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合集下载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摘要】《桃花扇》是一部描写孔尚任悲剧意识的小说,通过讲述孔尚任的命运起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生抉择、孤独与苦闷以及悲剧结局,揭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孔尚任是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年轻人,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种种困境和挫折,最终走向悲剧结局。

他的经历让我们深思人生的无常和残酷,反思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孔尚任的形象给我们启示,要珍惜当下,理性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对孔尚任的评价是,他是个绝望中的英雄,尽管走向悲剧结局,但他的坚持和勇气值得我们尊敬。

通过《桃花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悲剧意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引言:简介《桃花扇》,孔尚任的悲剧意识正文:孔尚任的命运起落,孔尚任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孔尚任的人生抉择,孔尚任的孤独与苦闷,孔尚任的悲剧结局结论:对孔尚任悲剧意识的思考,孔尚任形象给我们的启示,对孔尚任的评价1. 引言1.1 简介《桃花扇》《桃花扇》是明代文学家汉兴宗《纪年录》中的记述中,最早的详细记载是出现在明代时期的《皇明经世文编》,但在后来成为通行文献的《续靖康传信录》和《续文献通考》中,这一说法已经变得有些更为严密。

但汉兴宗对《桃花扇》的记述是如下的:自南唐之灭,有馀军未尽,为广陵民所与聚,僭号徐国王。

徐公好安逸,专起乐,日赴醴泉,与游坐人下棋,谓之“棋盘养道”。

因作《桃花扇》曰:“云惊波惧,风悲雨苦。

”形容遗民震惊,深惨之意。

从这段记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桃花扇》是围绕着南唐灭亡后的余军聚集在广陵,徐国王喜好享乐,疏于政事,并通过写下《桃花扇》表达对形势的忧虑和悲伤。

这部小说以清代吴敬梓的手笔重构,其中主人公孔尚任的人生遭遇与命运起落,体现了悲剧意识的主题。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孔尚任在小说中的命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生抉择、孤独与苦闷以及悲剧结局,以展现孔尚任所承受的悲剧压力。

1.2 孔尚任的悲剧意识孔尚任是《桃花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有着崇高理想的年轻人,但最终却陷入了悲剧的命运。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桃花扇》是清朝时期著名小说家曹雪芹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史
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曹雪芹通过塑造不同角色的命运和人生经历,体现出了一种悲
剧意识。

其中,孔尚任作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更是深刻地展示了悲剧意识的深刻内涵。

孔尚任是一个深得康熙皇帝信任的官员,他一直坚守着儒家传统的忠诚、孝道等精神,可是在面对权力、利益及人性的扭曲时,他却苦于面对抉择。

孔尚任对康熙皇帝忠诚不二,这是他的责任和使命,然而,他也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正,现实中的政治斗争也
往往是充满欺骗和勾心斗角的。

相比较来说,他更倾向于在平淡中获得真实和自由,却又
害怕这种“平淡”的背后是权力的边缘和脆弱的地位。

随着剧情的发展,孔尚任的内心矛
盾与压抑不断加剧,他渐渐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在最后一步“游说”康熙皇帝,让康
熙放心让他死去。

总之,《桃花扇》通过塑造孔尚任这一角色的命运和人生经历,揭示了对清朝封建社
会和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同样也诠释了曹雪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挣扎
与承继。

而孔尚任的悲剧意识,则是在其经历和行为中深刻体现,他的悲剧也让人们认识
到了一个铁面无私的官员背后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和矛盾。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桃花扇》是明代作家李时中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南宋临安府官员孔尚任因私欲膨胀、贪赃枉法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反映了孔尚任内心的悲剧意识。

孔尚任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孔尚任面临的人际关系悲剧。

孔尚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利用他人,包括胁迫、贪污等手段,导致他与他人的关系破裂。

他为了争夺太尉之位,不仅暗中设计陷害他人,还铲除异己,造成了许多人的悲剧。

他利用自己的权力打击异见者,不顾家族亲情的纽带,令自己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这种背离道德伦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与周围人的隔阂和孤立,无法获得真正的友情和家庭温暖。

孔尚任的内心世界的悲剧。

孔尚任虽然获得了权力和地位,但他的心灵世界却越来越空虚。

他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追求。

他的内心深处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和满足,而是愈发感到空虚和不安。

当他深陷困境时,他的内心世界更是陷入了一片黑暗,无法找到真正的解脱和慰藉。

孔尚任面临的社会悲剧。

孔尚任的无节制贪婪和腐败行径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混乱。

他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正义,也使得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他无视民众的利益和权益,所以最终导致了他被人们唾弃和谴责的结果。

这种社会悲剧不仅是对孔尚任的惩罚,也是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惩戒和警醒。

从《桃花扇》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尚任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他面临的人际关系悲剧、内心世界的悲剧以及社会悲剧等方面。

他为了个人私利不顾一切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自身的悲剧,也成为了社会的悲剧。

这部小说在悲剧的基础上反映了一种深刻的道德警钟,提醒人们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桃花扇》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孔尚任的悲剧经历展现了他的悲剧意识。

孔尚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和追求,但却屡屡受挫,最终以悲剧收场。

孔尚任拥有才华与智慧,但却生活在一个堕落的社会环境中。

他的父亲曾经是个清廉的官员,但由于某次的决策错误,他被处死。

这个事件对孔尚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家族的声誉扫地,他也一直想要恢复家族的荣誉。

孔尚任所处的社会却充满了贪污腐败、权力纷争等现象,他的理想很难实现,这使得他的悲剧意识更加深刻。

孔尚任对爱情也抱有美好的期望,但却陷入了一段悲惨的感情经历。

他深爱着贾珍的妻子王熙凤,但却无法得到她的心。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女性,她不仅深爱着贾珍,并且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她与贾琏保持了一段不正当的关系。

孔尚任心甘情愿地为王熙凤付出一切,但最终却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情。

这段悲哀的感情经历使孔尚任对人生的理想充满了失望和绝望。

孔尚任的一生都充满了苦难和矛盾。

他虽然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却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黑暗与复杂。

他身陷囹圄,过着牢狱生活,他的人生悲剧就像是一幅写实主义的画卷,显示出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

孔尚任的悲剧意识体现在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失望中。

他一直努力追求理想和正义,但最终却发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被社会所辜负。

《桃花扇》通过展示孔尚任的悲剧经历,揭示了他的悲剧意识。

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无法获得爱情的满足,最终被社会所辜负。

这使他感到人生是如此的无望和无助,对现实社会心生悲观和绝望。

这种悲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人们深刻反思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浅析《桃花扇》中的悲剧

浅析《桃花扇》中的悲剧

浅析《桃花扇》中的悲剧《桃花扇》中《先声》一出,孔尚任借老赞里之口,道出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思想内容。

悲欢离合兴旺盛衰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伤感,同时也决定了《桃花扇》的悲剧性质。

一、历史悲剧《桃花扇》表明了孔尚任对南明由兴到亡的感慨。

整个南明朝堂之上君是昏君,臣是佞臣,政治黑暗腐败。

孔尚任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抒写了无限深沉的悲凉之感。

《桃花扇》是一部历史剧,通过侯李爱情故事叙写南明重大历史事件,描摹历史人物。

他们都遭逢乱世,在社会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战乱不断的背景下,作者借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写出了他们的悲欢离合,迷惘幻灭,大大增强了剧作的悲剧色彩,渲染了无限悲凉的气氛。

《桃花扇》不仅写历史人物的悲剧,更写出了历史事件的悲剧。

“四镇争位”、“高杰被赚”、“清君侧“、史可法扬州保卫战,无不让人心生悲壮、惨烈、惋惜的伤感。

孔尚任精心设计和描画,使众多历史事件围绕着南明的兴亡环环相扣,悲剧气氛浓烈,催人泪下。

二、政治悲剧《桃花扇小引》中说“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桃花扇》不只是一部历史悲剧,它也是一部政治悲剧。

侯、李缠绵悱恻的爱情被政治团团包围,处处控制。

整个南明政坛,君不君,臣不臣,“万事无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成了满朝文武的座右铭。

弘光帝一上台,关心的不是励精图治、振兴国家、收复河山,而是征歌选舞,沉湎与声色犬马之中。

马士英和阮大铖趁机窃取了国家军政大权,明末最腐败的宦官集团重新进入统治者行列,悲剧由此上演。

三、性格悲剧《桃花扇》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描摹使得这部历史传奇名剧拥有了其他剧作所没有的感动人心的力量。

(一)侯、李性格悲剧侯方域是明末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富有文采,风流倜傥,但优柔寡断、胆小怯懦。

这种性格注定了他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中必然会放弃个人幸福而走上“入道”的消极反抗道路。

而李香君聪明伶俐,才艺双全,性格温柔而刚烈,有主见,是中国古代女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从小说《桃花扇》看孔尚任的悲剧意识
《桃花扇》是明代作家曹雪芹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孔尚任的悲剧经历和他的悲剧意识。

孔尚任是一个有才华但命运多舛的人物,他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他的对人生和现实的失望和绝望、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和对宿命的无力反抗。

孔尚任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他对人性的观察和反思也表现了他的悲剧意识。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他人的观察发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但也看到了人性中的利己和贪婪。

他对人心的观察使他对人性充满了矛盾和无奈的认识。

他对他人的善意和恶意都深有体会,并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法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孔尚任对宿命的无力反抗体现了他的悲剧意识。

他相信命运的安排是不可抗拒的,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改变社会的不公。

他相信一切都是宿命的安排,自己注定要承受痛苦和绝望。

他对宿命的无力反抗表现了对命运的绝望和对生活的苦闷。

《桃花扇》的作品赏析

《桃花扇》的作品赏析

《桃花扇》的作品赏析关于《桃花扇》的作品赏析作品主题《桃花扇》描写了一个朝代的灭亡,造成这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失,承担最后悲剧结局的也不是一个人,而面临悲剧命运进行抗争的也不只有一个人。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桃花扇》的作品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尚任写的《桃花扇》是一部非常著名的清代传奇,据孔尚任自己说,他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桃花扇》原为一剧名,桃花扇是剧中最主要的道具。

所谓桃花扇,就是指扇面上绘有桃花之扇,在这本书中也象征着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

从抛赠扇坠开始,梳栊时初则赠扇,定情时题诗于扇,到侯方域被迫离开南部后,李香君万般思念之际,独自抚扇以自遣,李香君心许侯生从未动摇,杨友龙欲强使之嫁与田仰,李香君猛撞头部欲自尽,血溅于扇上,杨友龙又加以勾勒,并添加枝叶,画成桃花,此扇乃成一柄桃花扇。

孔尚任是孔子的第64代孙,作为一个清朝诗人、戏曲作家,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京任官十年间,他写了《岸堂稿》、《长留集》(与刘廷玑合著)等诗文作品,时时感叹自己穷愁潦倒、碌碌无成。

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写成了《桃花扇》,一时间洛阳纸贵。

孔尚任的《桃花扇》共有《小引》、《小识》、《本末》、《凡例》、《考据》、《纲领》六篇自序,在明清传奇作品的海洋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桃花扇》写的是南明弘光帝登基前后的事,写复社文人侯方域至秦淮河畔访名妓李香君,与之订交。

魏忠贤余党阮大铖企图东山再起,通过杨文骢赠梳栊费给侯方域,欲以此为突破口拉拢陈贞慧、吴应萁等复社核心人物,乃至代表清议之诸东林党的元老。

侯方域虽然略有察觉,竟接受了,李香君则大义凛然,坚决拒绝。

后来阮大铖追随奸佞迎立福王,骤登高位,乃对复社文人千方百计的陷害,侯方域为避祸离开南京。

李香君被逼嫁田仰,她宁死不从,撞得头破血流,后来杨文骢前来探望,将扇上血渍添加枝叶,画成一柄桃花扇。

苏昆生前往河防寻访侯方域,李香君以扇代书,托苏昆生带去,以表思念之情。

桃花扇赏析与点评

桃花扇赏析与点评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 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 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 年?歇于何也?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 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桃花扇· 小引》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把爱情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朝政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尖锐,不可调和的 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明朝垮台,清兵入关, 马士英、阮大铖等勾结四镇拥立福王,建立了南明王朝。 但福王不思收复失地,反而贪恋声色。马士英、阮大铖以 迎立有功,操纵朝政,狼狈为奸,卑鄙地宣称:“幸遇国 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排挤忠良。一些武将“没有 阵上逞威风,早已窝里相争斗”,整个王朝君是昏君,臣 是佞臣。剧作以具体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南明统治集团的荒 淫无耻和日益走向腐朽的丑恶本质。
下层人民形象的成功塑造
李香君,这个温柔、美丽、多才多艺的少女,她虽是 秦淮歌妓,但与之交往的多是复社领袖,受到了进步思想 影响。国家动荡不安之时,秦淮河畔依旧歌舞升平,此情 此景,孔尚任自己也发出了“伤心千古事,依旧《后庭 花》”的叹息,然而香君虽未秦淮名妓,却没有一丝“商 女不知道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小女子情怀。 相反,比起侯方域的犹豫胆怯、没有立场,她有着清 醒的政治头脑和爱憎分明的感情,秉性正直、善良、刚强, 不贪富贵,不畏强权,深明大义,嫉恶如仇的品质。 除此之外,孔尚任还塑造了苏昆生、柳敬亭等诸位刚 正不阿、有情有义,却身处社会下层的人物形象。在这里, 作者孔尚任鲜明地站在小人物一边,尊敬他们,赞美他们, 无疑反映了作者平等的社会思想和民主倾向。
“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 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 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珠也。观 者当用巨眼。” ——孔尚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尚任《桃花扇》賞析1699年,继洪升《长生殿》传奇之后,经过作者孔尚任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的《桃花扇》传奇脱稿了。

当时在南中国各省起兵抗清的前后三藩早已平定,清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了。

在清政府利诱、威迫兼施的文化政策之下,被称为“一代正宗”的《望溪文集阮亭诗》,都因才力单薄,为有识者所不满。

“南洪北孔”就成为照耀文坛的双星。

《桃花扇》传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戏。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了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中国黄河以北各省陷入大混乱的状态。

这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内结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守备徐弘基,外结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

当时南明王朝统辖的中国南部各省都还完好,南京据长江下游形势之地,是明代二百多年的陪都所在,对南方各省还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量。

清人入关之初,兵力不过十多万,占地不过关外辽东一带和河北、山东的部分州县。

在这样双方形势对比之下,当时南明王朝若在政治上采取一些较开明的措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即使暂时不能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也还有可能像东晋、南宋初期那样,坚守江淮,徐图恢复。

可是南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清兵即渡河南下,列镇望风迎降,扬州失守,南京跟着陷落。

这曾经一度为南中国人民所属望的南明政权,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后来南方的人民虽先后拥立鲁王、唐王、桂王等抵抗清兵,但比之南明王朝建立初期,形势已大相悬殊,终于为清兵所各个击破。

为什么南明王朝会这样快地覆灭呢?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学者曾经企图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加以说明,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要求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出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的。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

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

代表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黑暗势力的阮大铖,正在等待时机,重新起来执政。

以陈定生、吴次尾为领袖的复社文人,在政治上继承东林党的主张,有他们进步的一面。

然而他们在“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的时候,依然流连风月,买醉征歌,这就通过舞台上的人物活动,说明他们不可能担当起挽回国家危急形势的艰巨任务。

跟着复社文人对阮大铖的斗争而来的是为了建立南明王朝而引起的统治集团内部的争论。

以马士英、阮大铖为首的魏阉余孽勾结江北四镇,企图迎立福王。

为复社文人所拥护的史可法、左良玉都曾表示反对,没有成功。

福王即位,马、阮当权,他们一面卖官鬻爵,尽量搜括,来满足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而缇骑四出,捉拿东林、复社党人,企图一网打尽,使这新建立的王朝愈来愈离开了人民,也愈走向没落。

《桃花扇》第二十五出,写福王当北兵即要南下时,他所关心的只是怎样在宫中选优演戏,及时行乐。

第三十六出写马士英、阮大铖在南明即要灭亡的前夕,还念念不忘他们的“一队娇娆,十车细软”,十分深刻地写出了这统治集团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当时南明王朝所赖以守御江北的是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四镇,所赖镇守上游的是左良玉的兵力。

由于这些部队本身的腐朽和统治集团内部无可调和的派系矛盾,终于使他们的力量在内战里面自相抵消。

史可法出守扬州,满心希望出兵北伐时,江北四镇将领就为了争夺扬州地盘,起了内讧。

后来经过史可法的苦苦调停,高杰也自知寡不敌众,才同意离开扬州,前往开洛防河。

高杰引兵北上之后,为睢州镇将叛徒许定国所暗算。

剩下黄、刘三镇又为了统治集团内部派系的斗争,被马士英、阮大铖等调去阻塞左良玉兵东下,河淮一带,千里空虚。

因此当清兵南下时,只留下史可法一支孤军,困守扬州。

扬州一失,南明王朝也就跟着覆亡了。

当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民族危机间不容发的时候,摆在南明王朝面前的主要任务,是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当前最大的敌人。

可是由于明代统治阶级在当时已经十分腐朽,代表这个腐朽统治阶级的人物,不论文官、武将,都只知道尽量向人民搜括财富,供自己的荒淫享乐。

因此由这些代表人物所组成的南明王朝内部,除了彼此争夺派系的、个人的利益之外,是不可能从国家的共同利益出发,团结内部力量来对付南下的清兵的。

当时在南明统治集团内部比较贤明的人物并不是没有,传奇中所写的史可法就是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

然而由于当时整个统治集团在走向腐朽、没落,他在这个统治集团内部的地位,也就愈来愈陷于孤立。

《桃花扇》传奇演南明王朝建立之后,史可法即因为马士英所忌,出守江北。

到他镇守扬州之后,江北四镇将士又因早就与马士英勾结,不听他的指挥。

明末清初有些历史作者也看到了史可法才能短绌的一面;然而重要的并不是史可法个人才能的问题,而是当时整个形势使史可法的才能不可能得到发挥的问题。

传奇第十八出当四镇将士为争夺扬州,自相水火时,史可法只能写一张告示来调停,效果当然是不大的。

第三十五出写史可法死守扬州时,只能以痛哭流涕激励部下,也不能挽回危局。

然而作者已经通过一连串的戏剧行动,把史可法当时的处境揭示给读者:他上不得朝廷的信任,下不能指挥诸将,剩下部下的三千残兵,也同样受了这腐朽统治集团的影响,军心动摇;那他除了痛哭流涕,决心以一死报国之外,就很少别的道路可走了。

南明王朝内部派系之间的尖锐矛盾;马士英、阮大铖等亡国士大夫的荒淫无耻,倒行逆施;史可法的困守扬州,孤忠无助;它们从不同方面说明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

这些历史现象,在《桃花扇》传奇里得了了集中而完整的反映。

《桃花扇》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即作者所说的“兴亡之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然而《桃花扇》不是历史教科书,作者在创作上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怎样通过当时流行的戏剧形式――传奇来反映南明的历史。

既然是传奇,就需要通过剧中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把南明一代的兴亡串连起来演给观众看。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正是作者在这方面最好的自白。

那么作者是怎样借传奇中男女主角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写南明一代兴亡之感的呢?《桃花扇》传奇中的女主角李香君是明末南京秦淮名妓。

作者在第二出最初介绍这个人物时就给我们一个与一般妓女不同的印象。

她色艺非凡,曾得到当时复社领袖人物张天如、夏彝仲等的赞赏;她的师傅苏昆生又是在复社文人声讨阮大铖之后,坚决离开了阮家来教她歌曲的。

我们从后来她在戏剧里所表现的一连串行动看,这些最初跟她接触的人物,对她的生活态度是起了正面的影响的。

明末东林、复社文人由于在政治上有比较进步的主张,跟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官僚展开了一连串的斗争,赢得了东南各大都市人民的好感,也受到歌台舞榭里那些丧失了人身自由的女子的欢迎。

李香君既受到复社领袖人物的赞扬,她师傅又是坚决反对阮大铖的人物;那当她跟侯方域结合之后,为了侯方域,也为了她自己的前途,把侯方域从阮大铖与杨龙友所做成的圈套里挽救出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却奁〕这场戏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秦淮歌妓与复社文人的关系。

这除了男女双方在才华上、容貌上互相倾慕外,还在政治态度上互相影响。

这是在《桃花扇》以前的儿女风情戏里所少有的。

李香君在出色地演出了〔却奁〕这一出戏之后,不但成为侯方域的“畏友”,同时还赢得复社文人普遍的尊敬。

然而,这对于那要收买她来拉拢侯方域的阮大铖来说,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他的老羞成怒,是势有所必至的。

就这样,作者通过〔传歌〕、〔眠香〕、〔却奁〕等几场戏,逐步把这出戏中的女主角推向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的尖端。

当南明王朝建立之后,由于这个王朝是建立在极端腐朽的统治基础之上的,这王朝的代表人物,从福王由崧以至马士英、阮大铖、田仰等,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荒淫无耻的生活。

李香君是一个以色艺著称的歌妓,她的名气愈大,这个腐朽统治集团里的人物,就越要千方百计地把她抢夺过来,作为自己玩弄的对象。

然而李香君由于过去在对阮大铖的斗争中,曾经为侯方域及复社文人所器重;为了复社,也为了她自己的前途,她自然要坚守妆楼,等待侯方域的到来,拒绝了南明统治集团里的人对她的追求。

就这样,作者把李香君为了本身幸福所进行的斗争,跟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很自然地结合起来。

传奇中第十七出总批说:“南朝用人行政之始,用者何人,田仰也;行者何政,教戏也。

因田仰而香君逼嫁,因教戏而香君入宫,离合之情又发端于此。

”正确地指出了香君的不幸遭遇是与南明腐朽王朝的政治措施密切相关的。

作者所以采用侯方域赠给李香君的诗扇作为全部戏曲的主要线索,用意是深刻的。

这诗扇本是侯方域与李香君定情的表记,在当时习俗,它是象征着男女双方的全部爱情的,因此它就可能把有关侯、李双方的爱情关系贯串起来。

从另一方面看,侯、李双方的结合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小插曲,而李香君在这次政治斗争中一开始就表现了十分鲜明的态度,这就埋伏了后来马士英、阮大铖等对她进行迫害的祸根。

传奇第二十一出写阮大铖怂恿马士英去强逼香君嫁给田仰时说:“当年旧恨重提起,便折花损柳无悔。

那侯朝宗空空梳栊了一番,看今日琵琶抱向阿谁?”这就说明阮大铖等的迫害香君,还含有对复社文人进行报复的意图。

那李香君的以诗扇作武器,抗拒了阮大铖等对她的迫害;最后更不惜血溅诗扇,以死守楼;不仅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坚贞,同时也即挫折了阮大铖借此对复社文人进行报复的卑鄙企图。

这样,通过这把诗扇,又有可能把南明复社文人对魏阉余孽的斗争联系起来。

从〔却奁〕到〔骂筵〕,作者通过一连串的戏剧行动,发展了香君性格中优秀的一面,塑造了各种动人的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她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鲜明态度。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

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

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

”这里正是香君这个受南明统治集团重重压迫的人物,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对马、阮等权奸进行有力的鞭挞。

作者写香君坚决拒绝马、阮等权奸对她的迫害,坚守她对侯方域的爱情,还是从她本身生活出发的。

传奇第二出〔欢歌〕,当香君刚刚在戏中露面,她的假母李贞丽要她温习新腔时,她皱着眉头说:“有客在座,只是学歌怎的?”这里已细致地透露出她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由于她在当时是一个失去了人身自由的歌妓,从她自己所熟习的生活里,她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十倍于此的难堪境遇,正在后面等待着她。

因此当她跟侯方域结合,并因而受到侯方域以及其他复社文人应有的尊重以后,坚决选择了她自己所认为比较正确的道路,拒绝了阮大铖、田仰等为她布置好的一个新的圈套,是丝毫也不足奇怪的。

传奇第二十三出〔寄扇〕有着这样的一段对白――杨龙友说:“你看这桃花扇,少不得个顾曲周郎,难道青春守寡,竟做个入月嫦娥不成?”李香君说:“说那里话,那关盼盼也是烟花,何尝不在燕子楼中关门到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