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细胞血液成分优点制备应用与必要性
去白细胞血临床技术应用

输注去WBC的RBC适应症
爱丁堡皇家医师学会专题讨论会:93-3 推荐的适应症
★ 防止延迟NHFTR<5×106WBC/U.RBC
重β地中海贫血
其他有选择地 ▲ 慢性再障? ▲ 脊髓发良不良
可能的适应症
★ 防PC输血的NHFTR ◆ NHFTR与HLA关系不太明确 ◆ 改善PC输血效果不明确 ★ 癌、手术、HIV病人中防同种WBC免疫抑制
无
10%-20%
额外操作程序
无
需过滤到另一袋
收集时间
பைடு நூலகம்
短
长
过滤器阻塞
无
有可能
细胞因子释放
无
有
血小板活化
无
有
Amicus、Trima 及 COBE LRS分离机可使白细胞污染率 降至1×106以下
※表8 不同分离机机采血小板之白细胞残留量比较
分离机类型
白细胞残留量 白细胞<5x106的比例(%)
CS3000Plus
筛滤技术 微聚滤器,滤除白细胞70%-90%
三代
无
粘附技术 吸附滤器,滤除白细胞>99.9%
※ 表10 两种国产过滤器过滤流速及WBC去除率比较
甲组
乙组
t
p
过滤时间(x±s,min) 5±1
过滤流速(ml/min)
34
WBC去除率(%)
99.86
RBC回收率(%)
92.3
Plt去除率(%)
82.88
(六)预防输血相关性肺微血管栓塞
1、库血中的白细胞碎片、血小板碎片、变性蛋 白、纤维蛋白共同形成微聚物(微栓);
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

细胞 , 视为是一种 污染物 , 被 其在输 血 中 的不 良作 用 逐渐 为 临 床所重视 , 如同种异 体输 注会 产生 白细 胞抗 体 , 白细胞 抗 体 而 会引起一系列副作 用 , 如非溶 血性 发热性 输血 反应 、 A同种 HL 异体免疫反应 、 血小 板输 注无 效等 , 同时 白细胞 还是 一些 嗜 白 细胞病毒如 巨细胞病毒 等的载体 , 含 白细胞 的血 液制剂将 输注 具有传染这些病毒 的危 险。 因此 , 血液 及其成分 去除 白细胞 对 输血安全 和临 床治疗 具 有重要 作用 。去 白细胞 输 血 已成 为 现 代输血 的发展 趋势 。现 对去 白细胞输 血 的临床 应用 作 简要 论
安全 、 时、 效是 临床 输血 的原则 。随着科 学 技术 的进 及 有 步和人 民生活水平 的提 高 , 人们 更 重视血 液质 量 、 血疗 效 和 输 输血安全 。近代 医学 研 究表 明… , 血液 中非治 疗性 成 分 , 白 如
切关系。输入的正常供血者淋 巴数量越多, 其病情越严重, 病
细胞过滤器过滤 去除血 液 制品 中 的 白细 胞输 血能 显著 降 F — N H R的 发 生率 。美 国血 库 协会 ( T B) 血 液 质 量 标 准 指 的 出【 : 一次输入血液或血 液成 分中 的白细胞含量 <5 0 , J ×1 即去
除 9 %的白细胞 , 能有 效 地 防止 F T 的发 生。因此 , 0 就 NH R 去
Vo . 9 No. 12 1 F b20 e .0 7
去 白细 胞 输血 的临床 应 用
洗涤红细胞与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区别

洗涤红细胞与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区别在实验室中,洗涤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红细胞都是常见的生物材料。
它们在临床和研究中有着不同的应用,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可能会导致使用上的差异。
下面将分别介绍洗涤红细胞与去白细胞红细胞的特点和应用。
洗涤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是指通过洗涤过程去除其中的血浆和细胞碎片,从而得到纯净的红细胞。
该过程主要包括血液的采集、离心、去除血浆、洗涤和保存等步骤。
洗涤红细胞通常用于细胞实验和临床操作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纯度高:洗涤红细胞经过多次离心和清洗,去除了大部分的血浆和细胞碎片,得到的红细胞纯度较高。
2.无白细胞:洗涤红细胞的制备过程中会去除白细胞,从而可以减少白细胞相关的干扰因子。
3.适合细胞培养:洗涤红细胞通常用于体外细胞培养中,能提供较好的细胞环境,使得细胞能够生长和繁殖。
4.应用广泛:洗涤红细胞可以用于多种实验和应用场景,如细胞培养、体外实验、药物筛选等。
去白细胞红细胞去白细胞红细胞是指通过特殊的处理过程去除其中的白细胞,得到纯净的红细胞。
常用的去白细胞方法包括离心、负压吸附、血液分离和洗涤等。
去白细胞红细胞通常用于特定的实验和应用场景,有以下几个特点:1.去除白细胞:去白细胞红细胞的制备过程中会特别去除红细胞中的白细胞,保证所得红细胞不含白细胞。
2.减少免疫反应: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其存在可能引发某些实验和应用过程中的免疫反应。
通过去除白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的可能性。
3.特定实验需求:去白细胞红细胞通常用于特定的实验和应用场景,如免疫检测、血型鉴定等。
4.持久稳定:去白细胞红细胞经过特殊的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结论洗涤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红细胞在制备过程和应用场景上存在一些区别。
洗涤红细胞适合于细胞培养和多种体外实验,而去白细胞红细胞则常用于特定的实验和检测中。
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红细胞制备方法,可以确保实验和应用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一、成分输血从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成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有力措施,使不少患者得救。
枸橼酸盐—葡萄糖(AC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1 d,CP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8 d。
所谓新鲜全血没有明确定义,一般根据输血目的区分:为了提高运氧能力,4℃保存5 d内的ACD全血,或10 d 内的CPD全血,其中含2,3-DPG多,运氧能力强。
需要同时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FV)可选用5 d内的全血(含FV)或1 d内的全血(含FⅧ),若是凝血因子缺乏,输全血不容易达到治疗量,应改用成分血输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技术早已进入成分输血阶段,全血输注很少,有的发达国家已经不保存全血,我国有的单位成分输血比例高达99%,成分输血是血液免疫学进展的结果。
成分输血的科学根据:多年来,临床上习惯于输全血。
其实,血液采出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液的各种成分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血中的血小板离体24 h开始受破坏,48 h其活性显著减弱(存活约40%),3 d以后血小板已无治疗作用;白细胞只能保存3~5 d,其中以粒细胞受破坏最快,24 h已逐渐丧失功能;只有红细胞保存时间长。
血浆中FⅧ在全血中24 h其活性显著下降(50%),FV活性3~5 d后也丧失50%。
因此,成分输血是最科学的输血方法。
全血分为各种成分分开保存,红细胞、血小板、血浆都能在冷冻条件下保存,冻存时间长达1 a至数年,-196℃保存红细胞可长达10 a或更长。
可以随时解冻用于患者。
全血只能在2~6℃条件下保存,储存时间短,各种成分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坏。
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只需要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即可满足治疗目的。
由于成分血制品纯度高,便于保存,疗效好,更能达到治疗目的,输用安全,副作用少。
因此,要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及科学研究,促进临床输血向科学、合理、高效、节约用血阶段过渡,接近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临床输血水平。
血液的制备和作用

• 血浆:抗凝全血经离心去除细胞有形成分 后的淡黄色液体,含有水、电解质和蛋白 质,主要是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各种凝 血因子。
• 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可以在20℃以下冰箱保存一年。 • 适应症:单个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患者;肝病 患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 功能紊乱;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血栓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缺陷综合征;DIC。
谢谢!
• 保存温度为4℃±2℃ • 制备好尽早输注,最好在6h内输注,一般 不超过24h。 • 适应症:输入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 的患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 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的患者。
• 冰冻红细胞:又称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采用 甘油作为冰冻保护剂深低温保存,根据临床需要 再进行解冻、洗涤去甘油处理的特殊红细胞制剂。 高浓度甘油冷冻的红细胞在-80℃可以保存3年, 低浓度甘油超速冷冻的红细胞在超低温冰箱可以 保存10年以上。 • 一般冰冻红细胞洗涤后在4℃±2℃保存,24h内输 注。 • 适应症:主要用于稀有血型患者。
适应症
•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显著降低血小板计 数低下患者出血的概率和程度,特别是减 少颅内出血和内脏大出血的危险性,降低 死亡率,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生成减少引起 的出血;大量输血所致的血小板稀释性减 少;脾肿大;感染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ITP;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严重出血。
血液的制备和作用
王芬 2018年4月份
血液成分的制备
将采出来的全血,用物理方法分离 成体积小、纯度高、临床疗效好、不良 反应少的单一血液成分的技术称为血液 成分制备。如 :全血、悬浮红细胞、冰 冻血浆、冷沉淀等。
全血:将一定量人的血液采集到含有一定保 养液的采血袋所制成的血液制剂定义 为全血。指血液的全部成分,包括血 细胞及血浆。通常按“单位”计算,国际 上一般以450ml为一个单位,我国则 以200ml为一个单位。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优点及临床应用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优点及临床应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成分输血治疗日益扩大,人们对血液质量,输血治疗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去除白细胞后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即去白悬浮红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输血治疗很大程度上市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
人类白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但人类白细胞的HLA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差异巨大,个体之间几乎没有完全匹配的。
因此,输入异体白细胞就是一次组织移植,不可避免的要引起受体发生免疫反应(发热反应,免疫排斥,免疫抑制等),同时随着异体白细胞的进入,被吞噬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吞噬的某些病毒亦随之进入体内,造成去白细胞病毒感染。
另外,异体白细胞的进入,亦可导入活性T细胞,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而后者死亡率非常高。
1.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优点减少血液储存损伤,储存血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质和量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不仅红细胞受损变性,红细胞的存活数约减少30%,红细胞2,3-DPG下降,对血氧的运输释放不利,而且还产生溶血和不可逆的损伤,如胆红素、LDH、血清铁、血钾增高。
大量输库存血是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如果储存前去除白细胞,可明显减少这些损伤。
减少白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的发生受血者HLA抗原可产生HLA抗体导致某些严重的输血反应及血小板输注无效。
输入血液中的白细胞HLA抗原能激活受血者效应细胞或T细胞长生抗体,引起某些严重的输血反应:而血制品的抗体(大部分存在于白细胞上)可直接和受血者体内相关抗原引起输血反应,r如;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去除白细胞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发生。
减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TA-GVHD是一种罕见的但严重致命的反应,发生率0.01%~0.1%,死亡率达84%~100%,去除白细胞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发生。
减少免疫抑制功能输入血液中的白细胞可抑制受血者的免疫功能,增加院内感染并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
少白细胞血液成分 ——优点、制备、应用与必要性

• 四、过滤去白细胞的成本
• 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 • 美国每年约5亿美元。 • 因方法和使用量而异,国内多个厂家过滤器产品具 有新产品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达国际 水平(过滤率高,有效成分回收率高,损害小) • 含过滤器血袋:50~80元,血站用 • 接驳过滤器: • 45~80元(含接驳刀片15元),医院用 • 各地物价部门定价和不同厂家产品价格各不相同
储存后发血前过滤:
在血库发出前过滤,效果与床边过滤相似, 在血库操作,易于规范化、标准化和质控
缺点是白细胞碎片和释放的细胞因子不能滤 除,特别对血小板不利,而且耽误发血时 间,不能及时输注。
床边过滤: 使用床边型过滤器,可较有效地预防FNHTR, 但不能预防同种免疫。 无法质控。 唯一优点是选择性使用,降低成本。
•
内容提要
• • • • • • • • •
血液或成分中白细胞的害处 去白细胞输血的优点与临床应用 去白细胞输血的国内外现状 去白细胞的方法和质量标准 去白细胞的成本 过滤去白细胞的时机 去白细胞输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小结
• • • • • • • • •
一、血液或成分中白细胞的害处 --可引起许多输血不良反应: * 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 占所有输血反应50%+ * HLA 同种免疫,包括血小板输注无效 * 亲白细胞性病毒传播及潜伏病毒的激活 *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输血相关免疫抑制等
• 七、去白细胞输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去白细胞输血预防FNHTR、同种免疫和病毒 传播效果明确、显著
• 更可预防许多输血潜在风险 • 一旦这些不良反应和潜在风险发生,其处 理费用远远超过使用白细胞过滤器的代价。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

3 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血液成分制备是用离心分离、照射、过滤及光化学等方法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等。
3.1血液成分制备的一般要求:3.1.1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要求3.1.1.1 血液成分制备的环境应整洁卫生,定期有效消毒。
3.1.1.2 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可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3.1.1.3 开放系统制备血液成分,整体须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局部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Ⅰ类环境中进行。
3.1.1.4 辐照室的环境,须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
3.1.1.5 血液成分制备环境温度应满足冷链的要求。
血液成分制备应尽可能缩短室温条件下的制备时间,以确保血液成分制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1.2 血液成分制备的设备要求3.1.2.1 血液成分制备所涉及的设备应与相应工作匹配,其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1.2.2 血液成分制备的关键设备,必须建立设备档案;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签及状态标记,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1.3 血液成分制备的物料要求3.1.3.1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1.3.2 成分制备所涉及的物料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确认。
3.1.3.3 使用物料前,必须检查物料的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
对不合格物料,进行有效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1.4 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的审核确认开展新的血液成分制品制备前或原血液成分制品制备条件发生改变时,血液制备程序和方法需进行确认。
3.1.5 血液成分制备前的血液要求3.1.5.1 血液接收时,须核对血液数量,检查血液外观、血袋标签及血液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等内容,确认符合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成分制备。
3.1.5.2 用于制备手工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血液应采集顺利、无凝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血液中心
汪传喜
临床输血的风险可分为两大类: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传播疾病
合理输血,可减少输血的风险 去白细胞输血和病毒灭活可减少风险
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血液应用显著增 加,输血风险也随之上升。因对输血传播 疾病的高度重视,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已 大大降低,
全血、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残留白细 胞<
六、过滤时机
储存前(血站)
储存后(血库)
床边过滤
三个时机
储存前过滤:
血袋内置过滤器(~ )
采血后即过滤,建议采血后小时内过 滤,但理论上应越快越好。优点:
可防止在血液成分储存过程中白细胞破坏 成碎片,白细胞碎片可逃逸过滤器而输入 受者;储存过程中残留白细胞释放致发热 反应;白细胞破坏可释放细菌或和病毒到 血浆致疾病传播。
———————————————————————— ——————
反应类型
反应率()
———————————————————————— ——————
发热反应 ()
过敏反应 ()
溶血反应
()
循环负荷过重 ()
———————————————————————— —
*美国芝加哥医疗中心报告
表 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率*
同时,储存前过滤白细胞容易操作,仅即 可完成,也易于标准化和质控。
可显著降低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储存后发血前过滤:
在血库发出前过滤,效果与床边过滤相似, 在血库操作,易于规范化、标准化和质控
缺点是白细胞碎片和释放的细胞因子不能滤 除,特别对血小板不利,而且耽误发血时 间,不能及时输注。
五、减除白细胞的方法和质量标准:
冷藏储存过程中 冷藏储存过程中部分白细胞会破坏或失活, 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或防止输血反应。
灭活白细胞(淋巴细胞) 预防
理化方法减除白细胞:离心、洗涤、过滤 预防白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的最有效手段
• 方法: • 离心去白膜法 • 二次离心法可去除的白细胞 • ↓↓发生率,但不足以预防 同种免疫 • 红细胞有损失,回收率约。此法国外趋向
• 四代过滤器: • 第一代网状微聚体过滤器,孔径 • 第二代过滤器,有孔径
过滤白细胞 ( )
过滤白细胞
过滤器
去白细胞
、机采血小板:少白细胞血小板
表 不同分离机机采血小板之白细胞残留 量比较
分离机类型 白细胞含量机采 白 细胞<机采比例
<
质量标准: 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白细胞残留量: 触发的白细胞阈值为 次输注; 诱发同种免疫的白细胞阈值~次输注 诱发的阈值至少为 清除白细胞的标准: 欧洲――残留白细胞< 美国――要求:
相对而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关注程度 则远远不足,因此,输血反应时有发生。
输血反应以白细胞引起的最为突出。
表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即发反应
迟发反应
免 发热反应
溶血反应
疫 过敏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
性 溶血反应
输血后紫癜
反 输血相关的
血细胞或血浆蛋白
应 急性肺损伤
同种异体免疫
细菌污染反应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或血色病
• 内容提要
• • 血液或成分中白细胞的害处 • 去白细胞输血的优点与临床应用 • 去白细胞输血的国内外现状 • 去白细胞的方法和质量标准
• 去白细胞的成本 • 过滤去白细胞的时机 • 去白细胞输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小结
• 一、血液或成分中白细胞的害处
•
可引起许多输血不良反应:
• * 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
占所有输血反应%+
• * 同种免疫,包括血小板输注无效
• * 亲白细胞性病毒传播及潜伏病毒的激活
• *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 *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 输血相关免疫抑制等
• 二、去除白细胞的优点与临床应用 • 可有效降低或防止上述输血反应的发生
• 输注未去白细胞的红细胞约~%,血小板 约~%( 年)。
• 长期反复输注者,血小板输注无效%~%。
• 表 少白细胞血液成分的临床适应证
• 已确定的适应证:
•
预防
•
预防或延缓对的同种免疫,特别是血小
板输注无效
•
预防高危人群的传播
• 可能有益的适应证:
•
减少输血相关术后死亡率
•
预防术后伤口感染
•
预防受者潜伏复活或感染
•
预防储存红细胞的细菌过度生长
•
预防
•
预防血小板储存损伤
• 潜在临床意义,有理论依据和动物试验基础,但 无临床试验依据
• 三、国内外现状: •( ; • ,) • 年始用。 • 近十多年,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使用(~年加拿
大,多数欧洲国家),美国约%,但倾向于全部。
• 后输血反应显著降低,输血反应谱明显变化。 • 部分国家基于性价比( )的考虑,倾向于选择 • 国内大部分省市应用:河南、河北、广东、山东
非 循环超负荷
血栓性静脉炎
免 空气栓塞
疫 出血倾向
输血传播的疾病(输血传染病)
性 枸橼酸中毒
如:肝炎、艾滋病等
反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应 电解质紊乱
肺微血管栓塞
表 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率估计 (美国)
不良反应
危险率
变态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输血后急性肺损伤 败血症 急性溶血反应
:~ : : :
:~
表 次输血反应分析*
等
• 四、过滤去白细胞的成本
• 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
• 美国每年约亿美元。
• 因方法和使用量而异,国内多个厂家过滤器产品具 有新产品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达国际
水平(过滤率高,有效成分回收率高,损害小)
• 含过滤器血袋:~元,血站用
• 接驳过滤器:
•
~元(含接驳刀片元),医院用
• 各地物价部门定价和不同厂家产品价格各不相同
———————————————————————— ——————
成分
反应率()
———————————————————————— ——————
全血
白细胞
浓缩红细胞
洗涤或冰冻红细胞
血小板
血浆
• 血液安全措施:
•
•
传染病标志物筛查
•
病毒灭活
•
白细胞清除
• 少(去)白细胞血液成分 • (, •, • ,, )
淘汰
• 洗涤法 • 白细胞↓,优于去白膜法,红细胞回收率仅。
• 冰冻去甘油法
分离血浆
①
去白膜层
② ③
加保存液
④
血浆制品
① ③
②
• 过滤法 • 为迄今最有效、最常用的清除白细胞的方
法。 • 特点是清除率高(白细胞清除率达>)、残
留白细胞少(<)、有效成分回收率高、操作 简便、价格适宜 • 可有效预防、同种免疫及亲白细胞病毒传 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