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1. 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2.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观察实验:学生需在家中完成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实验。
实验材料包括一个蜡烛、一张纸片、一个透明玻璃罩等。
学生需观察并记录蜡烛燃烧时,烟气如何因温差产生环流。
3. 案例分析:学生需选择一个与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相关的地理现象(如山谷风、海陆风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特点,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4. 课堂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和案例分析报告,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加深对热力环流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为确保作业质量,学生需遵循以下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深入理解,重点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2. 实验观察要求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仔细观察烟气的运动轨迹,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所选案例、形成原因、特点及与热力环流的联系,报告内容要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4.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在分享时表达清晰,积极与同学交流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部分的笔记质量和理解程度;2. 实验观察的详细程度和记录的准确性;3. 案例分析报告的完整性和分析深度;4.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对于优秀的学生,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和展示;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将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同时,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学生需通过分析气候特点,理解其背后的地理成因,提高分析地理现象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课堂笔记整理:要求学生课后对大气受热过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成清晰的笔记,包括太阳辐射、大气成分、地面加热等关键概念。
2. 视频学习:观看关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视频材料,并记录下关键信息及疑问点。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结合地图分析其受热过程及环流特征,要求结合视频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分析与比较。
4. 互动式探讨:组织小组讨论,就案例分析的成果进行组内交流与讨论,并形成小组报告,记录讨论的焦点和结论。
5. 实践操作:利用地理软件或工具,模拟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现象,并记录模拟结果。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笔记整理需清晰、有条理,重点突出。
2. 视频学习需认真观看并做好记录,对疑问点进行标注。
3. 案例分析需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内容要准确、全面。
4. 互动式探讨需积极参与,形成有价值的讨论成果。
5. 实践操作需认真执行,并详细记录模拟结果。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笔记整理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2. 视频学习的参与度和记录的准确性。
3. 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4. 互动式探讨的活跃度和成果的价值性。
5. 实践操作的认真程度和模拟结果的详细性。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与反馈:1. 对优秀的作业进行表扬和展示。
2.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与纠正。
3. 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拓展资源。
4. 通过课堂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疑点。
5. 将学生的作业成果作为教学改进的依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2.3.2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导学案(1)-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010
1020
1030
特点:等压线越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 ,风速越
(3)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 等压线
(hPa )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风向平行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4)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
(2)如果此图表示城郊热力环流,G、H 中属于城市的是________。
(3)请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此时海风的形成:陆地的比热容比海洋
(大或小),白天陆地表面比
海洋表面温度
(高或低),气压
(高或低),风向为
(从陆地吹向海洋或从海洋吹
向陆地)。
5
参考答案: 小试牛刀: 1. A 2. A 3. B 4. A 5. B 6. (1)地面冷热不均 水平气压差异(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G H (2)H (3)小 高 低 从海洋吹向陆地
,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 压。
4.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2)山谷风。
2
(3)城市风。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存在着
,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方向:
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 等压线
风向垂直等压线
风向
(hPa)
1.气压:
。
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2.热力环流
(1).概念
由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
(2).形成过程
的形式。
03-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图版

知识点2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2022全国乙卷T9-11
例2-3 [研学情境·等压面素描图](2024·广东中山高一期末)为
了更好地理解等压面发生弯曲后,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某校同学绘制了素描图,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
题。
(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两点的气压值(用P表示)的大小关系为( C
A.甲地、乙地
B.乙地、丙地
C.丙地、丁地
)
D.甲地、丁地
【解析】读图可知,纵坐标表示太阳辐射强度,越向上表示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反
之太阳辐射强度越小;横坐标表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的长短,越向右表示太阳
辐射经过大气路程越长,反之越短。甲地的纵坐标值最大,丁地最小,所以甲地太
阳辐射最强,丁地最弱。D对。
深秋季节,晴朗的夜晚易出现霜冻,主要是由于云量少,大气保温作
③
用弱,这与大气逆辐射有关,与大气散射作用无关
√
×
雪后天晴,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
④ 收作用少,加上地面积雪的反射作用强,因而阳光特别耀眼,这是多
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
考向2 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及其成因
例11 复杂的、不熟悉的学术情境(2022·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必备知识解读
知识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3广东卷T10
例1-1 (2024·河北唐山高一期末)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
其能量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辐
射强度越大。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分别是( D
2.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1(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D 1、白天多云,气温偏低。与图中哪个数字的代表的辐射被削弱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B 2、大气温度的变化主要与图中那个数字的代表的辐射作用直接相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C 3、青藏高原地区,夜间降温较快,与图中那个数字的代表作用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D.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照效率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 天气晴朗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昼夜温差大
阴天 相反
③下垫面
白天增温速度慢 夜晚降温速度慢 昼夜温差较小(如海洋)
大气受热过程——小结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③
大气逆辐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⑤辐射
地面辐射
跟踪训练1
跟踪训练1
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4~5题。
4、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A.①较强
B.②较强
A)
C.③较强
D.④较强
5、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
听雨声”中,与“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
C 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跟踪训练1
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运用地膜覆盖技术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据
【课前导入】生活中的大气受热过程
【课前思考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明月几 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你知道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吗?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件:2-3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课
课
课
前
堂
后
对
巩
素
点
固
能
热
训
强
身
练
化
课前基对础训点练热身
知识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会有一部分被大气① 反射 、 ②散射和③吸收,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已被削弱。 (2)大气中的④ 云层 和较大颗粒的⑤ 尘埃 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 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云的反射作用尤为显著,云层愈厚,云 量愈多,反射作用愈⑥强 。 (3)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过程中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 就会改变辐射的方向,向四面八方发生⑦散射。
解析:A点吹正南风,说明甲为低气压区,气流上升,乙为高气 压区,气流下沉。风向向右偏,应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
二、综合题 7.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 ① 气压梯度力,②风向 ,③ 地转偏向力 ,④ 摩擦力。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垂直 ,其方向是 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
4.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B ) A.陆风转湖风 8:30~9:30 B.陆风转湖风 10:00~11:00 C.湖风转陆风 12:00~13:00 D.湖风转陆风 13:00~14:00 解析:可以借助海陆风的知识分析,若陆地气温高、湖泊气温 低,则陆地为低压区,湖泊为高压区,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即湖 风,此时风将湖泊湿润水汽吹向陆地,则岳阳市空气湿度变大;相 反则为陆风,岳阳市空气湿度逐渐减少。图中10~11时是岳阳市湿 度明显增加的时间段,依上述分析可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2.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重点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难点内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发现自身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小组合作紧密贴合: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完成研究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小组成果展示和教师点评相结合,使学生在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表达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师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科学原理,在思考中构建知识框架。同时,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利用虚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动画演示,向学生介绍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分配过程,大气直接热源的概念,以及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与发射机制。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以及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如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组织小组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沟通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024版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3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1课时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阴天天空呈灰白色
原因
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
阴天空气中的尘粒、水粒、冰晶等物质数量
多,各种波长的太阳光被散射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 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
现象
原因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白天 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晴天时低
射少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 温室气体(CO2 、CH4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
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学以致用】
[考向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1.(2023年河南驻马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拉萨市海拔3 650米,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河谷地,山谷
风较为明显。这里属于高原山地气候,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偏低;
晴天多,白天云量较少;6—9月,来自印度洋的暖湿的西南季风带来较
【答案】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使地面散失大量热
量而快速降温,产生了霜冻。
地球上很多现象都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据此完成第
1~2题。
1.多云阴雨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因为大气的
A.吸收作用强
B.反射作用强
C.散射作用弱
D.保温作用弱
(
)
2.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
地面辐射
收A ____________而增温。
大气逆辐射
2.保温原理:大气辐射大部分以B ______________的形式把热
保温作用
量返还地面,对地面起到 ______________,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
温室效应
“ 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三种削弱作用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08多。
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答案 A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
散射是向着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
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故C项错误。
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
为什么?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三种辐射特征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
所以□05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答案 D解析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回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夜间多云,气温比晴天高。
为什么?提示多云的夜间很多热量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大气逆辐射再将热量还给地面,极少散失到宇宙空间,所以温度比晴天的夜间较高。
任务探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某周末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课外实践活动。
活动中发现周六为阴天,周日为晴天。
通过实践活动,该学习小组得出了以下结论:(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是明亮的。
(2)阴沉的天空呈现为灰白色,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3)下图为两日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结论(1)和(2)中的现象。
(2)判断两条气温曲线代表的日期。
(3)阴天时,白天的气温较晴天________,为什么?[成果展示] (1)大气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是明亮的;因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被云层散射,阴沉的天空呈现为灰白色;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A曲线代表周日气温变化,B曲线代表周六气温变化。
(3)低阴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而白天气温较低。
1.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三种方式2.削弱作用与纬度的关系3.削弱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主要是由于( )A.大气削弱①辐射少B.大气削弱②辐射少C.地面削弱③辐射少D.地面削弱④辐射少科学思维大气受热过程分析思路第(1)题,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经过了大气的削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以地面辐射方式散发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
第(2)题,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能见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答案](1)B (2)A提升运用能力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其能量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分别是( )A.甲地、乙地B.乙地、丙地C.丙地、丁地D.甲地、丁地答案 D解析读图,根据纵坐标含义可知,甲地太阳辐射最强,丁地太阳辐射最弱。
2.产生乙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天空多云B.天空晴朗C.地势较低D.地势平坦答案 A解析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径越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
读图可知,乙地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径较短,但太阳辐射较弱,可能是乙地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造成的。
任务探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拉萨和成都纬度基本相同,两城市的光照和气温却存在显著的差异。
下表为两个城市气候资料。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与成都相比,拉萨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试分析原因。
[成果展示] (1)见下图。
(2)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能见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1.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球大气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能量转换(如下图所示)。
其过程包括:①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但是吸收得很少。
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
③大气辐射除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保温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读大气热状况示意图,完成(1)~(2)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是图中的( )A.① B.②C.③ D.④(2)雾霾天气时,图中的(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增强科学思维大气的保温作用分析思路第(1)题,大气逆辐射可以补偿地面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第(2)题,大气中雾霾浓度升高使得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随之也增强。
[答案](1)D (2)D提升运用能力下图为江门市2016年1月4~6日的天气状况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题。
1.关于江门市2016年1月4~6日的天气状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1月6日平均气温最高B.1月6日昼夜温差最大C.1月4日最易出现霜冻D.1月5日恰逢暖空气过境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1月4日,昼夜都是阴天,白天多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故白天气温较低;晚上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
1月5日,昼夜都是晴天,白天云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白天气温较高;晚上少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
1月6日,白天是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较高;晚上是阴天,晚上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
2.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分析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①环节少②环节多③环节多④环节少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 B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即①环节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较少,即②环节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环节多;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弱,④环节少。
图表问题巧点拨[教材第46页“思考”]点拨 1.沥青路面和草地是两种不同的地表物质成分,接受热量多少、快慢不同,会导致二者温度的不同。
2.根据曲线形态说明二者变化的同步性及温度高低。
3.沥青路面吸热强烈,吸放热的速度快,会对沥青路面分布广的城镇气温产生影响。
答案 1.沥青路面与草地相比较,沥青路面比热容小,所以其升温和降温的辐度大,一天内温差较大。
2.关系:二者变化基本同步,草地温度整体高于近地面空气温度。
原因: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3.沥青路面使得城镇温度高于周围农村。
[教材第48页“思考”]点拨晴朗和多云两种不同天气状况下,大气中水汽多少不同,导致大气接受辐射获得能量与失去热量有差异,引起早晨的温度差异。
答案晴朗夜晚,水汽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微弱,导致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更多,故更凉一些。
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观察交通信号灯的颜色,并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原因。
2.调查周边农村地区,了解当地农民预防霜冻的方法。
3.统计当地连续几日的天气变化,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展示与评价略。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探究点题号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5、7、8、9、10、11、12、1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3、4、6、14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
读图,完成1~3题。
1.造成①②差异的原因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①和②都是太阳辐射,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影响,②小于①。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三种方式。
2.与人们通常所称大气“温室效应”相关的主要过程有( )A.①和② B.②和③C.③和④ D.②和④答案 C解析“温室效应”是大气中温室气体过多,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③),使大气增温明显;过多的温室气体会增强大气逆辐射(④),保温作用强。
3.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A.②增强,③减弱B.②减弱,③增强C.③增强,④减弱D.②减弱,④增强答案 D解析多云的天气,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减少,温度不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④)强,保温作用强,温度不太低,昼夜温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