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熊掌亦可兼得
鱼和熊掌亦能兼得

鱼和熊掌亦能兼得"鱼和熊掌亦能兼得"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在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选择中能够取得双赢的可能性。
它意味着不必为了得到一样东西而牺牲另一样,而是可以同时获得两者。
这句成语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工作环境还是社会发展等等。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将探讨几种情境下如何实现鱼和熊掌的兼得。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不同的选择。
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是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
许多人觉得必须选择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事业上,以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但却无法兼顾家庭和个人生活。
事实上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时间来兼顾工作和家庭。
可以尝试减少工作时间,合理安排休息和休假,以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和从事自己喜欢的爱好。
这样不仅有利于家庭和个人的幸福,也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工作环境中,鱼和熊掌的兼得可以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来实现。
许多公司现在开始重视员工的福利,提供弹性工作时间、远程办公和健身福利等。
这样的措施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并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公司也可以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发挥他们的个人长处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这样不仅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好的业绩,也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有意义和满足。
在社会发展方面,鱼和熊掌的兼得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同时实现。
许多人担心经济发展会带来环境破坏,但事实上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双赢。
发展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碳排放并降低空气和水的污染。
优化资源利用和促进循环经济也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鱼和熊掌亦能兼得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做出选择时要寻求双赢的可能性。
无论是个人生活、工作环境还是社会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找到方法来实现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目标。
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和资源利用,我们能够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需求和利益,让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
古诗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翻译赏析

古诗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翻译赏析“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出自《鱼我所欲也》,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orG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
鱼和熊掌亦能兼得

鱼和熊掌亦能兼得“鱼和熊掌亦能兼得”这句话源自中国的古代谚语,意思是两种 seemingly 无法同时得到的东西,其实可以一起被获得。
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平衡心态,也非常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首先,学习和休息可以鱼和熊掌兼得。
在学生时代,许多人都经历过每天早上前往学校,晚上回家后还需要继续学习的状态。
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学生疲惫不堪,无法集中注意力。
然而,如果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轻松地获得好成绩,同时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人的大脑需要充足的休息来记忆知识,因此,适当的休息时间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忆学习内容,同时使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恢复。
其次,工作和家庭可以实现鱼和熊掌兼得。
在现代社会,职场和家庭如同两个相互独立的世界,许多人很难平衡二者间的时间和精力。
但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工作和家庭兼顾。
例如,通过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远程办公等来兼顾工作和家庭,从而达到更高效的目标。
此外,健康和美貌也可以鱼和熊掌兼得。
现代社会非常注重外表美,并且许多人通过各种美容手段来保持这种美貌。
然而,仅仅注重外表美并不足以长久地保持健康,所以我们需要更全面地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且采取正确的保健措施。
我们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来保持健康,而美容方法更是一个可辅助的额外选择。
只有同时兼顾了美貌和健康,我们才能快乐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综上,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选择时,不必过度着急,而是应该寻求一种平衡和包容心态。
鱼和熊掌的兼得,需要我们使用智慧的头脑来平衡自己,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局面,我们可以把握机会,适度调整自己的态度,拥有最好的结果。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原文及译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原文及译文赏析赏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2)鱼,我所欲也:鱼是我喜欢的东西。
欲,想要,喜欢。
(3)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
可得,同义词复用,能。
兼,同时得到。
(5)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
亦,这里同“固”,本来。
(7)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8)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宁愿)舍弃生命而去求得义。
而,连词,并列关系。
(9)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者,“所欲”是主语,“有”是谓语,“甚于生者”是宾语。
于,介词,比。
(10)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
苟得,苟且偷生的意思。
(11)死亦我所恶:死本来是我厌恶的。
恶,讨厌,不喜欢。
(12)故患有所不避也:所以,祸害中有我不该躲避的。
患,祸害。
有所不避,有不该躲避的祸害。
所,代“不避”的祸害。
辟,通“避”,躲避。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
作文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作文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鱼与熊掌,真的不能兼得吗?
哎呀,说到鱼,我就想到了清晨去市场买的新鲜鱼。
那鱼肉嫩滑,鱼汤鲜美,简直是人间美味。
你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不
能和熊掌一起享受呢?
熊掌啊,那玩意儿,听起来就给人一种霸气侧漏的感觉。
一想
到那厚实的熊掌,我就想起了那些东北的大老爷们,一人一个熊掌,啃得津津有味。
但话说回来,熊掌虽好,也不能天天吃啊,得有个
节制。
其实吧,我觉得鱼和熊掌这事儿,就像咱们生活中的选择和平衡。
有时候,我们想要享受生活的轻松自在,就像那鱼儿一样;有
时候,我们又得面对生活的压力和责任,就像那熊掌一样。
你说,
这鱼和熊掌,咱们能不能都尝尝呢?
所以啊,我觉得吧,这鱼和熊掌,其实是可以兼得的。
关键是
要懂得平衡和选择。
咱们可以偶尔享受一下鱼儿的悠闲,但也不能
忘了熊掌的坚韧和担当。
这样,咱们的生活才能既有鱼儿的鲜美,又有熊掌的霸气,不是挺好吗?。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哪里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哪里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谚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其原文是“捕鱼者:鱼与熊掌,兼得
者乎?”意思是说,一个人既要捕鱼又要捉熊掌,他能做到吗?它比喻一个人无法兼顾事
物后又实现双赢的结果。
这句谚语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
远在二十四史传说里,周文时就有专人捕鱼,又诞生了许多有名的捕鱼家,但使用的都是古老的木槌。
用木槌捕鱼的效果不佳,这让他们不得不想
出新的办法。
人们发现可以用狸猫的爪子来捉捕鱼,但狸猫也要吃东西,所以它们又诞生
了一种方法叫“兼得”,用熊掌来喂狸猫。
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谚语恰如其分彰显出他们的精诚之心,使他们毫无违情之意。
鱼与熊掌各须取其佳者,当事者无法做到,如此推展之余,熊掌提供美味,鱼则招来采摘之利,便可简洁清晰地解释清楚这句谚语。
从古至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句谚语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不能两全,请认真珍惜你已经拥有的,最终,你无论做出什么抉择,希望你都能取得最好的结果。
鱼和熊掌亦能兼得

鱼和熊掌亦能兼得鱼和熊掌亦能兼得,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味着在两种宝贵的选择中能够同时兼得。
这句谚语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寓意着人们应该懂得珍惜和善于把握机会,不放弃任何可能获得的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谚语提醒我们要具备智慧和技巧,以谋取更多的利益和享受更加丰富的生活。
我们来谈谈鱼和熊掌在文化上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中,鱼象征着富贵和幸福,而熊掌则象征着珍贵和美味。
鱼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常常被用来寓意好运和顺利,而熊掌则被视为珍馐美味,常常用来表达贵族和富贵人家的享受。
鱼和熊掌都是受人喜爱和渴望的事物,它们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享受的追求。
谚语“鱼和熊掌亦能兼得”也有着丰富的实际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不同的选择和利益冲突,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怎样才能“鱼和熊掌亦能兼得”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要的问题。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两种宝贵的事物之间取得平衡,又能同时兼得呢?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我们需要在事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成就,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家人和朋友。
这就需要我们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呵护家庭。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灵活的工作安排,合理分配时间,以保证工作和家庭两方面都能取得满意的成果。
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利益和原则之间进行抉择。
在商业活动中,我们也经常会感到迷茫,有时候我们需要面对利益和道德之间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商业经营和社会责任来兼顾双方,既要追求利润,又要注重社会责任,以实现利益和道德的双赢。
对于学习和生活也是如此。
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放松心情,享受生活。
我们可以通过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生活安排来兼顾双方,既要提高学习成绩,又要享受美好生活。
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学会“鱼和熊掌亦能兼得”的智慧。
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以适应和把握各种复杂的情况。
鱼和熊掌亦能兼得

鱼和熊掌亦能兼得“鱼和熊掌亦能兼得”这句成语源自中国古代,意思是在两种看似互相矛盾的选择中取得双重成功。
这句成语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不仅可以用来形容能力出众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做事有章法的人,以及一个处理事情有方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通过不同视角探讨“鱼和熊掌亦能兼得”的含义及其实际应用。
从个人的能力角度来看,“鱼和熊掌亦能兼得”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具有多种优秀属性。
大多数人通常倾向于认为一个人要么是技术宅,专注于技术领域的学习和研究;要么是商界精英,专注于商业运作和市场营销。
但实际上,很多成功的人并不是单一属性的,而是具备多种能力。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不仅在商业运作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同时也具备很高的技术修养。
他们可以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同时也能进行技术创新,带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从个人的工作态度来看,“鱼和熊掌亦能兼得”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在工作中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善于平衡取舍。
在工作中,有些人可能追求完美,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苛刻,但却因此失去了更大的机遇。
而“鱼和熊掌亦能兼得”的人则不同,他们具备严谨的态度和优秀的执行力,同时也懂得权衡利弊,善于抓住关键点,将精力和资源投向更重要的事情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社会生活中,“鱼和熊掌亦能兼得”同样适用。
一个成功的社会精英不仅需要有成功的事业,还需要有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广泛的社交圈子,有丰富的个人爱好等多方面的优点。
他们不仅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也在家庭、社交、个人兴趣上都取得了平衡和兼得。
除了个人能力、工作态度和社会生活外,“鱼和熊掌亦能兼得”还可以应用于国家、政府甚至国际关系中。
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一国需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也需要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做到利己利人的双赢局面。
这需要政府领导者具有平衡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让“鱼和熊掌”同时兼得,维护好国家的核心利益。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努力追求“鱼和熊掌亦能兼得”的目标。
他们在个人职业生涯中实现了多方面的成功,不仅赚取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也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与熊掌亦可兼得朝阳二小景丽当某些教师还在感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那个年代时,信息已经以飞快的速度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听神经,信息高速公路的应用、素质教育的实施,正时时刻刻提醒着广大教师要培养出既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更能“敢于求异,勇于突破”的创造型、研究型人才。
教师走在改革的前沿,更走在矛盾的尖端,素质教育的改革改的是“人的思想”,革的是“教育方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还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给教师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思考。
这次,利用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课题展示活动,我上了一堂“年月日的认识”,深切地体会两种教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式的传统课堂教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式的新型网络教学的特点。
下面是我摘录的几个比较典型的课堂实录片断:案例一:导入部分片断A:师:同学们,再过几天,老师就要过生日了,老师可高兴了,到时候一定要好好为自己庆祝一番。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呢?生:我的生日是7月10日。
生:我的生日在六一儿童节那天呢。
生:我的生日在一年的第一天,1月1日。
------师:无论你生在平凡的一天,还是在有特别意义的一天,你的父母都为你的到来感到无比高兴、无比幸福,他们会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你们身上,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学生陶醉其中。
师:你能说出自己的生日并不稀奇,你能从年历表中快速地找到自己的生日吗?并用一句话介绍你的生日。
学生表现出好奇与激动的神态,兴奋的向同学介绍起来。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索年月日的奥秘,进一步认识年月日的知识。
片断B播放一段奥运会百米跨栏刚结束时的采访录音。
录音有些模糊,但学生仍然全神贯注地倾听。
学生从迷茫到惊奇、惊喜,最后欢呼起来。
师:听出谁的声音了吗?生大喊,“刘翔,刘翔”,师情绪也高涨起来。
师:对,这就是中国跑得最快的人“刘翔”,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2秒91获得金牌!他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
让我们都记住这个创造奇迹的伟大日子,2004年8月28日。
教师板书“2004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师:是啊,生活有奇迹也有平凡,有欢乐也有痛苦,让我们来做个小小的调查,进入年月日学习网站中的调查栏目,输入自己的生日,调查在你每一年唱着“生日快乐”的时刻世界上正发生着哪些重大的事情。
学生调查,并说一说。
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月1日这天,奥运会会场上飘扬着奥运会会旗生:我生日这天,中国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
生:我生日这天,世界珍稀动植物又灭绝了好多种,人类的污染真是太可怕了,如果地球再这样被污染的话,最后一个灭绝的将是人类自己。
生:我帮景老师查了您生日这一天发生的世界大事,居然还是世界护士节呢,景老师怎么没有去当个白衣天使呢?------师:你想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呢?(生说)师:进入学习前,你需要老师给你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工具?生1:我需要一个年历表,我希望在年历表中既能看到今年的年历,也能看到过去和未来的年历。
生2:我今天书、笔、纸什么也没有带,如果遇到需要让我算一算的问题,我希望有个可以计算的工具。
生3:她说的对,我还希望网站上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本活动的数学书。
------师:同学们提的要求很合理,从你们所需要的学习工具中,我能感受到同学们一颗颗好学的心。
在学习网站中,你们可以找到一本活动的数学书、一个博晓古今的万年历、一个无所不算的计算器。
让我们一起走近年月日的历史,探索年月日的奥秘。
[反思]课堂教学前五分钟,无论教师采取的导入方式是开门见山、就事论事,还是创设情境、真情体验,无论过程是平铺直叙,还是迂回曲折,其最终目的都是“在有效的时间内,刺激学生的全身感官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明确学习目标”。
从这点来看,两个片断都已经良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学生都能迅速地将自己置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中,并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投入学习。
换句形象地话说,学生都自愿地跳进教师所设的这个良好的学习“陷阱”,唯一不同的是,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跌入“学习陷阱”后,正预备循着教师丢下的藤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而网络教学中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勇敢和自信、良好的学习素养以及团结的合作精神,通过个人的力量、团体的力量爬出“陷阱”,追求更蔚蓝的天空。
更值得品味的是,片断B中教师说了句非常精彩的话:“进入学习前,你需要老师给你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工具?”这意味着什么?1、重视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实行学生自治:一部分网络教学中,教师制作了一本本“百科知识全书”――学习网站,却忘记在“百科知识全书”加上索引与目录,这本精美的书到底应该怎么看?还是只能教师说到哪里,学生看到哪里,哪个教学环节就看哪一章节,学生研究的是被教师指定并细化的问题,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只有画出自己需要的这一笔才是最有价值的一笔。
而本片断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需求,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工具,教师就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工具,这仅仅是一种尊重吗?其中蕴含了多少教师精心的预设、智慧的结晶啊!2、突出了网络的工具性价值:网络自身就是一个完备的学习工具,而网络中又包含了形形色色的工具,如:搜索工具、查询工具、测试工具、评价工具,选择合适的学习工具,犹如战士装配了精良的武器,敌人未打先惧三分,学生有了它,不仅倍增学习的自信,而且还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
自主选择所能利用的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而片断A中,年历表与笔纸虽然已经摆在学生面前,但学生未能深切感受它们的价值,这无异是一种物力浪费。
在当今社会中,是极不可取的。
案例二:观察年历。
片断A:学生小组活动,观察手中仅有的几张年历表。
师:从年历卡上,你们发现每个月的天数是多少天?生1: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
生2:2004年的2月份有29天,去年也就是2003年的2月份只有28天。
奶奶说过:2月有28天这一年是平年,2月有29天这一年是闰年。
生3:我发现每个月份都有4个星期或5个星期。
生4:每年都有12个月,大月、小月的排列有规律。
1、3、5、7、8、10、12各月都是31天。
4、6、9、11各月都是30天。
生5:我有反对意见,我观察的是1990年的9月份,这个月只有29天。
(有部分学生一脸支持,小手跃跃欲试)师愣住了,这可真是个意外?是一句“你怎么连数数都数不清”置之不理,还是“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追根究底?师:你的年历表上的9月份只有29天,能说说怎么回事吗?生5:9月29日这天正好是星期六,后面就没有了,但是我却发现9月份的第5个星期的星期日里写了23和30两个数字。
这个30是指9月30日师:(神秘地笑了笑)感谢你带给我们这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你的年历表中有类似的问题吗?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生3:因为我发现每个月有4个星期或者5个星期,而1990年的9月1日在星期六,9月2日至29日中有4个星期,剩下的一天就“无家可归”了,既然23日和30日都是星期日,就让它们两个挤一挤了。
生6:我对生3的“每个月有4个星期或5个星期”这个观点有反对意见,9月1日可以是9月的第一个星期,那为什么不把30日作为9月的第六个星期呢?难道第五个星期中有8天、有2个星期日吗?许多学生都摇起头来。
生7:我同意生6观点,其实一年有12个月,大部分月份都是4个或5个星期,1990年的9月是一种特殊情况,虽然把30日和23日“挤一挤”,但第六个星期并没有消失,制作年历时,为了整体美观、设计合理、排版方便,就把第六个星期单独这一天和第五个星期的星期日设置在一起了。
学生情不自禁地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数学,认识生活。
谢谢你!片断B:师:从万年历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了,1年有12个月。
2004年全年有366天。
生2:我发现了在四年里,有三年的二月有28天,一年的二月有29天。
生3:2004年的2月是29天,2008年2月也是29天。
所以我知道了过3个平年,是1个闰年。
生4:有的年分有365天,有的年分却有366天。
生5:我发现了1999有7个月有31天,四个月30天,还有一个月28天。
生6:每年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31天的,四、六、九、十一是30天的。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精彩!同学们可以进入知识整理栏目,输入自己的发现。
[反思]观察年历的两个片断教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想法。
何谓鱼也,片断A中学生通过观察年历能获得“每个月可能有4个、5个或6个星期”的数学规律及“当一个月的第六个星期仅有一天时怎样处理”的生活常识。
学习主体在质疑、辩论、解释现象的学习体验过程中,尊重数学规律,追求生活真实,从数学规律和生活真实两个角度解释现象、挖掘内涵,他们正在用唯物主义辩证观中“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观察事物,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何谓熊掌也,片断B一石激起千层浪,借助“万年历”、“发现集”等网络研究工具,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它肯定的是每个学生竭尽全力的价值:只要方法正确,言之有理,你就是成功的。
正因为如此,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动手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施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
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比平时40分钟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要多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学生学会了主动探寻知识、学会了分析、学会了思考……而我觉得自己也在与学生们一起共同成长。
古人曰:不可既已得尝鲜鱼,又想暴食熊掌,最后导致“为贪天边月,失却手中珠”的可悲结局。
但“退而求其次”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教师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对传统课堂教学去粗取精,吸纳网络教学无可替代的优势,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鲜活。
设想这样一幅场景:四周摆满了学生所需要的学习工具以及制作材料,“笔墨纸砚”样样俱全,“网络设备”应有尽有,教师明确一日学习内容及任务,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工具,展开一系列的研究活动,让传统与现代相互撞击,让学习与指导相互贯穿,学生在学习,教师亦在学习,这个教室里没有绝对的教师,更没有绝对的学生,就这样,他们在浩瀚的海洋中奋斗着,永不停息------鱼与熊掌亦可兼得,这是一道课堂教学改革中多么亮丽的风景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