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2007讲义20070训诂学课程前言
自学考试训诂学讲义-第一章-概论

• 翻译: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 都不欠缺。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 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见古诗文网
/GuShiWen_641b7e493b.aspx)
• 5.编纂辞书,要受训诂的指导。
思考练习(自考真题)
• • • • • • • 一、单项选择 1.训诂的本义是( ) A.解释实词 B.解释虚词 C.解释词义 D.解释古语 2.训诂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 A.异域方言词语 B.历代文献语言 C.古语中的方言词语 D.一种语言的词汇
• 训诂作为一种专门的学术,就是训释古语。我 们应该理解这其中的“古今”的内涵。 • 陈澧《东塾读书记》: •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 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 • 注意: • 1.“翻译”不是训诂工作。 • 2.训诂工作是用今语解释古语(包括解释方言 中的古语)。(解释非古语的方言不是训诂) • 《尔雅》所做的工作不全是训诂的工作
第二节
什么是训诂学
• 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工作的一门学科。 •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P3: • 训诂学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对象的一门学 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资料的 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 、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 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 导训诂的实践。
• 白兆麟《简明训诂学》: • “训诂就是解释,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 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 的一门独立的科学┄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科 学中的应用科学。” • 赵振铎《训诂学史略· 前言》: • “训诂就是解释,训诂学是以训诂作为研究 对象的学科,它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 门。”
第一章 概论
• 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 • 第二节 :什么是训诂学 • 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学简明讲稿

训诂学第一节训诂的定义与功用一、训诂、训诂学的定义“训诂”这个说法很早就出现了。
最初单称“诂”或“训”。
“诂”亦作“故”。
《汉志》著录齐、鲁、韩三家诗说,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
汉代以来,“训诂”合称,又作“故训”,有《毛诗故训传》,又称《毛诗诂训传》。
《说文解字》分别对“训诂”做了解释。
如“训”解释为“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玉裁注说:“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段玉裁将“训故”合释为“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孔颍达也有解释:“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可见,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训诂学就是研究词义,讲明句义以至篇章,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前人训诂体例、方法、方式、原则及其运用以及辨正音读,解释名物、典制等等。
二、训诂的任务(一)传统训诂学的任务有三项:第一是“释古今之异言。
”(晋郭璞《尔雅·释诂·注》)就是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第二,“通方俗之殊语。
”(同上)用通语释方言。
第三,“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毛诗诂训传》孔颍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实际上,训诂学的内容更丰富复杂得多。
(二)训诂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对于字词,不仅要重视它在字书、词书里的贮存状态的概括意义,而且更要重视它在语言环境中的使用状态的具体意义。
如“兵”字,《左传·成公二年》“擐(huàn穿)甲执兵”指武器,《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指军队,《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指战争。
2.解释文句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分析句读:我们训释古书,应防止把没有凝聚力的成分硬加凑合,或者把原来不宜拆开的组合体硬加分割。
训诂学——精选推荐

训诂学训诂学导⾔1、⽂字的识读(词义)《左传·宣公⼗五年》:“易⼦⽽⾷,析骸以爨。
”杜预注:“爨,炊也。
”2、句义的疏通孟⼦⽈:“道在迩⽽求诸远,事在易⽽求诸难。
⼈⼈亲其亲,长其长,⽽天下平。
”赵岐注:“道在近,⽽患⼈求之远也。
事在易,⽽患⼈求之难也。
谓不亲其亲,以事其长,故其事远⽽难也。
”3、思想的阐释《论语》:“⼦⽈:君⼦不器。
”《周易·系辞传》:“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
”训诂学——解释之学第⼀章:训诂与训诂学的特点,训诂学与古代相关学科的关系,训诂学在当代发展的定位,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第⼆章:训诂学所包括的训诂材料,以及这些材料所显现的体式(宏观的形式)。
第三章——第五章:训诂⽅法,或称之为训诂体例。
(重点)第六章:训诂学所包含的内容。
第七章、第⼋章:训诂专书。
第九章:前⾯⼏章主要介绍的是先秦时期的训诂学相关内容,第九章补充说明了中古时期训诂学发展的特点。
(略)第⼗章、⼗⼀章:从史学的⾓度,介绍了训诂学发展的概况及对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训诂学——理论训诂学)第⼀章训诂与训诂学第⼀节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训诂”的定义1、“训”、“诂”两字连⽤最早见于《⽑诗故训传》故训——诂训——训诂郑⽞在《⼗三经注疏·⽑诗正义》“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下注云:“‘故训’旧本多作故,今或作诂,⾳古⼜⾳故。
……诂、故皆是古义,所以两⾏。
”2、历代学者对于“训诂”的解释(1)东汉许慎《说⽂解字》“诂,训故⾔也。
”“训,说教也。
”(2)晋代郭璞《尔雅·释诂》下注“此所以释古今之异⾔,通⽅俗之殊语。
”(3)唐代孔颖达《⽑诗正义》“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诂者,古也,古今异⾔,通之使⼈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诂”和“训”是解释语⾔的两个不同的法则:①“诂”是解释“异⾔”的。
“异⾔”是指对同⼀事物,因时代或地域不同⽽有不同的称呼。
《训诂学讲稿》训诂的内容

• 例3: • 《礼记· 曾子问》:“曾子问曰:‘下殇[1] 土周葬于园,遂舆机而往,途迩故也。今 墓远[2],则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 ‘吾闻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 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 于宫中?”[3]史佚曰:“吾敢乎哉?”召 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4]史 佚行之。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 也。’”
例2:《诗· 小雅· 苕之华》
• 牂(zāng)羊坟首,三星在罶(liǔ)。 • (牂羊,牝羊也。坟,大也。罶,曲梁也,寡妇之笱 (gǒu)[1]也。 “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三星在罶, 言不可久也。 • 笺云:无是道者,喻周已衰,求其复兴,不可得也。不 可久者,喻周将亡,如心星之光耀,见于鱼笱之中,其 去须臾也。 • 《楚辞· 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1] 古代丧葬制度“不树不封”。起坟始于孔子。“丘 也,东南西北之人也。”《说文》卷三句部:“笱 (gou3),曲竹捕鱼笱也。从竹从句,句亦声。古厚切。”
其一,单解语义的专著。
可分为四小类: 一是总释群书语义的,如《尔雅》《小尔雅》《广雅》《读书 杂志》《经义述闻》《群经评议》《诸子评议》《经籍纂诂》; 二是只释一书语义的,如西晋陆机《毛诗草本鸟兽鱼虫疏》 《本草尔雅》(北宋佚名)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的,如《骈雅》(明代朱谋纬撰,分类联绵字 典)《叠雅》(清代史梦兰)《通雅》(方以智 特点在于探讨语 源) 《别雅》(清代吴玉搢 收录形音歧异而意义相同的词)俗语 类专著:《通俗文》(服虔)《恒言录》(钱大昕)《通俗编》 (清翟灏)虚词类专著: 《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虚字说》 《词诠》《古书虚字集释》 四是解释方言的,如《方言》;
• 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 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 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 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 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 “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 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 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 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 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节选自 《史记.滑稽列传》)
训诂学绪论

第二节 训诂学与文字学、 音韵学的关系
文字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 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文字 的形、音、义的联系等。 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 注重辨析字音中的声、韵、调三种因素, 并研究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训诂学(狭义):偏重研究古代的 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 词义为主。
处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满楼明月夜,三更无人语,便是思君肠
断处。 (敦煌词《天仙子》) 处:本指‚处所‛,引申为‚时‛。
2、推动当前的语言研究 语境观:爱人——lover
离开语境追求词义的单一性和准确性,是不大 可能的。而在特定的语境之中,爱人一词的所 指当是明确的。 约定俗成的观念: ★基本上把不好的习惯克服干净了。 ★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上浮一级工资‛;下降一级工资,说成 ‚下浮一级工资‛。 ★‚我们在品味美食时,不仅是吃食物,而且 是吃文化。‛ 反对将语言与逻辑混为一谈。
(3)训诂学可以解决现代词汇学的 问题
为什么‚救生‛与‚救死‛同义? ⊙《论语· 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 曰:‘女弗能救与?’‛马融注:‚救犹止。‛ ⊙《诗经· 邶风· 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 之。‛注:‚救,助也。‛ ‚救‛在古汉语里有‚止‛与‚助‛两个意义: ‚救 ‛可以带两方面的宾语:一是带有关灾难 的宾语,如‚救火‛、‚救死‛、‚救亡‛、 ‚救灾‛……这是用‚救‛的‚止‛义;二是带 遇难对象为宾语,如‚救命‛、‚救民‛、‚救 人‛、‚救某人‛……这是用‚救‛的‚助‛义。
(3)‚肄业‛ 《说文》:‚肄,习也。‛ 习,研习。 肄业:研习书籍,修习学业,指学习修习学 业的过程或经历,并没有包含是否学习期满、 成绩合格。
第一章训诂学的内ppt课件

(2)专释动词的训法 专释动词的训法主要用来区别特定语境中部 分活用动词的词性。古代这类训法不很多。 《四书·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朱 熹《章句》:“明,明之也。” 《尔雅· 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 谓之切,象谓之磋,下谓之琢,石谓之磨。 (3)专释形容词的训法 《诗· 邶风· 泉水》:娈彼诸姬。《毛传》: 娈,好貌。
三、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是训诂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之一, 因此研究释词的方法和理论也就成了训诂的 主要内容之一。历代训诂著作体现出来的训 诂方法分为义训法、声训法、形训法等。 (一)义训法 义训法是直接从词义角度出发确定被训词义 的释词方法,可以分为专门训法与通用训法 二大类。所谓专门训法,是指专门用于有关 类词的训解方法,所谓通用训法,是指原则 上可以通用于各类词的训解的训释方法。
《淮南子》:夫牛蹄之涔,无尺之鲤。高诱 注:“涔,读延祜曷问,急气闭口言也。” 《公· 宣公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何 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齐人语也。”又“伐者为主”,注:“见伐 者为主,读‘伐’,短言,齐人语也。” 《淮南子》:黑色主肾,其人惷愚。高诱注: “惷”,读人谓惷然无所知之惷也,笼口言 得。”
(4)专释数量词的训法 《周礼· 夏官· 职方官》:其畜宜六扰,其谷 宜五种。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 犬、鸡。五种,黍、稷、菽、麦、稻。” 《仪记· 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 郑玄注:“束帛,十端也。俪皮,两鹿皮 也。” 《左· 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杜预《集解》: “八八六十四人,六六三十六人。”
《汉书· 卜式传》:“仓府空。”颜师古注: “仓,粟所积也,府,钱所聚也。” 《诗· 秦风· 无衣》:修我戈矛。戈,长六尺 二十,矛,长两丈。 《周易· 归妹》:王弼注:“妹者,少女之 称也。” 《公· 庄公十三年》:何休《解诂》:“土 基三尽,土阶三等,曰坛。会必有坛者,为 升降揖让,称先君以相接,所以长其敬。
训诂学讲义

第三章训诂的内容(郭P9)传统训诂学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古文献的所有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六大部分。
一释词和解句释词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清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语言)也;所以成词者,字(词)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戴震集》卷九)即“凡学始乎离辞,中乎辨言,终乎闻道”。
(《戴震集》卷一一)其中“离辞”、“辨言”就指解释词义、辨析句意,正是训诂之事。
释词是第一位的,黄侃:“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P195)词是语言中经常处于变动状态的要素,所以古今语言的发展大多表现在词和词义的变化上。
要打通古今方域语言的隔阂,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就必须以解词为主要任务。
为其如此,才能进一步弄通句意。
(一)释词A释义第一,释词分为释实词与释虚词。
训诂当揭示词的概括义,具有客观性。
如专著训诂除“杂类”之外,所收所释的全是词。
《尔雅》以释群经中的常用词的常见义为主,《说文》以释文字的本义为主,《方言》以方言与方言、方言与其通语间的词义对译为主,《释名》以追寻事物的命名之由为主。
第二,虽然词义有概括义(贮存义),但有时在使用状态中其具体意义有所不同,当随文释义,这是词在运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灵活性和具体性。
正文体例见郭P9-10.《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传注体常常随文释义,如此可将词的临时义解释出来。
如《诗·大雅·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毛传:“如雨,言多也。
”又“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毛传:“水,喻众也。
”众多是“雨、水”的比喻义。
又如《庄子·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
(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宵(通小)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訓詁學》課程前言一、教材郭在貽《訓詁學》(修訂本),中華書局。
定價:20元。
可往萬聖書園等處購買。
購得教材後請預習第一、二章。
該書目錄:第一章訓詁和訓詁學一什麼是訓詁二什麼是訓詁學第二章訓詁學的內容一釋詞和解句二辨析古書異例(一)倒文(二)省文(三)複文(四)變文第三章訓詁學的作用一指導語文教學(一)訓詁學可以指導我們確認古代詞語的正確含義(二)在遇到眾說紛紜的疑難問題時,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裁斷,以決定取捨,避免盲從(三)在遇到課本或選本中當注而未注的疑難問題時,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獨立的研究,從而求得正確的答案,以彌補課本或選本在注釋方面的不足(四)課本或選本如有誤注之處,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這種錯誤,並加以匡正(五)訓詁學能夠使我們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指導古籍整理三指導辭書編纂第四章訓詁的條例、方式和術語一訓詁的條例二訓詁的方式三訓詁的術語第五章訓詁的方法一據古訓二破假借三辨字形四考異文五通語法六審文例七因聲求羲八探求語源第六章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掌握的基本觀點第七章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採取的正確態度第八章訓詁中常見的幾種弊病第九章訓詁學的新領域第十章訓詁源流述略附錄一訓詁學參考文獻要目附錄二俗語詞研究參考文獻要目後記《訓詁學》整理後記二、網絡/電子文獻介紹(一)四庫全書、四部叢刊/database/ebook.html按照說明下載、安裝軟件。
有可编辑的文字版和图像版。
遇到不能顯示的生僻字,可打開圖像版觀看(並可剪貼圖片)。
拷貝時,《四庫全書》中的雙行小字全部附于正文之後,須對照原文復原,不太方便;《四部叢刊》中的雙行小字則以括弧形式附于相應的正文之後,十分便利。
(二)二十五史http://202.114.65.40/net25/全文檢索、部分拷貝。
(校圖書館也有網絡版二十五史,但只可作觀覽之用,不能拷貝。
)(三)說文解字/xiaozhuan/shuowen/檢索條件全文檢索高級檢索我要浏览[説明]:1.請安裝Unicode Ext-B字體,如宋体-方正超大字符集(Msoffice xp以上版本有带,下載地址),否則GBK以外的字無法顯示。
2.IE瀏覽器對unicode(UTF-8)支持較差,有少量缺字,但把缺字複製到word或記事本中即能显示。
請安裝支持顯示Ext-B的補丁,下載地址;或者使用Mozilla Firefox瀏覽器,下載地址。
3.GBK以外的生僻字可用Babelpad(統一碼編輯器)輸入,下載地址。
檢索條件框內須輸入繁體字。
也可輸入拼音(聲調為1,2,3,4)。
(四)龍語瀚堂典籍數據庫/(五)中古音查詢/tdfweb/midage.aspx(六)《十三經注疏》電子本(七)生僻字輸入軟件:國學字簞三、關於簡繁字本課程的課件、板書、練習均使用繁體字。
(原用簡體字寫成的文章則保存原樣。
)此非一味好古,而是因為,在古漢語的領域(別的場合另論),尤其是小學領域,簡體字,特別是那些由同音歸併法或借用古字造成的簡體字,不光不能帶來簡便,反而會徒滋紛擾。
而況古漢語的課,最終總得讓學生去接觸原典,即接觸繁體豎排乃至線裝書那樣的東西,我们總不能永遠依靠簡體字做拐杖。
歷次作業反映出,有些同學對繁體字還很隔膜。
比如,最簡單的“子曰詩云”寫作“雲”,“夏后氏”寫作“夏後氏”,“范仲淹”成了“範仲淹”,“咸有一德”成了“鹹有一德”,“占卜”變成“占蔔”,“武姜”變成“武薑”,等等,不一而足。
雖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指出,會略有些改觀,但直到期末,類似問題總會出現。
這算是“淺”層次方面的問題。
下面則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在較“深”層次上,簡體字對理解和表達古典文獻造成的干擾。
(只針對古漢語方面而論。
這裏並沒有對簡體字一概反對的意思。
)“儿”,現為“兒”字的簡體字。
此字原本是“人”字的古文奇字。
《説文》裏,“儿”是個專門的部首。
《説文》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
象形。
孔子曰:‘儿在下,故詰詘。
’(段注:詰詘猶今云屈曲也。
)”(如鄰切。
)同部:“兒,孺子也。
从儿,象小兒頭囟未合。
”(汝移切。
)有的同學在做作業涉及到《說文解字》時,往往誤把儿字做“兒”字看,某字从儿,可能會誤以為是从兒。
《説文》从部:“幷,相從也。
从从幵(jiān)聲。
一曰从持二爲幷。
”(府盈切。
)(段注改“相從”为“相从”,注曰:“从,舊作從。
今正。
”)有個同學的作業引作:“從從幵聲”。
又,《説文》目部:“眔(dà),目相及也。
从目,从隶省。
”也是這個同學的作業,引作:“從目,從隸省”。
(“隶”音dài,《説文》隶部:“隶,及也。
从又㞑省。
又,持㞑者从後及之也。
徒耐切。
”這就是後世“逮捕”的“逮”。
段注:“此與辵部逮音義皆同。
逮專行而隶廢矣。
”隸音 lì,《説文》隶部:“附箸也。
从隶柰聲。
郞計切。
”這是簡體字“奴隶”的“隶”。
)《通俗文辑校》(繁体字排印)第109條:“不長曰么,細小曰麼。
”这里的“么”是“幺”的俗字(異體字),“麼”則是“什么”的“么”的繁体字,無須多說。
在這本書裏,二字分得非常清楚。
但在同一作者的另一篇論文《<文選>李善注引用<通俗文>評述》(簡體字排印)裏,有這麼一段文字:班彪《王命论》:“又况么么不及数子,而欲闇干天位者乎?”李注:“《鹖冠子》曰:‘无道之君,任用么么,动则烦浊。
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动则明白。
’《通俗文》曰:‘不长曰么,细小曰么(,莫可切。
)’”(“莫可切”三字是我根據《文選》李善注補的。
)這一來可就讓讀者費勁了。
不長曰么,細小也曰么。
二者的分別在哪兒呢?“莫可切”,到底是切哪一個字呢?注中的“么么”,排列起來,便有四種可能:幺幺幺麼麼麼麼幺你能弄清究竟是哪一對嗎?(作者另一篇論文中的“乾嘉”變成了“干嘉”。
)又如,有本用簡體字排印的訓詁學教材裏面引用了這麼一句話:4)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接著說:例4)“从”,杜预注“随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云:“‘随自及也’,殊为不词。
从,疑当作‘徒’……”這裏由於使用簡體的“从”字,讀者無法看出王引之何以疑“从”作“徒”。
另有一本也是用簡體字排印的訓詁學教材裏面有這麼一句話:“鱼”用作“苏”声符,“苏”与“吾”音近无疑。
“魚”怎麼能作“蘇”的聲符呢?一個不懂繁體的讀者對於這句話會百思不得其解;一個懂得繁體而不識簡體的讀者同樣也會不明所以。
可見,只有一個既懂繁體又懂簡體的人,才看得懂這句話。
但這樣的讀者估計更願意看到繁體(至少免去了在腦子裏把字體轉來轉去的麻煩)。
又如:后之言後也。
这本是一種聲訓方法。
若寫成簡體字“后之言后也”,則不知所云。
在分析漢字的結構時,簡體字本必然會給讀者帶來許多類似的困惑。
例子可以舉出一大堆來。
比如《説文》:“從,隨行也。
从辵从,从亦聲。
”假若写成:“从,随行也。
从辵从,从亦声。
”就會讓人莫名其妙。
經典注疏裏面離不了反切注音。
反切裏面的“于X 切”和“於X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反切。
而簡體字本往往一概搞成“于X切”。
凡遇到這種反切,就不可輕易引用。
要弄清它到底是哪個,就不得不去查閱繁體原籍。
這反而給讀者增添麻煩。
古書,最好是原來是什麼樣,就讓它是什麼樣。
包括那些異體字。
例如,《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論語注疏.里仁第四》對“無適也”出校:《釋文》出“適”字,云:“鄭本作敵。
”《九經古義》云:“古‘敵’字皆作‘適’。
《禮記.雜記》云:‘赴於適者。
’鄭注云:‘適讀為匹敵之敵。
’《史記.范睢傳》:‘攷適伐國。
’《田單傳》:‘適人開戶。
’《李斯傳》:‘羣臣百官皆畔,不適。
’徐廣皆音征敵之敵。
《荀卿子.君子篇》云:‘天子四海之內無客禮,告無適也。
’注讀為敵。
”《校勘記》所引“攷適”,意思不好索解。
那麼檢閱《九經古義》卷十六,發現“攷適”原作“攻適”。
顯然,《校勘記》是字形相近,以致把“攻”誤植為“攷”。
(中華書局本《史記》(以金陵局本為底本)則作“政適”。
“攻”、“政”皆可通。
但似以“政”為長。
)可是,《十三經注疏》簡體字本引這條校勘記:……《史记.范睢传》:‘考適伐国。
’……《日知錄》卷三十二簡體本你能读懂下面这段文章的意思吗?《日知錄》卷三十二簡體本奸《广韵》:“奸,古颜切。
私也,诈也。
亦作奸。
”今本误“奸”作“奸”,非也,奸音干,犯也,《左氏·僖公七年》传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
”曰:“子父不奸之谓礼。
”一传之中二字各出,而义不同。
《释名》:“奸,奸也,言奸正法也。
”以“奸”释“奸”,其为两字审矣。
又奸字亦可训为“干禄”之干,《汉书,荆燕吴传》:“齐人田生以画奸泽。
”《史记》作“干”,然则“奸”但与“干”通用,而不可以为“奸”也。
後人于案牍文移中以“奸”字画多,省作“奸”字,此如“繁”之为“烦”,“冲”之为“冲”,“‘驿”之为“ㄞ”,“台”之为“台”,皆借用之字。
姦廣韻姦古顔切私也詐也亦作姧今本誤姧作奸非也奸音干犯也左氏僖公七年傳曰君以禮與信屬諸侯而以姦終之曰子父不奸之謂禮一傳之中二字各出而義不同釋名姦奸也言奸正法也以奸釋姦其為兩字審矣又奸字亦可訓為干禄之干漢書荆燕呉傳齊人田生以畫奸澤史記作干然則奸但與干通用而不可以為姦也後人於案牘文移中以姦字畫多省作奸字此如繁之為煩衝之為冲驛之為馹臺之為台皆借用之字我們在書寫、還原繁體字時,要注意因簡化字的同音歸併所造成的混淆:五斗米鬥爭子曰詩云雲彩皇后前後里党/里程裏外占卜蘿蔔山谷稻穀發生頭髮歷史日曆/萬曆皇帝曲折酒麴胡說鬍子松樹疏鬆面容刀削麺范仲淹模範叶韻樹葉御旨抵禦征伐特徵林沖要衝蘇軾甦醒岳飛嶽麓只(祗/祇)有一隻姜太公生薑咸來問訊酸鹹苦辣鐘錶表裏時鐘一見鍾情/鍾靈毓秀/酒鍾/錢鍾書异yi4《尚書.堯典》:岳曰:“异哉!試可乃已。
”(僞孔傳:异,已也。
已,退也。
言餘人盡已,唯鯀可試,無成乃退。
)這個“异”字不是“異”的簡體字。
鉆qian2《國語.魯語》:刑五而已,無有隱者。
大刑用甲兵,次刑斧鉞,中刑刀鋸,其次鉆筰zuo2(竹索),薄刑鞭撲,以威民。
古時“鉆”、“鑽”是兩個字。
“鉆”即鉗,可作刑具。
“鑽”是穿孔。
《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自往者大獄已來,掠考多酷,鉆qian2鑽zuan4之屬,慘苦無極。
(李賢注:鉆音其廉反。
《說文》曰:“鉆,銸zhe2也。
”) 有些罕用古字被借用爲現代簡化字:宁zhu4(1)門與屏之間曰宁。
天子在此接受諸侯朝見。
《禮記.曲禮下》:“天子當宁而立。
”後因稱皇帝爲當宁。
(2)“貯”之古字。
俗作佇。
(《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釋詁》:“寧,靜也。
”)(3)“寧”的簡化字。
厂《說文》:“厂,山石之厓岩,人可居。
”厓,原(象水從石下出流,水之起源),厲(磨刀石),壓(傾覆),厥(石塊,發射石塊)……(1) hǎn 山岩。
yán 同“䉷”(《說文解字注·第五卷·竹部》:“䉷,隿y ì射者所蔽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