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二章 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二章孔尚任与《桃花扇》第一节孔尚任的生平与著作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肯塘,别暑岸塘,又号岸塘主人,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
曾以监生充讲书官,特授国子博士,经户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
1699年6月51岁时写成代表作《桃花扇》。
孔尚任著有《阕里新志》、《岸塘文集》、《湖海诗集》、《会心录》、《节序同风录》等诗文集,剧作有《桃花扇》传奇。
另与顾彩天石合作有《小忽雷》传奇——康熙抄本题“梦鹤居士(顾彩天石)撰”,而《桃花扇》序说:“犹忆岁在甲申,先生指斋所悬唐朝乐器小忽雷,令余谱之。
一时刻烛分笺,叠鼓竞吹,觉浩浩落落,如午夜联诗,而性情加畅。
”又说是合作。
孔尚任《燕台杂兴三十首》自注:“予《小忽雷》填词成,长安传看,欲付梨园,竟无解音。
后得景云部,始演之。
”《桃花扇本末》说:“前有《小忽雷》传奇一种,皆顾子天石代予填词。
”作者“题识”说:“岁丙子九月退食之暇,贯联杂史,作为小传,顾子天石补以词曲。
”两人好友吴穆序《小忽雷》:“孔门星座,立传周详;顾氏秀才,填词秀雅。
”根据这些材料,一般以为两人合作(即孔构思立传,顾填词谱曲)。
第二节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一、《桃花扇》的创作目的《桃花扇本末》:“《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huī)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
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桃花扇小引》)“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桃花扇·试一出·先声》副末所扮老赞礼说,“昨日在太平园中,看一本新出传奇,名为《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人实事,有凭有据。
”可见,作者的目的是借明末的一段历史,来写其“兴亡之感”——即揭示南明覆灭的原因,表达作者对造成其“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的“权奸”──“魏阉之余孽”(《桃花扇小识》)如马士英、阮大铖的谴责,达到“惩创人心,为末事之一救”的目的。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桃花扇》是清朝戏剧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1:深沉的家国情怀《桃花扇》是描述南明王朝兴亡的一部历史悲剧。
身为孔门子孙的孔尚任,目睹明清易代之血雨腥风、生灵涂炭。
他虽被清廷笼络,却志不得伸,深为明王朝的覆灭而惋惜、痛心。
他以艺术的曲笔探寻悲剧的成因,以醒后人。
剧中一曲“哀江南”倾诉着作家深沉痛切的家国情怀:“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2:虚实相生、史戏浑一的创作理念《桃花扇》是一部严谨的历史正剧,写的就是刚刚发生不久的国家社稷情状,亦可视为彼时的现代剧。
作家遵循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剧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皆本诸史实,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回肠荡气的历史画卷,给今人以真实的历史认知和启迪。
然而,戏剧艺术不是史料的堆积,要集中、提炼、编织生动的故事情节、戏剧场面,要描画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就必须发挥作家的想象力,进行剪裁、加工和虚构,准确地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桃花扇》中的某些关节,如史可法的“沉江”、侯朝宗与李香君一同“出家”及李香君的“骂筵”等,显然是作家根据戏剧情景与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加以想象的。
《桃花扇》的典范意义在于做到了虚实相生,史与戏浑然一体,真实可信,引人入胜。
赏析孔尚任昆曲《桃花扇》3:人物性格的多重叙说《桃花扇》围绕李香君与侯朝宗的爱情主线状写了众多人物,有名有姓的就有二三十个,呈现一幅驳杂的社会断面。
这些人物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稍加点染,但各有不同的面貌神态,各自“面目精神,跳跃纸上,勃勃欲生”。
其手法,一是同类人物的对比,如同为妓女的李香君与李贞丽,同为文人的侯朝宗、陈定生、吴次尾,同为将帅的史可法、左良玉……各有不同的音容笑貌、待人处世。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摘要】《桃花扇》是一部描写孔尚任悲剧意识的小说,通过讲述孔尚任的命运起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生抉择、孤独与苦闷以及悲剧结局,揭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孔尚任是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年轻人,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种种困境和挫折,最终走向悲剧结局。
他的经历让我们深思人生的无常和残酷,反思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孔尚任的形象给我们启示,要珍惜当下,理性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对孔尚任的评价是,他是个绝望中的英雄,尽管走向悲剧结局,但他的坚持和勇气值得我们尊敬。
通过《桃花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悲剧意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引言:简介《桃花扇》,孔尚任的悲剧意识正文:孔尚任的命运起落,孔尚任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孔尚任的人生抉择,孔尚任的孤独与苦闷,孔尚任的悲剧结局结论:对孔尚任悲剧意识的思考,孔尚任形象给我们的启示,对孔尚任的评价1. 引言1.1 简介《桃花扇》《桃花扇》是明代文学家汉兴宗《纪年录》中的记述中,最早的详细记载是出现在明代时期的《皇明经世文编》,但在后来成为通行文献的《续靖康传信录》和《续文献通考》中,这一说法已经变得有些更为严密。
但汉兴宗对《桃花扇》的记述是如下的:自南唐之灭,有馀军未尽,为广陵民所与聚,僭号徐国王。
徐公好安逸,专起乐,日赴醴泉,与游坐人下棋,谓之“棋盘养道”。
因作《桃花扇》曰:“云惊波惧,风悲雨苦。
”形容遗民震惊,深惨之意。
从这段记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桃花扇》是围绕着南唐灭亡后的余军聚集在广陵,徐国王喜好享乐,疏于政事,并通过写下《桃花扇》表达对形势的忧虑和悲伤。
这部小说以清代吴敬梓的手笔重构,其中主人公孔尚任的人生遭遇与命运起落,体现了悲剧意识的主题。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孔尚任在小说中的命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生抉择、孤独与苦闷以及悲剧结局,以展现孔尚任所承受的悲剧压力。
1.2 孔尚任的悲剧意识孔尚任是《桃花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有着崇高理想的年轻人,但最终却陷入了悲剧的命运。
由《湖海集》看孔尚任淮扬治河与《桃花扇》的关系

期『 I
争 鸣 己彳 和 引 说
意
《 湖海集 》是孔 尚任 在淮扬 时期 的诗 文集 ,十 三
分诗 、文 、 札编 年 , 有邓 汉仪 等 人评 注 ,是 研
动
尚任 和 《桃花 扇 》的 第 一手 史 料。 翻 开 《湖海
。。
年 。 而 田雯康 熙 三十 三年正 月入 京 先补 刑部 侍 郎 ,六 月调 任 户
,
部 侍 郎 ,即 “ 少 司农 ” 。 田 、孔
说越远 。
,
杜 牧风 流 数 后 生” 的句子 ,见 《湖海 集 》卷
四: } 】
在 “ 阮亭……”这首诗 后 ,黄 仙裳评注道 : “ 牧 又得 阮亭 、东塘。” 孔 尚任在观 看歌 舞后写诗说 宵又见桃花 扇 ,引起 扬州杜 牧情” ,有什 么必要 解读 成 “ 故意 以 ‘ 杜 牧情 ’来扭 曲诗 情 ,从 而掩
索览 “ 挑 灯填 词” 的写 作 而言 , 说 自己多次修 改。 脱 离 了具体 的
瞄 兄 , 冗 / ’ L二 勿 侗 『 J l J巾 戚
从 扬 州 回泰 的。这 些说 法似是 而非 ,经不起推敲。
影 ,枕 衾 大 缘起 、写作经过 、演 出情况和剧本流传 刊布 的文字, 工 毫无关 系 易稿 ” 的 “ 三 ” 是 “多次 ” 的 意 思 , 汪容 甫 《释 工作 ,就是 文, 《 本末 》所谓 “ 三易稿” ,是指应 田雯 ( 纶霞 )
I
: 乒
地 d
方 J E =
●■ _
◎
儿 ,所指 比较 宽泛。孔 尚任 《 元 夕……观剧 ,即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桃花扇》是明代作家李时中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南宋临安府官员孔尚任因私欲膨胀、贪赃枉法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反映了孔尚任内心的悲剧意识。
孔尚任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孔尚任面临的人际关系悲剧。
孔尚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利用他人,包括胁迫、贪污等手段,导致他与他人的关系破裂。
他为了争夺太尉之位,不仅暗中设计陷害他人,还铲除异己,造成了许多人的悲剧。
他利用自己的权力打击异见者,不顾家族亲情的纽带,令自己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这种背离道德伦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与周围人的隔阂和孤立,无法获得真正的友情和家庭温暖。
孔尚任的内心世界的悲剧。
孔尚任虽然获得了权力和地位,但他的心灵世界却越来越空虚。
他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追求。
他的内心深处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和满足,而是愈发感到空虚和不安。
当他深陷困境时,他的内心世界更是陷入了一片黑暗,无法找到真正的解脱和慰藉。
孔尚任面临的社会悲剧。
孔尚任的无节制贪婪和腐败行径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混乱。
他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正义,也使得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他无视民众的利益和权益,所以最终导致了他被人们唾弃和谴责的结果。
这种社会悲剧不仅是对孔尚任的惩罚,也是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惩戒和警醒。
从《桃花扇》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尚任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他面临的人际关系悲剧、内心世界的悲剧以及社会悲剧等方面。
他为了个人私利不顾一切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自身的悲剧,也成为了社会的悲剧。
这部小说在悲剧的基础上反映了一种深刻的道德警钟,提醒人们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
再读孔尚任的《桃花扇》

再读孔尚任的《桃花扇》作者:何晓钟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5期内容摘要:少时,看电影《桃花扇》,印象里只留下黑白的模糊。
如今再读《桃花扇》,那朵朵蘸血的桃花,和那众多忠奸善恶的面孔,留我无尽的思考。
关键词:《桃花扇》历史民族少时,看电影《桃花扇》,印象里只留下黑白的模糊。
如今再读《桃花扇》,那朵朵蘸血的桃花,和那众多忠奸善恶的面孔,留我无尽的思考。
一.孔尚任与《桃花扇》孔尚任,孔子第六十四代孙,生于1642年,即清顺治五年,南明王朝灭亡后四年。
他从小苦读诗书经传,二十才为秀才,乡试落地,升官不成。
后幸遇康熙,不久奉命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踏遍南明故地,结识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末遗老,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
于是他广积素材,十年匠心经营,“易三稿而书成”,写出震动当时朝野的《桃花扇》。
《桃花扇》是一部以“传奇为信史”的历史剧。
又是一部“实人实事,有凭有据”涉及当时某些故国遗老的“现代戏”,其可贵性在于真实记录了南明弘光朝代覆亡的悲剧历史。
正如作者《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二.明末的那些事南明弘光是史上最无能无道的昏君。
他不思国事,不理朝政,耽于酒色,选美选优,及时行乐。
他的人生乐趣是“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回月当头”。
昏君左右伴奸臣。
朝中首辅马士英和阉党余孽阮大铖史称“马阮”,因他们拥立福王有功,故独揽大权,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把贪腐糜烂推到极致。
他们排斥异己,大兴党狱,公然宣称“幸国家多故,正是我辈得意之秋”。
呜呼,这样的南明怎么不亡?朝中如此,朝外也一片混乱。
武将拥兵自重,不思一致对外,却同室操戈,自相残杀。
如驻防长江一带四镇总兵左良玉等武将都是勇于私斗之人。
他们“国仇犹可恕,私恨最难消”。
在移师东下欲诛马阮时,马阮却言“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于是尽撤河防,使江南千里空营,清兵趁虚而入,只剩史可法三千孤军,死守扬州,一筹莫展。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孔尚任是清朝末年广东籍知识分子、思想家。
其对于中国的地位和未来充满了悲剧意识,这种意识在其小说《桃花扇》中得以充分体现。
《桃花扇》讲述了南宋时期一群士人的生活与爱情,其中孔尚任通过反复描写这些人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的悲剧意识。
首先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助感。
小说中的主人公,诗人安陵容、书法家郭仲衍、文学家谢仁贵等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然而,在面对西夏的入侵和金朝的强势压迫时,这些传统文化也显得十分无力,甚至颓废沉沦。
安陵容的妾室秦明珠,曾一度感慨:“古今文化,总是随着社会情形的变化而有所转移。
我们这一代……总觉得自己到了个偏僻孤寂幽独之地。
”(第7回)在这种无可奈何之情下,孔尚任表现出了对于传统文化无法挽回之痛心。
其次是对于历史发展的悲观感。
小说中所描写的南宋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士人的处境十分艰难。
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变革思想和行动纷至沓来,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郭仲衍发明的兵器,最后被金朝俘获,安陵容所倡导的救国思想,只是一遍遍的呼唤却毫无实际作用。
这种历史发展的悲观,使孔尚任对于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最后是对于人性的反思。
小说中的人物无不追求着自己的欲望和信仰,但是霸权、权力、利益等因素却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信念和追求。
安陵容纵情诗酒而荒废才能,谢仁贵爱慕明妃而忽视国事,和平和李雫等人各自怀有爱国情操而背叛对方。
这种人性的渺小和无常性格,深深触动着孔尚任的内心,使他对于人性充满悲痛之感。
总之,《桃花扇》是孔尚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和人性的高度悲剧意识的完美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孔尚任是个具有人文关怀和颇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他用文学的形式,传递出自己对于中国的深情厚爱和悲惨遭遇的感慨。
清孔尚任桃花扇赏析二

(清)孔尚任《桃花扇》赏析(二)孔尚任写的《桃花扇》是一部非常著名的清代传奇,据孔尚任自己说,他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桃花扇》原为一剧名,桃花扇是剧中最主要的道具。
所谓桃花扇,就是指扇面上绘有桃花之扇,在这本书中也象征着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
从抛赠扇坠开始,梳栊时初则赠扇,定情时题诗于扇,到侯方域被迫离开南部后,李香君万般思念之际,独自抚扇以自遣,李香君心许侯生从未动摇,杨友龙欲强使之嫁与田仰,李香君猛撞头部欲自尽,xiě溅于扇上,杨友龙又加以勾勒,并添加枝叶,画成桃花,此扇乃成一柄桃花扇。
孔尚任是孔子的第64代孙,作为一个清朝诗人、戏曲作家,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京任官十年间,他写了《岸堂稿》、《长留集》(与刘廷玑合著)等诗文作品,时时感叹自己穷愁潦倒、碌碌无成。
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写成了《桃花扇》,一时间洛阳纸贵。
孔尚任的《桃花扇》共有《小引》、《小识》、《本末》、《凡例》、《考据》、《纲领》六篇自序,在明清传奇作品的海洋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桃花扇》写的是南明弘光帝登基前后的事,写复社文人侯方域至秦淮河畔访名jì李香君,与之订交。
魏忠贤余党阮大铖企图东山再起,通过杨文骢赠梳栊费给侯方域,欲以此为突破口拉拢陈贞慧、吴应萁等复社核心人物,乃至代表清议之诸东林dǎng元老。
侯方域虽然略有察觉,竟接受了,李香君则大义凛然,坚决拒绝。
后来阮大铖追随奸佞迎立福王,骤登高位,乃对复社文人千方百计的陷害,侯方域为避祸离开南京。
李香君被逼嫁田仰,她宁死不从,撞得头破xiě流,后来杨文骢前来探望,将扇上xiě渍添加枝叶,画成一柄桃花扇。
苏昆生前往河防寻访侯方域,李香君以扇代书,托苏昆生带去,以表思念之情。
马士英、阮大铖辈为享乐,逼迫秦淮歌jì为之演唱,被认作李贞丽的李香君借机痛斥马、阮,遭到殴打,并被送入内庭。
在兵荒马乱之中,苏昆生、李贞丽以及侯方域三人在河防不期而遇,侯方域急回南京寻找李香君,但媚香楼已无李香君踪影,只遇到寄居的画家蓝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尚任与《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家。
与洪昇并称“南洪北孔”。
《桃花扇》是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王国维《文学小言》、吴梅《顾曲麈谈》、梁启超《小说丛话》都认为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
那么,孔尚任为什么要创作《桃花扇》呢?他在《桃花扇·小引》中说得十分明白。
这就是通过“场上歌舞,局外指点”,让观众“知三百年之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达到“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的目的。
换句话说,孔尚任是要表现南明亡败的过程,总结历史的教训。
《桃花扇》完成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共计四十出。
作者曾三易其稿,创作历经十年之久。
其成书正值清初乾嘉学派考据之风极盛之时,作者孔尚任深受影响,表现出忠于历史的创作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和事件能在历史中找到原型,以艺术的真实再现了历史的真实。
《桃花扇》主要讲什么呢?明末,代表文人士大夫势力的“东林党人”逃难南京,组织“复社”,与魏忠贤阉党余孽阮大铖继续斗争。
复社文人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
侯方域赠与李香君题诗扇一把,与其“梳栊”,私定终身。
阮大铖为拉拢侯方域,遣人赠送丰厚妆奁,被李香君得知后坚决退回。
阮大铖怀恨在心。
弘光皇帝即位后,阮大铖再度得宠,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
香君誓死不从,撞头自尽而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时香君师傅苏昆生前往扬州,香君便托他将溅血诗扇带给侯方域以代书信。
马士英、阮大铖为了迎合福王的意旨,大肆抓捕秦淮歌女排演《燕子笺》,香君借机自编新词,痛骂马、阮。
后清兵攻破扬州,史可法殉国,南京城里一片混乱,福王和马、阮仓皇逃窜,南明灭亡。
香君在栖霞山白云庵出家。
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南京寻找李香君,二人重逢,携手出家学道。
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
《桃花扇》是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在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那它究竟有什么艺术价值与历史影响呢?
在戏剧结构上,孔尚任以概括生活的巨大的艺术才能和独创性,通过侯、李的爱情线索,尤其是通过象征他们的爱情命运的一把扇子,把一部包括了南明兴亡史庞大内容的戏剧情节,有机地贯串在一起。
从赠扇定情始,他们的爱情就被置于明末清议与阉党激烈斗争的政治旋涡之中;由于斗争的激化,侯、李被迫分离,结构上展开了由朝宗(侯方域)和香君联系着的两条线索:通过朝宗四处奔波这条线,写出了南明草创及四镇内讧等重大事件和矛盾。
通过香君备受欺凌这条线,写出了弘光和马、阮之流倒行逆施、宴游偷安的腐败情形。
最后,作者摆脱了生旦团圆的俗套,以张道士撕扇,侯、李入道的爱情悲剧,来衬托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
作者以“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独特构思,在明代以来十分发展的爱情剧、时事剧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成功地把爱情描写和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戏剧结构具有细密、宏伟、富于独创性的特点,把传统的爱情剧和时事剧都提到新的高度。
孔尚任是一位善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戏剧家。
他善于在重大的现实矛盾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又善于通过一行一止、一颦一笑的细微末节来表现个性。
他善于从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来展开他们的内心世界,又善于用浓淡不同的笔墨来塑造艺术形象。
出现在《桃花扇》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其中如崇尚气节、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的李香君,关心国事、热心侠义的柳敬亭,力挽狂澜、慷慨捐躯的史可法,风流倜傥、软弱妥协的侯方域,两面讨好、圆滑世故的杨龙友,他们都有不同的内心世界和音容笑貌。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不
但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而且写出了同一类型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一些复杂的性格。
同是妓女,李香君不同于李贞丽、卞玉京;同为艺人,柳敬亭不同于苏昆生、丁继之;同为武将,左良玉不同于高杰、贡得功;同为奸臣,阮大铖不同于马士英。
侯方域、杨龙友这类复杂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表现了作者对人物个性的深刻把握和描绘复杂历史条件下复杂性格的杰出才能。
在人物描写中,孔尚任竭力把人物的历史作用与自己的爱憎褒贬统一起来。
在对他们的不同态度中,表现出作者进步的历史见解。
这种鲜明的倾向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对人物恰如其分的描写,形成了《桃花扇》中人物形象的显著特色。
《桃花扇》是一部历史剧,作者以数十年的工夫探求历史的真实性,达到“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的程度,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历史舞台的一部“信史”,它的出现,极大地发展了历史剧忠于客观史实的传统。
但是《桃花扇》不是历史教科书,它的杰出成就在于:作者从戏剧艺术的要求出发,完美地统一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的真实性。
史实成为最好地体现艺术要求的骨架,必要的艺术加工也更深刻地反映了历史本质。
例如,为了塑造李香君的形象,作者虚构了溅扇、染扇、骂筵、入宫等重要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能反映人民的愿望;为了反映国破家亡的悲剧,孔尚任将侯方域两朝应举改为出家入道,虽对侯方域的行为有所掩饰,却概括了明末清初一部分士大夫的带有普遍性的道路。
作者对史实的加工和虚构,大都使情节更为精练,人物更为典型,戏剧特征更为鲜明。
《桃花扇》的语言既有戏剧的表演性又富于文采,达到了戏剧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作者写出了许多有强烈抒情和个性化的曲辞,又严肃详备地写好了宾白,这在古代传奇中也是罕有的。
这一切使《桃花扇》成为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
总之,《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以后,孔尚任第一个以戏曲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
但由于他的阶级立场和清政府专制统治所导致,孔尚任歪曲了农民革命和明王朝的矛盾,回避了清兵入关、南下的暴行,有时甚至对清统治者加以粉饰,损害了这种总结的正确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