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 从校训看广州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
现代学校管理的六个维度

现代学校管理的六个维度作者:王婷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48期王婷陶行知曾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干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
”是的,校长从来不易,不但要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自信,更要有为生民立命的社会担当。
那么,如何做“好校长”?如何办“好学校”?笔者围绕现代学校管理的六个维度谈几点思考。
理念为行——把握教育本质,具备教育前瞻力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它是校长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
校长只有将自己对于教育的深度理解与不懈追求凝练为办学的核心理念,才能引领一个学校稳步向前发展。
办学理念的凝练首先应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入的发展。
作为校长,必须能把握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发现和发展孩子的天赋才华,而不是将学校办成赛马场。
正如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如果我们不能让大家真正弄清教育的本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不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任何表面上的变革,都同样会迷失自我。
”学校的特点是凝练办学理念的基础。
因此,办学理念的凝练还应基于学校发展历史与环境特点。
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前身是1915年创办的成志学校,注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成志”从一开始就深深融入学校师生的血脉之中。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校训,成就了学生的幸福人生,成就了教师的育人之志,成就了学校的教育之道。
办学理念的凝练还应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
例如,百年老校广州市执信中学秉持“执德至弘,信道至笃”的“执信”精神,形成了“崇德以立人,瀹智以育人”的指导思想,培养“基础宽厚、品行雅正、人格独立、视野开阔、有责任担当、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执信人”’。
品牌为王——创建品牌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学校品牌就是学校特色所带动的学校知名度,它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社会和公众所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的一种无形资产。
崇德尚学启智校训

崇德尚学启智校训
崇德尚学启智作为校训,表达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崇德,即推崇道德,尚学,即崇尚学问。
“崇德尚学”即立德于学、修德积学。
学校希望通过教育启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启智”则指开启智慧的法门,培养良好品德,启迪潜在智慧,永远把孩子的教育培养放到第一位。
通过教育启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的来说,“崇德尚学启智”这一校训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强调道德、学问和智慧的培养,以及对社会贡献的重要性。
执信中学 弘执德 笃信道 育儒雅执信人

1937年,九一八事变后,长达8年的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执信中学开始流离颠沛,先后到过南海、澳门、广东乐昌等地。1945年,在校长林宝权带领下,全部师生回到了广州。
1968年,恢复男女同校,校名改为“广州市执信中学”。
1978年,早在二十年代,执信中学就是国内37所重点中学之一,1978年再次定为省市重点中学,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名人谱
廖承志 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廖承志二十年代就读于执信中学,现在挂在校门口的“执信中学”四个字就是由他写的。
蒲蛰龙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杰出的昆虫学家、我国害虫生物防治奠基人。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率先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去解决害虫防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运用生物环保取得显著成绩的科学家。
范文最新推荐2339构建和谐近几年工作小结结合六中全会构建和谐近几年工作小结结合六中全会构建和谐近几年工作小结结合六中全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近几年工作小结结合六中全会
曾醒 执信学校首任校长,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哲学系,是执信学校的校董之一。她是一位富有才干的教育家,首先提出男女同校,改变原来只招收女生的模式。
秦桂芳 “志在冲天”是孙中山为飞机飞行家和飞机制造师杨仙逸题的字。它激励着学生们攀登科学高峰、实现自己理想。而后,执信中学也出了新中国第一批空军女航空员,她就是秦桂芳。她曾回忆自己志在蓝天的愿望,就是得自执信校园红棉之上雄鹰高飞的形象。
对话校长
我们的目标是塑造一生的执信人
让每一粒“种子”都有温度适宜的“土壤”

让每一粒“种子”都有温度适宜的“土壤”作者:张健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60期“最伟大的教育是让人变得柔软!”“自己暖和,别人感到温暖,这才是教育。
”广州市番禺执信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星执附小”)秉承广州执信“崇德瀹智”的校训,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育有温度的学生。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践行“生活德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学校根据《指南》的总体目标和小学阶段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育人目标,构建学校生态育人体系,让学生在温度适宜的校园里健康成长。
一、文化润泽,沉淀薪火传承的育人文化1.传承百年执信的精神文化星执附小是一所纪念革命先驱朱执信先生的纪念性学校,学校秉承了百年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将“崇德瀹智”的校训作为锻造学校文化的灵魂。
古色古香的执信门楼,朱执信先生的塑像、生平事迹的浮雕,以及孙中山先生“在1921年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的手迹浮雕等无不象征着执信精神的薪火相传。
执信学子入执信门,唱执信校歌、讲执信故事、传承“薄身厚志砥节砺行”的执信精神2.营造独具匠心的环境文化星执校园营造了独具特色的环境文化,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打造了攀岩、蹦床、射击、高尔夫等学生喜爱的运动场地,更是打造了校园冰雪世界,并开设冰上运动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学习冰球、冰壶、冰上芭蕾,这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是屈指可数。
3.建设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全面推进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一班一品,一班一特色”,让教室有温度,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场,成为让师生心情盛开的地方。
学校的特色班级多次获广州市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示范班”称号。
二、崇德瀹智,实施特色鲜明的育人课程1.建构“崇德瀹智”的课程体系星执附小秉承广州执信“崇德瀹智”的育人理念,“追求达德广才,修养大德大智”,根据自身情况,开发“崇德瀹智”育人课程。
其中,崇德篇以“厚德、砥节、砺行”为目标,构建“先贤精神我传承”“告诉祖国我能行”“认识世界我出发”三个系列17门德育校本课程。
塑造一生的执信人

塑造一生的执信人作者:余志权来源:《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10期何勇,广州市执信中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数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政协委员。
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为纪念革命先烈朱执信,于1921年一手创办的。
从创办之日起,它就一直是广州的名校、全国的名校。
盛名之下的执信中学,不但曾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率先推进新学制,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之先河,而且一直勇立在教育的潮头,在崇德立人、素质育人的办学之路上屡有创新,并数获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奖。
2011年9月,执信中学成为广东省首批德育示范校,这是对其校训“崇德瀹智”的最好注解。
探访这所古色古香的广州名校,与何勇校长一席交谈,我们不禁感喟于执信作为一所老牌名校的强大氛围感染力量、文化化育力量。
在这所有着整整90年办学历史,积淀了厚重文化底蕴的书院式学府里,我们处处感受着文明的熏染,时时感應着德育的浸润。
让精神长青执信中学创办至今,整整90年,时间的风雨,锻打成其独有的文化和精神,即“执德至弘,信道至笃”,这亦可看作是对校训“崇德瀹智”的分解和延展。
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丰富内涵,也是执信学校文化的主体内容。
在此基础上,执信的精神和思想不断延续。
执信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传统:新生入学的第一天,都要进行“崇德瀹智”的“入门教育”,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
为了给这一仪式性的教育活动注入时代内涵,执掌执信后,每年此时,何勇校长都会有意识地做一次主题演讲,目的就是要让执信精神、执信风骨代代传扬。
到高二年级,学校会组织开展“十八岁的思索和追求”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高三则组织无偿献血、成人宣誓活动和“为高三壮行”励志教育活动。
为增强活动效果,何勇校长要求相关年级集体备课,拿出完整的活动设计,并要求科任教师积极参与德育课程的实施。
为了让师生接受必要的文化陶冶,何勇校长带领老师们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道德文化、先进学校文化等等纳入学校选修课程,形成了富有执信特色的德育课程序列。
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

“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从校训看广州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创建于1921 年的广州执信中学经过一代又一代执信人的努力,以其严谨的治学传统,执着的敬业精神,卓著的办学成绩而为社会所称颂,已成为一所省内外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学府式优质品牌中学。
面对21世纪来自教育内部和外部的热点,我们必须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创建示范性高中的大好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学校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寻求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把学校办成国际化和民族化臻于一体的现代化高品位高级中学。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
执信中学至今仍在奉行的校训——“崇德瀹智”,集中体现了“执德至弘,信道至笃”的执信精神和办学风格,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也符合21世纪的时代精神。
它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育模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等方方面面,都注入了广泛而又深刻的意蕴和内涵,应该加以挖掘、提升和发扬,作出科学的诠释,为构思学校发展新思路垒实逻辑起点。
"一、“崇德瀹智”的解读:育德立人,强智达人一所学校的校训,是在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过反复的积淀、选择、提炼和发展,为学校全体成员认同的精神文化高度凝聚的结晶。
以校训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影响和决定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等,无不突现了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
据记载,执信中学把“崇德瀹智”作为校训,是原执信校董,上世纪30年代曾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后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先生提出的。
从字面上看,“德”指德性、品格;“智”指智慧、才能;“崇”是推崇、尊崇;“瀹”(音:yūè) 即浸渍、疏通。
“崇”与“瀹”为互体结构,意为崇尚、陶冶、培育、养成。
合成为一个词组:“崇德瀹智”,意为“追求达德广才,修养大德大智”,这只是从词义学层面的解释。
广州市番禺执信中学 舍得 用心 创新

生
级
广 州 市 番 禺 抗 信 中掌
一
该 校获广 州市首届 中小学生诵读 中华经 典 美文表演 大赛总决 赛一等 奖
执信中学学习心得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

执信中学学习心得体会在执信中学跟岗学习的两天里,让我切实观察到了执信中学师生的学习生活的真实状态,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与执信名师有巨大的差距。
通过实地学习,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而且使我对德育管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及如何做好一名优秀德育工作者,在此谈谈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一、参观执信中学校园,感受其学校历史和校园文化的魅力。
广州市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为纪念朱执信而亲手创办的一所纪念性学校。
朱执信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是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最赏识、最器重的支柱人物之一,与廖仲恺一起被称为孙中山的左右手。
1920年9月,他不顾个人安危,冒死前往广东军事要塞虎门调停桂系两部军队的纷争,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
为了纪念朱执信对革命的卓越贡献,孙中山决定建立执信学校,指派廖仲恺、胡汉民、孙科三人负责筹建工作。
1921年10月1日,学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亲临大会并致辞。
学校创办初期为私立性质,校名“执信学校”,当时实行校董会负责制,廖仲恺、胡汉民、蔡元培、汪精卫、戴季陶、林森、李大钊、李济深、陈公博等人都是校董会的董事,著名留法教育家曾醒女士担任首任校长。
30年代学校转为省立公办,1928~1968年曾为女子中学,历经执信女子中学、广东省立执信女子中学、广州市第一女子中学、广州市第五十五中学,1978年定为现名。
建校以来,朱执信先生“革命好学”的精神,以及“崇德瀹智”的校训一直熏陶和激励着执信中学师生,形成了“执德至弘,信道之笃”的执信精神。
二十年代,执信中学是全国率先推行“六三三”学制的学校之一,开中国现代教育之先河,又开展课程改革,实施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实行学分制;四十年代成为当时全国37所优良中学之一;新中国建国初期,执信中学所创立的“五爱教育”又成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影响较大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十年动乱后,1978年,执信中学被定为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中学;80年代曾是全国24所国家教委施行《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纲》试验的学校之一;90年代初继续接受国家教委的任务,参加《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的验证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从校训看广州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刘仕森创建于1921年的广州执信中学经过一代又一代执信人的努力,以其严谨的治学传统,执着的敬业精神,卓著的办学成绩而为社会所称颂,已成为一所省内外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学府式优质品牌中学。
面对21世纪来自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改革,我们必须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创建示范性高中的大好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学校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寻求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把学校办成国际化和民族化臻于一体的现代化高品位高级中学。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
执信中学至今仍在奉行的校训——“崇德瀹智”,集中体现了“执德至弘,信道至笃”的执信精神和办学风格,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也符合21世纪的时代精神。
它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育模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等方方面面,都注入了广泛而又深刻的意蕴和内涵,应该加以挖掘、提升和发扬,作出科学的诠释,为构思学校发展新思路垒实逻辑起点。
一、“崇德瀹智”的解读:育德立人,强智达人一所学校的校训,是在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过反复的积淀、选择、提炼和发展,为学校全体成员认同的精神文化高度凝聚的结晶。
以校训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影响和决定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等,无不突现了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
据记载,执信中学把“崇德瀹智”作为校训,是原执信校董,上世纪30年代曾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后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先生提出的。
从字面上看,“德”指德性、品格;“智”指智慧、才能;“崇”是推崇、尊崇;“瀹”(音:yue)即浸渍、疏通。
“崇”与“瀹”为互体结构,意为崇尚、陶冶、培育、养成。
合成为一个词组:“崇德瀹智”,意为“追求达德广才,修养大德大智”,这只是从词义学层面的解释。
然而,要完整而又正确地把握“崇德瀹智”的深刻意蕴和精神实质,就必须从学校办学实践、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发展三个维度进行解读,才能作出科学的解答。
(一) “崇德瀹智”生发于执信的办学思想和实践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为纪念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而亲手创办的。
朱执信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坚定志士,也是率先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
1906年朱执信便在《民报》2号、3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列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及其学说,介绍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一些内容。
朱执信认为“自待应学尼采的超人哲学,待人应学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大”工作报告中说:朱执信是国民党员。
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
”执信中学从建校伊始,就践行孙中山先生对执信学子“毅勇果敢以求学,改造未来之社会”的教导,把纪念执信先生,学习执信先生的高尚品格和慧眼睿智作为进德修业的本务。
80多年的办学实践,积淀了浓厚的执信文化底蕴,培育了“崇德瀹智”的学校传统。
朱执信先生自幼即有孝顺、友爱、好学、聪慧的美名。
他以“畏荣好古薄身厚志,砥节厉行直道正辞”为座右铭,毕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对自己要求知行合一,清廉谅直,待人忠厚诚信,爱憎分明,知无不言,直陈己见,冷面热心,疾恶如仇,坚毅果敢,不怕困难,求大义,矢信念,有坚强不拔的志节,有好学不倦的精神,有去恶务尽的勇气,有突破险阻的情趣。
这是执信师生引以为荣、以之为鉴、砥砺品节、锤炼才智的活典范、活教材。
执信中学校园内还拥有浸渍着中华文化底蕴的碑刻,“厚德载物”、“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两碑均立于1931年,是执信办学史的重要遗存物证。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一个是自立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
厚德载物是说人应像深厚博大、滋育万物的大地那样,有淳淳的德性,“和而不同”,包容万物。
在价值观上它表现为兼容并包,既尊崇民族的主流文化,又不排斥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文化。
也就是“万务求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中庸》)。
在道德观上,主张以仁爱、和谐为最高准则来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协同、共进的社会生态环境。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中国传统道德“四维(礼义廉耻)八德”中的“八德”,是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
今天重新审视,仍有其适应时代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积极意义。
“礼义”是行为规范问题。
“廉耻”是是非判断问题;“八德”是调节和处理人际关系——对长辈、同辈、朋友乃至人类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现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行为养成”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一种道德观、价值观去判断和协调个体、家庭和社会生活行为。
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创新和发展有执信特色的德育体系,是全体执信人大可作为、影响深远且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使命。
(二) “崇德瀹智”植根于民族文化和教育的沃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重“教化”、重“德性”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德育思想极为丰富和深刻,现代德育论的许多问题,几乎都可以在传统德育中找到理论源头。
把道德教化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柱。
孔子主张为政之道就是凭借道德的力量来感化百姓治理国家,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有格”。
认为只会用政法和刑罚治国,只能使百姓不敢违法,却没有羞耻之心;而依靠道德教化则能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并自觉守法走正路,从而人心归服。
《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贾谊说:“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
”这正是自古以来为了建设国家、治理百姓,稍有见地的统治者无不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上的原因。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用以调节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调节功能靠的是主体的良心和信念。
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德性、道德素养、道德面貌去认识和分析世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
德性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观和生活理想观的问题。
以孔子“仁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德,把“仁”作为人的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至高境界,它的主旨在于“仁者人也”,即以人为本、不但要把自己当作人(自立、自尊、自强),同时还要尊重别人(安人、立人、达人)。
孔子构想的仁是一个切切实实的生活理想,不玄远,不神秘,人人都能做到;它同时又是一个宏大而崇高的人生理想,由对他人关爱,扩展到对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和尽力。
他主张面向现世,尽心于道德实践,从中体验人生的最高境界,而不把心灵寄托在来世,祈福于神灵。
孟子更提出养“浩然之气”和造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人格。
在现实的义利关系上,主张义为上,义制利,义利双行。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把理想和信念放在人的德性的核心位置上,贯穿着道德主体精神。
这些丰富的思维成果,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认识和理解“崇德瀹智”内涵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树人育才这个根本大计上,我国素有“以德先人”、“进德修业”、“德才兼备”、“修已安人”的主张。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中庸》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强调的是道德的先导、引领、统率和调节作用。
“德性”既是“问学”的前提,也是它的最终归宿。
后来,宋代儒家后学提出“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之说,以“德性之知”为本,以“闻见之知”为辅。
前者指心性涵养、道德伦理、理想人格等方圆的智慧学识,后者指感性的生活经验、书本的间接知识。
从孔子到朱熹都强调德性养成,推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才培养模式,谋求道德主体的挺立。
疏启智慧,积学育才,在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中同样可以找到相关的论述。
孔子倡导的“不愤不启,不诽不发”的启发教学,实质是“瀹智”式的教学法。
《学记》总结先秦儒家的教学实践,把“启发教学”的精粹发挥得淋漓尽致:“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意思是说,教师教学之功在于开启和诱导。
要引导而不是牵拉着学生前行;要激发而不是压抑学生的主动性;要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引导而不牵拉,师生关系就会和谐融洽;激励而不压抑,学生学习就会充满乐趣;启发而不灌输,学生思维就会积极活跃,这可以说是善于开启和诱导了。
韩愈“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说,精要地点明了“崇德”与“瀹智”的融汇点。
温家宝同志就此进行了新的阐述:“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宋代朱熹极其推崇《中庸》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其间,“博学”是“瀹智”的基础,“笃行”是“瀹智”的归宿,而“审问、慎思、明辨”则是“瀹智”的过程。
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古代先哲留下的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光辉的教育思想宝藏,是我国教育赖以走向世界的理论基石。
我们当然要学习和借鉴外国的教育理论,致力于教育的创新,但决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后面“邯郸学步”,一味模仿别人,抛弃自己固有的优势和长处。
执信教育的创新就是要在教育的民族化和国际化的融合上下功夫,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光辉大道。
(三) “崇德瀹智”回应着当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呼唤为了应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各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或隐或现地出现“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互补和融合的趋势;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又不约而同地都聚焦于“人文精神与道德”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上。
随着信息化为标识的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以及能执科技发展牛耳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现代高科技这把双刃剑带来的物质文明富足与精神文明贫困的极度反差,已经成为一个怪圈。
社会要健全地向前发展,就必须由此突围而出。
人文精神与道德的复兴,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舍“育德立人,强智达人”则别无选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作出了“‘崇德瀹智’回应当代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呼唤”的论断。
学校德育面对的是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主宰国家和民族未来前途和命运,朝气蓬勃、独立自主、思维活跃、富于幻想的青少年学生。
然而,他们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
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经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负面因素影响、干扰和诱惑。
这既向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学校德育注入了富有时代特性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