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传统生态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合集7篇)

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合集7篇)

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合集7篇)1.1“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发展观“道”是老子自然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主要源泉。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同时,“道”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理想、最和谐的发展状态,是人与自然向本真和天性的复归。

1.1.1道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产生“一”,“一”是宇宙万物原始混沌状态。

“一”产生“二”,“二”是哲学上阴阳,或说天与地。

“二”产生“三”,“三”是阴阳相合而形成的和气,尽管这里对其“一”“二”“三”的具体解读各有说辞。

但是,我们在这一段浓缩的言语中可以清晰地体会到老子是在向人们表达一个“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过程与其有规可循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等句子中也均是想充分地表达出其“道生万物”和有“道”可循的基本观点。

因此,可见,对于老子而言“道”乃“万物之母”“天下之源”。

1.1.2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四法”之蕴意,可谓是妙义纷呈,博大精深。

“人法地”是指:君主、民众均要效法大地,按照大地的规律和法则进行活动。

“地法天”:大地要效法上天,日月星辰、斗转星移、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地运行和轮回。

“天法道”:天不可违背于道,道,乃德全覆。

“道法自然”:道所效法的就是其自我本身,自然而然。

所以,这句话从整体上可以理解为在告诫我们:无论是人类自身社会还是自然界,我们都不要刻意地去改变其发展和运行的规律,相反,使他们顺其自身的进化轨迹,自然而然的发展。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曰:“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等篇章均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最好引证。

1.2“万物自化,少私寡欲”的生态社会进步观“万物自化,少私寡欲”是老子生态伦理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则,也是老子自然哲学观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统一、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多处诗句均是在向世人描述他的“天道无为,万物自化,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的理想社会,他主张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1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

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

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

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

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 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

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

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

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众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热线电话,其中只有9.2%的打过电话;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从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访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环保权利;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

生态文明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

生态文明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

生态文明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发展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进一步生存与发展的强烈要求,是中国继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想观念上,摒弃传统的“征服自然”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

对生态文明的概念认识不清楚,就不可能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人们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人与物的和生共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

有人则认为,生态文明并不是指自然生态的“文明”状态,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

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的结果,也是各种力量协调共生的结果。

有人还认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的关系[1]。

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对生态文明作出这样的界定:第一,生态文明首先是指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这种文明形态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生态观念形成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生态观念形成研究

等 。古 代崇拜 的虫 类 , 以蟒蛇 为代表 , 一直 传承 到现在 , 久 经

猛 虎 , 若 人 们 找 到 了潺 潺 的 溪 水 … … 。江 河奔 流 千 里 有 源 领
头, 万物生在 大地 有原 因, 要 会抬 举 自己。” ・ ・ 它表达 了摩 梭达 巴人对养育 本民族 的自然 万物 的感激 和崇敬 。 在 傣 族 文 化 中 ,也 有 很 多 鲜 明 的保 护 生 态 的意 识 和 观 念 :有林 才有木 , “ 有水 才有 田。 田才有 粮 . 有 有粮 才有人。” 他 们把人 类 自身 的生存和繁衍 归结为有 自然界 的赐 予 . 以倍 所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代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态观念对解决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重要特别是我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阶段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避免牺牲环境资源又能够做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得特别重要一敬畏崇拜和合理利用基础上所形成的朴素生态保护意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体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人依赖于自然的状态这时人支配自然的能力极为有限人所需要的物质基本上都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人们感恩于大自然的赏赐惧怕大自然的惩罚面对自然的巨大威力人们不得不依附于它顺从于它因此人们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感激保护和敬畏崇拜今天保留的大量少数民族文献以及生活习俗规章制度中都能明显地反映这一特点如贵州黎平县的侗族村民现在仍然以古代流传下来的山上一草一木不得乱砍违者与血同红与酒同尽的习惯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存家园有时保护森林的制度和规范还通过一定的仪式表现出来如四川茂县的羌族每年冬季都要选择一吉日举行吊狗封山的仪式以强调对森林的保护还有如遍布于少数民族中的神林信仰民族考古学家汪宁先生在对云南仓源县考察以后在其西南仿古卅五年中写到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1500字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1500字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1500字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或群体在生产及生活实践中,人们不断总结并创造的智力成果、具有鲜明的文化标志。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1500字的内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传统文化的论文1500字篇1浅谈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探索延续至今。

其中蕴涵的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对室内设计影响深远。

现代家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审美思想来指导现代家居室内设计并进行运用,优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谐共生,从而整体、有效地营造一种理想的家居生活艺术环境,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设计艺术一解析传统文化“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

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

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

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

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

生态与环境论文-论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生态与环境论文-论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生态与环境》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院系专业年级层次本科学号姓名2013年12月16日论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曲宏博摘要:人类的进步发展大多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严重威胁。

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现状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如在制度方面:可以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和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在保护中有效利用生物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以此来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工圈养、培育、保护等措施挽救濒危生物,另一方面对经济转型具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威胁;保护;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在GDP不断创造神话的中国,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人类对土地的开垦和扩张、荒漠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过度利用与消费、生物入侵、规模化农业生产等,使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和破坏。

1生物多样性概述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

对于生物多样性,不同的学者所下的定义是不同的。

例如oNorse et al认为,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多个层次上。

而Wilson等人认为,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样性。

孙儒泳认为,生物多样性一般是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变异”。

在《保护生物学》一书中,蒋志刚等给生物多样性所下的定义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模板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模板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论文论文摘要: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政策、措施、行动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上行动的指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上的问题。

我们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重视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2)。

十八大代表、XX省XX市委书记李军发言时指出:“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但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也造成了很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有的地方甚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老牌工业化国家在反思、在改进,新型工业化国家也在避免,纷纷谋求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局限的一些措施和办法,致力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型,也是时代潮流。

”(3)由此可见及时的改变我们的发展思想是顺应时代的潮流,顺应发展的潮流,是对民众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萌芽的源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萌芽的源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萌芽的源流作用摘要:拟从早期生态伦理思想萌芽中的“万物平等”、“惜生爱生”、“天人合一”三个方面阐述后世主要生态伦理思想对这三种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萌芽奠定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走向,它在整个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史上起到源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思想萌芽;源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生态伦理思想始终相生相伴。

早期的生态伦理思想萌芽经历了上古时期生态意识的萌生、经由夏商周时期生态观念的萌发,再到西周时期生态伦理思想萌芽的基本形成几个阶段,并形成了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惜生爱生的生态伦理准则、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等基本内容。

毫无疑问,这些形成较早的生态伦理思想萌芽,在整个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史上起到了源流作用。

也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萌芽产生之后的各种生态伦理思想、各派思想中闪烁的伦理思想意蕴,基本上都是在先秦时期逐步形成的生态伦理思想萌芽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后世渐趋成熟的生态伦理思想几乎很难超越“万物平等”、“惜生爱生”、“天人合一”的大范畴,它奠定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一、万物平等《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出了万物皆同源的重要思想,而“道家对天人同源同质的价值判断原则必然生发出朴素的生态平等观这一伦理结果”[1]。

这种思想恰恰成为万物平等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道家“物无贵贱”的价值论认为,道是宇宙中一切事物最普遍的最终的价值源泉,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自然运作、无为自化的产物。

从万物各自的性质、形态、功能上看,它们之间千差万别,不过这些形式上的差别是相对的。

从万物自身所依据的价值本源——“道”的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平等的,即庄子提出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以道的观点来看待万物,才能看到万物本质上无贵贱之分。

到先秦时期,万物平等的观念已经逐步树立起来,此后,这种观念为历代所认可并提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传统生态研究论文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

即便是在今天,城乡边际虽已模糊,但13亿人口中,农民人数依然占了多数。

更为重要的是,广大的农村人口大多数生活于农耕文明传袭下来的传统中,即养儿防老,缺乏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保障。

新农保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型养老观念,配置出一种新型的、普适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种现代化的、普惠性的制度体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生态,是社会进步。

按照这一农保制度的要求,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一个都不能少,实现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以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按照指导意见,新农保的试点将于今年启动,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至于养老金待遇,则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这意味着,这一制度将使农村中的每个老人都能享受到有保障的制度性老有所养。

这一制度和先行一步的城市社保制度对接,将形成一个完美的社保覆盖网,惠及全体国民。

从文化传统而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传统养老观念的升华。

大同社会是中国儒家宣扬的最高理想社会,体现在社会保障上就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但是,这样的理想一直都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

因为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明清时代,统治者根本匮乏执政为民的思想,更没有公共财政的概念。

因此,对于小民,统治者只有“皇粮国税”的榨取,哪有国家财政去反哺民众?2006年,中央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民背负数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这是传统的消解;而新农保制度的筹划成行,则是农民权利的确认和解放,使中国社会从城乡二元结构的权利不对等蝶变为平权普惠的公民社会。

就现实意义而言,新农保不仅实现了社会公平,而且有助于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难题。

据统计,中国社会60岁以上的老人人数早在2005年就达到1.44亿,
占全国人口的11%。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相比西方国家的“先富后老”,中国老年化社会是尴尬的“未富先老”。

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施行,靠子女养老已经是不可能的社会现实。

在此情势下,必须有可靠的社保制度支撑,实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相较于城市,农村养老的问题更为严峻。

新农保制度,为破解农村老龄社会的挑战提供了有效的办法。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大力拓展农村市场,激活内需消费能力层面,农村市场是现在和未来的主战场。

按照经济学常识,只有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居民才敢于消费。

就此而言,新农保制度也是提振农村市场消费能力的催化剂。

当务之急,在于落实新农保试点。

而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三方责任中,公共财政的及时足额介入是确保新农保进行下去的关键。

否则,如果国家补贴跟不上,集体补助也就成了泡影,个人缴纳岂不成了商业保险?所以,新农保能否按照设定的路线图进行到底,公共权力的支持和公共财政的跟进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