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探析情绪与认知的整合关系

合集下载

认知发展与认识自己的情绪

认知发展与认识自己的情绪

认知发展与认识自己的情绪情绪对于人的生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人际关系。

因此,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认识自己的情绪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情绪。

一、认知发展对认识自己的情绪的重要性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获取、处理、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它是个体思维能力的核心,也是行为和情绪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认知发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1. 认知发展与情绪的关系认知发展与情绪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自己的情绪识别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于个体的情绪认知至关重要。

2. 情绪认知与个人成长情绪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情绪认知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他人的情绪,从而促进人际交往和合作。

二、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情绪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有效方法:1. 自我观察通过自我观察,个体可以关注自己情绪的变化,并尝试找出引起情绪变化的原因。

个体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情绪变化,包括情绪的类型、强度和持续时间。

这将有助于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和情绪触发因素。

2. 情绪标记个体可以学习将不同的情绪与具体的名称相对应,以便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

例如,个体可以学习将愤怒、喜悦、悲伤等不同的情绪与相应的词汇联系起来,并在适当的时候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情绪。

3. 情绪调节技巧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主动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个体可以学习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积极思维等,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情绪。

这些技巧的学习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

神经科学研究探索大脑与情绪的关系

神经科学研究探索大脑与情绪的关系

神经科学研究探索大脑与情绪的关系大脑与情绪是紧密相连的,而神经科学的研究更加深化了对这种关系的理解。

通过对神经元、神经回路和神经传递物质等方面的研究,神经科学家们揭示了大脑在情绪产生和调节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索神经科学在研究大脑与情绪关系方面的进展,并进行全面的阐述。

1. 情绪的定义与大脑部位情绪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它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多个部位参与了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例如,杏仁核是情绪的核心区域之一,它对于恐惧和愉悦等情绪的处理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前额叶皮质、扣带回和杏仁核等脑区也与情绪的产生密切相关。

2. 大脑神经回路与情绪的调节除了单个的大脑部位外,神经科学的研究还发现,大脑中的多个神经回路参与了情绪的调节。

其中,苏木宾回路是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回路。

苏木宾回路连接了扣带回和杏仁核等脑区,主要负责情绪的生成和调节。

该回路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情绪障碍的发生。

3. 大脑神经传递物质与情绪的调节神经科学的研究还发现,多种神经传递物质参与了情绪的调节。

例如,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传递物质,它对于情绪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血清素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的发生。

此外,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传递物质也参与了情绪的调节。

4. 神经科学研究的意义与应用神经科学对于大脑与情绪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情绪的产生和调节机制,有利于研究和治疗情绪障碍。

其次,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临床医学提供指导,帮助开发更有效的情绪调节治疗方法。

此外,神经科学还对于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神经科学通过对大脑与情绪关系的研究,深化了我们对情绪产生和调节的理解。

大脑的特定部位、神经回路以及神经传递物质都在情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情绪障碍、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领域中的情绪与认知研究

心理学领域中的情绪与认知研究

心理学领域中的情绪与认知研究概述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情绪和认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情绪和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影响并共同决定个体的行为和体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情绪与认知在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研究进展。

一、情绪与认知的相互关系情绪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认知过程涉及到信息的接受、处理和存储,而情绪则是对这些信息的评价和反应。

过去的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可以影响认知过程的效果和速度。

例如,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记忆,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对注意力和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认知过程也可以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认知评估和解释对情绪的产生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期望会影响他们产生的情绪,这也称为认知评价理论。

此外,认知调节情绪的策略如认知重组和问题解决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中。

二、情绪与认知在不同领域中的研究1. 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们关注情绪与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思维特点和信息加工机制。

其中,注意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实验,研究者们发现情绪可以调节注意的分配和集中程度。

例如,积极情绪下的个体更容易保持注意力,而消极情绪下的个体则更容易分心。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认知控制和决策过程中情绪的作用。

情绪在认知控制中的作用可以通过实验任务中的冲突监测和抑制来体现。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认知控制的效率和决策的质量。

2. 心理生理学领域研究在心理生理学领域,研究者通过神经生理指标来研究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例如,通过脑电图(EEG)可以观察到不同情绪状态下大脑的活动模式。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可以研究情绪与认知的神经机制。

最近的研究也发现,情绪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还与心理应激有关。

情绪和认知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个体的应对机制和心理健康。

例如,情绪调节和认知重组对于解决心理应激起到重要作用。

3. 临床心理学领域研究临床心理学关注情绪和认知对心理障碍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

情绪和大脑的互动关系解析

情绪和大脑的互动关系解析

情绪和大脑的互动关系解析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与大脑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情绪和大脑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析其机制。

一、情绪的定义和分类情绪是一种带有主观感受、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的内部心理状态。

基于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如喜、怒、哀、乐)和复杂情绪(如爱、恐惧、焦虑等)。

情绪与我们的体验、决策、社交互动等方面密切相关。

二、情绪的生理机制情绪的生理机制与大脑的激活和调节密切相关。

当我们遇到刺激(如威胁或奖赏)时,大脑的情绪中枢,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将被激活。

杏仁核的激活对于情绪体验的产生和控制至关重要,它直接参与了情绪记忆的形成,使得相应的刺激在下一次出现时能够更容易引发相同或类似的情绪反应。

三、情绪的神经网络情绪的产生和表达涉及多个脑区之间的复杂连接和调节。

其中,杏仁核和海马体是情绪加工的重要区域之一。

杏仁核与海马体之间的连接通过海马-杏仁突触传递信息,使得情绪记忆与情绪反应能够相互关联。

此外,前额叶皮层也是情绪调节和控制的关键区域,它通过与其他脑区的神经网络联系,调节和抑制情绪反应,促使我们做出理性的决策。

四、情绪与认知的互动情绪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情绪的激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认知过程,如记忆、学习和决策,还可以通过影响注意力和思维方式来间接影响认知。

研究表明,情绪稳定和积极的人在认知任务中表现更好,而情绪不稳定和消极的人则可能出现认知偏差和决策错误。

五、情绪调节的方法理解情绪和大脑的互动关系对于情绪调节和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1. 认知重组:通过调整思维方式来改变情绪体验,如积极思维和情绪重塑训练。

2. 情绪表达:通过表达情绪来减轻压力,如与他人交流、书写日记等。

3. 身体锻炼: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紧张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4. 呼吸调节:深呼吸和冥想等方法可以帮助平静情绪,减轻焦虑和压力。

六、应用前景对情绪和大脑互动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对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的治疗提供指导。

神经科学中的认知和情感研究新进展

神经科学中的认知和情感研究新进展

神经科学中的认知和情感研究新进展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关于认知和情感的重要研究新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我们对大脑和思维过程的理解,还对认知心理学、心理疾病的治疗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它们对我们对认知和情感的理解的贡献。

首先,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大脑区域在特定认知和情感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不同脑区域在执行不同任务时的活动模式。

例如,前额叶皮层在执行决策和规划的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扣带回皮层则与情绪处理和记忆有关。

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支持了多脑区协同工作的观点,即不同脑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认知和情感过程至关重要。

其次,基于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等技术的研究使我们能够了解大脑在不同认知和情感任务中的时域特征。

这些技术记录下大脑活动的时间信息,并可用于研究注意力、记忆和情感等过程。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P300成分与注意力分配和决策制定有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大脑的认知功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神经科学研究还将注意力集中在连接大脑活动和认知表现之间的关系上。

神经科学家使用结构连接与功能连接等技术,研究不同脑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将其与认知性能进行关联。

例如,人们发现颞顶联合皮层与语言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这个发现对于帮助理解语言障碍的机制至关重要。

此外,神经科学还开展了一些关于情感和心理疾病的研究。

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情感障碍在精神健康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观察脑区活动的变化以及利用神经调制技术,如经颅磁刺激(TMS),研究人员在情感障碍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突破。

例如,TMS可以调节前额叶皮层活动,从而治疗抑郁症等情感障碍。

最后,人工智能领域也受益于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神经科学提供了许多关于大脑信息处理和学习规律的重要线索,为开发具有人类智能特征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认知实习报告:探究认知与情绪的相互关系

认知实习报告:探究认知与情绪的相互关系

认知实习报告:探究认知与情绪的相互关系2023年认知实习报告:探究认知与情绪的相互关系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全球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此以后,我们的情感、认知与行为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过数年的抗疫,人们逐渐重新适应了新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但是这段经历对于我们的认知与情绪留下了一些深刻的痕迹。

因此,我在2023年选择的主题是探究认知与情绪的相互关系。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我选择了在一家在线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我得到了完善的引导和各种实践经验,深入了解了人们认知和情绪之间的相互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时间,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首先,在情绪上,我们知道负面情绪与认知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例如,当我们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或害怕时,我们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和决策)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情绪可以刺激我们的生理机能,进而影响我们的认知机制。

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负面情绪会使人们更加倾向于采取简单的思维模式,从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当然,不同情绪之间对于我们的认知能力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例如,愉快的情绪通常会带来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从而有助于推动创新。

而情绪多样的人往往更容易运用此类思维模式。

其次,在认知上,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来研究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

例如,我们的经验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而情绪也可能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也与我们的认知息息相关。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我们的认知过程也发生了变化。

在心理健康领域,我们还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来改善既定的认知模式。

因为正如我们所说,情绪和认知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因此,通过CBT,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认知,影响情感进而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最后,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从实践中了解到了情绪管理和认知调节的技巧,包括情绪表达和注意力训练。

这些技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这次的实习经历为我提供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认知与情绪间的相互联系。

认知神经科学对人类情绪认知模式的解释

认知神经科学对人类情绪认知模式的解释

认知神经科学对人类情绪认知模式的解释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人员致力于深入了解人类情绪认知模式。

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

通过研究认知神经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情绪是如何产生、调节和表达的。

首先,情绪认知模式可以解释人类情绪的产生过程。

认知神经科学家认为,情绪是由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细胞的活动引起的化学变化。

研究发现,情绪的形成涉及到多个大脑区域的相互作用,包括杏仁核、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等。

这些区域在情绪的产生、处理和调节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其次,认知神经科学揭示了情绪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情绪的存在可以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和决策。

例如,积极情绪(如喜悦和兴奋)可以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而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则可能导致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下降。

这是因为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大脑中不同区域的活动变化,从而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和记忆。

另外,认知神经科学也研究了情绪表达和理解的机制。

情绪的表达不仅仅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还包括声音、姿势和肢体语言等多种表达方式。

研究发现,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在情绪表达和理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神经元在我们观察他人的情绪表达时被激活,从而使我们能够模拟和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此外,认知神经科学还研究了情绪调节的机制。

情绪调节是指我们如何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皮层等大脑区域在情绪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区域可以调节和调整不同情绪之间的平衡,以及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了解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认知神经科学也探索了情绪认知模式的变异和异常。

一些研究表明,情绪认知模式的异常与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和焦虑症)有关。

例如,抑郁症患者可能对负面情绪刺激更敏感,而焦虑症患者可能对威胁性情绪刺激的识别和处理更敏感。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情绪障碍的发生机制,并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中的情绪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中的情绪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中的情绪研究随着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对于人类情绪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中的情绪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情绪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大脑的相关机制等一系列内容。

本文将会就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一、情绪的定义及分类情绪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它是由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评价、对自身状态的评价及应对行为的评价所形成的。

情绪的所感受到的感受包含有高兴、愤怒、悲伤、惊恐等。

情绪可以分为两类: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其中包括高兴、愤怒、悲伤、惊恐、厌恶和惊讶等。

复合情绪则是由多种基本情绪叠加而成的,如爱情、嫉妒、复杂的恐惧等。

二、情绪与大脑的相关机制在情绪的形成过程中,大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情绪会引起大脑神经元的兴奋,反之,大脑对情绪的反应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情感体验。

具体来说,大脑中负责情绪的区域主要包括海马体、扣带回、颞叶和扁桃体等大脑结构。

其中扁桃体的意义最大,它是在处理情绪时最先被激活的部位之一,不仅能够感知威胁、恐惧和快乐等情绪,还能够将威胁等重要的信息传递到其他部位,引起强烈而不受意志控制的情感体验。

由于情绪与大脑的相关机制十分密切,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相关性研究,可以借助于神经影像技术了解到情绪形成与大脑的关系。

例如,人们在处理不同类型的情绪(如恐惧和愉悦等)时,大脑的激活模式会不同,相关的脑区也会有所差别。

三、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与认知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情绪状态的不同会影响人们对于环境刺激的感知和判断。

在研究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时,相关学者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情绪诱导技术,即通过观看图片、听音乐、交流等途径引发情绪状态。

当个体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反应时间更加敏捷,同时也表现得更具创造性。

相反,当个体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加散漫,反应时间会变慢,对负面刺激的记忆也更为深刻,因此,情绪对于认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期(2011)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NORM AL U NIVERSIT YNo.1Vol.26(2011)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探析情绪与认知的整合关系郑 庆, 许远理, 瞿鸿雁(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摘 要:学者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以往集中在哲学和心理学范畴;而认知神经科学以情绪与认知的脑机制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其关系,从大脑结构连通性和功能连通性角度,强调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关系,发现杏仁核、前额皮层等大脑结构是情绪与认知共同的神经基础;这些大脑结构具有 网络集线器的作用,其功能是对情绪和认知进行整合。

关键词:情绪;认知;连通性;交互作用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1)01-0117-05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已经深深地困惑西方哲学家长达两千年之久。

早期关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研究经历了四种不同的观点:(1)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激情、欲望三者构成的,理性占主导地位,把理性与情绪比喻为 主人!奴仆的关系。

(2)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这种有机体的更为高级的机能,即认知,欲望和情感;并且他认为情绪是人类高级认知与低级的纯感官欲望相结合的产物,即情绪的认知观点。

(3)中世纪的哲学家认为情绪可以通过心理上的训练加以改变,原因是观念时常是情绪的根源。

说明人们逐渐认识到认知的变化可以引起情绪的改变,即认知与情绪之间有相互作用。

(4)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 情绪与认知谁为首因大辩论中,双方各自列举大量证据,结果打成了平局。

随后,Lazar us从分析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观点,强调情绪与认知之间是互倚关系。

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止,关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研究主要经历了 主!从关系、彼此独立、相互作用、互倚关系四种不同的观点[1]。

这些结论主要集中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而且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情绪与认知有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各自有着不同的脑机制。

因此,在冷认知为主的研究背景下西方的哲学界和科学界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认为情绪与认知是相互分离的系统,它们之间很少有相互影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无损伤技术(如ERP、FM RI等)的广泛运用,人们开始以情绪与认知的脑机制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研究发现情绪与认知的传统划分是基于普遍的、明显的加工过程和表征不同,情绪与认知只是人为的区别,而非本体论的;由于大脑具有结构连通性和功能连通性,情绪与认知的神经基础不可完全分离。

一、大脑的连通性从Broca(1824-1880)提出 功能定位的概念起,人们试图定位 情绪脑和 认知脑的区域。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同杏仁核、下丘脑、腹侧纹状体等皮层下结构属于 情绪脑,参与情绪信息的加工;而外侧前额皮层、眶额皮层等皮层结构属于 认知脑,在认知加工中起着关键作用[2]148 14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实验数据表明 情绪脑和 认知脑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它们之间的整合操作对于人类适应性功能是必要的[3]。

以下收稿日期:2010 10 20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年课题(课题编号2010-JD-015)作者简介:郑庆(1984-),女,河南南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许远理(1960-),男,河南商城人,信阳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瞿鸿雁(1979-),女,河南商城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将从大脑的结构连通性和功能连通性角度对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进行阐述。

(一)结构连通性考虑大脑的解剖学方面的信息能更好地理解认知和情绪间的关系。

2008年美国神经科学家运用神经网络计算的方法,率先绘制出了大脑皮层的连通图,发现在人类大脑皮层中存在着对神经连通性起中枢作用的区域,被称为大脑的 网络集线器(H ubs);这个高度连通性的脑区对于认知与情绪的交互作用极为重要,负责对信息整合。

依据信息论的观点,大脑是依据小范围拓扑学结构进行配置的,节点之间的路径长度是很短的,皮质区域之间通过一个或两个中介区域直接或者间接地相互联系[4 5],并且节点是高度群集的[6]。

此外, Young及其同事对脑连通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杏仁核(还有海马回和内嗅皮质)与外周感觉神经无关,具有广泛的投射作用,几乎与所有皮层有着联系[7 8]。

因此,研究者推断杏仁核 在拓扑地图中占据了一个几何中心的位置,而且它的连通性拓扑图类似于一个集线器连着多个分集线器,而每个分集线器连接到不同功能(情绪功能和认知功能)的群集束的脑区[9],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杏仁核是大脑连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10];这也说明杏仁核情绪与认知共同的神经基础,它不仅具有情绪功能也具有认知功能。

研究发现,上行系统也具有高度的连通性。

上行系统中如May nert基底核是基底前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底前脑系统发出的投射到达皮层的所有部分;就经典性条件反射而言,这个系统参与了感知觉皮层的可塑性,而且与皮层唤醒及注意机制有关[11]。

最近的解剖学证据表明存在着前额皮层!!!基底前脑!!!前额皮层的回路,因此,前额皮层的目标又反过来与皮层纤维束起始的地方相连[12]。

这个回路给认知-情绪的整合提供了直接的神经基础,例如杏仁核发出的信号被广泛地传播,包括传播到对注意的控制非常重要的额顶叶。

综上所述,大脑的解剖学信息研究说明了杏仁核和基底前脑等结构具有高度的连通性,可以连接大脑皮层的几乎所有区域;它们有效整合情绪和认知信息,从而使情绪脑和认知脑的区别变得非常模糊。

(二)功能连通性大脑的结构连通性为功能连通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映射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关系,即给定一个脑区,它可能参与几个神经功能的计算,或者给定一个神经功能的计算它也可能同时被几个脑区实现。

Friston等人定义功能连通性为 空间上的远距神经生理事件之间的时间相关性[13]。

这说明特定的时间点时的情境被认为是非要重要的,它作为一种参考框架,以便在那个时间点来捕获结构和功能之间的映射关系。

大脑的网络联系随时间变化会影响结构与功能的映射,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的整合机制,可能通过交叉多频段的相位同步化,在这一加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而且,多个上行神经系统可以影响正在进行的计算而且可以改变被脑区执行的神经计算。

多个神经的计算共同构成行为的神经基础。

由于每个行为都包含认知要素和情感要素。

但是,这两个坐标轴不是成直角的,一个沿着情感维度向另一种行为转变的行为,同时也在认知的维度上有所变化,即行为不能被纯粹的区分为认知的或情感的类别[2]154 155。

因此,大脑结构之间的亲疏关系是随着时间而定的,它是动态的,这种亲密关系使其在功能上会发生一定的联系。

也就是说,行为的产生是情绪与认知交互影响的结果。

综上所述,大脑中存在着对情绪与认知具有高度连通性的结构,它们在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Pessoa指出杏仁核、下丘脑、前额皮层等结构在大脑动态的网络结构中扮演着 网络集线器的角色,这种对信息的整合功能将产生出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影响的适应性行为[14]。

二、情绪与认知在大脑中的整合机制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家运用动物模型和人类模型对情绪与认知的研究中发现关于情绪的神经回路强调特定的脑区与情绪的加工过程相连,然而这些情绪的脑区广泛地与认知功能的脑区相连(即情绪脑广泛地与认知脑相连)。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情绪与认知在大脑中进行整合。

(一)情绪与注意、知觉杏仁核位于大脑的颞叶内侧并且附着在海马的末端;与内侧颞叶、前额叶皮层、前扣带回、丘脑和下丘脑等许多脑区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

杏仁核是认知表征和情感意义的整合区,不但作为促进基本情绪机制的结构(即恐惧中枢),而且在要求整合情绪∀118∀总第136期郑 庆,许远理,瞿鸿雁: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探析情绪与认知的整合关系和认知功能的复杂情境中起着关键作用。

换句话说,杏仁核不仅参与情绪信息的加工,而且参与一些认知功能,如注意、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

情绪性的刺激可以增强人的注意力,提高人们的感知能力。

这一点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

杏仁核易化注意的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两种机制。

第一种机制由Weinberg er(1995)提出,他论证了通过对老鼠的恐惧性条件作用(使用正性条件刺激),发现其感觉皮层(尤其听觉皮层)得到有机的调整。

情绪学习调节感觉依赖于杏仁核。

这种机制在人类还没被证明,但是他指出在知觉加工方面会有持久的改变,这种知觉的加工过程就是通过学习获得刺激的情绪性质。

情绪易化注意的第二种机制是在注意阈限方面有较多的短暂改变。

情绪能 捕获注意,不仅是由于刺激的情绪性质影响了感知,最近的研究揭示了可能存在 注意以外的机制。

在通常的 注意过程启动以前,情绪刺激的处理已经发生,这种 前注意处理导致了人们对刺激察觉能力的增强。

神经生物学提供了初步的解释:存在情绪事件时,来自负责情绪处理的脑区,特别是杏仁体的信号,调节了产生 注意功能的脑区,包括产生早期感知处理的区域[15]。

为支持这一机制,脑成像研究证明了视觉皮层区对新颖情绪刺激的激活程度会增强。

视觉皮质激活程度的提高范围与杏仁核对这些刺激的激活程度呈现正相关。

杏仁核在对视觉皮质的短暂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得到了解剖学和脑成像研究的证明。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已经识别出一些对知觉功能非常重要的区域,包括一些初级视觉加工区,如V1区;杏仁核和视觉皮层之间的解剖学的连通性表明能导致杏仁核激活的刺激,如恐惧的表情,同注意一样能提高知觉。

研究情绪影响初级视觉区编码的知觉过程,主要采用恐惧表情在对比敏度的线索作用这一范式[16]37 40。

觉察差异的能力是一种初级的知觉功能,它与主要的视觉皮层相连。

研究者在用掩蔽注意来提高对比敏感的任务中,加入恐惧表情或中性表情作为线索。

通过实验,研究者发现情绪能提高知觉而且增强注意的知觉效应。

杏仁核与感觉加工区之间有广泛的连通性,因此,情绪通过杏仁核来影响知觉。

(二)情绪与记忆在认知过程中,记忆受到情绪的影响是最容易理解的。

在经典的条件反射试验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认知神经科学对情绪和记忆的研究已经指出情绪通过杏仁核能改变对情景记忆的三个组成成分:编码,巩固和记忆的主观感觉。

情景记忆的形成始于编码。

通过对注意和知觉的调节,情绪能影响即将被记住刺激的编码。

巩固是一个贮存过程,经过一段时间后,记忆变得较为稳定。

情绪对情景记忆作用的主要神经机制是杏仁核对海马的巩固调节作用。

跨物种的研究证明情景记忆的巩固主要依赖于海马[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