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特征
食物中毒特点、诊断、处理

食物中毒特点、诊断、处理食物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短、突然地和集体地暴发,多数表现为肠胃炎的症状,并和食用某种食物有明显关系。
由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绝大多数。
由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肉类、鱼类、奶类和蛋类等)和植物性食品(如剩饭、豆制品等)。
食用有毒动植物也可引起中毒。
如食入未经妥善加工的河豚鱼可使末梢神经和中枢神经发生麻痹,最后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麻痹而死亡。
一些含一定量硝酸盐的蔬菜,贮存过久或煮熟后放置时间太长,细菌大量繁殖会使硝酸盐变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可使血液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
严重时,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发霉的大豆、花生、玉米中含有黄曲霉的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其毒性很大,它会损害肝脏,诱发肝癌,因此不能食用。
食入一些化学物质如铅、汞、镉、氰化物及农药等化学毒品污染的食品可引起中毒。
在食品中滥加营养素,对人体也有害,如在粮谷类缺少赖氨酸的食品,加入适当的赖氨酸,能够改善营养价值,对人有利。
但若添加过量,或在牛奶、豆浆等并不需添加赖氨酸的食品中添加,就可能扰乱氨基酸在人体内的代谢,甚至引起对肝脏的损害。
预防食物中毒的主要办法是注意食品卫生,低温存放食物,食前严格消毒彻底加热,不食有毒的、变质的动植物和经化学物品污染过的食品。
一经发现食物中毒的病人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1)由于没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染过程,所以导致发病呈暴发性,潜伏期短,来势急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的趋势。
(2)中毒病人一般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
常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发病与食物有关。
患者在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医学教育网收。
集整理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类有毒食物的人群,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发病曲线在突然上升之后呈突然下降趋势。
(4)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不具有传染性。
食物中毒的诊断1、食物中毒的诊断机构在《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中明确规定食物中毒患者的诊断由食品卫生医师以上(含食品卫生医师)诊断确定;食物中毒事件的确定由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根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确定。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是由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其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通常在食用受污染食物后2-6小时内发生。
以下是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诊
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诊断标准:
1. 有明确的食物来源,包括食用了受污染的肉类、乳制品、蛋制品等。
2. 发生症状的时间与食用时间相符合,通常在食用受污染食物后2-6小时内发生。
3. 典型的症状包括呕吐、腹痛、腹泻,并且通常没有发热症状。
4. 其他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已排除。
处理原则:
1. 确认诊断:根据患者的食物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如食物和呕吐物的培养等,确诊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2. 对症处理:主要包括控制呕吐和腹泻症状,防止脱水。
可口服止吐药物,如多潘立酮;适量给予含有电解质和液体的口服补液溶液,如口服盐水或口服补液盐。
对于严重脱水和不能口服的患者,可以考虑静脉输液补充液体。
3. 对病原治疗:因为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是由于毒素引起的,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但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如重症肺炎或败血症,可能需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4. 预防措施:对于经确认的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需要对受污染的食物进行处理,清除毒源。
同时,加强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食物。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肉毒梭菌是一种产生肉毒毒素的细菌,常常存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也可存在于一些动物肠道中。
当食物受到肉毒梭菌的感染后,细菌会产生肉毒毒素,这种毒素能够引起食物中毒,且肉毒毒素是一种非常强力的毒素,只需少量就能够引发严重的中毒症状。
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通常被称为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该中毒一旦发生,病情严重且很容易传播。
对于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至关重要,以便能够迅速检测和处理中毒病例,防止疾病的扩散。
一、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1. 病史和症状分析:患者通常在食用受感染食品后6-48小时出现中毒症状。
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眼肌麻痹、喉部肌肉无力等。
当病人有食用可能感染肉毒梭菌的食物,并出现与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相关的症状时,应怀疑为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2. 实验室检查:可通过检验患者的血液、呕吐物、粪便等标本,来确定肉毒梭菌是否存在。
毒素测定可以通过孵育血清、胃液等进行,也可以通过PCR技术来进行。
二、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1. 紧急处理:一旦发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
病人被送入医院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治疗措施,以防止中毒症状的进一步发展。
2. 及时排除毒素:采取洗胃、导泻等措施,以尽快排出体内的肉毒毒素。
要保持充足的饮水量,以加速体内的毒素排出。
3. 抗毒素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以使用抗毒素进行治疗。
肉毒毒素抗毒素可用于中毒的早期治疗,能够中和体内的肉毒毒素,减轻病情。
4. 对症治疗:根据个体病情,对症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治疗。
如对呼吸系统受损的患者可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对眼肌麻痹患者可给予眼护理,定期滴眼液等;对患者出现的其他症状,也需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治疗。
5. 预防传播:减低疾病传播的风险是阻断疾病扩散的关键。
应隔离患者,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人。
要对可能被肉毒梭菌污染的食物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以防止重新感染。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病史和症状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
食物中毒病例的确定

食物中毒病例的确定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就有责任快速查清发病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中毒的蔓延。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食物中毒的报告后,应立即组织食品卫生监督员赶赴现场,进行全面调查。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确定病例的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食物中毒爆发时,容易误诊或漏诊。
爆发后,又会由于没有标准,而扩大了病例的范围。
笔者认为,确定食物中毒病例应满足注意以下几个条件。
1.确定中毒病人的身份: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及地址、电话、家庭住址及电话等。
2.确定24小时或48小时的膳食史:包括进食单位及地址、进食时间、进食食谱、同餐人员情况等,以便发现共同的食物或可疑中毒食品。
3.确定病人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日期、时间、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和服药的情况以及临床医生的诊断等。
病例的诊断标准应该规定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通常在72小时内),凡发生呕吐或腹泻症状者(24小时内发生3次或以上稀便或水样便者),作为食物中毒的病例。
这个标准,不仅包括临床诊断标准,还包括流行病学的标准。
72小时的时间范围通常是发生食物中毒感染的潜伏期范围。
如果有个别食物中毒的病例,它的潜伏期超过了72小时发病,从流行病学观点来看,也不能算作这次食物中毒的病例。
反之,如果有个别腹泻的散发病例,正好偶合在72小时内发生(指从食入可疑食物时开始),即使与本次食物中毒无关,在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时,也要看作食物中毒病例。
临床病例至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疑似病例,指有臨床症状,但缺乏实验室的病原学诊断依据。
另一类是确诊病例,指既有临床症状,又有实验室病原学诊断依据。
如血清学证据有特异性抗IgM抗体,或双份血清有4倍以上抗体效价升高,或者血凝抑制或补体结合试验得到证实,或从临床标本中直接检测到病原微生物。
当食物中毒发生时,除有显性临床病例发生以外,还有一些人由于感染病原体的量较少或有一定程度的免疫能力,而发生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或症状极轻的亚临床型感染,这些病例不符合诊断标准,也不包括在上述的病例定义范畴内。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3—1996 【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GB 4789.12—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G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中毒食品多为家庭自制发酵豆谷类制品,其次为肉类和罐头食品。
3.1.2中毒多发生在冬春季。
3.1.3潜伏期一般为1~7d,病死率较高。
3.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头晕、无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伸舌困难、咽喉阻塞感、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头颈无力、垂头等,患者症状轻重程度和出现范围可有所不同。
3.3实验室诊断3.3.1从中毒食品(或患者粪便、血液)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
3.3.2肉毒毒素的检测方法见GB 4789.12。
4判定原则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4.2实验室诊断须从中毒食品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如中毒食品未能采到,可采取患者粪便或血液进行检测)。
5处理原则5.1按GB 14938执行。
5.2给予相应型别的肉毒抗毒素治疗。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宏道。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
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6—1996 【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及处理原则。
食物中毒如何诊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食物中毒如何诊断?
导语: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发病者均是食用者,停止食用该种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
食物中毒的诊断?
1、食物中毒的诊断机构:在《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中明确规定食物中毒患者的诊断由食品卫生医师以上(含食品卫生医师)诊断确定;食物中毒事件的确定由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根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确定。
?
2、食物中毒的诊断依据:食物中毒诊断基础在食物中毒调查所占有的资料,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各类各种食物中毒的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其判定依据在GB14938-34的第4部分有详尽的要求。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进食的关系: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发病者均是食用者,停止食用该种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
(2)食物中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发病急剧,潜伏期短,病程亦较短,同一起食物中毒的病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发病,很快形成发病高峰、相同的潜伏期,并且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或相同),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其发病曲线没有尾峰。
?
(3)食物中毒的确定应尽可能有实验室资料:从不同病人和中毒食品中检出相同的病原,但由于报告的延误可造成采样不及时或采不到剩余中毒食品或者病人已用过药,或其他原因未能得到检验资料的阳性结果,通过流行病学的分析,可判定为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
?
对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的分析报告至关重要,该报告必。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食物中毒是指人体摄入或接触了有毒物质后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
在处理食物中毒的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食物中毒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
首先,食物中毒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行判断。
常见的食物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饮食史、接触史等,以便对病因进行推断。
此外,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患者及相关人群的调查,可以更好地确定食物中毒的原因。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食物中毒的诊断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患者的血液、粪便、呕吐物等样本进行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食物中毒的病因。
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细菌培养、毒素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等。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为食物中毒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处理食物中毒时,根据不同的病因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
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脱水、电解质平衡的调整,同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食物中毒引起的中毒性休克,需要进行紧急处理,包括输液、血管扩张剂等。
此外,对于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肝损伤,需要进行肝功能支持治疗。
除了对患者进行治疗外,对于食物中毒的病因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后,需要对食物来源进行调查,及时排除风险因素,避免继续传播。
对于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也需要进行监管,确保食品的安全。
总之,食物中毒的诊断和处理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及时准确地确定病因,并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
同时,对于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食物中毒分级标准

食物中毒是指人体摄入了被污染或变质食品后导致身体出现不适症状的情况。
食物中毒的程度可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以便于医生对患者的处理和诊断。
一般来说,食物中毒的分级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症状的严重程度:食物中毒引起的症状可以分为轻微、中度和重度。
轻微症状包括轻微的腹泻、恶心和呕吐;中度症状包括剧烈的腹泻、呕吐和腹痛;重度症状包括昏迷、抽搐和严重腹痛。
2.病原体的类型:食物中毒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
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对人体的影响和毒性是不同的,因此分级也会有所不同。
3.患者的个人情况: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免疫力等因素也会影响食物中毒的严重程度。
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来说,食物中毒的危险性更高。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分级标准的参考内容:1.轻度中毒:食物中毒引起的症状较轻,患者主要出现轻微的腹泻、恶心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一般情况下,轻度中毒的患者可以通过补充水分和休息来缓解症状。
在医疗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自我调理来恢复健康。
2.中度中毒:食物中毒引起的症状较为严重,患者表现出剧烈的腹泻、呕吐和腹痛等症状,可能会出现脱水和体力衰竭的情况。
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需要补充水分、消炎镇痛药物和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3.重度中毒:食物中毒引起的症状非常严重,患者常常出现昏迷、抽搐和严重腹痛等情况。
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和抢救,通常需要使用抗毒药物和病原体特异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需要说明的是,食物中毒的严重程度和分级标准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估指标和标准。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参考当地的相关规定和专业医生的意见,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
特征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特征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
一、判断食物中毒主要有四条标准:
1.短时间内大量出现相同症状的病人;
2.有共同的进食史;
3.不吃这种食物不发病;
4.停止供应该种食物后中毒症状不再出现。
二、食物中毒的主要特点:
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
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食物中毒一般在用餐后4~10小时发病,高峰期出现在用餐后6小时左右。
食物中毒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腹部不适,中毒者首先会感觉到腹胀,一些患者还会腹痛,个别的还会发生急性腹泻。
与腹部不适伴发的还有恶心,随后会发生呕吐的情况。
食物中毒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囊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者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性为主要特征(如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