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概括类题型

合集下载

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学阅读通用分题型专题讲解 准确概括人物的品质、性格 课件(共80张PPT).ppt

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学阅读通用分题型专题讲解 准确概括人物的品质、性格 课件(共80张PPT).ppt
准确概括人物的品质、性格
写人文章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在阅读类题目中是非常常见的同时也是 比较有难度的题目。
这类题目实际上是考查阅读写人记叙文时,对刻画人物的各种 方式的掌握及其作用的理解。
一、结合作者对文章的描写,从人物的 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去分析人物 性格特点及思想品质。
《金色的鱼钩》
感悟:《平分生命》是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从这两段细
节描写当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当得知与 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他又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时, 在认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的情况下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 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 浓的兄妹亲情。
练一练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 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布满红丝的眼睛,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piāo] 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ài)!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 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 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liǎn)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 (gē)瘩(da)。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 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 我知道。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dāo):“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 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 面的芦秆(gǎn)动了一下,赶紧掣(chè)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 小鱼。

理解概括题型

理解概括题型

理解概括题型:
理解概括题型是一种常见的阅读理解题型,它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理解其主题、大意、重要信息等内容,并进行简洁、准确的概括或总结。

这种题型旨在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概括题型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主题概括:要求考生概括文章或段落的主题或中心思想,通常需要对文章进行整体
把握,找出主要观点或论点。

2.内容概括:要求考生概括文章或段落的主要内容,包括关键信息、事实、例子等,
需要考生对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和理解。

3.观点概括:要求考生概括文章中不同人物或作者的观点,需要考生注意区分不同观
点,并理解各自的立场和依据。

现代文阅读之概括类题型

现代文阅读之概括类题型

第一讲现代文阅读之概括类题型【学习目标】1、掌握概括类题型2、学会概括类题型的解题技巧【重点难点】灵活运用概括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方法指导】考点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考点答题方法: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①文章标题法。

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六要素法(必要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基本格式:(时间/地点)+谁+干什么+结果考点二:写出本段的段落大意?(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

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考点之三: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线索展开记叙的?1、线索的定义:是指串起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物品、事件或情感,是穿结文章全部材料、推进文章内容发展的一条坚强“纽带”,通过它我们就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线索的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者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3、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与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小学阅读理解常考题型及解题技巧汇总(完整资料)

小学阅读理解常考题型及解题技巧汇总(完整资料)

起航教育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和答题技巧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4、对文章主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考题形式及解题技巧一、理解加点字、词。

考题形式: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词)意思。

答题技巧:(1)文中找(2)换词语(3)逐字解(4)想引申义答题格式:先答这个词本身是什么意思,再答文中指谁(什么),怎么样(干什么……)例子:解释文中加______的词语①解释的带点词语。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工笔细描: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

文中指画金鱼时认真细致的勾画。

挥笔速写:大笔一挥,开始速写。

文中指挥动笔速写金鱼的动态。

②请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解释下面的词语。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

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竣工:工作完成,完工。

文中指京张铁路完成修建。

③先理解下面带点的字,再写出整个词语的意思。

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

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了迷,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座”在文中指:座位。

“虚”在文中指:空余,剩余。

座无虚席:没有空的座位,全部坐满。

文中指场内的座位全部坐满了。

④从词语的本义,想到词语的引申义。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理解成语分三步:①逐字解。

张:姓张冠:帽子李:姓李戴:佩戴②解本义:“张冠李戴”原来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③解比喻或引伸义:“张冠李戴”现在指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随堂练习:1.完了,一切都完了,辛辛苦苦画的作品让它毁了。

第05讲 记叙文之概括类题目【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原卷版)

第05讲 记叙文之概括类题目【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原卷版)

第05讲记叙文之概括类题目【学习目标】1.了解记叙文概括类题目常考题型:①内容情节概括②人物形象概括③心理、情感概括④原因概括题⑤主旨概括2.掌握记叙文概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互动探究】揭开害羞之谜①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

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

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jiān默。

②人们一般认为,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

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

③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

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

之后,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

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④当研究者用脑电图扫描的方式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他们又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动。

所以,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不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⑤害羞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呢?心理学家接着收集了这些小学生们的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使得他们大脑内5-羟色胺浓度过低,导致他们交往不畅,最终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惊恐,最严重的就是抑郁情绪,而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害羞。

因此,由于基因的差别,有些人生来就害羞。

⑥心理学家曾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虽然有2/3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仍有1/3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这种害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小学语文阅读题常见题型答题的技巧与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题常见题型答题的技巧与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题常见题型答题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的题型种类与答题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的题型种类与答题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的题型种类与答题方法基础知识、阅读与作文是语文考试的三大块,其中阅读理解占比很大,也很容易丢分。

做好阅读理解题,可以帮助考生在语文考试中保持出色的成绩,与其他考生拉开差距。

阅读理解的答题很讲究方法和技巧,简介如下!一、注意解题的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及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它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地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四年级阅读理解:概括中心(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四年级阅读理解:概括中心(课件)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作者就是通过写金色的梧桐表现了对 秋天和大自然的热爱
二、从中心句里找
《大青树下的小学》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作者通过写边疆小学表达了他的自豪赞美之情
三、从主要情节里找
《麻雀》
《麻雀》一课,母雀为了护子,挺身而出 准备与猎狗搏斗。这体现了老麻雀的爱子 精神
常考题型
1.读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 2.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一、了解什么是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或者人物身上的性格品质
二、答题思路
1.文章题目 2.文章开头段 3.文章中间 4.文章结尾 5.多次出现的句子
一、从文章题目里找
导语
DIRECTORY
一 自我课堂表现怎么样? 二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学会了吗? 三 说一说本节有什 本课收获。
2.教科书课后第一题、第二题。 (20分钟内独立完成)
你专心听讲 的样子最美!
下课啦
交流
DIRECTORY
一 做课教师说课。 二 观课教师评课,主要交流、探讨不足之处。 三 做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谈本课自我收获。
例3: 红叶谷不仅植物美,动物更是活泼可爱。一进鸟园,我就被“呱呱”的 声音吓了一跳,乌鸦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定睛一看,原来是世界上最大的鹦鹉-金刚鹦鹉。虽然它们的叫声不好听,但是长相美丽可爱。半米多长的身上布 满了绚丽的羽毛,从头上的朱红色渐变成尾羽的深蓝色,它一会儿在笼子里上 蹿下跳,一会儿做个高难度的翻滚动作。还有几只黑色的头上有黄色花纹的鸟, 会说许多日常用语,还会惟妙惟肖地学手机铃声。在放养区,黑天鹅悠然自得 地游着,山鸡“咕咕”地叫着,但是最吸引我的是数不清的孔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辅导讲义物工作者早就数清了,总共485只。

段意:【难度系数:★★】【解析】“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这句话是这一段的小结句,总结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作为这一段的段意。

【答案】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2、合并归纳法一个段落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很难分辨主次,概括段意时,就必须把几个并列的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

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

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鲸每天都要睡觉。

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

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

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段意:【难度系数:★★】【解析】《鲸》这篇课文第四段(包括4至7自然段)共有四层,分别从鲸的食物、呼吸、睡觉、生长等四个方面介绍鲸,这些都属鲸的生活习性。

因此,把这四小段合并起来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答案】鲸的生活习性。

3、取主舍次法因为段意要求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所以就得取主要内容舍去次要内容。

例如《少年闰土》一课中的第三段: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段意:【难度系数:★★】【解析】这一段写了两层意思:第1层讲我和闰土见面时的情形;第2层讲闰土来到城里的感受。

概括段意时,只取最主要的内容:我和闰土见面时的情形。

【答案】我和闰土见面时的情形。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1)分析标题、开头、结尾。

草船借箭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延迟,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功,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多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

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如《草船借箭》,读文章后,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周瑜自叹不如。

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2)抓住主旨语、议论句、抒情句、过渡句。

《詹天佑》原文参考六年级上课本原文。

文章中有一些句子,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针对这一特点,要学会从文章的重点句找中心的方法。

例如,《詹天佑》一课就能从开头“詹天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分析主要的人或事落花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

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

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

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

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

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

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

(4)段意合并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例题精讲】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答题。

王太太是个孤僻的人,跟邻居从不往来。

有一天,她正在烧饭,突然听见邻居李小妹尖声哭喊。

她从窗予望出去,发现一股浓烟正从李家的屋里冒出来。

王太太慌忙地跑出去,孩子的哭叫声更大了。

想必父母不在家,眼看火势越来越大,一向胆小的王太太居然鼓足了勇气冲了进去。

谁知才抱起小女孩,身后突然蹿起了熊熊的火焰。

当她用毛毯把小女孩抱着冲出火窟时,她头发已经全焦,身上烧伤了一大片。

就在这次火灾发生后,王太太的孤僻脾气居然改了,她尤其关心李小妹,总是买些东西送给她,并问长问短,有时候李小妹不用功、不听话,王太大可以气得哭起来。

许多朋友不解地问:“你以前从来不关心邻居,为什么现在对李小妹甚至好得超过自己的孩子呢?”“因为我差点儿为她送了命!”“差点儿为她送了命”,这是一句多么意味深长的话。

人们的爱,往往并不一定起于别人爱自己之后的回报,却可能由于自己最先的奉献和牺牲。

牺牲愈大,爱得愈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