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肠道传染病_应急演练方案

为了提高我单位应对肠道传染病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发生肠道传染病疫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演练方案。
二、演练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快速反应,果断处置;3.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4. 协同作战,信息共享。
三、演练组织1. 演练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演练的总体策划、组织和协调。
2. 演练指挥组:负责演练的现场指挥和协调,下设预检分诊组、救治组、消毒组、物资保障组、信息宣传组等。
3. 演练参与人员:包括医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
四、演练内容1. 预检分诊:模拟患者就诊,检验预检分诊人员对肠道传染病的识别和报告能力。
2. 诊疗救治:模拟患者就诊,检验医护人员对肠道传染病的诊疗和救治能力。
3. 消毒隔离:模拟患者就诊,检验消毒人员对病区、医疗设备、环境的消毒能力。
4. 物资保障:检验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能力。
5. 信息宣传:模拟疫情报告和信息发布,检验信息宣传组的协调和发布能力。
五、演练流程1. 演练启动: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宣布演练开始。
2. 演练实施:按照演练内容,各小组分别开展演练。
3. 演练总结:演练结束后,领导小组召开总结会议,对演练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
1. 评估内容:包括应急响应速度、处置措施有效性、各部门协作程度、信息报告及时性等。
2. 评估方法:通过现场观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七、演练总结与改进1. 总结:对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书面总结报告。
2. 改进: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和流程。
八、附则1.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演练工作,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通过本次演练,旨在提高我单位应对肠道传染病的应急处置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

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一、引言肠道传染病是一类常见的传染病,由于其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准确地应对肠道传染病疫情,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肠道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1、肠道传染病的定义:肠道传染病是指由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通过口腔-肠道途径进入人体,引起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疾病的传染病。
2、肠道传染病的分类:按照病原体不同,肠道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性肠道传染病等类型。
三、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流程1、疫情监测与报告a) 监测手段:建立监测网,定期收集统计相关数据,包括疫情报告、发病趋势等。
b) 疫情报告: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c) 疫情评估:根据疫情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应急级别。
2、现场处置a) 病例隔离:对疑似或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b) 消毒防控:对疫情发生地进行全面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c) 食品卫生管理:加强对食品生产、销售、存储等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3、疫情调查与溯源a) 疫情调查:对病例进行调查,了解其行程轨迹、接触史等信息。
b) 病原体溯源:通过对病原体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感染源头,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四、应急响应级别与措施1、一级响应:发现单个病例,应对措施包括病例隔离治疗、发病地消毒等。
2、二级响应:出现多个病例,应对措施包括疫情调查、流行病学分析、医疗资源调配等。
3、三级响应:疫情扩散,应对措施包括组织群众体检、紧急疫苗接种等。
五、附件1、病例报告表格:记录疑似或确诊病例的相关信息。
2、食品监管记录表格:用于监管食品生产、销售、存储等环节的数据记录。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9年制定,用以规范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工作。
2、传染病:包括人与人之间可直接或间接传播的法定感染性疾病。
3、疫情:指特定地区、人群或动物群体中传染病发生与发展的总体状态。
学校肠道传染病应急预案

学校肠道传染病应急预案一、目的和原则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肠道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科学规范管理,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肠道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和成员。
2. 设立学校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协调各部门工作。
3. 班级设立防疫联络员,负责本班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预防措施1. 健康教育:通过课堂、宣传栏、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2. 卫生管理: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管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定期进行消毒灭菌。
3. 饮食卫生: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确保食物新鲜卫生。
4. 个人卫生:教育师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5. 疫苗接种:按照上级防疫部门的要求,组织师生接种相关疫苗。
6. 监测报告:建立肠道传染病监测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疫情。
四、应急处理流程1. 发现疫情:一旦发现疑似肠道传染病病例,立即报告学校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办公室。
2. 核实诊断:学校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办公室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核实诊断。
3. 隔离治疗:对确诊患者实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 流行病学调查:学校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办公室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接触者情况。
5. 密切接触者观察: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必要时实行隔离措施。
6. 消毒处理:对病例所在场所进行消毒处理,消除疫情隐患。
7. 发布信息:学校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师生和家长发布疫情信息,引导正确应对。
8. 跟踪监测:持续关注疫情动态,做好后续监测和防控工作。
肠道病人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肠道病人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3. 快速反应、科学处置;4. 信息公开、透明管理。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霍乱、伤寒、痢疾、甲肝等肠道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
四、疫情级别认定标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规定和肠道传染病疫情发生范围、流行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将肠道传染病疫情划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 特别重大(级):红色预警;2. 重大(级):橙色预警;3. 较大(级):黄色预警;4. 一般(级):蓝色预警。
五、应急处置措施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肠道传染病的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2)医疗机构应按规定报告肠道传染病疫情,确保信息畅通。
2. 疫情控制与处置(1)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3)对疫点进行消毒、隔离,防止疫情传播。
3. 疫苗接种与免疫(1)对有疫苗保护的疾病,开展应急接种;(2)加强免疫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力。
4. 健康教育与宣传(1)开展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2)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引导公众正确应对。
5. 食品安全与饮用水卫生(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质量;(2)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管,确保饮用水安全。
六、应急响应1. 级别Ⅰ(特别重大):启动国家一级应急响应,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挥协调;2. 级别Ⅱ(重大):启动国家二级应急响应,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挥协调;3. 级别Ⅲ(较大):启动省级应急响应,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挥协调;4. 级别Ⅳ(一般):启动市级应急响应,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挥协调。
肠道传染病应急预案

肠道传染病应急预案1. 引言肠道传染病是指通过口腔、食道、胃和肠道感染引起的疾病。
通常,这些疾病是由细菌、病毒、原虫或真菌引起的。
它们可以通过食物、水、接触传播。
肠道传染病在人口中的传播是非常普遍的,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避免和控制感染的传播。
本文将介绍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应急响应计划。
2. 预防措施•做好个人卫生:每天洗手、避免触摸口鼻眼等易感部位、保持室内环境卫生等。
•食物安全: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尤其是生肉、生蛋、生鱼等易细菌污染的食物,要注意烹调温度和时间。
•饮用水安全:饮用水应经过水厂的过滤、消毒等处理,若无法保证水源的安全,建议使用开水或瓶装水。
•疫苗接种:如肝炎A/B、霍乱、腮腺炎、轮状病毒等肠道传染病可以接种相应疫苗,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人员聚集场所防疫措施: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场所消毒等。
3. 应急响应计划当出现肠道传染病暴发时,应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大范围传播和爆发。
3.1 疫情监测疫情监测是对肠道传染病疫情的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以判断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为疫情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常见的疫情监测指标包括:发病率、死亡率、病原体分离率、流行病学特征等。
对于急性腹泻性疾病如霍乱、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等,提高诊断和报告的敏感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
3.2 紧急控制•严格隔离和治疗:发现患者要立即隔离,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诊断,并及时治疗,减少医疗机构内的二次传染。
•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可以居家隔离或在隔离点进行集中隔离观察。
密切接触者的情况每天都要进行问诊和体温检测。
•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控:医疗机构必须加强门口把守、体温检测、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
3.3 应急处置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部署必须及时、迅速、有效地进行。
应急处置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召集应急管理人员: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履行应急处置职能,召集业务管理部门人员,组建指挥部,调集各种应急资源力量,制定应急预案和行动计划。
肠道传染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控制和处置肠道传染病疫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肠道传染病疫情,包括霍乱、伤寒、痢疾、甲肝等。
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3. 快速反应、科学处置;4. 依法依规、公开透明。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肠道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肠道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 疫情报告应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病例数量、疑似病例数量、传播途径等。
五、疫情处置1. 疫情分级根据病例数量、传播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将肠道传染病疫情划分为四个级别:(1)特别重大(红色预警):病例数超过1000例,传播范围广泛,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重大(橙色预警):病例数在100-1000例之间,传播范围较大,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危害。
(3)较大(黄色预警):病例数在10-100例之间,传播范围有限,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危害。
(4)一般(蓝色预警):病例数在10例以下,传播范围较小,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较小危害。
2. 疫情处置措施(1)病例隔离治疗:确诊为肠道传染病的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病情确定。
(2)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
(3)环境消毒:对病例所在区域、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等进行全面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4)健康教育:加强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5)应急物资储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确保疫情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应急响应1. 启动应急响应根据疫情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 成立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疫情处置工作,下设疫情监测、病例救治、消毒防疫、物资保障、宣传报道等小组。
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完整

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完整肠道传染病是指通过肠道传播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腹泻、肠炎、肠结核等。
肠道传染病的突发事件会对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秩序造成威胁,因此,应急处置操作规程的完整确保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这类突发事件。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的完整。
一、应急处置前的准备工作1.召集应急处置小组:组织医院的临床、预防、感染科等专业人士,设立应急处置小组,并确定负责人,以确保处置工作的有效协调和指挥。
2.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根据肠道传染病的特点和相应的管理指南,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
方案包括疫情调查、病例诊断、病例报告等具体步骤,以及相应的处置措施和方法。
3.做好物资准备:准备好防护物资、消毒药品、急救设备等必要的物资和设备,以应对肠道传染病突发事件。
二、应急处置中的操作要点1.疫情调查:在发现疑似肠道传染病病例后,立即开展疫情调查。
包括对病例的病史回访、接触史调查、食物和水源调查等,以便确定疫情的传播途径,并为后续的处置措施提供依据。
2.病例诊断和报告:及时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确诊后及时报告,启动防控机制。
报告要包括病例的个人信息、病情描述、诊断结果等,以便有关部门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置。
3.隔离治疗:对已确诊的病例进行隔离治疗,确保病例的有效隔离,防止病情扩散。
隔离设施要满足相应的卫生标准,医护人员要确保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4.环境消毒:对疫源地、疫点、疫区等进行彻底的环境消毒,杀灭病原体,消除传播途径。
消毒要按照相应的消毒程序进行,确保消毒效果。
5.公众宣教:组织开展公众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对肠道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指导公众采取科学的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感染和传播。
三、应急处置后的总结工作1.疫情评估:对应急处置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查找不足之处,以便在下次类似事件中提高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2.信息公开:及时向公众发布肠道传染病的最新疫情信息,防止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高公众对疫情的了解和信任。
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完整

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完整肠道传染病是一类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手足口病等。
这些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等特点,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操作规程,对于及时控制疫情、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急准备(一)组织架构成立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疫情监测组、现场调查组、检验检测组、医疗救治组、消毒隔离组、后勤保障组等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的职责和任务。
(二)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应急处置人员开展肠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控制措施、个人防护等内容,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物资储备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如防护用品(口罩、防护服、手套等)、消毒药品和器械、检测试剂和设备、治疗药品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数量。
(四)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肠道传染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的流程、措施和责任,定期进行演练和修订,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疫情监测与报告(一)监测系统建立健全肠道传染病监测系统,包括医疗机构的病例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动监测、社区和学校的症状监测等,及时发现疫情线索。
(二)报告流程医疗机构发现疑似肠道传染病病例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络直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要及时进行核实和调查,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向上级部门报告。
(三)信息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了解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趋势、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三、现场调查与处置(一)病例搜索对病例所在的社区、学校、工作场所等进行全面的病例搜索,发现疑似病例及时进行诊断和隔离治疗。
(二)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发病时间、症状、就诊经过、接触史等信息,绘制传播链和传播图,分析疫情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店镇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肠道传染病是指一组传播与人体消化道密切相关,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
夏秋季节因气温较高,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蚊蝇又多,食品变质快,是多种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同时,由于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多,容易在学校食堂、饭店引起暴发。
目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02)、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以及细菌性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
一、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因为,他们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菌,从体内排出后如不注意消毒处理或不注意个人卫生,就会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食物等,健康人如不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及个人卫生,细菌和病毒就可经饮用水、食物和污染的手、苍蝇、蟑螂或者密切接确病人等途径经口腔进入体内(医学上称为粪口传播途径),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在胃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就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再经粪便排出病原体再传给别人。
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经水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或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以造成水源的污染,健康人如饮用了此水,可引发疾病的发生。
经水传播的常可引起霍乱、伤寒、菌痢、甲肝等爆发流行,
而且感染的人数多面广,因此,在医学上霍乱、伤寒、菌痢被又称为三大水媒病。
②经食物传播:食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冷藏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有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
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食品的容器、进餐用具、变质的食物等,以及意外的中毒或故意的投毒等。
③密切接触传播:通过使用或接触被污染的衣物、文具、门把手、数钱等都有造成病原体传播和扩散的可能。
④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都能起到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
因此,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肠道传染病一般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
症状的轻重要看感染的是哪种细菌和病毒,有些肠道传染病来势十分凶险如霍乱和中毒性细菌性疾病、急性食物中毒等,由于细菌在人体内大量的生长繁殖,毒素迅速进入人体血液,若不及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三、介绍几种常见肠道传染病
1、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以损害肝脏为主的肠道传染病。
经粪—口途径传播,以经水、经食物和日常生活密切接确传播为主,病情一般以轻型的较多,有隐性感染带菌者,平均潜伏期为30天。
感染后早期有明显的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厌油腻、右上腹肝区不适及隐痛等症状,约一周后,有些病人出现小便呈茶色,巩膜及皮肤发黄(医学上称黄疸)。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肝功能。
但也有部分病人始终不会出现黄疸,因此,凡有肝炎早期症状者,特别是接确过甲肝病人又有以上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患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复,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治疗,切不可乱用药物,如用药不当,反可加重肝脏的损害,并要保持精神愉快,饮食要清淡,适当限制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没有得过甲型的人,接种甲型疫苗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
2、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国际检疫传染病。
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
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水源、食物污染、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
病人的吐泻物及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饮水后,易造成暴发流行。
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数病人仅有轻度腹泻,少数严重者可有剧烈吐泻、脱水、肌肉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
3、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粘液脓血便,腹泻视病情不
同每天可达数次或数10次不等。
菌痢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经水、食物传播。
全年均可发病,每年的夏秋季为菌痢发病高峰。
4、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因为食入被细菌污染的食品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每年的夏秋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多见于学校的食堂、饭店等集中就餐场所。
其特点是病人症状相似,发病的时间比较集中,且有在一起就餐特别是同吃过一种食物的情况。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是:①食品的采购不新鲜;②食品原料腐败变质,有大量的细菌生长繁殖;③食品没烧熟煮透;
④食品保存和操作不当,生熟放在一起交叉污染;⑤生吃没经过处理的凉拌菜;
⑥从业人员没有经健康检查,是病原携带者。
四、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认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消灭苍蝇)。
作为个人一定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主要措施有:
(1)搞好周边和家庭的卫生,不乱扔垃圾、乱倒污水,消灭苍蝇和蟑螂。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食具要经常消毒;饮食服务行业和集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注意饮水卫生: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
不要喝生水,要喝开水。
(4)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凭健康证上岗,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5)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度,生活有规律。
也可在当地接受相应疫苗的预防性接种,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6)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生自己有什么不适应该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