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二语习得假说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职业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1262020年39期总第531期ENGLISH ON CAMPUS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职业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文/叶 幸一、克拉申相关教学假说美国语言学教育家克拉申毕生致力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假说。
1. 习得-学习理论。
克拉申(1981)对于语言习得和学习作出了相应的区分。
习得(Acquisition)指的是类似于孩子从出生就学习母语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然的、无意识的。
语言学习者聚焦于交流的信息而非语言本身的对错和语言形式。
学习(Learning)是一个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语言的过程,教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系统化、目的性强,强调教授语言规则和语法。
克拉申认为在语言学习尤其是二语习得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出母语习得的环境,但他也接受二语学习。
2. 监控理论。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指出,在人们的大脑中,存在着监控机制。
监控机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是否在语音、音系、语法、句法等领域犯了错误。
克拉申认为,有意识的监控体系和无意识的监控体系都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监控体系就像编辑器一样,帮助人们自动矫正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
监控功能的实现,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语言学习者要对语言规则和语法有所了解;(2)语言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有时间地去自我调整相关的规则;(3)人们在说母语的过程中,往往语速较快,不会刻意纠正在意自己的语法和句法的错误。
但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监控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监控理论,克拉申将学习者进行了分类:(1)可以成功运用监控理论的人。
这些学习者可以很好地使用监控理论来调整自己,尤其是在进行书面写作练习时。
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学习者可能会犯错误,但是当别人提醒他们注意规则时,他们会及时做出调整。
(2)过度使用规则的人。
这些学习者,也许很好地掌握了相应的规则,但是他们因为缺乏练习,往往出现过度使用技巧的现象。
(3)没有掌握相应语言规则和语法的人。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要算克拉申。
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提出实质上是对近二三十年来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研究的总结,并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自成体系的学说。
克拉申从70年代初便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
经过数十年的苦苦探索,他于80年代初发表了集其研究之大成的两部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981)、《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并与特雷尔(T.Terrell)合作于1982年出版了《自然途径》(Natural Approach)一书。
在这三部著作中,克拉申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外语教学思想和体系。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设组成:1)习得—学习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2)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3)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4)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5)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1 习得—学习差异假设,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习”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根据“习得—学习差异”这一假设,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而只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语言。
克拉申二语习得假说

克拉申关于二语习得的五个假说克拉申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他所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以及引发讨论最多的理论。
克拉申的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习得”和“学得”有什么区别?它们在学习者形成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是克拉申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得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它们在心理过程、发生环境、知识性质和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等诸多方面都各不相同,并且这两个过程也不能互相转化。
“习得”是下意识(subconscious )的过程,类似于儿童获得母语的过程。
习得者的注意力放在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而非语言本身的形式上。
通过自然交际,习得者下意识地将语言进行内化,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
“学得”则是有意识(conscious )的过程,学习者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而非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学习者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来的语言,储存在大脑的语言区;学得来的语言,贝U不在语言区存储。
“习得”与“学得”的区别(2)监控假说( The Mo nitor Hypothesis )“监控”即注意、留心、纠正语言的形式。
克拉申认为,“习得”使人获得真正的语言能力,二语学习者通过“习得”的知识生成语言输出;“学习”起到的作用有限,主要是让人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自己的语言形式,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
这种判断、留意、调整的过程就是监控的过程。
监控既可能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能在其之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 )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2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表达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
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一样。
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
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那么;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那么,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那么知识。
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那么。
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阻碍交际进展。
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局部。
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
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成心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 假说组成

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 进行。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 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 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克拉申认为,只 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 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 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 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习 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 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 1 的输入 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 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 入。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 ( comprehensibility)。理解输入的 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 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 一种噪音。 2)既有趣又有关 (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 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 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 ( not grammatically
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 为“i”,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 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 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 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 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 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 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 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 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 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 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 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 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5)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克拉申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来说明心理或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 响。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 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 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1)动机(Motivation)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2)信心(Selfconfidence)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 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忧虑程度(Anxiety) 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后来 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 生的电流,可以电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输入→Filter→语言习得机制→习得到的能 力 2、监察模式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的主要倡导人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
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
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
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
浅谈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解

浅谈对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理解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或者有指导的情况下,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的启发,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二语习得理论,在其著作《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监察模型”。
克拉申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为情感因素和学习者的智力因素。
该理论由5大假说构成,分别为: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下面我将就这五点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习得与学习假说习得和学习假说是克拉申五种假说中最重要的,也是广为语言学家和从业者所熟悉的。
习得和学习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的能力。
习得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行为与过程,例如儿童获取第一语言就是一种习得过程,其结果便是形成语感。
这种习得来自于自然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
而学习是可观察且有意识的,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区分语言习得与学习的标准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非语言环境。
此外,克拉申还提出了著名的“无接口”理论,即习得的知识与学习得到的知识是两种相互独立的知识,无法转换。
然而,对克拉申的这种“无接口”理论有部分人士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学习者在课堂环境中学到二语语法知识是他们关于目的语语法理性知识的主要来源。
经过反复操练和实践运用以后,这种外显知识即学习的知识可变得程序化、自动化,从而逐步转化为内隐知识,即习得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有接口”理论。
笔者认为,这种不同意见的出现很有意义,既体现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也为二语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二、监控假说该假说认为,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表达时,常常会不自觉留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
这种“注意”或“留心”其实就是监控过程。
其基本意思为:言语由“习得系统”产生,学习只有一种功能,即“监察”或“编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拉申关于二语习得的五个假说
克拉申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他所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是近几
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以及引发讨论最多的理论。
克拉申的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1)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
“习得”和“学得”有什么区别?它们在学习者形成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分别发挥什么
作用?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是克拉申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得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它们在心理过程、发生环境、
知识性质和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等诸多方面都各不相同,并且这两个过程也不能互相转化。
“习得”是下意识(subconscious )的过程,类似于儿童获得母语的过程。
习得者的注意力放在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而非语言本身的形式上。
通过自然交际,习得者下意识地将语言进行内化,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
“学得”则是有意识(conscious )的过程,学习者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而非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学习者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 来的语言,储存在大脑的语言区;学得来的语言,则不在语言区存储。
(2)监控假说( )
“监控”即注意、留心、纠正语言的形式。
克拉申认为,“习得”使人获得真正的语
言能力,二语学习者通过“习得”的知识生成语言输出;“学习”起到的作用有限,主要
是让人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自己的语言形式,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
这种判断、留意、调整的过程就是监控的过程。
监控既可能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能在其之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
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
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
语法规则;
2) 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
3) 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根据监控的程度,二语学习者分为三类:
1)监控过多者,即过度关注语言形式,结结巴巴,词不达意;2)监控不足者,即不
受外界干扰,对语言错误的纠正只凭感觉;3)监控合理者,即以不影响交际为前提运用
监控手段。
人们在进行口头表达时,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
规贝农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的进行。
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输入假说(The In put Hypothesis )
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
克
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 nsive in put ),即略
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公式。
i代表习得者现有
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 + 1的输
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可理解性(comprehe nsible )。
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不可理解的(in comprehe nsible )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既有趣又有关(in terest ing and releva nt )。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
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 need )。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
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
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要有足够的输入量(sufficie nt i+1 )。
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
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4)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这个假说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
"吸收”(in take )。
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1)动力。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
影响学习效果。
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
2)性格。
自信,性格外
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
态。
主要指焦虑和放松。
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
更多的输入。
(5)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一个特定的自然顺序进行的。
在语言习得
的过程中,一些语法结构会先于其它语法结构被学习者掌握,而且这种先后顺序与学习者的年龄、母语背景及学习条件等无关。
例如,在儿童和成年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
无论有没有课堂教学的指导,
这种顺序都是不变的。
克拉申认为,自然顺序假说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学生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