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哪个更重要

合集下载

如何充分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

如何充分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

如何充分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中国营销传播网,2002-10-08 ,作者:王强,访问人数:2382艾科卡说:“经营管理实际上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而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的积极性的调动尤其需要重视。

对于中层干部来说,由于继续升迁的困难因此容易失去前进的动力,同时由于是个夹心阶层又上下受气,有苦无处诉。

如果对他们的激励不到位,中层干部既无压力,也无动力,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缺乏,他也就没有积极性去激励员工了。

一个人为何而工作?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任何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工作动机。

公司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清楚:中层干部的需要是什么?5 个需求层次,这一群人最需要什么?实际上,任何人都会怀着不同的动机做事。

稳定的工作、丰厚的报酬以及良好的福利待遇对一般员工来说确实重要,但对于中层干部来说,发展空间可能更为重要。

所以他们更关注公司对于中层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赏罚是否公平,从中就可以看出自己是否好好干就有前途。

许多中层管理干部从一个公司跳槽到另外一家,可能从事的工作与以前职位相同、收入也差不多,但为什么他们会跳槽?答案很简单:让自己有更多的独创机会、有发挥自己才能的场所,能够施展所长。

不可否认,改变与工资、福利等有一定的联系。

但仅为此而伤神的人只占32%。

大多数人会把高薪和福利当成一种具有更多发展机会和空间之职业的衡量标准,而不是仅局限于那点微利,有些人甚至不屑一顾。

公司的领导者,首先要审视一下你的中层干部,什么原因最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1 、给中层干部一个公平的机会首先,对中层干部要实行目标管理,使他们明确自己工作的方向。

一定要让他们清楚公司的远景,还有对他们的要求。

并且,要为中层干部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曾担任过方正计算机公司总经理的冯沛然认为,一个企业激励机制不好不光是激励机制的问题,而往往是评价体制不好,评价体制不好往往是因为职责不清楚,职责不清楚往往是因为流程不好,流程不好,其实是架构的问题。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一、什么是激励?1、激励的定义。

我们都听说过“望梅止渴”的故事:三国时曹操征张绣,行军时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水喝,在大军军心动摇,疲惫不堪之时,曹操告诉他的军队,在前方不远处有一片梅林,到那就可以吃梅子止渴。

大家一听,士气为之一振,结果既找到了水源,又完成了行军任务!我想,这也许就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激励的作用达成了战略目标吧!谈古论今,无论是从管理学角度、组织行为学角度还是经济学角度,对于激励的概念都有着不同侧重点,但是,其定义方式的差异都不能掩盖激励的本质,即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方式,鼓励人们向着信息发布者确定的目标,来调整或增强自己的行为指向和力度的一种过程或方式。

笔者认为,激励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激励就是源发、鼓励的含义;而广义的激励则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的热情,启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人的主观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行为朝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

二、为什么要实施激励?1、人为什么可以被激励?人为什么可以被激励?怎样的激励才算是有效的激励?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指个体由于某种重要东西的缺乏或被剥夺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于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了我们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

它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

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

人们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

只有需要达到满足,人才有较高的积极性。

激励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的压力变为动力。

人们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

激励手段必须针对人的需要,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2、人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惰性人性本惰,绝大多数人都会在思想以及行动上存在一定的惰性。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哪个更重要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哪个更重要

辩题:非物质鼓励更有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正方)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锦江“秋”色来天地,玉垒浮云“辩”古今。

在一个风起云涌、革旧鼎新的时代,各种矛盾互为因果,诸般因素交相并陈,直接导致了文化与思想齐飞,学说共理念一色,面对如此纷纭的格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该从何入手呢?我方的立场是:非物质鼓励更有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

第一,从目的上看。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是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所谓“心结尚需心来解”,用精神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的终极目标,精神激励融合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而物质激励则相对有所匮缺。

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侧重于精神激励,即通过理念的超脱与精神的洗礼抵达自我完善与组织发展的彼岸,这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第二,从实用上看。

为取得相近的激励效果,一个组织所付出的成本,物质相对比精神大。

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物质只是人类较低层次的需要,而且,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也指证,物质归属外在奖酬,其绩效非常有限。

反之,精神激励则能在更高层次上调动组织成员,使之获得更好的拓展与释放。

第三,从效能上看。

什么是激励?它在心理学与管理学上有不同阐述,但共通处都是为了激发人的行为与潜质。

近年来,由于庸俗市场经济观的张扬,使物质激励过于泛滥,才造成了组织预期与契机的双重丧失。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这个“道”,从组织的角度,就是指精神文化与价值取向。

而在一个有着卓越文化感召力的系统中,一掬笑容,一句肯定,常常胜过一张支票。

简言之,推行思想政治工作,单一的精神激励是愚民,单一的物质激励则是害民,只有将两者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物质激励很重要,它是组织发展的推动力和加速度,但精神激励更重要,因为它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和超速度!谢谢。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

大家好!刚才对方从目的、实用、效能三个方面论证了精神激励的重要,虽口若悬河,但左支右绌。

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的比较

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的比较

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的比较摘要:激励作为一种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行为和管理手段,一直都受到企业的重视.纵观国内对激励的研究,可以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

然而,三种激励方式相互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文章将对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从激励措施、激励方向、激励手段、激励侧重点和满足的需求层次方面对三者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三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关键词:企业管理:激励比较: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一、引言当今社会,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员工的素质和活力自始至终都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如何对员工进行激励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一直都是人们不断探索的热点问题。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研究表明,在缺乏激励的情况下,人的能力只能发挥20%到30%:而经过了激励,人可以将其能力发挥到80%到90%。

可见,激励作为一种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行为,对人们的生产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对激励的研究,就激励手段而言,可以将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非物质激励又包括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这三种激励方式都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为目的。

但它们之间各有什么特点,区别在哪里,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下文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对它们加以区分,使得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更为清晰。

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的涵义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认为,完整的激励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

外在激励是由物质层面的拉动力作用所形成的激励,内在激励是由员工精神层面的需要和内在推动力所用所形成的激励.内在激励比外在激励的作用更加持久、稳定。

物质激励产生物质层面拉动力,属于外在激励。

精神激励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情感激励满足人的内心需要,都属于内在激励.物质激励是通过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们向上的动机和行为,其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物质激励的手段通常是加薪、发放奖金,一般以金钱的形式体现。

精神奖励--辩论素材

精神奖励--辩论素材

精神奖励--辩论素材
辩题,是否应该给予精神奖励来激励员工或学生?
尊敬的评委、各位对手: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讨论的话题是是否应该给予精神奖励来激励员工或学生。

我作为正方代表,我坚信应该给予精神奖励来激励员工或学生。

首先,精神奖励可以激发个人的内在动力。

相比于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更能够触及人们的内心深处,激发他们对工作或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当一个人收到表扬或认可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或学习。

其次,精神奖励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积极竞争。

通过给予精神奖励,可以促使员工或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竞争氛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整体工作或学习效率,也能够促进个人和团队的成长。

最后,精神奖励可以提升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当一个人
收到精神奖励时,他们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提升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给予精神奖励来激励员工或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它不仅可以激发个人的内在动力,促进团队合作和积极竞争,还可以提升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因此,我坚信精神奖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谢谢!。

精神奖励--辩论素材

精神奖励--辩论素材

精神奖励--辩论素材
辩题,应该给予员工精神奖励来激励其工作表现。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辩题是“应该给予员工精神奖励来激励其工作表现”。

我作为正方代表,将会从员工激励的必要性、精神奖励的积极作用和实施精神奖励的可行性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员工激励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表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成就。

而精神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其次,精神奖励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比于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更能够激发员工内在的动力和情感。

比如,一份表扬信、一次公开表彰、一次团队活动都能够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认可,从而更加投入到工作中去。

而且,精神奖励的成本相对较低,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精神奖励来激励员工,不会给企业带来过大的财务压力。

最后,实施精神奖励是可行的。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多
的企业开始注重员工的精神需求,通过各种方式来给予员工精神奖励。

例如,举办员工表彰大会、设立员工荣誉墙、组织员工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有效实施的精神奖励方式。

综上所述,给予员工精神奖励来激励其工作表现是非常必要的。

精神奖励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产生积极的作用,并
且是可行的。

因此,我强烈支持给予员工精神奖励来激励其工作表现。

谢谢!。

物质鼓励比精神鼓励更重要辩论资料

物质鼓励比精神鼓励更重要辩论资料

物质鼓励比精神鼓励更重要辩论资料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抽象,刺激,认可,基础物质决定精神,精神作用物质所谓奖励激励是指把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手段,使用得当,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奖励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有时物质和精神两者合一的。

一、奖励激励的广义和作用物质奖励,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奖励,包括奖金、奖品等。

精神奖励,则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包括奖章、奖状、嘉奖等。

1物质奖励的心理学意义(1)物质需要是人的基础需要,衣食、隹、行等条件的改善,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

(2)强化按劳分配的观点。

(3)榜样作用,奖励先进,实际上是树立了榜样。

2奖励的主要作用(1)奖励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在行为前它具有前馈作用,即提示和引导人们行为的方面;在行为后它具有正反馈作用,即鼓励人们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促使更加进步。

(2)奖励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具体、生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物质奖励是经济基础,精神奖励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吗!所以物质奖励大于精神奖励“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根据马斯洛原理,只有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会想到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儿子读小学四年级的盛军平女士告诉记者,用物质来鼓励孩子朝一个目标努力,不失为一种方法。

就拿她的孩子来说,由于平时不愿意动,长得很胖,很胆小,也很容易感冒。

她和丈夫没少跟他讲道理,但儿子就是不愿意动,周六周日,他坐在家里,你拉他出去走走,拉都拉不起来。

后来,盛女士在儿子的作文中看到,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去野生动物园玩。

于是,盛女士和儿子约定,只要孩子每天晚饭后,出去跑步10分钟,回家做20个仰卧起坐,两个月后,她就带他去上海的野生动物园玩。

“孩子做到了,我也带他玩了。

”盛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孩子比以前爱动多了,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方式研究毕业论文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方式研究毕业论文

知识型员⼯的激励⽅式研究毕业论⽂毕业论⽂知识型员⼯的激励⽅式研究吉林⼤学珠海学院本科毕业论⽂开题报告知识型员⼯的激励⽅式研究摘要知识型员⼯是新型的⼯作群体,他们拥有先进的知识技术,并通过⾃⼰的能⼒把知识转化为财富,他们控制了财富的创造⽔平,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影响⼒。

他们的⼯作与个性具有极其鲜明的特征。

⼀些传统激励⽅法往往存在缺陷,达不到好的激励效果,易使企业陷⼊困境。

因此,有必要探讨更加适合的有效的激励知识型员⼯的⽅式。

本⽂开篇分析了激励知识型员⼯常易出现的缺陷如:(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重不⾜;(2)激励⽅式单⼀不灵活;(3)忽视企业⽂化、环境的激励作⽤;(4)重视激励的短期作⽤忽视激励的长期作⽤等。

并分析了其产⽣原因主要有:⾸先,旧⽂化观念的影响;其次,企业体制和资本市场的缺陷;再次,企业所有者、决策层思想观念上的缺陷;再次,员⼯职业素质的缺陷;最后,企业管理者与员⼯双⽅缺乏沟通。

从⽽笔者结合知识型员⼯的概念、特点以及知识型员⼯的特殊⼼理需求,进⼀步研究了知识型员⼯激励的⽅式,提出了⼋种激励⽅式:(1)⾸先是公平、合理的薪酬⽅式。

(2)通过对⼯作进⾏再设计的⽅式达到对知识型员⼯激励的效果。

(3)以授权的⽅式激励知识型员⼯。

(4)参与管理的⽅式激励知识型员⼯。

(5)通过培训的⽅式激励知识型员⼯。

(6)以加强沟通的⽅式激励知识型员⼯。

(7)健全晋升机制激励知识型员⼯。

(8)以创新成熟的企业⽂化激励知识型员⼯。

关键词:缺陷、原因、特点、⼼理需求;Discussion of the way to Motivation ofKnowledge WorkersAbstractKnowledge works is the new-style work-group. They own advanced knowledge skill, and change the knowledge into worth through themselves ability, they have controlled the created level of the worth, they are the important force for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Their work and personality have rather bright character. Some traditional encourage methods often exist defects, can’t reach the perfect effects, and easy to make the enterprise in a mes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effective incentive knowledge-workers wa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sis, I have analyzed the defects which appears easily on the incentive knowledge workers, just like:1)Material encouragement and spiritualencouragement.2)Incentive methods are single, not flexible.3)Ignore the incentive ac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4)Pay attention to the short urn action of the encourage, ignore the long-period action. etc. Simultaneously, I analyzed the main reason of the production: first, the influence of the old culture notion; secondly, the defects of the enterprise system and capital market; then, the defects in the idea notion of the enterprise owners and the decision-making level; one more, the defects of the work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last, communication liking between the enterprise managers and the workers. Thereby, I have researched the incentive ways of the knowledge workers more on combining the concept, the character and the special psychological need of the incentive workers, then put forward eight kinds of incentive methods:1)Fair and reasonable salary way.2)Reach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the knowledge workers pass by the way of reengineering for the work.3)Encourage the knowledge workers by the authorized way.4)Encourage the knowledge workers by the way of participating manage.5) Encourage the knowledge workers passing the training way.6) Encourage the knowledge workers pass by the way of reinforcing communication.7) Encourage the knowledge workers through stringing the promotion mechanism.8) Encourage the knowledge workers by the creative mellow enterprise culture.Key word: defect, reason, character, psychological need.⽬录摘要.......................................................................... I 前⾔.. (1)1 传统的企业激励制度存在的缺陷 (2)2 产⽣企业激励制度缺陷的原因分析 (4)3 知识型员⼯的特点 (6)3.1 知识型员⼯的⼯作特点 (6)3.2 知识型员⼯的个性特点 (6)4 知识型员⼯的⼼理需求层次 (8)5 更有效的知识型员⼯的激励⽅式 (10)5.1 公平、合理的薪酬⽅式 (11)5.2 对⼯作进⾏再设计 (11)5.3 以授权的⽅式激励知识型员⼯ (12)5.4 参与管理的⽅式激励知识型员⼯ (12)5.5 通过培训的⽅式激励知识型员⼯ (12)5.6 以加强沟通的⽅式激励知识型员⼯ (13)5.7 健全晋升机制激励知识型员⼯ (13)5.8 以创新成熟的企业⽂化激励知识型员⼯ (14)结束语 (15)参考⽂献 (16)致谢 (17)前⾔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的重要性⽇益得到社会的承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题:非物质鼓励更有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正方)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锦江“秋”色来天地,玉垒浮云“辩”古今。

在一个风起云涌、革旧鼎新的时代,各种矛盾互为因果,诸般因素交相并陈,直接导致了文化与思想齐飞,学说共理念一色,面对如此纷纭的格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该从何入手呢?我方的立场是:非物质鼓励更有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

第一,从目的上看。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是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所谓“心结尚需心来解”,用精神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的终极目标,精神激励融合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而物质激励则相对有所匮缺。

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侧重于精神激励,即通过理念的超脱与精神的洗礼抵达自我完善与组织发展的彼岸,这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第二,从实用上看。

为取得相近的激励效果,一个组织所付出的成本,物质相对比精神大。

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物质只是人类较低层次的需要,而且,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也指证,物质归属外在奖酬,其绩效非常有限。

反之,精神激励则能在更高层次上调动组织成员,使之获得更好的拓展与释放。

第三,从效能上看。

什么是激励?它在心理学与管理学上有不同阐述,但共通处都是为了激发人的行为与潜质。

近年来,由于庸俗市场经济观的张扬,使物质激励过于泛滥,才造成了组织预期与契机的双重丧失。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这个“道”,从组织的角度,就是指精神文化与价值取向。

而在一个有着卓越文化感召力的系统中,一掬笑容,一句肯定,常常胜过一张支票。

简言之,推行思想政治工作,单一的精神激励是愚民,单一的物质激励则是害民,只有将两者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物质激励很重要,它是组织发展的推动力和加速度,但精神激励更重要,因为它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和超速度!谢谢。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

大家好!刚才对方从目的、实用、效能三个方面论证了精神激励的重要,虽口若悬河,但左支右绌。

第一,作为激励的手段,双方都能达到推动生产力的目的,凭什么说精神激励更优越呢?其二,物质与精神不能在成本上比较,比如小孩在他人的冰激淋前面破涕成笑,却把母亲的安慰搁置一边,那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之三,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将“道”归结为精神文化,是哲学上的常识错误。

接下来,请许我阐述本方的观点,那就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重在物质激励。

首先,物质激励比精神激励作用更为直接。

史记上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个人的合法逐利乃是天经地义,亚当斯密也认为人人追求私利,比追求公益更能创造财富,孟德维尔更是明确提出“私恶即公益”的著名论断,而物质激励契合了人类对财富的合法追求,故能激发更大的能量;其次,物质激励更能使一个组织保持恒久竞争力。

譬如,在当今这个盛行“跳槽”的时代,为什么微软能随时网罗业内顶尖人才?是期权激励造就的it奇迹。

所以,当一个个百万富翁离之而去,更多的百万富翁又随之诞生。

同时也说明:再好的文化,也抵减不了物欲的诱惑,现实是残酷的。

第三,物质激励更能体现一个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个体只有获得相当的发展条件,才会催生更多的潜质智能,才会更好为人类发展燃烧光热。

但钩沉历史,我们看到的是,多少聪慧的天资被贫穷埋没,多少卓越的才艺被生计扼杀。

甚至还可设想,如果比尔•盖茨投生在孟加拉,他还会是比尔•盖茨吗?千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就是“重义轻利”,它是直接导致华夏文明没落的原因,至今余波荡漾。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们为什么不张扬人类心中的合理诉求,而给予相应的物质推动?这是伪装,还是伪善?最后,请对方为我呈上的笑容精神,给我一张物质的支票。

谢谢。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各位好。

对方说,更直接就是更重要。

一个人一生的评价,是不是一眼就可决定?(那么,拔苗助长是不是更直接,同时也更失败呢?)对方又说,“重义轻利”是导致文明没落的原因,可大家都知道,它并不比文明构建中民主与科学的缺失更为关要!那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为何我方更推崇精神激励呢?这是基于以下理由:第一,精神激励是人类迷途知返的智慧结晶。

上世纪初,古典管理把人异化为追金逐利的“经济人”,使工厂弥漫着被物欲榨取的仇恨与艾怨。

20年代,“社会人”确立,情感、安全、归属得以体现,而“复杂人”“文化人”等理论的相继登场,更是完成了激励机制从物质主义到精神主义的拨乱反正。

一言以蔽之,物质激励的演变图景,其勃兴似“春潮带雨晚来急”,其衰落则“野渡无人舟自横”。

而恰是将精神进行到底的探索与努力,造就了人性关怀的“王者归来”。

第二,精神激励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必然途径。

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而人本管理在根结上以促进人身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如何实现光荣和梦想,如何体验激情与巅峰,也只有精神激励才能更深入细腻地展露这一点。

著名的“惠普之道”,其精髓就是关怀尊重每个人,承认其成就和自由,彰扬其价值与尊严。

第三,精神激励是升华工具理性的天然利器。

现代管理中,精神激励完成了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从一元取向到多元取向、从边缘化到主导化的的嬗变历程,充分反映了人类至高无上的本体意识的回归。

总之,组织发展不只是靠物质刺激就可推动,过分强调财物和待遇,则必然淡化理想与信念;而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非道德原则的长篇赘述,它是通过理想的追求,愿景的实现,以寻求价值取向的一致,从而抵达上下通和的目标。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物质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用美丽的青春写下:相信精神。

谢谢。

反方二辩:感谢对方的诗歌,然“美则美矣”,却“未尽善蔫”。

所谓“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一个世纪的演绎,怎能概括人类历史之长河?况当今所有跨国公司,谁不是以物质激励来拓展其业务扩张?对方辩友不要闭目塞听。

关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那么,请问对方,是谁在进行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谁在支撑经济秩序的规范稳定?答案不辩自明:是工具理性。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曾感叹:“富若可求,虽执鞭之士我亦为之。

”的确,对物质的渴求谁能回避?圣人已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同样,翻开小平文卷,实事求是、精辟透彻的话语俯拾即是,譬如“物质鼓励不能缺少”,又如“赏罚、升降必须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

”请问对方辩友,这说明什么?再如:“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这又说明了什么?其实,在直观明了的物质激励面前,虚无缥缈的精神激励注定收效甚微。

有人这样用流行歌名评介物质激励,说它是《为你朝思暮想》,哪怕《多年以后》《再回首》,《星光依旧灿烂》,而精神激励,则是《执迷不悔》,《最浪漫的事》只因《天真》《心太软》。

勿庸置疑,物质激励以它具体实在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偏向精神激励的结果却只能是“半天云里打麻雀——空对空”。

对了,大家还记得这张名为《饥饿的苏丹》的照片吗?(出示照片)这是卡特赢得94年普策利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

一个苏丹女童,行将饿死跪倒在地,而兀鹰在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

卡特赶紧按下快门,撵走兀鹰,目送女童远去。

但女童需要的是什么,是充满人性关怀的凝视,还是切实周全的援助?两个月后,卡特自杀身亡。

谢谢大家。

正方三辩:谢谢对方感人的故事。

但我仍然要指出对方引证的断章取义。

首先,虽然孔子有“富若可求”的感慨,但同时他也论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次,小平同志不仅在1985年指明:“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此外还特别强调:“我们实行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方针。

”为什么这些,对方辩友就避而不谈呢?下面我将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即人格的提升与世功的圆满,并提出了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心的历炼之路。

所以,自上古以来,中国无论儒、释、道还是诸子百家均以修身正心为本。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思想政治工作借助历代圣贤的管理精髓而青睐精神激励自然是水到渠成。

此为第一。

第二,精神激励对当下有深远的重构意义。

康德曾说:“值得我们敬畏的东西只有两样,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心中永恒的道德。

”在一个急功近利、浮躁空泛的转型时期,社会秩序、公众利益最容易被忽略离弃,而对方辩友却还一味地纵容物质激励,真是于心何忍,又于情何堪?第三,精神激励对公共管理有着现实的适用性。

由于后者的经费预算属于公共财政支出,不能任意支配且须接受纳税人监督,这就决定了物质激励机制逼仄的施展空间,相反,精神激励则可充分发挥其灵活、纵深的特点,将组织文化推向极致。

事实上,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今年5月总局发布的思想政治工作文件,已明确将转变方式,变重物质支持为重精神激励。

而人,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正是由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指引,才将万丛荆棘铺为一路坦途,使洪荒旷野变成盛世阡陌。

那我们的未来呢?谢谢各位。

反方三辩:大家好!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

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为什么在省局网基层关心的热点调查中,要求福利待遇的改善会遥遥领先?为什么贵局会不遗余力地推行廉政保险金?这是因为,前者折射了基层职工的需求和愿望,后者反映了工作实践的取向与归属。

而激励,就是影响人们的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与维持行为的过程。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对那些渴望的眼睛说:面包是会有的,面包车也会有的。

可能吗?可行吗?一个背离现实的激励是无效的激励,有时还不如保持缄默,甚而冷漠。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使之体现群众的愿望,并不断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这就是胡锦涛书记给我们的指示和警示。

而贵局的廉政保险金,也是借鉴了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它实质上是征对苍白的精神激励而采取的切实举措。

同时,也因我国国情所囿暂不能推行高薪养廉,那么,加大经济引导的深度,加重物质激励的力度,就是权宜之计。

以精神激励来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与务实性,是不是过于理想以至虚幻呢?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回首十年浩劫,一场强调政治、偏重“文化”的运动几乎使中国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什么思想的大河最后成了精神的暗流?历史的图景无情地翻过,哪管繁花似锦,还是鲜血淋漓。

变幻是历史也是生活的本质。

但那些曾在阴冷的黑夜里受难的人们,谁为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救赎?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安徽凤阳十几户农民的一纸契约,使物质激励突破了精神纲领的枷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从此踏上了跨越腾飞、令世人侧目的改革之路。

也许,你会说,这一切都是历史。

但这仅仅只是历史吗?谢谢。

自由辩论:正方:1929年,美国心理学教授梅奥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工厂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员工的生产效率与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但却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巨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