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赏析
明代杂剧《桃花扇》的艺术魅力

明代杂剧《桃花扇》的艺术魅力引言《桃花扇》是明代早期著名文人唐寅创作的一部优秀杂剧,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
该剧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和评论家的认可。
本文将详细介绍《桃花扇》这部杂剧所具备的艺术魅力。
1. 剧情丰富多样《桃花扇》以明朝兴起时期杨廷和与阮大铖之间斗争为主线,通过众多次要角色的展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中既有贵族官僚、江湖侠士,也有民众百姓,呈现出一个真实而多元化的社会画面。
2. 文学亮点凸显《桃花扇》注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音律节奏,使剧本别具一格。
唐寅通过对话、咏唱、和声等方式,展示了他精湛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造诣。
此外,大量使用典故、时文,并穿插诗词等元素,凸显了杂剧的文学魅力。
3. 角色形象丰满生动《桃花扇》以杨廷和与阮大铖为主角,两个人物性格迥异,在斗智斗勇之中展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毅力。
除此之外,其他配角如宫女清音、落地灯等也塑造得比较鲜活丰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舞台表演高超《桃花扇》在舞台表演方面也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剧中巧妙运用布景、映像等手法进行场景转换,并融入大量的舞蹈、武打等元素,增添了戏剧性和视觉感受。
5. 思想内涵深刻《桃花扇》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娱乐作品,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内涵。
剧中关于忠诚、义气、人性善恶等主题的探讨,使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思考和启示。
结论明代杂剧《桃花扇》以其丰富多样的剧情、文学亮点凸显、角色形象丰满生动、舞台表演高超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出了其独特而魅力之处。
这部作品不仅仅在当时收获了巨大成功,也为后来的戏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桃花扇

《桃花扇》赏析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归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起初看这本剧便觉得这几句话读起来不免有点拗口,细品来,却与《长生殿》、《牡丹亭》都有让人驻足细赏的魔力。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
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
代表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黑暗势力的阮大铖,正在等待时机,重新起来执政。
以陈定生、吴次尾为领袖的复社文人,在政治上继承东林党的主张,有他们进步的一面。
然而他们在“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的时候,依然流连风月,买醉征歌,这就通过舞台上的人物活动,说明他们不可能担当起挽回国家危急形势的艰巨任务的。
剧中的男主人侯方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一方面热情地肯定和赞扬他跟庵党的斗争,他的正义感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另一方面又善意地批评了他软弱、动摇和沉溺于个人爱情等。
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站在面前,他不是完美的,然而他却又能集中概括当时复社文人的典型特征。
剧中女主人李香君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她深刻的描写了中国古典戏曲中一个光辉夺目的妇女形象。
一个聪明的,美丽的,正直刚强的,晓大义有节气的却身处社会下层,受尽凌辱的秦淮歌妓。
她对侯方域有着坚贞的爱情,对政治有着强烈的是非观和正义感……在描写她对爱情的选择上,其实也反应了她对政治的选择。
特别是在马、阮等人逼迫香君嫁给新任曹抚田仰时,香君宁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染侯方域当年所赠诗扇;杨龙友采摘花汁点染成桃花图,是谓桃花扇。
在马、阮于赏心亭置酒赏雪时,香君乘机骂筵以泄愤恨。
其中的《却奁》一出,集中地刻画了李香君的形象,将她的思想、眼光、气节、性格都写得十分突出,光彩照人。
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拉拢复社文人,权奸阮大铖通过杨龙友,给侯李二人的结合送来妆奁。
杨龙友并未讲明是阮大铖所送,而李香君却从一开始就敏锐地感觉到其中有鬼,提出怀疑,表现了她不仅有思想,而且头脑冷静,警惕性非常高。
桃花扇赏析与点评

“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 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 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珠也。观 者当用巨眼。” ——孔尚任
“桃花扇底送南朝” 桃花薄命,扇底飘零
人去楼空,笙箫久歇, 桥断栏折,满目凄凉。
谢 谢 观 赏
《桃花扇》研究与影响
“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 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矣!” ——王国维《文学小言》 “东塘此作,阅之久,凡三易稿而成。自 是精心结撰,其中虽科诨亦有所本。观其 自述本末,及历记考据各条,语语可。自 有传奇以来,能细按年月确考时地者,实 自东塘为始,传奇之尊,遂得与诗文同其 声价矣。” ——吴梅《桃花扇传奇跋》
把爱情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首先,本剧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的悲欢离合为线索, 展开戏剧冲突,推动剧情的变化发展,如线串珠。 其次,作者巧妙地把侯、李爱情政治化,融进了南明 的兴亡斗争。乱世佳偶,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结合本是天作 之合,却因为惹恼权贵者受到奸臣佞人百般阻挠,使得新 婚燕尔不得不忍受生离之痛。而李香君在苦侯自己新婚夫 君回来之时,却因为自己的美色才艺以及之前对阮大铖却 奁的原因,几次三番为权势者逼迫改嫁,至此以头撞地血 染桃花扇。 作者通过侯、李的爱情故事的悲剧,反映了明末动荡 的社会现实以及权贵势力的奸诈险恶,从而揭示了南明覆 灭的根本原因。作者从沉痛的故国哀思出发,无情地揭露 了统治阶级丑恶的本质,严厉地遣责了他们祸国殃民的罪 行
鉴 赏 与 研 究
《 桃 花 扇 》
比溅 着血 枝点 头作 分桃 外花 鲜扇 。,
一世人的悲欢离合, 一双人的生离死别, 一个朝代如梦方终。 废墟上,一个朝代如梦初醒。 斜阳流水悠悠,顷刻兴亡过手。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 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 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 年?歇于何也?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 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浅析《桃花扇》中的悲剧

浅析《桃花扇》中的悲剧《桃花扇》中《先声》一出,孔尚任借老赞里之口,道出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思想内容。
悲欢离合兴旺盛衰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伤感,同时也决定了《桃花扇》的悲剧性质。
一、历史悲剧《桃花扇》表明了孔尚任对南明由兴到亡的感慨。
整个南明朝堂之上君是昏君,臣是佞臣,政治黑暗腐败。
孔尚任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抒写了无限深沉的悲凉之感。
《桃花扇》是一部历史剧,通过侯李爱情故事叙写南明重大历史事件,描摹历史人物。
他们都遭逢乱世,在社会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战乱不断的背景下,作者借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写出了他们的悲欢离合,迷惘幻灭,大大增强了剧作的悲剧色彩,渲染了无限悲凉的气氛。
《桃花扇》不仅写历史人物的悲剧,更写出了历史事件的悲剧。
“四镇争位”、“高杰被赚”、“清君侧“、史可法扬州保卫战,无不让人心生悲壮、惨烈、惋惜的伤感。
孔尚任精心设计和描画,使众多历史事件围绕着南明的兴亡环环相扣,悲剧气氛浓烈,催人泪下。
二、政治悲剧《桃花扇小引》中说“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桃花扇》不只是一部历史悲剧,它也是一部政治悲剧。
侯、李缠绵悱恻的爱情被政治团团包围,处处控制。
整个南明政坛,君不君,臣不臣,“万事无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成了满朝文武的座右铭。
弘光帝一上台,关心的不是励精图治、振兴国家、收复河山,而是征歌选舞,沉湎与声色犬马之中。
马士英和阮大铖趁机窃取了国家军政大权,明末最腐败的宦官集团重新进入统治者行列,悲剧由此上演。
三、性格悲剧《桃花扇》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描摹使得这部历史传奇名剧拥有了其他剧作所没有的感动人心的力量。
(一)侯、李性格悲剧侯方域是明末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富有文采,风流倜傥,但优柔寡断、胆小怯懦。
这种性格注定了他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中必然会放弃个人幸福而走上“入道”的消极反抗道路。
而李香君聪明伶俐,才艺双全,性格温柔而刚烈,有主见,是中国古代女子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
《桃花扇》余韵原文、注释及解析

《桃花扇》余韵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余韵《桃花扇》[西江月] (净扮樵子挑担上)放目苍崖万丈,拂头红树千枝;云深猛虎出无时,也避人间弓矢。
建业城啼夜鬼②,维扬井贮秋尸③;樵夫剩得命如丝,满肚南朝野史④。
在下苏昆生⑤,自从乙酉年同香君到山,一住三载,俺就不曾回家,往来牛首、栖霞⑥,采樵度日。
谁想柳敬亭与俺同志⑦,买只小船,也在此捕鱼为业。
且喜山深树老,江阔人稀,每日相逢,便把斧头敲着船头,浩浩落落⑧,尽俺歌唱,好不快活。
今日柴担早歇,专等他来促膝闲话,怎的还不见到? (歇担盹睡介)(丑扮渔翁摇船上)年年垂钓鬓如银,爱此江山胜富春⑨;歌舞丛中征战里,渔翁都是过来人。
俺柳敬亭送侯朝宗修道之后,就在这龙潭江畔,捕鱼三载,把此兴亡旧事,付之风月闲谈。
今值秋雨新晴,江光似练,正好寻苏昆生饮酒谈心。
(指介)你看,他早已醉倒在地。
待我上岸,唤他醒来。
(作上岸介)(呼介)苏昆生。
(净醒介)大哥果然来了。
(丑拱介)贤弟偏杯呀⑩! (净)柴不曾卖,那得酒来?(丑)愚兄也没卖鱼,都是空囊,怎么处? (净)有了,有了! 你输水,我输柴,大家煮茗清谈罢。
(副末扮老赞礼(11),提弦携壶上)江山江山,一忙一闲。
谁赢谁输,两鬓皆斑。
(见介)原来是柳、苏两位老哥。
(净、丑拱介)老相公怎得到此? (副末)老夫住在燕子矶边(12),今乃戊子年九月十七日(13),是福德星君降生之辰(14);我同些山中社友,到福德神祠祭赛已毕(15),路过此间。
(净)为何挟着弦子(16),提着酒壶? (副末)见笑见笑! 老夫编了几句神弦歌(17),名曰[问苍天(18)]。
今日弹唱乐神,社散之时,分得这瓶福酒。
恰好遇着二位,就同饮三杯罢。
(丑)怎好取扰。
(副末)这叫就“有福同享”(19)。
(净、丑)好,好! (同坐饮介)(净)何不把神弦歌领略一回? (副末)使得! 老夫的心事,正要请教二位哩。
(弹弦唱巫腔)(净、丑拍手衬介)[问苍天] 新历数,顺治朝,五年戊子;九月秋,十七日,嘉会良时。
《桃花扇》的作品赏析

《桃花扇》的作品赏析关于《桃花扇》的作品赏析作品主题《桃花扇》描写了一个朝代的灭亡,造成这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不是某一个人的过失,承担最后悲剧结局的也不是一个人,而面临悲剧命运进行抗争的也不只有一个人。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桃花扇》的作品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尚任写的《桃花扇》是一部非常著名的清代传奇,据孔尚任自己说,他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桃花扇》原为一剧名,桃花扇是剧中最主要的道具。
所谓桃花扇,就是指扇面上绘有桃花之扇,在这本书中也象征着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
从抛赠扇坠开始,梳栊时初则赠扇,定情时题诗于扇,到侯方域被迫离开南部后,李香君万般思念之际,独自抚扇以自遣,李香君心许侯生从未动摇,杨友龙欲强使之嫁与田仰,李香君猛撞头部欲自尽,血溅于扇上,杨友龙又加以勾勒,并添加枝叶,画成桃花,此扇乃成一柄桃花扇。
孔尚任是孔子的第64代孙,作为一个清朝诗人、戏曲作家,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京任官十年间,他写了《岸堂稿》、《长留集》(与刘廷玑合著)等诗文作品,时时感叹自己穷愁潦倒、碌碌无成。
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写成了《桃花扇》,一时间洛阳纸贵。
孔尚任的《桃花扇》共有《小引》、《小识》、《本末》、《凡例》、《考据》、《纲领》六篇自序,在明清传奇作品的海洋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桃花扇》写的是南明弘光帝登基前后的事,写复社文人侯方域至秦淮河畔访名妓李香君,与之订交。
魏忠贤余党阮大铖企图东山再起,通过杨文骢赠梳栊费给侯方域,欲以此为突破口拉拢陈贞慧、吴应萁等复社核心人物,乃至代表清议之诸东林党的元老。
侯方域虽然略有察觉,竟接受了,李香君则大义凛然,坚决拒绝。
后来阮大铖追随奸佞迎立福王,骤登高位,乃对复社文人千方百计的陷害,侯方域为避祸离开南京。
李香君被逼嫁田仰,她宁死不从,撞得头破血流,后来杨文骢前来探望,将扇上血渍添加枝叶,画成一柄桃花扇。
苏昆生前往河防寻访侯方域,李香君以扇代书,托苏昆生带去,以表思念之情。
古代戏曲赏析桃花扇中的经典场景

古代戏曲赏析桃花扇中的经典场景桃花扇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曲具有浓郁的古代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的经典场景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将针对桃花扇中的几个经典场景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1. 桃花木岳父刺字桃花扇开篇即以桃花木岳父刺字的情节开场,为整个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经典场景描绘了桃花岳父一心求学的坚定信念和孝向,也展示了主题中的家庭伦理和儿女情长。
在这个场景中,岳父将自己的学识和心血融入到刻字这一艺术形式中,既传递了父辈对子女的期望,又表达了岳父对自己的一种追求和执着。
2. 桃花岳飞渡江在这一场景中,岳飞带领桃花扇倾力奋战,成功渡过了激流险滩的江面。
这一经典场景展示了岳飞的英勇无畏和为国家忠诚的精神。
这里桃花扇成为符号,象征着众人的力量和民众的团结一致。
岳飞的渡江行动在追求国家统一和维护民族利益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诚和执着。
3. 十六字令桃花扇中的“十六字令”是另一个经典场景,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之一。
在这个场景中,南唐皇帝李煜对自己的境遇和心境进行了深情的表达。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雄浑的情感描绘了李煜的孤独与哀伤,体现了现实主义作品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刻画。
同时,这一场景也展示了玛琳娜作为舞姬的高超艺术表演,以及她对爱情和责任的追求。
4. 红罗衫桃花扇中的红罗衫被视为经典场景中的巅峰之作。
红罗衫这一舞台形象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和神秘的艺术感染力。
她身穿红衣,手持扇子,以古典舞蹈的形式展示了女性的柔美和内心的矛盾。
红罗衫的形象不仅令人陶醉,也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5. 唱仙桃风月“唱仙桃风月”是桃花扇中的一处温柔与浪漫的场景,以婀娜多姿的舞蹈和抒情的唱腔展示了仙女与人间之间的爱情故事和悲欢离合。
这一场景描绘了两个世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人性与仙性之间的对比。
唱仙桃风月这一段落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艺术张力,让观众沉醉其中。
桃花扇赏析

《桃花扇》结局赏析“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桃花扇》以此诗揭示了侯李二人悲剧结局。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最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在我看来,《桃花扇》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最后侯李二人双双出家的悲剧结局。
在明末江山风雨飘摇的危机时刻,原“东林党”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遇了,他们的结合是浪漫而倜傥的,也是多灾多难的。
二人结婚的第一天,阉党余孽阮大铖为了讨好颇有政治声望的侯方域,经他人送来了奁资。
李香君将馈赠退回了,自此冤仇结下,阮大铖时刻准备报复。
当时南方的军事政治集团在危难中加剧了矛盾和纷争,侯方域出面劝说左良玉敛迹安定,阮大铖则向马士英诬告侯方域勾结左良玉,这就使得侯方域不得不离开李香君,投奔史可法。
后来,南明小朝廷建立,阮大铖利用权势逼迫李香君给田仰做妾。
李香君一心思念远行的丈夫侯方域,当然不肯从命,当着抢婚人的面以头撞地,把斑斑血迹都溅在侯方域新婚之夜送给她的诗扇上。
李香君托正直的友人苏昆生带着这把包含无限情意的扇子去寻找侯方域。
侯方域一回到南京,就被捕入狱,李香君也被迫做了宫中的歌妓。
直到清军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亡,这对夫妻才分别从狱中和宫中逃出。
他们后来在栖霞山白云庵不期而遇,感慨万千。
但是国既破家何在,他们也不再想重温旧梦了,便各自出家。
在读桃花扇的过程中,我觉得整个风格是压抑的。
首先整部剧本是以南朝灭亡为背景的,剧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与这种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国破家亡人又岂能安好,侯李二人也一直聚少离多。
婚后侯方域离开投奔史可法,作者运用浓重笔墨描写了当时那种紧迫的政治环境。
所以当最后侯李二人在栖霞山白云庵重新相遇,我是很开心的,本以为就像往常的剧本一样,二人最终能幸福生活在一起,谁知作者偏在最后来个大反转,二人历经沧桑双双入道,让人心中遗憾,也留给人不尽思绪。
作者写《桃花扇》更像是在写一部历史剧,而不是爱情剧。
若说侯方域和李香君是《桃花扇》的悲剧主体,倒不如说他们是整部悲剧的线索来得更为恰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扇》结局赏析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桃花扇》以此诗揭示了侯李二人悲剧结局。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最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在我看来,《桃花扇》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最后侯李二人双双出家的悲剧结局。
在明末江山风雨飘摇的危机时刻,原“东林党”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遇了,他们的结合是浪漫而倜傥的,也是多灾多难的。
二人结婚的第一天,阉党余孽阮大铖为了讨好颇有政治声望的侯方域,经他人送来了奁资。
李香君将馈赠退回了,自此冤仇结下,阮大铖时刻准备报复。
当时南方的军事政治集团在危难中加剧了矛盾和纷争,侯方域出面劝说左良玉敛迹安定,阮大铖则向马士英诬告侯方域勾结左良玉,这就使得侯方域不得不离开李香君,投奔史可法。
后来,南明小朝廷建立,阮大铖利用权势逼迫李香君给田仰做妾。
李香君一心思念远行的丈夫侯方域,当然不肯从命,当着抢婚人的面以头撞地,把斑斑血迹都溅在侯方域新婚之夜送给她的诗扇上。
李香君托正直的友人苏昆生带着这把包含无限情意的扇子去寻找侯方域。
侯方域一回到南京,就被捕入狱,李香君也被迫做了宫中的歌妓。
直到清军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亡,这对夫妻才分别从狱中和宫中逃出。
他们后来在栖霞山白云庵不期而遇,感慨万千。
但是国既破家何在,他们也不再想重温旧梦了,便各自出家。
在读桃花扇的过程中,我觉得整个风格是压抑的。
首先整部剧本是以南朝灭亡为背景的,剧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与这种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国破家亡人又岂能安好,侯李二人也一直聚少离多。
婚后侯方域离开投奔史可法,作者运用浓重笔墨描写了当时那种紧迫的政治环境。
所以当最后侯李二人在栖霞山白云庵重新相遇,我是很开心的,本以为就像往常的剧本一样,二人最终能幸福生活在一起,谁知作者偏在最后来个大反转,二人历经沧桑双双入道,让人心中遗憾,也留给人不尽思绪。
作者写《桃花扇》更像是在写一部历史剧,而不是爱情剧。
若说侯方域和李香君是《桃花扇》的悲剧主体,倒不如说他们是整部悲剧的线索来得更为恰当。
侯李二人最终会分开并不全都是因为时代背景,而人本身的情感中也存在诸多隐患。
首先两人间没有婚姻的保障,侯李二人仅仅是狎客与娼妓的关系,梳拢
是封建社会奢靡腐化生活畸形的产物,李香君们就是这种畸形产物下的牺牲品,这样的娼家梳拢不等于婚姻,这也就注定了侯方域爱李香君要少于李香君爱侯方域。
不能否认侯方域的政治立场及其抱负,但他在和李香君分开后却从未想起过香君,甚至连提都不曾提过,相对于侯方域,李香君则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念着侯方域,并且为他守节而拒绝进豪门。
侯李二人性格迥异。
从阮大铖送妆奁可以看出,李香君虽为妓女,但相对于侯方域的软弱、酸腐气和刻薄感,她却更为刚烈,更有民族气节。
当然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文章主旨为了凸显爱国,侯李二人如果结局没有在一起,则更能突出此主旨。
《入道》一出,张瑶星道土喝斥了在国破家亡之后重聚的男女主人公:“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清根,割它不断么!”侯方域和李香君听了“冷汗淋漓,如梦忽醒”,双双入道。
这对晚明崇尚情欲的思潮的一个反拨、修正。
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都做出了不同的反抗。
侯李二人最终分开了,但是他们双双入道是对满朝统治的无声反抗,他们的爱国情感驱使他们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此决定,这是《桃花扇》结局的根本原因。
试想如果最终结局被改写,二人双双归隐、世外桃源,就有种满足小市民口味的庸俗连续剧感觉,政治成了才子佳人故事的点缀。
而双双出家是两人都无过错,但仍然各自入道,这就更深化了主旨,达到一个新的层面。
双双出家虽然没有怒斥汉奸,抱石沉江之类情节的激烈和扣人心弦,相对来说更温和平静,但反而更让人痛心和悲哀,其实“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这种两人有情却因为政治原因而不能在一起的结局,实在让人痛心,也能更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