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拓展:快乐读诗词:《三衢道中》(附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移舟泊烟渚.(zhǔ zhě),日暮客愁新。
(2)卷.(juàn juǎn)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高望重B.鹊桥C.鸣蝉D.金蚕脱壳3.给下面的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移舟泊.烟渚() A.漂泊 B.停船靠岸 C.吹(2)白雨跳珠..乱入船()A.跳动的水珠 B.跳动的珍珠 C.跑进船里的水珠(3)旧时..茅店社林边()A.往日 B.陈旧的时间 C.很久4.下列句子中“见”字的意思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5.按要求完成练习。
(1)给上边的图片配一首诗。
,。
,。
(2)“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样的情景,可以用两句词来形容,应该是“,。
”6.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西江月”是词的题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号稼轩,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7.读下面词的片段,完成练习。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前两句词描写的景物有、、、。
②下面关于这四句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四句词写的是夏夜景物和词人感受,“惊”字写出词人在夏夜中的恐惧B.凉爽的清风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C.前两句词描写的是夏日夜空晴朗,夜色的宁静、优美,令人神往D.后两句中词人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田野,由稻花香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收,表达出词人心头的喜悦(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作业第18课《古诗三首》(含答案)

13.诗人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景的喜爱之情。
14.yān yǔlóu táijiāng nánshuǐ cūn
15.孟山孟襄阳山水田园日暮客愁新江清月近人
16.排比拟人比喻
17.(1)立了秋(2)雁儿脚上带霜来(3)露似真珠月似弓(4)伟大的工程
(3)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______)
17.将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把扇丢。
(2)八月里来雁门开,_________________。
(3)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__。
(4)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_________了。
13.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14.我是拼音小能手
烟雨
楼台
江南
水村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5.填空
(1)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____,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____。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______派诗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本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漫步西湖所见到的明媚风光。(________)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第3课《古诗三首》(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朝诗人,因此他们处于相同时期。
B.孟浩然是唐朝大诗人,有“诗圣”之称。
C.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我们学过他的《题西林壁》。
D.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字幼安,号东坡。
2.下面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别的)B.移舟泊烟渚(把东西放在水里,用火把水烧开)C.路转溪桥忽见(同“现”)D.胜日寻芳泗水滨(胜利)3.下列诗句运用互文手法写景的一项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下列加点字读音、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路转溪桥忽见.风吹草低见.牛羊B.还.来就菊花明月何时照我还.C.明月别.枝惊鹊萋萋满别.情D.日暮客愁新.客舍青青柳色新.5.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高望重B.鹊桥C.鸣蝉D.金蚕脱壳6.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陈丹青的老师木心当年在纽约讲课________欢迎,所讲内容本属私人性质,不涉功利,没指望付梓。
若不是一帮读者爱屋及乌,央求当年听课的陈丹青掏出笔记,这些文字怕也见不了面,更不会洛阳纸贵。
老人家有耽佳句的________,又不会以辞害意,多有通透漂亮的妙论,使你醍醐灌顶;常常在了结一学术公案之后________,略近周作人笔下喝茶之意,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A.备受癖好谈笑风生B.倍受爱好谈笑风生C.备受癖好谈笑自若D.倍受爱好谈笑自若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B.②⑤①④⑥③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二、填空题8.查字典。
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课堂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课堂练习及参考答案【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移舟泊烟渚.(),日mù()客愁新。
(2)黑云翻墨未zhē()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chán()。
(4)旧时máo()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移舟泊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
B.日暮.客愁新:天快亮的时候。
C.黑云翻墨..未遮山:比喻像打翻的墨水一样。
D.旧时茅店社林..边: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3.下列诗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翻译: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江楼下水如天。
翻译: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翻译: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翻译: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瓢泼大雨。
4. 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句。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描绘乡村夏夜恬静之美的对偶句是:,;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的句子是:。
(2)《六月二十七日望江楼醉书》(其一)中色彩对比鲜明的句子是:,;体现天气由骤雨到晴朗转变之快的诗句是:,。
(3)《宿建德江》这首诗中,表达诗人旅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描写江边独有的景色的诗句是:,。
【能力提升】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桥忽见”,前文“路转”,后文“忽见”,透露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景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三衢道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三衢道中体裁:诗题文: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作者:名字:曾几年代:宋代描述: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
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
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
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
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
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
《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翻译:原文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原文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
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三衢道中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
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
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赏析四:语言赏析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
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一课一练2(含答案)

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一课一练第一课时一、用“√”给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
畦田(qí wa) 排闼(tà fá) 颠簸(bǒ bō) 淘沙(táo tāo)二、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1.九曲黄河万里沙,。
2.千里莺啼绿映红,。
3.一水护田将绿绕,。
三、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粗词语选择正确解释。
1.九曲黄河万里沙( )A.九个弯的 B.有很多弯弯曲曲的地方的2.多少楼台烟雨中( )A.房屋和亭台B.寺庙3.两山排闼送青来( )A.排开 B.推开门四、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诗中哪句诗描写了黄河的全貌?2.诗中哪句写到了优美的神话故事?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簸()涯()绕()郭()檐()畦()闼()旗()二、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有“诗圣”之称。
( )2.《江南春》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七言律诗。
( )3.南朝是我国历史上对建都于建康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 )4.王安石是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
( )三、文学常识填空。
1.《浪淘沙》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以神奇的想象追溯黄河之源的句子是:。
2.《江南春》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描写的是江南一带季的景色,这些景色有。
3.《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描写的情景,表达了。
四、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两山排闼送青来。
1.在横线上补全诗句。
2.本诗的作者是代的,这是他写在家(哪里)的一首诗。
3.诗的前两句是写庭院的,其中“”和“”两个字写出了庭院的洁净,可以看出主人爱洁净。
第二句中,“”几个字写出了庭院的秀美,“”几个字写出了主人的勤劳。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一课一练和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一课一练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资料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一课一练含答案一、填空。
1.“移舟泊烟渚”的“移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是指____________,勾起愁思不用“生”而用“新”,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二、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练。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骤雨初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统编版小学语文资料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资料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这是XXX在被贬官之后写下的。
虽然正在经受坎坷,但作者仍能体会到乡村之乐,体现出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心胸。
你见过美丽的乡村景色吗,在那样的景色里,你会想些什么,你最想说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参考答案1、1.划船泊岸停船夜宿2.“客”是诗人自指,“新”有添加的意义,愁上加愁。
人教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习题(课后练习)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同学们下课啦
授课老师:xxx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lí):黄莺。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
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诗人简介】
曾几(jī)(1084—1166),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
南宋诗人。
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另外,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
著有《茶山集》。
【诗歌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
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赏析】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这首七言绝句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
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练习】
1、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推知?
2、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初夏梅子黄时绿阴不减黄鹂声
2、【提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
诗人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借景抒情)。
“睛”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绿阴”,绿阴添凉爽,走起路来轻松,此二可喜也。
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