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WWw‎..所以教育部2‎01X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无论是其个体,还是整个系统,都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地记录了文化系统,即汉字是汉文化的一个载体;二是汉字的字形和构造真实反映了文化现象,也就是说,汉字本身就是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

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之一,是中国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专属自己的古文字,但是很大一部分都在战乱或者是朝代更迭中不知所终,这与汉字延绵不绝的生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换句话说,汉字的生命实际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

最早的汉字,以象形为主,字体以不可分割的独立为主。

当独体象形字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汉字便采取了以现有的字形为构件,通过固定的组合方式创造新字的方法,其组合方式主要有表义构件与表义构件的组合和表义构件与表音构件组合两种,而就构件本身的形体而言,也经历了描绘事物形体的象形到直接表示词义的固定代号的过程。

汉字是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的表义方块文字,而象形文字识别是很容易的。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它像图画。

识读汉字特别是古汉字其实就是看画展。

从汉字的特征来看,汉字是一种“视觉语言”,其记忆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口语这种“听觉语言”。

汉字成方块形,在视觉进行分辨时,眼睛无需对所接收的映像进行方位上的调整。

人在进行视知觉时,视线总是集中在视知觉的某一点上。

呈平面方块的汉字则因为具有较强的聚焦性使得目力集中,从而使视线聚集在最佳点。

汉字培养了中国人良好的视觉语言能力,包括视觉分辨力和视觉记忆力,但同时又构成了中国人在听觉语言能力方面的薄弱。

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

隐语是流行于某一社会集团内部,对外保密的话语。如买卖人中对数字的代称有:一(旦底)、二(空工)、三(横川)、四(侧目)、五(缺丑)、六(断大)、七(虎底)、八(分头)、九(未丸)、十(田心),等。又如《后汉书 · 五行志(一)》中有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里“千里草”是“董”的析字,“十日卜”为“卓”的析字,意指“董卓即亡”,但鉴于权势,不敢明说,故用此法表达,既是析字,又是隐语。
还有一则较长的字谜是这样的: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它的谜底一共是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为什么从系呢?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的。
我们从“斩”字的结构看,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说文》云:“斩从车斤,斩法车裂也。”清人段玉裁注:“此说从车之意。盖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铁钺,故字亦从车,斤者铁钺之类也。”显然,古代这种“蛮性的遗留”,今人也不必为之讳言的。
在《说文》里有不少从“马”、从“牛”、从“羊”的字,有关于性别的,有关于年龄的,有关于形状的,有关于颜色的,有关于动作品性的,不一而足。如:公马叫“骘”(zhì),红黄色的马叫“骍”(xīng), 长髦牛叫“犛”(máo),被阉过的羊叫“羯”(jié),等等。这些字也只有在畜牧业高度发展后才能出现。同样,随着由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农业为主的社会,上述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并未消失,可代表它们的“字”都逐渐消亡了,有的干脆成了“死字”。张世禄先生的《文字上之古代社会观》,就试图用文字来证明“人类社会之演进,大都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的。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和智慧,与汉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字是汉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古至今,我们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思想,大多是通过汉字记录和传承下来的。

比如,古老的《诗经》《论语》《史记》等经典著作,用汉字书写着先人的智慧和情感,让后人能够领略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如果没有汉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我们也就无法了解自己的根源和来路。

汉字反映了汉文化的价值观。

在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以“孝”字为例,上部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部是“子”,形象地表达了子女要支撑、侍奉长辈的含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再如“信”字,由“人”和“言”组成,意味着人要言而有信,强调了诚信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汉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汉字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事物和概念不断涌现,汉字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比如,古代的“车”字,形象地描绘了一辆有轮子和车厢的交通工具;而在现代,随着汽车的普及,又出现了“轿”“辆”“轨”等与车相关的新字。

又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出现了“网”“线”“码”等与网络有关的汉字。

汉字对于汉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历史上,汉字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使用,还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形成了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文化圈。

这些国家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吸收了汉文化的精髓,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即使在今天,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字,通过汉字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汉字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汉文化。

汉字的形态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为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

书法艺术就是汉字艺术化的典型代表,书法家们通过不同的字体和笔法,将汉字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词中的对仗、押韵等手法,也充分利用了汉字的音韵和形态特点,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一、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的民俗汉字由图画发展到甲骨文,再到今天所能看见的简体汉字,汉字由表意逐渐发展成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汉字自身的结构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我们从研究汉字的构形原理,就可以发现汉字中诸多的文化性的元素。

下面我们就试从尾饰、纹身和食首子这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汉字构形中蕴含的汉民族古老的民俗。

1、尾饰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盆,展示了那个时期先民的一种服饰现象。

这种服饰显著特点是具有尾饰。

有关于尾饰的记载早在汉朝就有,《后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盘古死后,因自相夫妻……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饰。

本文由收集整理;后哀崂山下有一夫一妇……众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衣皆著尾。

至于这种尾饰有什么作用和有什么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但是甲骨文中;尾字像一个侧面屈身而屁股好像有尾饰的人形,还有;僕字像身负尾饰、手捧粪箕的奴隶。

这两个甲骨文说明中国古代的确有尾饰这种民俗,它在我国源远流长。

尾饰曾经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并且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但是由于中原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心理和将战俘作为奴隶的风俗,以至于有;僕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甲骨文出现。

2、纹身纹身是人类的一种较早的民俗,它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

w纹身所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幻想、理解和崇拜。

比如说匈奴人就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并以狼首作为纹身。

在已知道的甲骨文中,;文字正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的身体上面有花纹形状。

《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教熊、豹、虎已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1]这里的;熊、豹、虎不能理解为动物,而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都是以这些动物作为纹身。

;文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身上、脸上刺花纹或字。

[2]这就说明;文的本义是以丹青饰身体。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汉字的关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

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

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

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

1.从方块字说起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

如“龙”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

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

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

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

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

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

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

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

2.说“一”“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

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

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

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

从古人对“一”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

3.神从天降“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

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

这也是许慎的解释。

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偏旁或部首。

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

专题:中国语言文字

专题:中国语言文字

中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特征。

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语的历史汉语的历史与特点汉语有悠久的历史。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语言的各种要素——词汇、语音、语法——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 第1 页================汉语词汇发展与其它语言一样,是积累式的。

新词不断产生,各个历史时期都在产生新词,因此,总的词汇量逐渐积累增多。

越是社会变革时期,词汇积累的速度越高。

语言接触是丰富汉语词汇的重要途径。

汉语远在汉代就吸收了不少外来词。

20世纪以来吸收的外来词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多。

旧词的消亡,有一些是反映了旧事物的消亡,有一些词不再使用了,是由于人们思维的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淘汰了那些概括性太差的词,而代之以短语。

虽然词汇系统在不断变化,但历史上的基本词汇却保存至今。

================ 第2 页================汉语词汇在语音形式上的发展规律是由以单派生为主,逐渐变为以双音合成为主。

双音合成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汉唐以至现在,双音合成词一直在持续增长。

汉语中还有一种连绵词,这些双音词或双声,或叠韵,带有音乐美,一般用来描写各种情状,诗词和韵文中更为常见,带有浓厚的汉语特色。

汉语语音的变化在不同的方言区表现是不同的。

声母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浊音清化。

韵母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入声韵尾的消失。

声调方面,普通话的调类,即阴阳上去四声,在元代已经形成。

汉语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过一段繁化丰富时期后,逐渐简化。

现代普通话中,韵母只有39个。

================ 第3 页================汉语语音的变化是有系统性的。

一方面,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另一方面,语音的变化往往是整个系统中符合某一个条件的一律发生变化。

简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简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简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字的形音义与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口语,由来已久。

汉语先于文字的产生,由于其在书写方面的缺陷,汉字应运而生,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语言符号,它是记录汉语的书面体工具。

因此,汉字与汉语密切相关。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由此观之,汉字的音形义之重要,而汉字的音形义与汉语的音义也息息相关。

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上古人民也曾结绳记事。

在一些部落里,人们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后来由于时间过长,人们的记忆遗忘,结绳记事也就失去了一些效用。

但随着时间的演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逐渐发展,不断的完善着中国的汉字体系。

最初人们用文字记录祭祀场面或者生产活动,但,后来,需要用到的汉字越来越多,汉字由繁至简,逐步发展。

由此观之,汉字产生于汉语之后,并适用于汉语的发展。

但,汉语与汉字之间也有许多差别。

一:解释“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词”: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

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二:词音与字音汉语的语音结构简单,往往一个音节就有许多不同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音字,例如:qū,由这个发音我们可以联想到"驱""岖""躯"三个字,"驱"寓意驱赶,"岖"寓意山区,而"躯"是身体的意思,再比如wán,我们由发音联想到“玩”“顽””“完”,它们分别是玩耍,顽皮,结束的意思。

诸如此类的同音字还有很多,于是便衍生了数量众多的汉字来以形析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摘要】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承载和传播汉文化的工具,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

于此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产生和发展了书法、篆刻等艺术。

正确地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可以有利地驳斥“汉字落后论”,扩大汉语地研究范围,并且有利于克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1、文化与汉文化“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

”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2、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

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这是因为其无法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

,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出现后,由于国家的组织是宏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成系统的文字的产生。

考古证明,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由于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彼此交流很不方便,出于便于管理和沟通的需要,秦始皇颁布全国统一使用小篆的命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小篆笔画屈曲圆转,繁多,不便书写,出于简便快捷的需要,人们将小篆的曲笔拉直,改圆转为折笔,进而产生了隶书。

其次,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正如上文所说,汉字是为了满足人们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记录、表达一定的事物,首先世界上要有这件事物,这就与社会生产力相关。

最开始的汉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容易描绘的事物,如:日、月、山、川、水、火、土、木等,这些都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

而后人凭借着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而表达这些新事物的文字也随之产生了。

如,砍伐的“斧”,装东西的“皿”、“盆”、“盂”,捕猎用的“网”等。

3、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汉字盛载着汉民族古代的祭祀文化、商品文化、兵器文化、民俗文化。

二、汉字推动汉文化的发展、、、汉字在表现汉民族对各种事物的观察、思考、认识及反映汉文化的同时,还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1、汉字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书写出来的有章、有法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随着中国汉字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汉字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篆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字、书法雕刻相结合的艺术。

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为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器,木简等。

人们是将汉字刻在材料之上,这为篆刻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而汉字的以形表意所具有的图画性、艺术性及字体多变性又是其产生发展的条件。

篆刻艺术起源于实用,开始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及当权者表示象征权利的证物,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作为欣赏的艺术。

3、汉字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发展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修辞艺术的发展。

在古汉语中,词汇多为单音词,即一音一词一字,这样字与词就建立起一对一的关系。

而汉语表义是靠语序排列的,这就为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诵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表义就是回文。

三、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1、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

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

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

如果弃之不用,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

其次,汉字不是万能的。

汉字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但绝不是每个字“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

2、有利于拓宽汉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现今中国汉语的研究,多用国外研究拼音文字的方法加以研究,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适合汉语,但可以肯定地说,研究汉语只用这种方法是完全不够的。

因为汉字与拼音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需要人们用符合其特点的方法加以研究,这需要人们不断地探讨,深入地研究。

而将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在一起,一并研究,从汉文化的角度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及汉字是如何构形等,这可以说是汉语研究的一部分,扩大了汉语的研究范围。

四、结论由上可知,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汉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

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二者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了解汉字构形的原因,及由此反映的汉文化信息。

这样可以驳斥“汉字落后论”,并且避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增加汉语的研究范围。

汉字时刻在冷静地叙述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记录着令中华儿女自豪而又痛心的反思历程。

汉字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

它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的起伏兴衰,它顽强的生命力则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太深厚了,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中华的故事。

千百年的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了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汉字中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二是汉字的字形和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

汉字的字义系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得来的,在这里有客观成分,也有包涵的特定的文化影响因素。

但是汉字与汉字的文化主要反映在第二个方面,我们常见的汉字是根据词义方面来构造字形,力求达到形义统一的文字,一个完整的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从中反映着古人巧妙的构思和设计,而古人的巧妙构思和设计更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型和设计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状态等。

最早的汉字,以象形为主,字体以不可分割的独立为主。

当独体象形字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汉字便采取了以现有的字形为构件,通过固定的组合方式创造新字的方法,其组合方式主要有表义构件与表义构件的组合和表义构件与表音构件组合两种,而就构件本身的形体而言,也经历了描绘事物形体的象形到直接表示词义的固定代号的过程。

相传,汉字是黄帝手下的一个叫仓颉的史官创造的,他是“四目双瞳”。

在我们祖先的观念中,四只眼睛八个眸子就可以超出常人眼力的倍数,于是造字的重任,非仓颉莫属。

其实,真正的仓颉何止是“四目双瞳”他们人数千万瞳目万千,他们当中有王,有士,也有民。

某一个汉字在最初的时候也许是民创造出来的,后来经过士人之手或者是王的手加以演变最终形成现在的模样,所以汉字是由王、士、民共同创造的结果。

于是,蕴藏于汉字中的文化密码正是这三方面观念的综合反映。

这种综合性的文化观念,正是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的一把钥匙,因为,仓颉造字的过程,就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形成的过程。

于是汉字演绎成汉理,就成为一种通俗、生动、真实的论述方式。

发展到现代汉字,虽然字形已经无象形的成分,但是由于从象形到固定代号的转换是有规律的,而且其组合关系并未改变,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仍能把古汉字和现在的汉字的分析结合起来。

我们以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为汉字教学的追求目标,“快速高效是当今识字教学改革的突出特点”。

在这样的目标追求下,以往的汉字教学改革把重点放在了汉字教学方法改革上。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使用反映在教学效果中“方法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方式、手段”,我们要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文化导入。

中国人“以字为本”,在字中又“以形为本”,把字形作为字的根本,而不是西方拼音以音位为本。

古代伏羲是“仰则观象于天”,此即向上观察天象;“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此即向下观察地貌,看到了鸟兽的足迹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然后创造了八卦,“以垂宪象”,来表示法定的图像。

一句话就是取天地之间的象而构成八卦。

此后仓颉创造了文字,“依类象形”,这是“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字”。

文,是物象之本;字,“是孳乳而浸多也”。

一句话,文字的创造与滋生均离不开形象、图像。

这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述的理念,即汉字的根本在于象,在于形。

这种理念渗透于中国人的理念中。

中国人把视觉摄取出来得象化作视觉符号。

见太阳创造出“日”字,见月亮发明出“月”,用来表示事物,这里面积淀着自己的思维。

传统的理念认为,这些象、这些视觉符号是本,语音是从上面滋生出来的。

而希腊的哲学家认为,语言是对思想的摹写,是思想的图像。

人头脑中的思想状况被人用声音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

从这种语言观出发,柏拉图自然就认为声音与思想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声音的符号是第一性的、基本的符号。

人们发明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声音。

文字只是表达声音的符号。

虽然中西理念不同,但不可以依据一方的观点否定另一方,更不能根据西方的理念来否定中国传统的理念。

中西的思想的不同,可以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丰厚的资源,亦可以互动互补,相得益彰。

汉字是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的表义方块文字,而象形文字识别是很容易的。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它像图画。

识读汉字其实就是看画展。

从汉字的特征来看,汉字是一种“视觉语言”,其记忆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口语这种“听觉语言”。

汉字成方块形,在视觉进行分辨时,眼睛无需对所接收的映像进行方位上的调整。

人在进行视知觉时,视线总是集中在视知觉的某一点上。

呈平面方块的汉字则因为具有较强的聚焦性使得目力集中,从而使视线聚集在最佳点。

汉字培养了中国人良好的视觉语言能力,包括视觉分辨力和视觉记忆力,但同时又构成了中国人在听觉语言能力方面的薄弱。

比如学习英语时,常常是能读大部分的专业书,甚至能够翻译世界名著,但是听说能力都较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