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声音的特征 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

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

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能够传播到人的耳朵并引起听觉感知。

在初二上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声音和声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在其振动过程中产生压缩和稀疏的区域,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在空气中传播时,声波沿着介质的传播方向传递,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 声音的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或口感,不同乐器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它们有不同的频率和振幅组合。

三、声音的传播路径和反射1. 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空气中以直线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会被物体阻挡或反射。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光滑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四、回声和共鸣1. 回声:当声音抵达障碍物后,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反射并返回发声源,人的耳朵能够听到这种反射声,形成回声。

2. 共鸣:当一个物体受到频率与自身固有频率相同的声波的作用时,会发生共振现象,共鸣音量较大且声音更加清晰。

五、声音与物体的振动1. 声音的源头:声音的产生通常与物体的振动有关,例如乐器的弦线震动、人的声带振动等。

2. 声音的质量:不同物体在振动时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质量,人的声带和空气的共振作用使得人类能够发出语言。

六、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放大:通过扩音器、扬声器等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机械振动,进一步放大声音的响度。

2. 声纹识别:利用声音的特点进行身份识别,声音传输的便捷性使得声纹识别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身份验证方式。

以上是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之一,它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不仅在人类沟通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节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进而传递能量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这些介质中,声波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传递,形成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2. 声音的频率:频率表示声音发生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程,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主观感觉,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三、声音的传播特性1. 声音的直线传播:当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直线。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声音反射定律。

3. 声音的折射: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折射角度。

4. 声音的衍射:声音通过一个障碍物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四、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通信:声音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进行语言沟通和传递信息。

2. 声音的测量: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波传播的原理,可以进行声音的测量和分析,例如使用麦克风进行声音录制和音频信号分析等。

3. 声音的工程应用:声音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音响系统设计、声纳探测、音频信号处理等。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归纳和概述,我们了解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特性。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声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声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声
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之一,也是我们在
学习物理时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就八年级上学期物理
知识点——声,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释。

一、声的概念及特点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具有传播、反射、吸收等特点。

人类耳朵能够感应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Hz),超出此范围的声音为超声波或次声波。

二、声的产生和传播
声的产生与物体振动有关,物体振动时就会产生声波,随着声
波的传播,声音将在空气中以波动形式传播,直到被接收者的耳
朵所感知。

三、声的强度和音量
声的强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振动频率以及传播距离有关,单
位是分贝(dB)。

同时,声的强度与音量也有联系,音量大的声
音强度一般也比较大。

四、声的速度和共鸣
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随着介质的变化,声的速度
也会有明显变化。

同时,声波在共鸣腔中共振时也会发生共鸣现象,产生更强烈的声音。

五、声的衍射和干涉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同时,当两个声源合成时,也会发生干涉现象,产生新的声音。

六、声的应用
声波在医学上有广泛的应用,如超声检查、听力检测等。

同时,音乐和语音通信等也是声波的重要应用领域。

七、声的危害
高强度的声音会对人类的听觉系统造成伤害,长期受到噪音干扰还会引发许多其他健康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减少噪音。

总结:声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掌握好声的产生和传播机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听力健康。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二 声音的特性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二 声音的特性知识点汇总

二、声音的特性
1。

频率: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

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4.音调:
(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述音调的.
5.响度: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高声呼叫"、“低声细语”、“声如洪钟"、“引吭高歌”、“请勿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述响度的。

6.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构造: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不振动不产生声音,振动必定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在振动不用然能听见声音。

2、声音的特点:声音的三因素(或说特点):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次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

音色:( 1)不同样样发声体的资料,构造不同样样,发生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样样。

2、声音的流传: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固、液、气都是介质,都可以传声。

流传速度:V固>V液>V气(真空不可以够传声)。

声音15 摄氏度的空气中流传速度为340m/s。

在3、声音的应用:回声测距离、传达信息、传达能量。

1.1 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碎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刻消逝。

(由于本来发出的声音还可以连续流传);3、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用然发声(低于 20 Hz 或许高于 20000Hz 或没有介质)。

4、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平易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5、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而且可从头复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流传1、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平易体都可以流传声音;2、真空不可以传声;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流传;注:有声音物体必定在振动,在振动不用然能听见声音;4、声速:声音在每秒内流传的距离喊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 s 是距离,单位是米( m), t 是时间,单位是秒( s)5、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相关。

V 固> V 液>V 气一般状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声音在流传过程中,碰到阻截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巅峰的回声,夏季雷声轰鸣不停,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 0.1s 以上,距阻截物最少 17 m(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由于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丈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流传行程: S=v* t ,距离 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能否除以2)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正确?看到冒烟正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 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质高 0.29 s。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必背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 声音的本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需要注意的是,声音并不会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2. 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这些振动频率一般都在20-20000次/秒之间,即人耳的听觉范围内。

3. 振动与发声的关系:振动是发声的充分必要条件。

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1. 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

2. 传播方式: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形式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 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在15℃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或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三、回声1. 回声的形成: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2. 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秒以上,且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米 (声速按340m/s 计算)。

3. 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具体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四、声音的特性1.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2. 响度:声音的强弱 (或大小)叫响度。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

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 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1.2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4、声速<光速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现象》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现象》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现象》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1. 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振动。

- 振动传递给空气分子后,空气分子会传递给相邻的分子,从而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
- 声音是通过媒质传播的,媒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分子间的碰撞与传递,所以在密度大、分子间距小的媒质中声速较快。

3. 声音的特征
-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是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由声音频率决定。

- 音量指的是声音的大小,由声音振幅决定。

- 音色指的是不同乐器或人声发出的声音的特点。

4. 声音的反射
- 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声音可以传播到其他地方。

- 声音的反射会产生回声,回声可以用来判断距离和定位。

5. 声音的吸收与衰减
-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媒质吸收和衰减,吸收和衰减的程度取决于媒质的性质。

- 声音的吸收和衰减会导致声音减弱和变得不清晰。

6. 声音的共鸣
- 当声音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物体会共振并放大声音。

- 声音的共鸣可以使声音更加响亮和清晰。

7. 声音的利用
- 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语言交流、音乐演奏、声纳等。

- 声音的利用需要合理运用声音的特点和传播规律。

以上是《声音现象》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特性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一、本节学习指导
在整理本节知识点中,我们加入了很多“翻译”,目的是希望帮助大家更容易的理解有些定义。

学习物理过程中,我们要多思考,并且多用身边的材料做些小实验。

话说会背物理的人会考试,会实验物理的人会发明,你想做哪一种呢?
二、知识要点
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通常用小写f来表示。

比如蝴蝶的翅膀每秒颤动100次,此时频率就是100Hz。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翻译:音调是由频率来决定,而频率是由每秒振动次数来决定,所以一秒内震动次数越多,音调越高,反之亦然。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度。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翻译:振幅是物体震动时偏离原来位子的最大距离,我们可以把一块直尺放在桌子的边缘让他震动来帮组理解,如下图:箭头所指就是直尺震动的最大距离,此时这个距离就是直尺的振幅
影响响度的因素:其一是振幅的大小、其二是与听者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

翻译:影响响度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振幅越大,也就是震动偏离原来位置越远,那么响度就越大,反之亦然。

第二:离发声物体越远自然声音就小,这点毋庸置疑。

(3)音色:声音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的,一般每人都有自己的音色但人的音色随着年龄、训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注:①不同物体的发声尽管音调和响度相同,但是音色却不同。

②不同声源发出同一音调的声音时,其基音相同,但是泛音不同,人们听到的音色也
就不同。

③辨别声音主要靠区分音调和音色。

2、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是由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来决定的。

(2)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

3、人的听觉频率为20Hz—20000Hz
(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特点:传播距离远,无孔不入等,主要发生于大型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核爆炸等。

(2)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

(3)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与人不一样,比如狗的听觉范围就比人的听觉范围大,猫、蝙蝠、海豚的听觉上限都比人类高。

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次声波。

(4)、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必须要有发声体、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足够的响度和一定的频率范围。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含义:
(1)从物理角度讲:噪声就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3)乐音: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发声体做有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

大于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大于90dB,会破坏听力。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学习和工作,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控制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比如摩托车的消声器。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比如城市的隔离墙,公路边的植物等。

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耳机,耳塞等。

5、声的利用
1、超声波及其利用
(1)特点:能量大、沿着直线传播。

(2)利用:超声波的频率高,因而能量很大,可用用于除掉人体内的结石,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的波长短,基本上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声呐的应用,医学上的“B 超”等。

注意雷达利用的是电磁波,而不是超声波。

2、声的利用:
(1)利用声来传递信息。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根据声音返回的时间,可以判断障碍物的位置。

现在人们用来探测海底的“声呐”装置,医学上的“B超”等,都是利用了回声的原理。

(2)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即物体振动的能量可以通过介质以声波的形式传递出去。

如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

三、经验之谈:
本节中很多知识需要同学们理解并且记忆,特别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之间的区别,影响他们的因素等。

音调指的是震动得快慢,响度是指震动的幅度,音色是指发音的源不同。

对于噪音我们知道噪音的了两种概念,更要记住控制噪音的三种方法,其实就好比控
制一个人不让他河东狮吼一般简单,可以捂住他的嘴,也就是在声源制止;也可以把他隔离起来,就是在声音的传播途中控制;我们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堵住自己的耳朵,也就是在声音接受的地方控制。

这三种方法要牢记。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