▪ 谐音联: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 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 析字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谢谢大家!
路漫漫多风雨,背负着梦想继续前行。
Thank you for coming, send this sentence to you, the road is long and stormy, carrying a dream to move on.
温馨提示
为方便回顾和学习本章节内容,本课 件可在PowerPoint软件里进行编辑, 请下载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修改。
▪ 甲骨文特点: ▪ 图形性比较强; ▪ 字形瘦长,笔画的线 条瘦硬,转弯的地方也是 硬角,不圆润。
2、金文
金文,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又叫“钟鼎文”。这种文字前期字体与甲骨 文相近,有的还保留了早期图画文字的痕迹 后期与小篆相近已收集到的金文单字有五六 千个,多半可以释读。金文的形体结构比较 成熟,周朝的金文铭辞有的一篇长达五百字
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

隐语是流行于某一社会集团内部,对外保密的话语。如买卖人中对数字的代称有:一(旦底)、二(空工)、三(横川)、四(侧目)、五(缺丑)、六(断大)、七(虎底)、八(分头)、九(未丸)、十(田心),等。又如《后汉书 · 五行志(一)》中有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里“千里草”是“董”的析字,“十日卜”为“卓”的析字,意指“董卓即亡”,但鉴于权势,不敢明说,故用此法表达,既是析字,又是隐语。
还有一则较长的字谜是这样的: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它的谜底一共是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为什么从系呢?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的。
我们从“斩”字的结构看,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说文》云:“斩从车斤,斩法车裂也。”清人段玉裁注:“此说从车之意。盖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铁钺,故字亦从车,斤者铁钺之类也。”显然,古代这种“蛮性的遗留”,今人也不必为之讳言的。
在《说文》里有不少从“马”、从“牛”、从“羊”的字,有关于性别的,有关于年龄的,有关于形状的,有关于颜色的,有关于动作品性的,不一而足。如:公马叫“骘”(zhì),红黄色的马叫“骍”(xīng), 长髦牛叫“犛”(máo),被阉过的羊叫“羯”(jié),等等。这些字也只有在畜牧业高度发展后才能出现。同样,随着由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农业为主的社会,上述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并未消失,可代表它们的“字”都逐渐消亡了,有的干脆成了“死字”。张世禄先生的《文字上之古代社会观》,就试图用文字来证明“人类社会之演进,大都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的。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语言文学论文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语言文学论文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其形体构造体现出了具有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语言文学论文: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够帮助到大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保存并流传后世,这主要归功于汉字。
汉字与汉文化密不可分,其构形及发展凝聚着汉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积淀和保留着汉民族观察世界及其自身的思维成果和心智,其本身蕴涵和展示着一个丰富多彩的汉民族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
1、汉字与风俗文化人是群居动物,人类的实践活动都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长期的群体生活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相沿成习,渐渐形成一种风俗。
风俗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一个民族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
任何民族都有各自特有的风俗习惯,汉民族的独特风俗文化离现在已有几千年之久,但我们却可以从汉字及用汉字所记载的文献中窥见一斑。
例如“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等词,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汉民族先民的居住条件和饮食方式。
汉民族的风俗中,最受重视的莫过于春节。
春节是众多节日中最盛大的,贴红联、放鞭炮、吃饺子……习惯上又把过春节称为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猛兽叫“年”,逢新旧岁之交,就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
一次,它又跑出来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和爆竹声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的弱点。
每至辞旧迎新之际,就贴红联,放鞭炮,拢柴火,把年吓跑。
久而久之便成了过年的习俗。
但这只是传说,其实“年”字,最初为“农作物生长周期”之意,由于汉字形体的楷化而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造字之初,“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农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是一个生长周期,庄稼成熟之时,人们不免要庆祝一番。
从此,每当四季轮回一次之际,就出现这种庆祝丰收和和祭神祀祖的活动。
但由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倾向,这种活动逐渐从娱神发展到自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节日,即“年”。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和智慧,与汉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字是汉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古至今,我们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思想,大多是通过汉字记录和传承下来的。
比如,古老的《诗经》《论语》《史记》等经典著作,用汉字书写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让后人能够领略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如果没有汉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我们也就无法了解自己的根源和来路。
汉字反映了汉文化的价值观。
在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以“孝”字为例,上部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部是“子”,形象地表达了子女要支撑、侍奉长辈的含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再如“信”字,由“人”和“言”组成,意味着人要言而有信,强调了诚信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汉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汉字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事物和概念不断涌现,汉字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比如,古代的“车”字,形象地描绘了一辆有轮子和车厢的交通工具;而在现代,随着汽车的普及,又出现了“轿”“辆”“轨”等与车相关的新字。
又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出现了“网”“线”“码”等与网络有关的汉字。
汉字对于汉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历史上,汉字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使用,还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形成了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文化圈。
这些国家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吸收了汉文化的精髓,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即使在今天,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字,通过汉字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汉字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汉文化。
汉字的形态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为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
书法艺术就是汉字艺术化的典型代表,书法家们通过不同的字体和笔法,将汉字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词中的对仗、押韵等手法,也充分利用了汉字的音韵和形态特点,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内容提要: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于此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产生和发展了书法、篆刻等艺术。
正确地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可以有利地驳斥“汉字落后论”,扩大汉语地研究范围,并且有利于克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发展意义论文提纲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1、文化与汉文化2、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3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二、汉字推动汉文化的发展1、汉字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2、汉字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3、汉字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发展三、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1、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2、有利于拓宽汉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结论: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汉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
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二者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了解汉字构形的原因,及由此反映的汉文化信息。
这样可以驳斥“汉字落后论”,并且避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增加汉语的研究范围。
四、结论正文略论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一、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的民俗汉字由图画发展到甲骨文,再到今天所能看见的简体汉字,汉字由表意逐渐发展成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汉字自身的结构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我们从研究汉字的构形原理,就可以发现汉字中诸多的文化性的元素。
下面我们就试从尾饰、纹身和食首子这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汉字构形中蕴含的汉民族古老的民俗。
1、尾饰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盆,展示了那个时期先民的一种服饰现象。
这种服饰显著特点是具有尾饰。
有关于尾饰的记载早在汉朝就有,《后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盘古死后,因自相夫妻……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饰。
本文由收集整理;后哀崂山下有一夫一妇……众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衣皆著尾。
至于这种尾饰有什么作用和有什么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但是甲骨文中;尾字像一个侧面屈身而屁股好像有尾饰的人形,还有;僕字像身负尾饰、手捧粪箕的奴隶。
这两个甲骨文说明中国古代的确有尾饰这种民俗,它在我国源远流长。
尾饰曾经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并且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但是由于中原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心理和将战俘作为奴隶的风俗,以至于有;僕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甲骨文出现。
2、纹身纹身是人类的一种较早的民俗,它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
w纹身所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幻想、理解和崇拜。
比如说匈奴人就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并以狼首作为纹身。
在已知道的甲骨文中,;文字正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的身体上面有花纹形状。
《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教熊、豹、虎已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1]这里的;熊、豹、虎不能理解为动物,而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都是以这些动物作为纹身。
;文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身上、脸上刺花纹或字。
[2]这就说明;文的本义是以丹青饰身体。
汉字与汉文化、汉字形体演变

6、草书
《得书帖》, 亦称《书暂西 帖》。晋张华书。 此帖书法气势宏 大,于晋简札法 帖中颇为颇为罕 有。
狂草
《诸上座帖》, 亦称《梵志帖》。 墨迹,纸本。宋黄 庭坚书。文物出版 社和上海古籍出版 社有印影本。
草书产生于汉初。广义的草书包括草篆、 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狭义的草书 指具有一定法度而自成体系的草写书法, 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草书把中国 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用笔上起抢收 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又 气脉贯通。
小篆是秦始皇 统一六国后采 用的标准字体。 秦朝在全国 范围内正式 推行小篆, 对汉字有计 划地进行整 理、简化, 在汉字发展 史上具有重 要意义。
通称《峄山 碑》。秦始皇二 十 八 年 ( 前 219 年),始皇东巡 登山东峄山,丞 相李斯等颂秦德 而立。此为始皇 刻石之始。
(峄:yì )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本着“书同文字” 的思想强制推行的一种规范字体,和大篆 并称“秦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字 样。 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就是以 小篆为规范正字进行字形解析的。
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推动了文房四宝的出现。 其中,运用毛笔书写汉字需要具有“水墨吸附力 强”、“超时空长存性”和“随心艺术表现力” 的书写载体,从而,因汉字书法而创制出“四大 发明”之首的“纸张”。纸张的出现、特别是书 写汉字的纸张装订成的书(最初由竹简演进为纸张, 且由手抄本转化为印刷本),从《论语》、《楚 辞》、《史记》到《四库全书》,保留了几千年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里程碑式地影响和推动了世 界文明的发展。
1、笔划舒展平直,由此确立了汉字“横、竖、 撇、点、折”的基本笔划系统; 2、字形由长圆变为扁方; 3、打破篆书的形体结构体系,根据书写方式和 结体部位确定构字成分的具体写法,出现了“隶 变”。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学术界称之为“隶 变”。 4、“隶变”主要指汉字由篆书变为隶书后,字 的形体所发生的“隶分”、“隶合”的变化。隶 变是汉字结构体制的根本变化,在汉字发展史中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汉文化浅说
第三讲
楚红辉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
在上一讲中,我们说到汉字的构成方式,有独体字和合体字。
这一讲,我们来讲讲汉字的部首。
我们现在的辞书,例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在检字方法上都是按部首形式编排的。
《新华字典》有264个部首,《现代汉语词典》有201个部首。
那么,什么是部首?部首又是如何来的?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
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取其相同的表意部分归类,每一类为一部,每部的第一个字就称为“部首”。
部首是编纂汉语字典、辞书的依据,部首检字法是使用汉语工具书的基本方法。
部首最早来源于许慎。
许慎通过对汉字形、义的全面分析,第一次提出来“建首”之说,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总结出540个部首,使汉字从此有了科学的编排体系。
说到部首,我们要解除一种误解,就是部首就是偏旁。
偏旁与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偏旁是对合体字而言的,部首是对其部内所统属的名字而言的。
部首都是偏旁,但偏旁却不一定是部首。
比如说,“枝”“杪”“枫”等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部首“木”,但就偏旁而言,它们除了有共同的形旁“木”外,还有“支”“少”“风”等偏旁。
这可以说是部首与偏旁的区别。
汉字的形体是随着社会的实际应用而不断发生演变的。
汉字部首也在发生演变,一方面是部首的减少,另一方面是部首独立充当汉字使用。
从形体上说,这种演变表现为多种形式,比如部首的分化:
①由部首“犬”分化出来的有犬旁“犭”。
用“犬”做部首的字不多,例如哭、状、畎等;用犬旁“犭”做部首的字,如狞、狗、狂、狲等。
在现代汉语工具书中,以犬旁“犭”为部首都在字的左边。
②由部首“水”分化出来的部首有“氵”“氺”。
用“水”做部首的字如浆、泉、泵等;用“氺”做部首的字如泰、滕等,一般在字的下部;用“氵”做部首的字如汇、汾、洪等,部首一般在字的左边。
③由部首“火”分化出来的部首有“灬”“小”。
用“火”部首的字有很多,用“灬”做部首的如热、焦、熟等。
值得注意的是,字的下部写成“灬”的不一定是“火”。
比如魚、燕、鳥、馬等,这些字下部的四点,是这些事物的象形体。
说到部首有分化,其实部首也有变异。
这种变异主要是几个部首的来源不同,意义有别,但在形体上却相同。
例如“日”“曰”的混同。
“日”的本义是太阳,“曰”的本义是词。
从意义上看,它们没有共同之处,现在把“曰”归入“日”部首,这就给以“日”或“曰”为部首的字带来了理解上的混乱。
再比如说,“月”与“肉”的混同。
现在“肉”部除了做部首外,一部分以“肉”为部首的字归入了“月”部,不细心辨析的话,也是容易出问题的。
像肝、脚、肠、膳等等,都是和肉有关的,与“月”风马牛不相及。
我们了解了部首的基本情况,为我们依据部首解说汉字,也就是据形释义,提供了足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