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前景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应用前景超支化聚合物(hyperbranched polymers)是一种具有极高枝数和部分无序性的高分子聚合物。
它们具有众多的分支和极为复杂的分子结构,其在理化性质和应用领域上展现出独特而广泛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一、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主要有自由基聚合法、迭代法和“核-壳”结构法等。
1. 自由基聚合法自由基聚合法是合成超支化聚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引入聚合度较高的核心物质和大量的向外生长的分支来实现超支化结构的形成。
通常采用的反应体系包括核心化合物、单体和引发剂。
反应过程中,核心化合物首先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引发单体的聚合,单体分子在核心化合物表面进行连续聚合反应,最终形成超支化聚合物。
2. 迭代法迭代法是一种逐步生长的合成方法,通过不断地进行聚合反应来生成三维网络架构。
迭代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精确控制分子架构和枝数,从而获得理想的超支化聚合物产品。
迭代法合成超支化聚合物的过程中,每一次聚合都会引发下一轮的反应,直到达到所需的分子结构。
3. “核-壳”结构法“核-壳”结构法是指将小颗粒状的超支化聚合物作为核心物质,通过表面修饰和功能化来包覆其他材料。
这种方法可以使超支化聚合物在化学、生物和医学等领域中发挥独特的性能和应用。
通过合适的修饰和功能化手段,可以使超支化聚合物具有药物缓释、生物传感和纳米催化等特性,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二、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前景超支化聚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和良好的性能,在众多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材料科学超支化聚合物在材料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使得其成为制备新型复合材料、功能材料和纳米材料的理想选择。
通过控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支数和分子结构,在材料的机械强度、导电性能、热稳定性等方面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2. 生物医学超支化聚合物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应用超支化聚合物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和多样的应用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合成方法1.1 自由基聚合法自由基聚合法是一种常用的合成超支化聚合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通过引入多官能团单体来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并利用交联剂连接单体分子,形成三维高分子网络结构。
自由基聚合法合成的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1.2 离子聚合法离子聚合法是一种利用正离子或负离子进行聚合反应的方法。
这种合成方法可以控制聚合过程中聚合度和分子结构的分布,从而得到具有特定性能的超支化聚合物材料。
例如,通过调整离子聚合反应的溶剂和温度,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的超支化聚合物。
1.3 点阵聚合法点阵聚合法是一种利用模板分子在聚合过程中形成点阵结构的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模板分子和单体,可以合成出具有高度有序结构和特殊功能的超支化聚合物材料。
点阵聚合法合成的超支化聚合物具有较大的孔隙尺寸和高的孔隙度,可应用于催化剂、吸附剂等领域。
二、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的应用领域2.1 环境污染治理超支化聚合物材料由于其良好的吸附性能和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领域。
例如,通过改性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吸附剂,可以高效地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2 电子器件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在电子器件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低介电常数和高绝缘性能,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常用于制备电容器、绝缘层和光学波导等元件。
此外,超支化聚合物材料还可作为电子器件中的填充材料,改善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3 药物传递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多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超支化聚合物材料可作为药物载体,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方向,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2.4 功能性涂料超支化聚合物材料通过控制其分子结构和交联方式,可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涂料。
超支化聚合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超支化聚合物合成的研究进展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类高度支化的三维大分子,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以及潜在的应用,已经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综述了超支化聚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其中主要介绍单单体法(SMM)、双单体法(DMM)、偶合单体法(CMM)以及点击化学法,同时对超支化聚合物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标签:超支化聚合物;大分子;合成树状支化大分子(Dendritic macromolecules)由于独特的分子结构而表现出线性聚合物没有的低黏度、高溶解度等特性,近年来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1]。
树状支化大分子根据结构特征可分为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和超支化聚合物(Hyperbranchedpolymers)[2],其中树枝状大分子具有高度规整的完美结构,最先受到学界的关注。
1985年,Tomalia等[3]发表了关于星型树枝状大分子的文章,其产物结构完美,但不管是采用收敛法还是发散法[4]合成,都需经过多步反应及提纯,复杂的合成过程增加了成本,阻碍其工业化发展。
此外,很多应用领域并不需要完美结构的聚合物,因此与树枝状大分子结构性质类似的超支化聚合物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5]。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虽不及树枝状大分子完美,但合成和纯化简单,通过一步法[6]或准一步法[7]即可合成,从而大大节约成本,有利于工业化发展。
1988年,Kim和Webster采用一步法合成高度支化的聚苯,并将此类聚合物命名为超支化聚合物[8]。
此后,一系列不同结构功能的超支化聚合物被合成,如聚酯[9]、聚硫醇[10]、聚氨酯[11,12]等。
超支化聚合物具有三维立体结构,分子链间缺少缠结,因此其熔融黏度较等分子质量的线性聚合物低;末端带有大量的活性基团,使其具有高溶解度[13];进一步对其末端基团改性,可以赋予超支化聚合物更多特殊的功能。
由于超支化聚合物诸多的优点,现已拓展到涂料[14,15]、纳米复合材料[16,17]、生物传感器[18]及药物运载[19]等领域。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超支化聚合物是指在单个分子中具有超支链结构的聚合物,它们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可用于多种应用,如防护、储存和导电等。
本文将首先讨论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然后介绍其应用。
一、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1.以水热法合成水热法是一种常见的聚合物合成方法,通过控制水的温度、pH值和时间来实现聚合物的合成,广泛用于制备超支化聚合物。
水热法操作简便,但在合成过程中需要考虑防止水解反应,因此,需要使用低温、低pH和高浓度的酸类试剂,以降低水解反应的发生率。
2.以溶剂析出法合成溶剂析出法是指在溶剂中将聚合物构建起来,然后将溶剂析出,从而得到目标聚合物。
溶剂析出法可以避免水解反应的发生,可以控制聚合物的构建过程,是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重要手段。
3.以硫醚氧化法合成硫醚氧化法是一种常用的聚合物合成方法,可以用于制备超支化聚合物。
该方法可以使用低温、低pH和高浓度的酸类试剂,从而避免水解反应的发生。
4.以高分子间交联法合成高分子间交联法是一种常用的聚合物合成方法,可以用于制备超支化聚合物。
该方法可以使用不同的有机溶剂,从而控制聚合物的构建过程,避免水解反应的发生,并有效控制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
二、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1.用于防护超支化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可以用作防护材料,可以有效抵御外界的冲击和温度变化。
此外,超支化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可以有效保护它们所覆盖的物体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2.用于储存超支化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湿性和耐腐蚀性,可以用作储存容器,可以有效保护它们所储存的物质免受湿气和污染的影响。
3.用于导电超支化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电导性能,可以用作导电材料,可以有效将电能传输到目标位置。
此外,超支化聚合物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化学性,可以有效承受电路中的高温和腐蚀性物质的影响。
综上所述,超支化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结构和性能,可以用于多种应用,如防护、储存和导电等。
现有的超支化聚合物合成方法有水热法、溶剂析出法、硫醚氧化法和高分子间交联法,可以根据应用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制备超支化聚合物。
高分子材料中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设计与合成研究

高分子材料中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设计与合成研究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材料,具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高分子材料中,聚合物是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而超支化聚合物作为一类特殊的聚合物,近年来备受关注。
超支化聚合物具有分子权数高、链路多等特点,这些独特的结构使超支化聚合物在涂料、水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和渗透膜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设计与合成研究成为了现代高分子材料学中的热门课题之一。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设计与合成研究要从两个方面出发。
一方面需要对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设计,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合成方法研究,实现设计的理想结构。
首先,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分子量、分支度、链的数目和胶体性能等。
这些因素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非常大。
超支化聚合物的多分支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分子量,而其分支度越高,链数目也会随之增加。
因此,在设计超支化聚合物时,需要考虑分子量和分支度之间的关系。
此外,由于超支化聚合物分子具有类似树枝状结构的外形,因此还需要考虑分子几何构型对聚合物胶体性能的影响。
其次,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通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单体聚合方法,一类是过渡金属催化剂助催化方法。
其中,单体聚合方法较为简单,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单体来实现分子结构的多样化;过渡金属催化剂助催化方法则需要不同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比如温度、配位剂、催化剂浓度等,以实现合成超支化聚合物的目的。
当前,主要的合成方法包括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配位催化法和离子交换聚合法等。
在实际的合成过程中,需要根据所要求的超支化聚合物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并且需要在不同条件下对反应体系进行控制,以保证反应过程中聚合物结构的合成。
此外,在聚合物合成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实验细节,比如控制温度、pH 值、反应时间和光照等等。
除此之外,在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中,还需要多种分析技术来表征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超支化聚合物的机理和应用分析

超支化聚合物的机理和应用分析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分子链中存在多个分支,这些分支以树状结构组合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超支化聚合物的机理和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一些方面。
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自由基聚合和离子聚合。
自由基聚合是将单体依靠自由基引发剂进行聚合,并不断引入分支单体进行反应造成化学反应来形成超支化聚合物,而离子聚合则是在离子发生器的作用下不断加入单体和聚合剂在离子聚合反应的作用下形成超支化聚合物。
超支化聚合物的设计和合成基于多分子反应,各种单体和共聚反应在空间上进行协同进化。
这种协同进化能够产生一系列不同的重复单元的随机密排组合结构,进而形成了超支化的多分支结构。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极高的链分子交叉密度,分子内部分支的数量增加,结构更加紧密,马索剧强度更高。
1. 医疗用途:超支化聚合物可以作为人工组织的构建材料,用于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方面。
超支化聚合物的独特结构可以提供类似于天然细胞外基质,能够模拟真实的生理环境,促进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 膜材料:超支化聚合物可以作为特殊的膜材料,用于过滤和分离领域。
与传统的膜材料相比,超支化聚合物膜具有更高的通量和选择性。
此外,超支化聚合物膜还可以应用于反渗透、超滤和微滤等。
3. 功能材料:超支化聚合物可以通过改变其化学结构和功能化修饰来得到不同的功能材料。
例如,加入羟基、氟基或磺酸基等官能团可以使超支化聚合物具有抗菌、抗污染、阻隔和吸附等特殊性能。
总的来说,超支化聚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科学价值。
随着人们对高分子化合物的理解和控制的能力不断提高,相信超支化聚合物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应用。
超支化聚合物的机理和应用分析

超支化聚合物的机理和应用分析超支化聚合物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不仅具有传统线性聚合物的特性,还具有分枝和交联等结构特征,因而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温度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本文将从超支化聚合物的机理和应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1. 超支化聚合物的机理超支化聚合物是通过合成方法制备而成的一种高分子材料,其机理主要包括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和环氧树脂交联等多种方式。
自由基聚合是指通过引发剂在单体分子之间形成自由基,并且自由基之间可以进行链增长反应的聚合过程。
通常采用的引发剂包括过氧化苯乙烯、过氧化叔丁基和自由基引发剂等。
在聚合反应过程中,自由基之间的化学键可以不断连接,形成线性、分枝或者交联结构。
离子聚合是指通过引发剂在单体分子中引发阴离子或者阳离子的聚合反应。
与自由基聚合相比,离子聚合反应的速率通常更快,且可以在常温下进行。
常见的引发剂包括溴化铜、氧化铝和硫酸铜等。
在离子聚合反应中,单体分子之间可以形成大量的离子键,从而形成超支化结构。
环氧树脂交联是指通过自由基引发剂在聚合物中引发环氧树脂的开环反应,形成交联结构。
环氧树脂分子具有多个环氧基团,可以与其他分子中的羟基或胺基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交联网络。
这种交联结构可以使得超支化聚合物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超支化聚合物的机理是通过引发剂在单体分子之间引发聚合反应,从而形成特殊的结构和性能。
不同的聚合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构特征,因此可以通过控制聚合条件和合成方法来制备具有特定性能的超支化聚合物。
超支化聚合物以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纳米材料、涂料、增强材料和医用材料等。
在纳米材料中,超支化聚合物常常用作纳米载体材料,可以帮助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溶液中或者固体表面上的分散和稳定。
其分支或者交联结构可以增加纳米材料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从而提高纳米材料的利用率和稳定性。
超支化—线性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应用

超支化—线性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应用超支化—线性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应用一、引言聚合物材料在现代化学和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线性聚合物是其中一类常见的聚合物,它的链式结构使得聚合物具有各种有用的性质。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聚合物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超支化聚合物应运而生。
超支化聚合物不仅具有线性聚合物的性质,还具有分支结构。
本文将对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二、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1. 核心壳聚合法核心壳聚合法是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一种常用方法。
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核心物质作为起始物,然后在核心物质表面进行聚合反应,使得聚合物链延伸出来,形成分支结构。
最后,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将聚合物链与核心物质连接起来,形成超支化聚合物。
2. 多功能单体聚合法多功能单体聚合法是超支化聚合物的另一种制备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选择含有多个反应基团的单体作为原料,通过聚合反应将其聚合成分支结构,形成超支化聚合物。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合成过程相对简单,且可以通过调整单体结构来控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支密度和分子量。
三、超支化聚合物的表征方法1. 分子量测定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量是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分子量测定方法包括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GPC通过测量聚合物分子在溶液中的流动行为来计算其摩尔质量分布,而NMR则通过测量氢、碳等原子核的共振峰来推断聚合物的结构和分子量。
2. 结构表征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等方法来表征。
核磁共振波谱法可以通过测量氢、碳等原子核的共振峰来推断聚合物的结构;而FTIR则可以通过测量聚合物中的功能基团振动来了解其结构。
四、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1. 高分子材料领域超支化聚合物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分支结构的存在,使得超支化聚合物具有更大的分子链交联能力和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9-1815.2011.03.003第29卷第3期2011年9月胶体与聚合物Chinese Journal of Colloid &polymer Vol.29No.3Sep.2011超支化聚合物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起来具有三维结构和大量端基、低链缠结,以及高溶解性、低粘度、流变性好、强化学反应活性等许多线型聚合物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能,被视为21世纪聚合物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聚合物改性、药物释放体系、涂料、胶粘剂、高分子液晶等许多领域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1~3]。
水性聚氨酯(PU )在制备的过程中以水为分散介质,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制备此类材料时对环境的污染。
但大多数水性PU 聚合物都是线形大分子,作为涂料或胶粘剂使用时,成膜后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较差,使其在应用上受到了限制。
端羟基超支化聚合物作为超支化聚合物的一种,由于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与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活性高,应用于PU 的制备中会赋予其新的性能[4]。
因此,将超支化聚合物和水性PU 相结合,制备出超支化水性PU 兼具超支化结构和水性PU 的优点,有望得到综合性能优异的水性PU 材料。
本文通过分子设计,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二乙醇胺反应合成出AB 2型单体,再引入中心核三乙醇胺,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利用“一步法”合成出了一种端羟基超支化聚酯,并以之为交联剂在水性PU 大分子链的硬段中形成交联结构,制备出了超支化水性PU 分散液,表征了所制备的超支化聚酯的结构,测定了所得的超支化聚酯和水性PU 分散液成膜后的相关性能。
1实验部分1.1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二乙醇胺(DEA),对甲苯磺酸,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聚氧化丙烯二元醇(GE220,羟值:56mgKOH/g ),工业品,上海高桥石化厂,使用前在100~120℃下真空干燥2h ;二羟甲基丙酸(DMPA),瑞士Perstop 公司,工业品,使用前经60℃真空脱水1天;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德国Huls 公司,工业品;其它原料均为化学纯试剂。
1.2超支化聚酯的制备1.2.1AB 2型单体的制备在250mL 三口烧瓶中加入DEA 和甲醇,室温下搅拌至DEA 完全溶解后,缓慢滴加MMA 后升温至35℃,保温4h ,抽真空除去甲醇,得无色透明AB 2型单体。
1.2.2超支化聚酯G1的制备按照有核“一步法”控制单体和中心核三乙醇胺的摩尔比,分别称取一定量的AB 2单体和三乙醇胺,用适量丙酮充分溶解后加入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温度计的四口反应瓶中,缓慢升温至120℃后加入适量的对甲苯磺酸。
反应4h 后转移到旋转蒸发仪中继续反应,直到体系不再有气泡鼓出为止,得黄色的粘稠状超支化聚酯G1。
1.3超支化水性PU 分散液的制备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器、温度计和氮气导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GE220、DMPA 、IPDI 和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杨冬亚1,2韩利1张汉清1邱凤仙1(1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镇江212013;2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164)摘要: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二乙醇胺反应合成出AB 2型单体,引入中心核三乙醇胺,合成出了一种端羟基超支化聚酯G1。
通过其在水性PU 大分子链的硬段中形成交联结构,制备出了超支化水性聚氨酯(HPU )分散液,讨论了G1用量对HPU 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不含G1的水性PU 相比,引入超支化结构后,所有的HPU 膜力学性能增强,耐水性提高。
关键词:聚氨酯;水分散液;超支化中图分类号:TQ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815(2011)03-0106-03收稿日期:2011-01-14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8247);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基金(08KJB150004);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1002033C )作者简介:杨冬亚,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应用.E-mail:ynsd67128@少量NMP ,不断搅拌缓慢升温至70~80℃后加入溶解于NMP 中的超支化聚酯G1反应3.5h 。
采用二正丁胺法取样分析预聚物中-NCO 含量,当其与理论值接近时,降温至50℃,加入三乙胺反应30min 后,强烈搅拌下加入去离子水进行乳化;最后加入扩链剂乙二胺,在50℃下反应1h ,即制得具有超支化结构的HPU 水分散液。
1.4表征方法1.4.1结构表征红外谱图用Nicolet 5DXC FTIR光谱仪测定,KBr 压片;1H-NMR 谱图用500MHz Bruker DRX 13C-NMR 核磁共振仪测定,溶剂为氘代甲醇。
1.4.2性能表征HPU 膜的力学性能用Instron 4465型拉力机测定;硬度用邵氏硬度仪测定。
1.4.3HPU 膜的吸水性测试将充分干燥后的乳液胶膜剪成一定大小,称其重量W 1,然后将其在25℃的去离子水中浸泡24h ,取出快速吸干表面水分后称重(W 2),其吸水率(W s )=(W 2-W 1)/W 1×100%2结果与讨论2.1AB 2单体和超支化聚酯G1的结构表征AB 2单体和超支化聚酯G1的合成反应式如下:图1是AB 2单体经分离提纯后的1HNMR 谱图,在图中,δ=5.05的单峰为单体中羟基峰的化学位移,δ=3.68的单峰来自单体中甲酯基团的甲基的化学位移,δ=3.6处存在的多重峰来自与羟基相连的次甲基的化学位移,δ=2.75附近的多重峰来自丙烯酸与N 原子旁的次甲基的化学位移,而在δ=6~7附近没有出现-C=C -的化学位移,表明合成出了目标产物AB 2单体。
图1AB 2单体的1H NMR 谱图AB 2单体和G1的红外吸收光谱(FT-IR )如图2所示。
图2AB 2单体及超支化聚酯G1的红外谱图从图2可以看出,AB 2单体和超支化聚合物G1在官能团结构上基本一致,因此其红外谱图很相似。
3300cm -1出现的宽峰为-OH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2830~2951cm -1出现为亚甲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035cm -1处为C-O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另外在1630cm -1处C =C 双键的吸收峰消失,说明AB 2单体中已经没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存在,与上述1HNMR 谱图的分析结果相符。
2.2超支化聚酯G1对HPU 膜性能的影响表1不同HPU 膜的部分性能表1列出了部分超支化聚酯改性水性PU 成膜后的性能。
可以看出,与纯PU 膜相比,由于超支化聚合物G1的大量活性交联羟基和三维结构,能够在聚氨酯大分子链之间产生有效的多点交联,有效地抑制了聚氨酯大分子在受到轴向拉力作用时所产生的变形,提高了改性PU 膜的抗拉强度,正是这种交联作用,使改性后的PU 网络互穿结构更加致密,涂膜的硬度增大。
同时表1样品PU HPU-A HPU-BG1(%)024抗拉强度(MPa )0.831.570.77断裂伸长率(%)133.47225.44163.97邵氏硬度868782吸水率(%)43.2940.6419.76第3期107杨冬亚等: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显示,改性后HPU膜的吸水率明显比纯PU膜小,HPU-B吸水率仅为纯PU的1/2左右,说明膜的耐水性得到了提高。
3结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二乙醇胺反应合成出AB2型单体,利用“一步法”合成出了一种端羟基超支化聚酯G1。
通过在聚氨酯大分子链中引入超支化的聚酯G1结构,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超支化结构的HPU水分散液。
与不含G1的水性PU 相比,引入超支化结构后,所有的HPU膜力学性能增强,耐水性提高。
参考文献[1]Ema Z,Majda Z.Aliphatic hyperbranched polyestersbased on2,2-bis(methylol)propionic acid-Determinationof structure,solution and bulk properties[J].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2011,36(1):53~88[2]Melira S,Makoto S,Teruaki H,et al.Synthesis ofhyperbranched-linear star block copolymers by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using hyperbranched poly(siloxysilane)(HBPS)macroinitiator [J].European Polymer Journal,2010,46(2):217~225 [3]Chattopadhyay D K,Sreedhar B,Raju K.Influence ofvarying hard segments on the properties of chemically crosslinked moisture-cured polyurethane-urea[J].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art B:Polymer Physics,2006,44(2):102~106[4]Carola E C,Giulio M,Mariaenrica F,et al.UV-curableepoxy systems containing hyperbranched polymers: Kinetics investigation by photo-DSC and real-time FT-IR experiments[J].Polymer Testing,2009,28(2):157~164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Hyperbranched PolyesterYANG Dongya1,2,HAN Li1,ZHANG Hanqing1,QIU Fengxian1(1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212013 2Jiangsu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Fine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213164)Abstract:AB2monomer synthsized by methyl methacrylate and diethanol amine was chosen as monomer to prepare a hyperbranched polyester G1.And the hyperbranched waterborne polyurethane(HPU) using G1as cross-linking agent was prepar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HPU films possessed well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water-resistance.Keywords:Polyurethane;Dispersion;Hyperbranch108胶体与聚合物第29卷!!!!!!!!!!!!!!!!!!!!!!!!!!!!!!!!!!!!!!!"!!"!!!!!!!!!!!!!!!!!!!!!!!!!!!!!!!!!!!!!!!"!!"本文引用格式:杨冬亚,韩利,张汉清,等.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J].胶体与聚合物,2011,29(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